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的工作中的报酬是什么?
Rabash 第20篇文章,1988年
我们的先知说(《Avot》第2章第21节):"如果你学了很多托拉的话,你就会得到很大的回报,你可以相信你的房东会为你的工作支付报酬"。因此,我们看到,我们必须为奖励而工作。此外,还有一条特殊的诫命,即我们必须相信创造者会支付我们报酬。但在那里,在第一章,他们说的完全相反: "他说:'不要像奴隶一样为了获得回报服务Rav[伟大的人]。而是要像奴隶一样侍奉Rav,不是为了得到奖赏"。我们应该明白这两句话是如何成立的。
众所周知,每个分支都想与它的根相似。既然我们的根,也就是创造者,处于完全的休息状态,那么创造物就不能做一个动作,除非它能改善人的休息状态。否则,人就会选择休息,就像《十个Sefirot的研究》(第一部分,Histaklut Pnimit,第19项)中写道:"众所周知,每个分支的性质都与它的根相等。因此,根的每一个行为都被分支所渴望,所喜爱,所觊觎,而任何不在根中的事情,分支也会与它们保持距离。......例如,我们喜欢休息,极度讨厌运动,以至于如果不是为了寻找休息的话,我们就不做任何运动。
换句话说,我们不会做任何运动,除非我们知道这个运动会改善我们的休息。也就是说,我们得到的这种改善的休息被称为 "回报"。这意味着,如果运动使我们更享受休息的话,我们就可以运动。否则,我们就会保持不动。
关于奖赏,Torah中有一个明确的说法:"你若遵行我的律法,守我的诫命,照着去做的话,我必在其时赐给你雨水,土地必有收成。" 因此,为什么我们的先知说我们应该无偿去工作,称为 "不是为了得到回报"呢?这与Torah中的记载完全相反。另外,信条之一是相信奖赏和惩罚的天道。那么,我们的先知怎么会说一个人工作不是为了得到回报呢?
我们应该理解为什么我们的先知说:"要像奴隶一样为Rav服务,而不是为了得到报酬"。这似乎与创造的目的相矛盾,因为创造的目的是为了对祂的创造物行善,而这就是为什么创造者创造的创造物有接受的容器的原因,意思是有接受喜悦和快乐的愿望和渴望。
因此,为什么我们必须放弃对喜悦和快乐的渴望,而只试图给予创造者,不满足对快乐的渴望,因为祂自己以这种性质创造了我们?另外,他们怎么能在事后告诉我们:"不,虽然祂创造我们时有接受快乐的天性,但目前仍然禁止使用这些称为 "为了自己接受的愿望"的Kelim[容器]。
答案是,由于每个分支都想与它的根相似,如上所述,由于创造者是给予者,在一个人需要为自己接受的地方,存在羞耻的问题。为了改正这种羞耻感,就有了一种叫做 "为了给予而接受 "的改正。因此,说禁止为了自己接受,并不是因为禁止去享受快乐。相反,它是一种改正: 也就是当一个人接受快乐时,因为在接受快乐的过程中,他与给予者的形式不一致,他在接受快乐的过程中会感到不愉快。
然而,如果他接受快乐是因为他想取悦于更高者,通过这种方式他得到了形式上的等同的话,那么,在那时,他在接受快乐时有两件事:1)他在接受快乐时不会远离创造者。2)他在接受快乐时不会感到任何缺乏。
由此可见,禁止为了自己去接受是为了创造物的缘故,而不是因为创造者需要被给予或爱。一切都是为了创造物,创造物从祂那里得到快乐,并在快乐中获得完整。
关于世界的改正,有两个系统存在: 1)神圣(Kedusha)的ABYA,这里只有为了给予去接受的顺序;2)不洁(Tuma’a [impurity])的ABYA ,这里有为了接受而接受。
因此,在一个人把自己的行为改正为为了给予之前,他是由他从不洁(Tuma’a [impurity])的ABYA世界汲取的东西喂养的。现在我们可以理解我们所问的,我们应该相信奖赏和惩罚,但我们却被告知工作不是为了接受奖赏,也就是说,工作根本不是为了奖赏。答案是,创造者想给予,因为这是祂的目的--对祂的创造物行善。然而,还有一个改正: "为了使祂的行为完美无缺,"我们要不是为了得到回报去工作。只有在这个改正上,也就是不是为了获得奖励去工作,我们必须做出巨大的努力,做很多工作,因为这违背了我们的本性。只有通过托拉和Mitzvot[诫命/善行]的Segula[力量/美德],我们才能得到这些被称为 "给予的容器"的Kelim(容器)的奖励。
我们的奖赏是我们应该相信奖赏和惩罚。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遵守Torah和戒律的话,我们将得到给予的容器。如果我们不遵守Torah和戒律的话,我们就会停留在接受的容器中,而这些容器在凯杜莎(神圣)中不能做什么。因此,怎么可能接受创造者想给他们的喜悦和快乐呢?
因此,一旦我们开始在给予的道路上行走,身体就开始抵制,我们必须相信我们的先知,他们说:"一个来净化的人是得到帮助的。"我们的先知还说,创造者说:"我创造了邪恶的倾向;我创造了Torah作为调料。"因为通过Torah,"在其中的光会改革他。" 我们应该相信,创造者会给我们这种回报,以回报我们在托拉和戒律上的工作。因此,他们所说的,我们必须相信奖励和惩罚,与他们在另一方面所说的,我们必须像 "奴隶一样为Rav服务,而不是为了得到回报 "之间不会有矛盾。
答案是,既然我们不应该为了获得报酬而工作,而且这违背了我们的本性,我们不能在这种改正中改正自己,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说:"一个人的倾向每天都会战胜他。如果不是创造者的帮助,他就不会战胜它"。因此,只有创造者能通过给他给予的容器来帮助他。这是一个人应该祈求创造者赐给他的报酬,因为靠他自己,他无法获得给予的容器。
此外,一个人必须相信创造者会给我们这种能力,因为很多时候,一个人为了获得给予的容器而辛勤劳作,但从一个人无法理解的改正的角度来看,有时一个人开始了这种给予的工作,但看到的却是另一种情况--也就是他在退步。也就是说,现在他已经开始了给予的工作,但他自己变得更加物质化了,这意味着为了自己接受的愿望在他体内更有力地工作。
由此可见,他看到他体内的接受的愿望每次都在更有力地工作,直到一个人绝望地说,他看到他没有机会得到给予的愿望的回报。这时,他说:”我已经白忙活了。也就是说,我以为通过我在托拉和戒律上的劳动,我会得到回报,这将是作为礼物让我得到我一直希望的东西—也就是得到给创造者带来满足感和从爱自己的本性中走出去的回报。但现在我看到,这不适合我,因为我比其他人更注重物质。在我工作的初期,我认为我没有那么沉浸在爱自己的本性中,所以,我认为实现给予的目标的这项工作会像我们学习的任何专业一样需要很长时间去学习。学习一个专业并不容易,因为需要大量的学习,直到获得他所学的专业技能,不管是什么手艺--木工或锁匠的工作,甚至是医学等等。它们都需要时间。有些职业需要三年的时间来学习,或五年的时间,但他有耐心等待,直到时间结束。在那里,一个人可以工作,因为他看到他每天都在进步,所以,他明白会有一个时间,在三年或五年结束时,他会得到他的文凭,并因此可以在他的专业中找到工作。"
但在给予的工作中,他看到每一天都在退步。一年或两年过去了,他看到自己没有丝毫的进步。那时,他绝望了,说他永远无法得到他为了给予而工作的文凭。自然地,他也不可能得到托拉,因为那里只接纳忠实的人,他们不会糟蹋所得到的托拉。既然他看到自己无法获得他是为了利什玛[为她的缘故]而工作的文凭,他就永远不会达成托拉的秘密,正如我们的先知所说的那样:"学习托拉利什玛的人被显示出托拉的秘密。"
出于这个原因,他想逃避战场。我们的先知对这种状态说,一个人必须振作起来,相信 "你可以相信你的房东会为你的工作支付报酬"。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托拉和戒律上的努力是为了得到回报,得到给予的力量的话,他就不应该注意他停滞不前的进展。他必须相信,如果一个人努力去得到给予的容器的话,创造者一定会给他。由此可见,这就是我们为我们的工作所要求的回报:也就是能够在没有回报的情况下工作,是因为 "祂是伟大的,统治着一切"。
据此,我们应该解释(在诗篇前的祈祷中,"但愿如此")的内容: "赐给我免费的宝物"。也就是说,我们祈祷和说诗篇的目的是,我们不仅要求得到回报,而且希望祢从免费礼物的宝藏中给我们。我们应该理解,因为众所周知的是,一个人必须做一切不是为了得到回报。
然而,我们应该理解为:我们希望祢从免费礼物的宝藏中给我们丰富的东西,因为如果我们从那里得到丰富的东西的话,我们将能够不劳而获,而不是为了得到回报。同样,当有人需要医治时,我们请求创造者从医治的宝藏中送来医治。或者,如果有人需要力量,他要求从力量的宝库中送来力量。
因此,一个人想从上面得到力量,以便他能免费工作,没有任何回报,他要求创造者 "从免费的宝藏中 "给他力量,意思是得到力量,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伟大的礼物,意味着能够免费做事情。他把这看作是一种礼物,正如经文所写的:"就像我无所求那样,你们也要无所求"。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诗篇121)所写的(:"我要举目望山,我的帮助从哪里来?我的帮助来自耶和华,天地的创造者"。我们应该理解大卫的问题:"我的帮助从哪里来?"之后他发现 "我的帮助来自耶和华"。但每个有信念的犹太人都说,一个人除了创造者之外,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得到帮助,那么,这有什么新奇的呢?
我们应该从上面的内容中理解到,它是来告诉我们,为了获得喜悦和快乐,我们什么都不缺,只缺给予的容器,因为那样我们就会与创造者有等同的形式,就像:"祂怎样仁慈,你就怎样仁慈"那样。然后我们将适合接受喜悦和快乐。
由于这个原因,我们应该根据已知的规则来解释,也就是所有的创造(物),我们用 “创造(物 )”这个名字来定义,只是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为了自己接受的愿望。也就是说,关于创造者,我们应该说,他是给予者和赐予者。但接受是创造者从无到有中创造的新事物。也就是说,"无 "意味着那里没有接受。这就是为什么经文写道:"从无到有"的原因,意思是说,在创造者中存在的东西,他只给予。如果一个人能够来到那个被称为 "无 "的状态,那么 "我的帮助将到来"。在那个时候,一个人已经准备好接受喜悦和快乐。
这就是 "我的帮助来自耶和华,天地的创造者 "这句话的意思。在这里,他解释了 "无 "的含义,即与接受相反,也就是给予。这就是 "天地的创造者 "这句话的意思。它的意思是说,祂创造了天地,也就是说,祂给予和造就了天地。当一个人达到 "无 "的状态,被称为 "给予的力量"时,他将适合接受喜悦和快乐,因为从创造者的角度来看,除了Kelim(容器)--也就是下面者能够接受之外,什么都不缺。
这就是 "我的帮助从哪里来 “这句经文的意思。经文写到,一个人不应该认为缺少什么大的东西,才能得到创造者想给创造物的这种喜悦和快乐。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努力完成他被创造的目的,却看到他仍然没有上升到超过他九岁时的水平,他对创造者的工作的理解和他九岁时的理解一样,当他审视原因时,他说:"我一定是生来没有天赋,我无力战胜自己。如果我更有才华的话,我就会更高尚,那么,我就会实现完整"。
由此可见,他认为自己缺少很多东西。但事实上,一个人什么都不缺,只缺形式上的等同,被称为 "给予的容器",正如经文所说的那样:"祂怎样仁慈,你也怎样仁慈",因为给予被视为 “无(不存在)”。
这就是他想告诉我们的东西,当他说:"我的帮助从哪里来?"我们所缺乏的就是这个,而不是任何才能或高贵。相反,"我的帮助来自耶和华",因为创造者创造天地是为了给予人。这就是我需要创造者帮助我达成的东西,因为这就是Kli[容器]。当一个人有了这个被称为 "给予的容器 "的Kli(容器)之后,光就会自己出现,因为这就是创造的目的--为祂的创造物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