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工作中的 "以色列人流放时,神性与他们同在"?
Rabash 第 5 篇文章,1988 年
《Megillah》(第 29 页)中写道 “塔尼亚(Tania),拉比-希蒙-本-约凯(Rabbi Shimon Ben Yochai )说,’来,看,以色列的创造者是多么慈爱;无论他们流放到哪里,Shechina(神性)都与他们同在,就像’耶和华你的上帝从你的被掳中返回来’所说的那样。’它没有说’将返回’,而是说'返回来了',表明创造者与他们一起从流放中返回来了"。
我们应该在工作中理解:1)如果Shechina(神性)也处于流放的话,它在工作中给了我们什么。也就是说,"以色列人是创造者所爱的",如果也在流放的话,那么Shechina(神性)一切流放的好处是什么?因此,我们应该明白这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帮助。换句话说,我们从以色列人的流放中发现Shechina(神性)也在流放中的改正是什么?
2)我们的先贤说:"Shechina(神性)的悲哀是她也处于流放当中",这是什么意思?我们的圣人还说:"一个人应该为 Shechina(神性) 的悲伤感到难过"。怎么能说上面有悲伤,我们必须请求创造者把 Shechina(神性) 从尘土中升起,意思是我们应该请求创造者把她从尘土中捡起来呢?
3) 在工作中,理解神性(Shechina)在尘土中,她自己不能自己站起来,而需要创造者把她提升起来是什么意思?
4) 为了让创造者让她提升起来,我们必须为此祈祷。就好像没有我们的祈祷,创造者就无法让她从尘土中提升起来。
要理解所有这些,我们首先需要理解我们称之为创造者的甄别,以及我们称之为 Shechina(神性) 的甄别。Baal HaSulam(巴哈苏拉姆) 对《光辉之书》中所写的内容做了一个注释:"祂是 Shochen(男性形态的居住者),她是 Shechina(居住者居住的地方)"。我们应该知道,我们在上层世界所做的许多甄别只是从接受者的角度来看的。但从创造者的角度来看,经文写道:"我耶和华不改变"。因此,所有的世界都是由两个视角来甄别的: 1) 创造者,祂是 "光"(Shochen)。祂被称为 "光"、"给予者"、"赋予者 "和 "复活者"。
2)创造者显现的地方,即我们根据具有等同形式的 Kli[容器]的价值感受到祂并达到祂的地方。这一改正是在 "限制"(Tzimtzum)之后出现的。因此,他说 "Shochen "显现的地方被称为 "神性(Shechina)"。因此,它们不是两样东西,而是光和容器。光被称为 "Shochen",光穿着在其中的 "Kli(容器)"被称为 "神性(Shechina)"。
根据他的话,我们应该这样解释我们面前关于改正创造物的全部工作:这只是改正 Kelim(容器),意思是祂要如何将上层的丰富传授给祂的创造物,以便 Kelim(容器) 适合接受丰富,而丰富不会流向Sitra Achra(另一边)。这是我们唯一的工作,仅此而已。
因此,"Shochen "想要被揭示,这意味着喜悦和快乐将被揭示给创造物。对于 "发散者"而言,我们只将给予和赋予归于祂,因为这是创造的目的。
然而,从下面接受者的角度来看,对于应该显露喜悦和快乐的 "Kli(容器)"来说,由于她希望与 "根 "的形式等同,即成为像 "根 "一样的给予者,所以她说她不想为了接受而接受,并在此基础上加了一个 "限制"(Tzimtzum)。
只有当有能力以给予为意图/目的时,容器才会接受喜悦和快乐。这是在被视为灵魂之根的上层世界中进行的,这意味着灵魂也只有在这种被称为 "为了给予 "的条件下才能接受丰富。这就造成了一种延迟,即在下面的接受者适合接受丰富之前,喜悦和快乐无法显现出来。
因此,如果下面的接受者没有提供 "Shochen "必须显现的地方,因为他们没有力量把意图放在 "Shochen "将给予的礼物上,这样接受将是为了给予,这就是所谓的 "神性(Shechina)的悲哀"。也就是说,创造者无法按照自己的愿望传递喜悦和快乐,因为祂的愿望是为祂的创造物行善。
由此可见,"神性(Shechina)的悲哀 "是指创造者为无法将快乐和喜悦展现出来而感到遗憾,因为创造物无法提供适合接受快乐和喜悦的地方,因为如果创造者将快乐和喜悦给予创造物,这些快乐和喜悦就会流向 "另一边"。因此,祂不能像祂想要的那样传递快乐。
由此我们就会明白,一个人应该为神性(Shechina)的悲伤而感到难过。我们问,为什么创造者没有把她从尘土中升起,而是相反,要求下面接受者,他们的行为—即他们所做的一切—只是带着为了”把她从尘土中升起"的意图呢?
答案是,创造者所给予的一切都是喜悦和快乐,祂的目的是为祂的创造物行善。而 "让神性从尘土中升起",是指创造者能够给予丰富,而丰富不会去到 “Sitra Achra(另一边)”,这只有在下面接受者不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接受,而只是为了给予的情况下才会发生。
然而,这与人的工作有关,与创造者无关。与创造者有关的是给予,而不给予与创造者无关,而是与创造物有关。换句话说,除非是为了给予,否则创造物并不想为自己接受。正如我们的先贤所说:"除了对上天的敬畏,一切都掌握在上天的手中"。
巴哈苏拉姆(Baal HaSulam) 解释说,创造者给予一切。一切是指创造者给予的一切的美好,而 "对上天的敬畏",即不为自己接受,是人必须做的一切。因此,一个人有责任改正自己,让创造者给予喜悦和快乐。
因此,问题是,一个人为创造者所做的工作有什么好处?创造者需要我们为了创造者而工作,创造者从人的工作中得到了什么?我们可以说,只有一件事:在这里,创造者可以传递祂在创造世界时所希望传递的喜悦和快乐,即为祂的创造物行善。
因此,当我们说 "神性(Shechina)的悲哀 "时,我们的意思是创造者无法向他们透露喜悦和快乐。原来,创造者不能对创造物行善,似乎也是一种悲哀。这就是所谓的 "Shechina (神性)的悲伤”,也就是创造者无法将其给予创造物的悲哀,因为我们说过,创造物被称为 Shechina(神性),而 Shochen 显现在其中。
我们之所以要把所有的行动都聚焦在Shechina(神性)的悲伤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要实现形式上的等同,即所谓的 "为了给予,而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而接受"。规则是一个人不能漫无目的地工作。因此,一个人必须看清他的努力想要得到什么,也就是说他想在生命中得到什么,这样他就会知道,如果他得到了的话,他将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因此,他被告知,没有什么比满足创造者的愿望更重要,而不是满足自己的愿望。在那时,一个人应该知道国王的宫殿里缺少什么,他可以填补什么。也就是说,有什么东西会让创造者感到悲伤、怀念,如果给祂的话,祂就会快乐。
对此的回答是,一个人应该为 Shechina(神性) 的悲伤感到难过,意思是创造者似乎为自己不能给创造物带来快乐和喜悦而感到难过,就像《Moidrash》中的寓言所说的那样,这就好比一个国王,他有一座塔,塔里充满着很多好东西,但却没有客人。
为了理解《Moidrash》中的寓言,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寓言来说明:一个人为自己的儿子举办婚礼,邀请了五百名宾客前来用餐,但由于某种原因,没有人来,他只能勉强请到十人(Minyan)参加Huppah(婚礼的仪式)。他为五百人准备了食物,但他们却没有来,这让他感到多么悲伤。
正因为如此,一个人需要努力工作,才能从创造者那里得到满足,接受祂的喜悦和快乐。达到这种程度的人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但是,如果一个人遵守托拉和戒律(Mitzvot)是为了让创造者把丰富给予他的容器,因为他想让自己高兴,那么这个人就离丰富很远了,因为上层的丰富只能进入给予的容器。因此,他之所以遵守托拉和戒律,一定是因为他想以此取悦创造者,就像寓言中所说的那样。
然而,既然人生来就有为了自己接受的 "Kli(容器)",他又怎么能改变自己的本性,说他对自己丝毫不关心,而唯一让他感到痛苦和遗憾的,就是 "神性 "的悲哀,也就是说,因为他无法满足 "上帝 "的旨意,所以似乎存在于 "神性"之上的悲哀。
也就是说,因为祂渴望行善,但祂无法实施这种利益,因为创造物没有合适的Kelim(容器)来接受这种利益,而通过遵守托拉和戒律,祂将能够制造出合适的Kelim(容器),正如我们的先贤所说:"我创造了邪恶的倾向; 我创造了托拉作为调料",这就是为什么他要全力以赴地遵守托拉和戒律,以便通过遵守托拉和戒律摆脱爱自己,并获得给予的容器的原因。这样,他就能为创造者带来满足,从创造者那里接受喜悦和快乐。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第二个问题:怎么会说上面有忧愁和缺乏呢?答案是,因为创造者想要给予创造物丰富的东西,但创造物却因形式的差异而无法接受。祂无法给予 "Shochen "必须显现的地方,也就是 "神性(Shechina)",这被称为 "神性(Shechina)的忧伤",意思是忧伤 "Shochen "无法显现,因为 "神性(Shechina) "被称为 "光显现的Kli(容器)"。
因此,我们就可以理解我们提出的第三个问题:"在工作中,神性被放在尘土中,而创造者需要只有创造物才能将她从尘土中升起,就好像祂自己不能一样,这意味着什么?
我们应该这样解释,因为 "Shochen"能够显现的地方是有一个有给予的愿望的 "Kli(容器)",而在生来就有为自己接受的愿望的创造物中,给予的地方被称为 "尘土的味道",因为这违背了他们的自然本性,因此,每当他们想要带着给予的愿望工作时,他们就会在其中感受到尘土的味道,因为给予违背了人的自然本性。因此,创造物必须通过行为和行动来改正这个地方,使其适合接受喜悦和快乐。
因此,在谈到 "Kli(容器) "的改正时,下面的的 "Kli(容器) "必须改正自己才能接受。根据规则,每个人都必须看到自己没有问题,并且能够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因此,给予者应该做的与给予者有关,而接受者应该做的与接受者有关。也就是说,接受者应尽量拥有合适的 Kelim(容器),即 Klipot (壳)不会夺走他将接受到的东西。换句话说,接受者在接受的同时,要尽量能够有给予的意图,否则更高之光就会因为形式的差异而无法到达那些容器。因此,下面接受者必须具备给予的品质,才能接受更高者的给予。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我们所问的问题了:我们的圣人说:”当以色列人处于流放当中时,神性(Shechina)与他们同在",在工作中有什么好处?我们的圣人说(Tanhuma, Nitzavim 1):"当苦难降临在以色列人身上时,他们会屈服并祈祷。但世界各民族却踢他们,却不提创造者的名字"。
我们应该在工作来解释这句话。在工作中,苦难是指一个人陷入下降的状态,痛苦于在托拉和戒律中没有味道和活力,整个世界在他身上变得黑暗,他的心灵得不到安宁。
他开始追溯过去,想知道是什么原因让他变得如此低落,却找不到任何可以归因于这种下降的原因。此外,他很难理解,在他开始给予的工作之前,他怎么会觉得自己身处一个一切都是好的世界,对他来说,遵守我们的圣人们所说的 "要非常非常谦卑 "是一件了不起的工作。
但现在,他发现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他看到整个世界都生活在托拉和戒律之中,并乐在其中,当他们祈祷时,他们觉得他们所说的每一个字都会给上面留下印象。因为他们相信上面会留下印象,所以下面也会留下印象。也就是说,每个人心里都觉得自己今天通过祈祷或学习托拉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而且每天都是如此。
然而,他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因为整个世界在他身上都变得黑暗了。也就是说,照耀世界的阳光并没有照耀到他,他看不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权利。
在那时,一个人面临着两难选择:他可以说自己是以色列人。他相信创造者,相信一切都在祂的天道的掌控之中。也就是说,他现在所处的处境,是创造者派送给他的。他在卑微状态下所遭受的痛苦来自于创造者,也就是说,创造者当然希望他在程度上有所提升,而不是停留在为自己而工作的状态,因为这样他就脱离了与创造者之间的Dvekut[粘附]。
相反,创造者希望他看到自己的真实状态是什么,看到自己与创造者的利益相去甚远。因为这一原因,创造者剥夺了他在 "Lo Lishma"[不为她的缘故]的工作中感受到的味道,使他失去了生命活力。由此可见,创造者是在眷顾他,想让他进入 Kedusha(神圣)。
因此,他现在必须祈求创造者帮助他,因为他现在需要祂的帮助。否则,他就会发现自己完全迷失了方向。这被认为是获得了 Kli(容器),也就是对创造者的帮助的需要,因为现在他看到自己确实与创造者分离了,因为他没有了生命,因为粘附创造者的人就有了生命,正如经文所写,”因为祢是生命的源泉”。
现在,他当然可以发自内心地祈祷,因为真正的祈祷是发自内心的。因此,他应该感谢创造者让他看到了自己的真实状态。现在他明白了,他需要创造者给予他必要的帮助,正如我们的先贤们所说:”一个来净化的人会得到帮助”。《光辉之书》问:”他得到了什么帮助呢?"它回答说:"得到了圣洁的灵魂"(的帮助)。
因此,创造者现在给了他一个获得圣洁的灵魂的机会。他应该为自己在这种状态下所感受到的下降和痛苦感到高兴。因为这一原因,他应该说,他并没有处于下降的状态,相反,他处于上升的状态。
由此我们可以解释我们的先贤们所说的 “当苦难降临在以色列人身上时,他们会屈服并祈祷"。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他们处于下降的状态时,他们会看到自己的真实状态,即他们处于卑微/低下之中。这被认为是他们的屈服,因为他们看到了自己的状态--也就是他们已经脱离了 "生命的源头",因为一个与创造者拥有 "Dvekut[粘附] "的人是活着的。否则,他只会感到痛苦。因此,他很清楚,现在是发自内心祈祷的时候了。这就是 "他们屈服并祈祷 "这句话的含义。
但也可以反过来说,这是属于 "世界各民族 "而非 "以色列 "的论点。也就是说,他不相信创造者把他送到了这种状态--也就是他看到自己处于一种下降的状态,觉得自己现在对托拉和戒律中品尝不到任何味道,而是处于一种痛苦的状态,总的来说,他的生活没有意义,他开始 "怀疑起点",意思是他后悔把自己送上了给予的道路。
也就是说,他说,在他开始给予的工作之前,他从从事托拉、祈祷和遵守戒律的工作中获得了快乐。那时,他知道自己不需要做任何计算,他唯一关心的是增加数量,也就是拿出更多的时间来祈祷和读经。至于工作的质量,他没有必要去关注和思考他从事这一神圣的工作的目标。他之所以依靠大众,是因为在那时他没有想到有必要思考迫使他从事托拉和戒律的原因是什么。因为这一原因,他总觉得自己是完整的。
但现在,他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要遵守托拉和戒律,为什么要为了创造者而参与其中—也就是是为了给予而不是为了自己接受--的时候,这一工作对他来说变得更加困难,他也更加难以战胜自己的邪恶的倾向。
他说,在他想要走上真理之路的地方,邪恶的倾向应该屈服和减弱。然而,现在的情况却完全相反: 在Kedusha(神圣),他想做的一切事情,邪恶的倾向都压倒了他,让他难以战胜。他问道:"正义何在?在不断战胜的过程中,他陷入了沉沦。
在那时,他听到了间谍们的争辩,说:"我厌倦了这一工作",于是他逃离了这一战场。他认为自己本应进步的地方却在退步。因此,他 "怀疑起点",并踢开了这条必须在意图上而不是在行动上下功夫的道路,而是意图才是最重要的,正如经文所写,"有意图的一点点总比没有意图的很多要好"。他说这一工作不适合他。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我们的圣人们所说的:"但是世界上的民族",当苦难降临到他们身上时,"踢他们,不提创造者的名字"。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意味着当苦难降临在他身上时,也就是说,当他在下降的过程中,因为感觉不到托拉和工作的味道和生命活力而受苦时,苦难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整个世界都因为他们而变得黑暗,而他除了逃离这一战场之外,找不到其他解决办法时,这就被认为是他们 "踢他们"。
我们应该知道,这种逃避只有一个原因,正如经文所写,"但世界各民族踢他们,不提创造者的名字"。也就是说,在下降的状态下,当他感到痛苦时,他们 "不提创造者的名字",说创造者让他处于这种下降的状态,是为了让他完全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真实处境,知道自己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创造者而工作,让他感到现在他看到了,如果没有创造者的帮助的话,他自己是不可能摆脱为自己接受的本性控制的。
现在,他不需要再相信我们的先贤们所说的话了,他们说:"人的倾向每天都在战胜他,如果创造者不帮助他的话,他就不会战胜它",因为他现在明白了,他需要上天的帮助。因此,现在是他可以发自内心地祈祷的时候了,因为真正的祈祷是发自内心的。也就是说,他全心全意地祈祷,因为他的心明白,如果没有上天的帮助的话,他就会迷失方向。
在《圣人的果实》一书(第 1 卷,第 301 页)中,巴哈苏拉姆解释了祈祷必须发自内心的问题: "一个人在世间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他发现自己对自己的力量感到绝望。也就是说,他已经付出了努力,做了他所能想象的一切,但却没有找到任何补救办法。在那时,他才适合全心全意地祈求祂的帮助,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工作肯定帮不了他自己。只要他感觉到自己还有一些力量,他的祈祷就不会是完整的,因为邪恶的倾向会先冲过来告诉他说:'首先你必须做你能做的,然后你才配得上创造者'"。
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他的话:"邪恶的倾向先冲过来,告诉他:'首先你必须做你能做的,然后你才能配得上创造者'"。表面上看,它说得像个正直的人一样。为什么说这是邪恶的倾向在对他说话呢?答案是,邪恶的倾向对他说了好话,但这些好话的意思是,他不需要向创造者祈祷,他还有时间向创造者请求。因此,当他已经做了他所能做的一切时,邪恶的倾向就不能再找他争辩说他还有时间向创造者祈祷,因为那样的话,一个人就会立即回答邪恶的倾向说:"我已经没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可以做的了,而且做了也没有用"。因此,现在是向创造者祈祷的最佳的时机了。
然而,当一个人已经做了他能做的一切,而邪恶的倾向没有更多的话可以对一个人说,他还有时间祈祷,因为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因为他已经做了他能做的一切的时候,那么,在那时邪恶的倾向就会有其他更糟糕,带着更多的毒药和死亡的药水的话。
这些话就是 "不提及创造者的名字"。换句话说,邪恶的倾向不说创造者把他在下降过程中感受到的痛苦状态送给了他。相反,他在下降过程中做了什么呢?经文写道:"但是世界各民族",在下降过程中,当他们感到痛苦时,"踢他们"。也就是说,他们离开了战场,逃离了给予的工作。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我们提出的问题了:"当以色列人流放时,神性与他们同在 "是什么意思呢?正如拉比-希蒙-本-约凯所说:"无论他们流放到哪里,神性都与他们同在"。他说,"创造者是多么爱以色列啊",这对工作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处于流放当中时,也就是在工作中感受到流放的滋味,想要逃离流放时,意思就是一个人必须相信,无论流放到哪里,神性都与他们同在。也就是说,神性让他感受到流放的滋味。"与他们同在 "意味着Shechina(神性)与他们同在,他们与Shechina(神性)没有分离,他们应该说这是一种下降。恰恰相反,现在Shechina(神性)正在推他一把,让他攀登凯杜沙(神圣的/圣洁)的高度,并给自己穿上了一件下降的衣服。
当一个人知道并相信这一点时,他就会受到鼓舞,从而不会逃避战场,也不会说给予的工作不适合他,因为他总是看到自己处于上升和下降的状态,他看不到这些状态的尽头,从而陷入绝望。
但是,如果他走在信念的道路上,相信我们圣人的话,那么,他就必须说相反的话。如果其他人的工作秩序是正常的,也就是说,他们觉得自己是完整的,感谢上帝,他们正在遵守戒律、祈祷、学习托拉,他们还需要什么呢?这意味着他们不会在每一步都受到上面的特殊待遇,或者被告知他们的工作是否合适。
这就好比人们在神学院学习。假设神学院有 100 人,而某个小镇需要一名拉比。镇上的人向神学院的校长发出请求,请他派一名拉比给他们。然后,校长挑选了一个小组,测试哪个学生能成为拉比。从神学院的 100 名学生中选出最优秀的学生。假设有五名学生被选中并接受测试。他们必须在测试中回答问题。但是,他们不需要回答所有的问题。相反,如果他们回答了百分之九十的问题,他们就已经被认为有资格成为被挑选出来的精英。但有些人却答不到九十分。是否可以说,神学院中那些接受托拉和智慧测试的学生都是普通人,而神学院中百分之九十九没有接受测试的学生,他们在托拉和智慧方面都很优秀,因为他们更优秀,所以他们不需要接受测试呢?
同样,这里的工作顺序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说,创造者百分之九十九的工作者都没有接受过是否优秀的考验。也就是说,没有向他们展示他们的状态,他们的托拉和工作是否正常。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测试的话,当然,每个人都会认为自己很好。
但是,如果说那百分之五的人能够达成完整,能够进入国王的宫殿,这些人就会受到考验。他们会从上面看到自己在托拉和戒律中的真实状态,从而知道该改正什么。这些改正被称为 "信念"、"祈祷 "和 "劳动"。
这与 Baal HaSulam(巴哈苏拉姆) 在谈到 "他说:'我恳求祢,请让我看到祢的荣耀......耶和华说:'看哪,这里有一个与我同在的地方。我们的圣人说:"'与我同在'是'信念'、'祈祷'和'劳动'的缩写(希伯来语)。通过这些改正,才有可能实现真正的完整"。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托拉和戒律中真正的道路是什么。这条道路就是实现与创造者的 Dvekut[粘附],即所谓的 "形式等同",通过这种形式,我们获得了生命,正如经文所写:"因为祢是生命的源泉"。此外,有能力的人还会得到上升和下降的机会,他们更有能力进入国王的宫殿。
因此,我们应该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正如我们的圣贤们在谈到 “耶和华,你的上帝从你的被掳中返回来 "这节经文时所说的那样,知道创造者也会像以色列人一样从流放中归来,这对我们的工作有什么帮助呢?他们说:"不是说'将返回',而是说'返回',意思是创造者与他们一起从流放地返回"。
然而,我们首先必须明白,我们怎么能说 "流放 “与创造者有关呢?流放的意思是,创造者离开了他所在的地方,他不得不到异国他乡,接受其他国王的统治。此外,他别无选择,只能遵从每一位统治者的愿望。然而,我们必须相信经文所写的,"祂的荣耀充满全地"。因此,对于创造者而言,我们怎么能说流放呢?
我们还应该明白,我们说创造者处于流放当中是针对谁而言的呢?对于祂自己,我们不能说,因为我们不知道祂的想法,正如《光辉之书》中写道:”在祂那里,没有任何思想或知觉”。相反,对于创造者,我们只能说,"通过祢的行为,我们认识祢"。因此,我们必须说,就以色列而言,创造者处于流放状态。换句话说,以色列人看到创造者处于流放当中到世界各民族之中。因此,我们应该理解,在以色列人看来,创造者是在流放。此外,我们还应该理解什么是流放,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流放者感受到的流放的滋味是什么。
我们还应该知道,关于流放,我们有两种甄别: 1)当以色列人在圣地并拥有圣殿时。尼布甲尼撒来了,摧毁了圣殿,并将以色列人流放出这片土地,正如经文(以斯帖记 2)所写:"在都城苏萨有一个犹太人,名叫末底改,是从耶路撒冷流放出来的"。由此可见,流放意味着他们从一个幸福安宁的地方处于流放当中,去受苦受难,漂泊不定,不得安宁。2)我们发现,在流放埃及的时候,他们并不是从一个安宁的地方处于流放当中,而是在他们所处的地方,他们开始感觉到自己是在流放。他们看到自己被埃及王法老奴役,这意味着埃及王对他们的要求,他们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只能顺从他对他们的一切要求。
那么,相应地,创造者处于流放当中又意味着什么呢?毕竟,经文写道:”全地都充满了祂的荣耀”,那么,我们怎么能说创造者从祂的地方处于流放当中到了另一个地方呢?根据对流放的第二种解释,例如在埃及的流放,当埃及法老王统治以色列子民时,他们在其中感受到了流放。但是,我们怎么能在创造者面前谈论流放呢,难道有任何人统治创造者,我们就能说创造者在流放吗?
当然,当我们说到与创造者有关的流放时,那只是从创造物的角度来看的。也就是说,根据创造物的达成,才有流放和救赎的问题。有时,他们认为创造者是一位伟大的国王,居住在祂的宫殿里,周围站着撒拉弗(天使)、动物和圣洁的轮子;有时,他们认为创造者是一位国王,处于流放当中出祂的宫殿,被另一位国王统治。这被视为国王处于流放当中。
因此,我们应该解释为以色列人离开了以色列的土地,圣殿被毁。在工作中,我们应该这样解释:以色列人走出以色列之地,没有感受到托拉和戒律的味道,他们的心,也就是感受 “Kedusha(神圣) "的地方,被称为 "圣殿",那个地方被毁了。
另一个国王被称为 "又老又蠢的国王",他征服了他们的心,并把所有的Kedusha(神圣)的 "Kli(容器) "都拿走了。这意味着,他拿走了他们心中所有关于Kedusha(神圣)的想法,在耶和华的宫殿里放进了一个偶像。也就是说,以前有Kedusha(神圣)的地方,他取出了所有Kedusha(神圣)的思想,Kedusha(神圣)的意思是为创造者的缘故而思想。然而,他征服了他们的心,在他们的心中装入了只为自己谋利的思想。这就好比一个愚蠢的老国王征服了圣殿,并将以色列人从圣殿中驱逐出去。也就是说,以色列人的品质不再存在于他们的身体里。
正如诗篇(Paslms)第 79 篇 "Asaf的诗篇 "中写道:"上帝啊,各民族已进入祢的继承的产业;他们玷污了你神圣的的圣殿,使耶路撒冷成为废墟"。也就是说,以色列人的品质从他们心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外邦人。
因此,这意味着创造者与他们一同流放。也就是说,创造者因为以色列人而离开了祂的宫殿,这意味着他们的感受是这样的,也就是创造者不再像他们处于流放当中出以色列土地之前那样重要。
那么,创造者与他们一起流放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可以通过巴哈苏拉姆(Baal HaSulam)对我们的圣人们所说的话来理解这一点:”’一个人不会犯罪,除非愚蠢的精神进入了他的内心。'人们会问,'为什么会有愚蠢的精神进入,这样他就会犯罪呢?'"。他说,既然有 “眼见,心贪 "的规则,如果一个人看到了不好的东西,无论是视觉上的还是思想上的,他就一定会产生贪欲。因此,虽然他不能用眼睛来阻止,因为思想和视觉都是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这仍然不算是一种罪,但我们由此产生了一种叫做 "贪婪 "的罪。
如果一个人看到后立即能够悔改的话,他就不会产生贪欲,也就不会犯罪。但如果一个人没有立即悔改的话,他就必须犯下 "贪婪 "之罪。
上面已经做了改正,为了使一个人不玷污国王的荣耀,王从人身上取出了智慧的精神,在人身上安插了愚蠢的精神。因此,我们看到,即使在下面的法庭上,愚人也不会受到与正常人相同的惩罚。由此可见,在这里,当外邦人进入他的内心,他感受不到托拉和戒律中的生命滋味时,对他来说,创造者也处于流放当中了。在这种情况下,他对创造者就没有了在遭受流放之前的那种信念。因此,瑕疵就没有那么大了。
然而,当以色列人流放时,创造者与他们一起流放还有另一层含义。当世界各民族统治他们时,创造者也在流放。因此,我们请求创造者走出流放,因为我们必须注意不要为爱自己而祈祷,而只是为了创造者的缘故祈祷。因此,当他请求创造者带祂的子民离开流放地时,他是为了创造物而请求,而不是为了创造者。
因为这一原因,当我们相信创造者也在流放时,我们是为了创造者而祈求。也就是说,我们为天堂的荣耀而祈祷。正如赞美诗中所说的那样:”主啊,求你怜悯我们,为什么世界各民族都说:'他们的上帝在哪里?'"。为了祢的缘故,请怜悯我们,不要拖延。”由此可见,通过知道创造者也遭受流放之苦,这给了他们一个为创造者而不是为他自己祈祷的地方。
然而,我们怎么能说祂在流放中,并且外邦人似乎控制了他,就像他们控制了以色列人一样呢?答案是,因为创造的目的是为祂的创造物行善,而在创造物必须接受的丰富之上,还有一种改正,即他们将以为了给予为意图,因此,当以色列人处于流放当中到世界各民族之中时--当他们被置于爱自己的本性统治之下时--他们就无法接受托拉和戒律中所包含的喜悦和快乐。
因此,他们无法感受到 "Kedusha(神圣) "中的生命滋味。由于他们处于流放当中到世界各民族中,他们所接受的任何东西都会有面容的隐藏的味道。但是,既然创造者渴望世界的存在,他就必须为自己穿上不属于 "Kedusha(神圣) "的衣服。也就是说,祂用肉体的衣服赋予世界生命活力,也就是说,祂只用肉体的东西赋予世界快乐和生命活力。
这意味着,世人只能在被称为 "嫉妒"、"贪婪"和 "荣誉 "的衣服中接受快乐和喜悦。也就是说,祂用 "Klipot"(壳/皮)的衣服来照亮和维持这个世界,这些衣服将他们与创造者隔开,因为这些快乐是来自于穿着在爱自己的 "Kelim(容器)"的衣服中的快乐。
因此,创造者因他们处于流放当中而受苦,也就是说,当他们被置于世界各民族的统治之下时,创造者必须向祂的儿子们隐藏祂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知道是祂让他们在托拉和戒律中品尝到了流放的滋味,他们在接受的容器中找到了所有的生命活力。也就是说,创造者改正了他们在接受的容器中享受快乐,却无法感受到托拉和戒律中的滋味,这样他们就不会玷污 "Kedusha(神圣)",也就不会把一切都带入 “Klipot(壳)”当中。也就是说,他们不会因为在自我接受中感受到更多的味道而远离Kedusha(神圣),因为无论在哪里,只要快乐越大,他们就会越远离并更深入地进入接受的容器,从而与Kedusha(神圣)分离。
因此,如果一个人知道创造者处于流放当中的话,也就是祂必须隐藏祂自己,就好像祂处于流放当中一样,那么,通过这样一个人就可以知道世界上没有 “Klipot(壳)”,他只能从创造者那里寻求一切,并且没有其他力量他可以寻求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