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去神学院的人的四种品质是什么?
Rabash 1988年 第10篇文章。
我们的圣人说(《Avot》第五章17节):”那些去神学院的人有四种品质:那些‘去’但不‘做‘的人,在他的手里有‘去’的回报。那些‘做‘但不‘去’的人,在他的手里有‘做‘的回报。那些‘去’并且‘做‘的人是哈西德人。那些既不‘去’也不‘做‘的人是邪恶者。"
我们应该明白以下几点。1)他为什么不说一个“去和做”的人有“去和做”的奖赏,而只是称他为哈西德呢?2)他说:”在那些去神学院的人们中有四种品质,把一个既不‘去’也不‘做‘的人算作去神学院的品质之一。但他什么也没‘做‘,为什么要把他算工作的品质之一呢?
首先我们要明白‘去’的奖励和‘做‘的奖励是什么。众所周知,为了奖励而工作是被禁止的,正如我们的圣人所说:”为Rav[伟大的人]服务,而不是为了得到奖励”。然而,我们应该理解经文所写的内容(Avot 2:1),”计算Mitzva[戒律/善行]的损失与其奖励相对应"。因此,我们确实需要为回报而工作,正如经文所写:"如果你学了很多Torah(托拉),就会得到很大的奖赏,你可以相信你的地主会为你的工作付出代价。"
我们看到,全世界的人都在为回报而工作。然而,奖赏不一定是指金钱,这是努力的回报。而是说,一个人在工作中得到的任何回报,他需要的、能让他快乐的东西,都算作回报。因为这一原因,我们看到,一个人可能为了金钱而工作、劳动,但也可能为了尊重而付出金钱。有时候,一个人付出金钱和尊重,是为了得到他的生命。换句话说,回报就是一个人所需要的东西,就像经文所写的那样,”人为了自己的生命,会付出自己所有的东西"。
因此,我们遵守托拉(Torah)和诫命(Mitzvot)所能得到的回报是什么呢?就是与创造者的Dvekut[粘附],正如经文所记:”主耶和华你的上帝向你求什么呢?粘附祂”。在 "为完成《光辉之书(Zohar)》的演讲 "一文中写道。"众所周知,在Torah(托拉)和戒律中工作的理想目的 是为了与创造者粘附,就像经文写的那样, “与祂粘附"。
Dvekut[粘附]的意思是悔改。由于人在被创造时就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为自己接受的愿望,这种愿望由于形式的不等同而被称为 "分离",也就是说,一个人因为它而变得远离祂,为了达成形式等同,称为Dvekut[粘附],他必须做出巨大的努力,以便与自己的本性作斗争,即为自己接受而不是给予的愿望。另外,一个人必须实现的给予的程度是 “全心全灵全力"。他不能为自己留下任何东西,以至于一个人不能靠自己实现形式等同。
相反,一个人所要做的,只是像 "一个来净化的人 “一样。换句话说,一个人应该准备一个创造者帮助他的Kli[容器]和需要。众所周知,没有Kli(容器),就没有光。由此可见,劳动的尺度是,一个人必须在他的内心达成一个缺乏,也就是他缺乏的是形式等同的,叫做 “悔改"。他渴望悔改,但他自己无法实现。
因此,他为了什么而祈祷,为了得到劳动的回报而劳动呢?只为渴望悔改,因为通过他为了实现悔改而付出的劳力,会逐渐在他身上灌输一种缺乏和需要,通过这种缺乏和需要,一个人看到自己需要创造者的帮助。在那时,"一个来净化的人得到了帮助 "就成了事实。光辉之书(Zohar)问:"用什么来辅助他本?" 它回答说:”用一个圣洁的灵魂"。那时,他将得到一个灵魂的奖赏,如:"人的灵魂将教导他"。
由此,我们就会明白我们所问的:"为了让创造者回报我们,是否允许工作和劳作,因为他们说:'要像奴仆一样侍奉Rav[伟大的人],以便不被回报'。" 然而,我们应该明白为什么禁止接受奖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个人必须工作,才能达到形式上的等同。如果一个人因工作而要求回报的话,那么他就会受到自我接受的支配。这与形式等同是相反的,也是为什么禁止为回报而工作的原因。
但是一个工作、劳作,祈求创造者奖励他的劳动的人,他的目的是什么奖励呢?他所要的奖赏是希望创造者给他力量,使他的一切思想和行为都只关乎对创造者的给予,而不是为了他自己。因此,他所要求的这个奖赏,使他与祂所分离的创造者一起回到Devkut(粘附)时,达到了形式上的等同,这就是所谓的 “悔改"。
这与他在《圣人的果实》一书中所说的(第一部分,第116页)相似。”众所周知,灵魂是上帝的一部分。在它进入身体之前,它就像枝与根一样粘附在一起"。那里还写道:"灵魂在身体里来的时候,其目的是为了在还穿着在身体里的时候得到回报,也就是回到它的根,并粘附于祂。"
因此我们看到,一个人应该努力得到回报,而回报就是悔改。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是说,一个人在Torah(托拉)和戒律工作的时候,应该以工作为目标,工作就会没有得到回报的打算。相反,一个人必须始终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他面前,正如它在《光辉之书(Zohar)》中写道:”人的祈祷应该足够明确和清晰"。换句话说,一个人必须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他应该努力通过劳动和祈祷来获得它。
然而,众所周知,祈祷必须发自内心深处。换句话说,一个人必须清楚地知道,单单靠自己是无法实现悔改的,也就是在形式等同地粘附于创造者。只有当一个人把他能做的事情都做完了,他才会有这种认识。那么可以说,现在他肯定地知道,这不是他自己能做的,只有创造者能帮助他。
现在我们要解释一下我们所问的关于我们的圣人所说的在去神学院学习的人中的四种品质:
1)"‘去’而不‘做‘的人,他的手里有‘去’的回报"。在工作中,这意味着他要走在与创造者实现粘附的道路上,这叫 “给予的道路"。然而,他看到自己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以给予为目的。
“他的手中有‘去’的回报",也就是说,他想走在真理的道路上,已经算是一种回报了。换句话说,他应该感谢创造者回报他走在真理的道路上的愿望,而其他人,从事托拉(Torah)和诫命(Mitzvot),却没有这个愿望。他们只满足于简单的工作,在从事Torah(托拉)和戒律时不考虑自己的意图,就像一般人一样。
2)”‘做‘而不‘去’的人,他的手里有‘做‘的奖赏”。这意味着,他从事托拉(Torah)和诫命(Mitzvot)的一切,他可以观察到每一个细节和复杂的地方。然而,他并没有走在直接通往与创造者Dvekut[粘附]的道路上。相反,他满足于他所做的事情,而没有意图。“他的手中有‘做‘的回报”。虽然他没有去,但他的奖赏是他应该高兴,因为创造者给了他遵守托拉(Torah)和诫命(Mitzvot)的愿望和渴望。与其他人相比,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优点,创造者没有给他们这种愿望和渴望,而他却从创造者那里得到了这种愿望。他认为,一切都通过私人的天道发生。
因为这一原因,他对创造者多有感谢,因为他能在托拉(Torah)和诫命(Mitzvot)上有份,而其余的人却没有这个特权。这被认为是“他的手中有‘做‘的回报”,他感谢创造者。这个程度既适用于一般人,也适用于个人。也就是说,在个人的道路上前进的人,也有不想跻身于 "去 "的人的行列的时候,所以他应该高兴于 "做 “。"
3)“一个‘去’又‘做‘的人是哈西德”。我们问:为什么在前两个甄别中,写着他手里有回报,而在第三甄别中,这里没有说他手里有回报,而是说他是哈西德呢?
我们要解释,我们要知道,不管他是 "一个‘去’而不‘做‘ 的人"还是一个 ‘做‘而不‘去’的人",一个人还是有自己的权威。也就是说,他仍然没有得到回报,取消他的自我的权威,融入创造者的权威,这叫 “悔改"。我们的圣人说:"Torah(托拉)只存在于为Torah(托拉)而将置自己判决死亡的人身上"。我们的解释是,他已经取消了自我的权威,那么他就只有唯一的权威,也就是创造者的权威,而他自己甚至没有出现在现实中。
所以,在 "‘去’和‘做‘ “的状态下,不能说他手里有回报,因为他没有手。就是说,他没有自我的权威,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能接受的人。所以他们说哈西德,意思是说他在一种状态下,他说:"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你的"。两个权威之间可以有回报,类似于一个雇员为雇主工作。雇主付给他工作的回报。
但如果儿子为父亲工作,儿子由父亲供养,也就是说他还住在父亲家里,没有独立的能力,那么儿子就不会从父亲那里得到回报。但是,当儿子开始认为自己要独立,不依赖父亲的时候,父亲就开始给他工作的工资。
这里的工作也是如此,当一个人为了创造者而 "去做 "一切的时候,他就会得到回报。在那时,他没有自己的权威,而是在创造者面前取消了自己。这就是 “Devkut(粘附)和形式等同”,这就叫 "悔改"。那个时候,不能说他手里有回报,因为他没有手,也就是自己的权威。所以他们没有说 “手里有回报",而是说他算是哈西德。
现在我们要解释一下,他说 "那些去神学院的人们当中有四种品质",其中有一种品质是 “既不‘去’也不‘做‘"。如果他什么都不做的话,为什么会被视为去神学院的人的四种品质中的一种呢?
众所周知,当一个人想在与创造者实现Dvekut[粘附]的道路上努力,也就是形式等同时,身体会反对一切。他可能会到了这样一种状态,他觉得自己已经到了最糟糕的低下的状态,也就是说,他看到自己 "不去",也就是在给予上没有进步,他也 “不做",也就是不能做善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巨大的努力。
也就是说,现在他看到自己比开始在给予的道道上努力的时候还不如。以前,他在做善事的时候,特别是在祈祷的时候,他是非常快乐的。但是现在他已经到了这样的低下的状态,以至于他很难祈祷。也就是说,在他开始从事给予工作之前,所有的事情他都会很欢喜地去做,现在他认为这些事情都是很卑微的。
现在他感受到了 "Shechina[神性]在尘土中 “的感觉,即所有的神圣的事物都有尘土的形态,即它们的味道像尘土。他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难以忍受的,因为它已经失去了价值。因此,现在他看到自己已经退步了,也就是说他既不‘去’也不‘做‘。我们的圣人就是对此说,他是邪恶者。
然而,问题是,为什么他因为想走在真理的道路上,所以他做了那么多的努力,却走到了这种地步呢?根据巴哈苏拉姆所说的,回答祈祷的时候,让人得到进入国王的宫殿的许可,以便国王让他更接近祂,他将得到与创造者一起的Dvekut[粘附]的奖赏,具体来说就是当一个人看到,他迷失了,无力做任何事情的时候。在那个时候,一个人就会发出真正的祈祷,因为他看到自己根本就是邪恶的。也就是说,他对Kedusha[圣洁/神圣]没有任何把握。
出于这个原因,当一个人进入下降的时候,他不应该受到惊吓而逃离战场。相反,在那时应做衷心的祈祷。
在这方面,我们应该解释我们的圣人所说的(胡林7b):”以色列人是圣洁的。有些人想要而没有”。拉希(RASHI)解释说,有些人想用他所拥有的东西来取悦别人,但却不能,从他那里,我不想享受。”有的人拥有而不想"。拉希(RASHI)的解释是,他有能力却不想取悦他人。"品哈斯(Pinhas)对拉比也是这样说的。"
问题是,为什么有而不想给别人的人被认为是圣洁的呢?托斯福的解释说:”有而不要的人,即使这样他们也被称为'圣洁',因为他因羞耻而邀请朋友到他那里吃饭。"
我们应该在工作中解释 "以色列人是圣洁的"。有的人为了给予而想工作,却没有。当他考虑自己的行为时,他看到自己沉浸在爱自己的本性中,为了给予什么都不能做。他之所以被称为 "神圣",是因为他走在真理的道路上。虽然他看到自己在退步,但他仍然粘附在真理的道路上。最后,他将触及真理,也就是说,他达成与创造者真正在Devkut(粘附)。因为最重要的是Kelim[容器],叫做 “愿望",既然他想达成Dvekut[粘附],他就会得到回报。
就像巴哈苏拉姆对所写的内容说的那样:”将把智慧给予智者"。他问:"应该说:'将智慧给予愚者'。然而,'智者'是指渴望智慧的人。那么他就有一个赐予智慧的Kli(容器)。但愚者对智慧没有任何愿望,正如经文所记:'愚者对理解没有愿望'。"
由此可见,想要走在Kedusha(神圣(的道路上的人,就叫做圣洁。”神圣 "的意思是如经文所写,"你将是圣洁的",这意味着他们从为自我的接受中退出来。因此,他是圣洁的。这就是 "以色列人是圣洁的,也有要而没有的 “的意思。也有拥有而不想要的人。这意思是说,他有诫命(Mitzvot)和善行,但他不想走在通往 "为了给予 "的道路上。相反,他为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而解决。他也被称为 "神圣",因为行为很好,他在行为上没有什么什么需要补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