托拉从黑暗中给出在工作中意味着什么?
Rabash 第 21 篇文章,1988 年
《米德拉士》(VaYikra,第 6 章)中写道 "我们的圣人说:'世界各民族没有接受托拉,因为托拉是从黑暗中给予的。'(以赛亚书 60:2)。但以色列接受了托拉,因为它是从黑暗中给予的,正如经文所写的(申命记 5),'因为你们从黑暗中听见了声音。说到他们(以赛亚书第 60 章)时祂说:’因此, ‘耶和华必光照你们,并且祂的荣耀必在你们身上显明。’”
我们应该明白,为什么托拉要从黑暗中给予呢?为什么世界各民族不愿意从黑暗中接受托拉呢。就好像创造者故意把托拉从黑暗中赐给世界各民族,好让世界各民族不接受它似的。我们也应该明白,为什么以色列人确实从黑暗中接受了托拉。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是工作中的黑暗。事情是这样的,因为创造的目的是 "使祂所创造的创造物得益",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时,就认为世界为他而发光,也就是说他享受这个世界。但如果他在生活中找不到满足感时,他就会说:"世界在我身上变得黑暗了"。
众所周知,在工作中,我们称给予的容器为 "以色列",称接受的容器为 "世界各民族"。因此,当一个人想要接近创造者,也就是使用给予的容器,但却因为身体不同意而做不到时,因为他的身体是从接受的容器延伸出来的,在那时,一个人就会觉得世界在他身上变得黑暗了,因为他明白,如果他不能获得给予的容器的话,他就永远不会获得上层更高之光,也就是 "对祂的创造物行善 "的光。
由此可见,他因自己无法获得给予的容器而感到黑暗,因此他需要有人帮助他获得这些Kelim(容器)。根据 “没有Kelim(容器),就没有光,没有缺乏,就没有填充 "的规则,他现在需要托拉之光。正如我们的先贤所说:"我创造了邪恶的倾向;我创造了托拉作为调料"。
因此,托拉是专门给予有缺乏的人的,这种缺乏被称为 "黑暗"。这就是"托拉是从黑暗中给予的 "这句经文的含义。也就是说,一个因为没有给予的容器而感到生活黑暗的人适合接受托拉,这样,通过托拉,托拉中的光将改造他,他将获得给予的容器。通过这些容器,他将适合接受喜悦和快乐,因为这两者都包含在托拉中:1)他想要给予的 Kli(容器)。2)然后,他将喜悦和快乐带入给予的容器中。
相反,世界各民族并没有接受托拉,因为托拉是从黑暗中给予的。在这一工作中,"世界各民族 “指的是由七十个民族组成的身体,他们想要托拉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给予的容器而感到黑暗。相反,他们唯一的愿望就是接受的容器,他们并不想摆脱这种控制。他们想要托拉,是为了给自己增添更多的光亮,也就是说,比他们从肉体事务中获得更多的快乐。也就是说,他们还想要接受来世,正如《光辉之书》中写道:”他们像狗一样嚎叫着哈夫(Hav),哈夫(Hav)[给我,给我],给我们今世的财富,给我们来世的财富”。也就是说,今世的财富对他们来说是不够的,他们还想要来世的财富。
由此可见,托拉是专门赐给那些觉得自己的接受的愿望控制了自己的人的。他们在黑暗中大声呼喊,他们需要托拉,以便把他们从接受的容器的控制的黑暗中解救出来,在接受的容器上有 Tzimtzum[限制]和隐藏,这样就不会有光照到那个地方。但那个地方正是需要接受托拉的原因。
因为这一原因,既然托拉是因黑暗而来,托拉就做了两件事: 1)"在其中的光改造了他"。然后,Tzimtzum (限制)和隐藏从他的接受的容器中离开,因为在他有接受的容器的地方,他现在得到了给予的容器的奖赏。这就是 "耶和华必光照你 "这句话的含义。也就是说,创造者想要给予,人也将因渴望给予而得到奖赏。2) 在他获得了给予的容器之后,也就是说,他被赋予了工作Lishma(为了她的缘故)的能力,这就是所谓的 "学习托拉Lishma(为了她的缘故)",然后他就会看到托拉的秘密,正如拉比-迈尔所说(在《米示拿》中,《Avot》)。这就是 "祂的荣耀将在你们身上显现 "这句经文的含义,意思是创造者的荣耀,也就是神性的启示。它 "将在你们身上显现",因为这样人就会得到"托拉、以色列和创造者合而为一 "的奖赏。
然而,处于 "世界各民族 "状态的这些人,他们并不需要托拉来摆脱黑暗,他们是接受的容器,他们需要托拉是为了在今世的财富上增加来世的财富,就像经文所说的 "给予,给予",他们说他们并不需要托拉来使他们摆脱黑暗,因为对他们来说,他们把自己的接受的容器视为 "光明"。相反,他们希望托拉之光进入到接受者当中。
这节经文说,"因为黑暗将笼罩大地"。也就是说,他们不会得到托拉之光的赏赐,因为 "托拉之光是从黑暗中给予的"。换句话说,一个觉得自己处于黑暗中的人被视为 "以色列人",他们需要托拉来照亮自己的黑暗。他们得到的奖赏是 "耶和华必光照你们","祂的荣耀必在你们身上显现"。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我们的先贤们所说的话了(《Avot》,第 1 章第 17 节),"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工作"。另外,在《Kedushim》(第 40 页)中,他们说:”有人问他们这样一个问题:’学习多还是工作多?’拉比-塔丰回答说:'多工作。拉比-阿基瓦(Akiva)回答说:'多学习。'他们都回答说:'多学习‘,因为学习会带来工作。我们应该在工作中理解他们的话,因为字面上对此提供了多种解释。
在工作中,指的是当我们想要为了给予而不是为了自己而接受来工作时,我们当然必须在实际中遵守 613 条 Mitzvot [戒律/善行]。因为学习托拉但不想在事实上遵守 613 条戒律的人,是在学习知识,学习外部的教义。正如我们的先贤们所言(《以夏拉巴书》2:17):"如果有人告诉你:'各民族都有知识,'你要相信。'世界各民族中有托拉,'就不要相信"。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可以学习托拉,但如果他是一个外邦人,不遵守诫命,这使他成为一个外邦人,那么他所学习的托拉就被称为 "知识",而不是"托拉"。
因此,一个要想努力去给予的人,就必须从行动开始,然后从意图开始,也就是把给予的目的/意图放在愿望上面。然而,我们如何才能达到给予的目的/意图呢?众所周知,一个人可以在胁迫下工作,尽管 "他的心不在他身上"。也就是说,一个人可能会被迫违背自己的愿望去工作。他可以战胜自己的愿望,做一些违背自己愿望的事情。然而,要改变心,也就是改变接受的愿望和渴望,这是一个人自己做不到的。
因此,既然人的天性是只为自己而接受,他怎么能以给予为目标呢?一个人怎么能违背他自己的天性和愿望呢?他能强迫自己以给予为目的吗?
此外,我们必须知道,托拉的给予是为了洁净以色列。也就是说,祂让我们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给予的意图/目的。因此,既然不能强迫内心和愿望,我们又如何能做到以上所述呢?
Baal HaSulam(巴哈苏拉姆) 对 "上帝创造的去做 "进行了解释。"上帝所创造的 "是指人必须 "去做 "祂所创造的。我们应该把 "上帝创造的 "解释为,创造被称为 "从无到有",指的是接受的愿望。而 "去做 “则与创造物有关,创造物必须将给予的目的/意图置于其上。这意味着,创造物所必须做的一切只是为了能够达到给予的目的/意图。这就是所谓的 "上帝创造的去做"。这种行为属于创造物。
相应地,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上面所说的 "许多学习或工作 "并不是指下面的接受者必须做的工作,因为很明显,没有工作就没有一切,因为我们首先必须在行动中遵守 613 条戒律。相反,我们应该解释托拉本身,托拉被称为塔木德(Talmud)[学习]。因此,"学习多还是工作多?"这个问题意味着托拉从两个角度来论述:1)从规则的角度,即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遵守戒律。这就涉及到 "诫命"的尺度的问题。以 "褶边"(四角有流苏的内衣)为例。我们必须学习 "Halahah"(犹太律法)中关于 Talit(祈祷披肩)和 Tzitzit 尺寸的规定,同样也要学习关于其他诫命的规定。这部分被称为托拉的 "显明 "部分,因为这些戒律是可见的,你不能说一个人在这里犯了错误,因为可见的戒律,如果一个人注意了,他就能正确地遵守这些戒律。这就是它被称为 "启示 "的原因。2)《托拉》中没有提到我们在行动中要遵守的规则和律法,但提到了我们先贤们的故事和传说,与 613 条戒律无关。问题是,托拉的哪一部分对一个人更重要,他应该更关注哪一部分呢?
"学习 "指的是托拉中只有学习而没有工作的部分,因为我们说的不是实践的部分,即如何遵守戒律。这就是所谓的 "学习",指的是没有工作的托拉。
拉比-塔尔丰说,工作更重要。也就是说,托拉中讲到如何履行 "诫命 "的部分,也就是主要的知识--适用于 "诫命 "的规则。拉比-阿基瓦说,学习是伟大的,每个人都像拉比-阿基瓦一样回答说:"多学习"。原因何在呢?因为学习会导致工作。
我们应该理解他们所说的 "学习导致工作"。它的意思是,虽然工作的开始确实是在托拉的启示部分,也就是关于遵守戒律的部分,但这仅仅是开始,因为托拉和戒律主要是为了洁净人而给予的。这意味着,正如《卡巴拉智慧的序言》一文中所写的那样,"洁净 "意味着摆脱为自己接受的愿望的控制,只为给予而工作。这就是所谓的 "上帝创造的去做"。这一工作是为创造物而做的,被称为 “为自己接受"--把给予的目的/意图放在愿望上,这一工作是下面的接受者为了能够接受创造者想要给予他们的喜悦和快乐而应该做的主要事情。
为了达到 "工作 "的境界,即只为创造者而不是为自己工作,一个人仍然可以通过强迫自己遵守 613 条戒律来战胜 613 条戒律中的启示部分。然而,在作为目的/意图的隐藏部分,也就是赋予心的东西,在这里,一个人不能强迫自己。也就是说,如果内心不想工作,不想去爱别人的话,那么人就是无助的。
在那种状态下,当一个人想为创造者工作,而身体却不同意时,他就会意识到自己无法为创造者工作。因此,这个人现在学到了一些新知识,而这些知识是他在开始给予工作之前所不知道的: 也就是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邪恶者,因为他不想为创造者工作。在他开始给予的工作之前,他也知道自己仍然没有为创造者的缘故而工作,但当时他认为自己没有为创造者的缘故而做每一件事只是因为疏忽和怠惰,但只要他愿意,他就会成功地为创造者的缘故而做每一件事。
因为这一原因,他并不担心自己现在没有这样做。他可以说是因为时间不够,但他确信自己有能力为创造者做每一件事。有这样一条规则是,一个人所能做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因为他总能做到这一点。他把自己做不到归因于别人的看法。
但现在,他已经开始了给予的工作,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发现自己没有进步,更糟糕的是,在付出了所有的努力之后,他陷入了绝望,现在他看到自己身上的邪恶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他认定给予的工作与他无缘。这种认识被称为 "邪恶者"。也就是说,现在他毫无疑问地知道,他的身体是不会改变的,不能为了创造者而工作。他可以说服自己的身体只做显而易见的事情,做善事。然而,他的心并不与他同在。因此,只有现在,他才能确定自己有一种邪恶的倾向,这种倾向是真正针对创造者的邪恶的倾向,也就是他不想为创造者工作,只想为自己工作。
当一个人达到这种状态,当他发现自己有邪恶的倾向时,他必须相信我们的圣人们所说的:"我创造了邪恶的倾向;我创造了托拉作为调料",因为"托拉中的光能改造他"。也就是说,当他被邪恶的倾向所奴役时,他不得不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创造者而工作,而现在,通过托拉之光,他得到了改造,可以为了创造者而工作。这就是所谓的 "善行",意思是只为了给予创造者而不是为了自己工作。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没有托拉之光,就不可能给予。由此可见,一个人所学的托拉中不涉及规则和律法的部分被称为 “工作”,就像经文写的那样,"许多工作",指的是托拉中讨论如何做戒律(善行)的部分。
这就是 "很多学习 "意思是指,也就是指托拉中讲述故事、传说和先贤的解释等的部分,即托拉中与戒律无关的那一部分。这就是被称作是 "学习"。他们马上都说:"很多学习","因为学习会导致工作"。在这里,"工作 “的含义是指工作的意图,它被认为是显露出来的。他将能够把心的意图瞄准为创造者而工作,这就是所谓的 "工作",正如经文所写的,"上帝所创造的是去做"。"去做 "指的是心,这样人就有了工作的力量,心就愿意为创造者的缘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