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工作中的 "祝福 "和 "诅咒"?
Rabash 1987 年第 27 篇文章
经文记着:"看哪,我今日将祝福和诅咒摆在你们面前。祝福,就是你们听耶和华你们的上帝的诫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们的;而诅咒,是如果你们若不听这诫命。"
在这里,我们需要理解以下几点: 1) 为什么他以单数形式[希伯来语]"看哪 "开头,然后又以复数形式[希伯来语]"在你们面前 "说话呢?2) 为什么要写 "今天"?3) "祝福和诅咒"。经文说:"祸福都不出于更高者之口"(《哀歌》第 3 章)。因此,为什么经文写道:"我今日将祝福和诅咒摆在你们面前呢"?4) 我们看到,在肉体世界中,有祝福存在的地方,也有祝福不存在的地方,但也有没有诅咒存在,也有诅咒存在的地方。由此可见,在祝福和诅咒之间有一个中间状态。但这里却说:"我今天将祝福和诅咒摆在你们面前",意思是说,在祝福和诅咒之间,要么是祝福,要么是诅咒。
解释托拉的人提出了这些问题。要理解上述所有内容,我们必须重申我们迄今为止所说的内容。我们应该研究我们必须知道什么,才能知道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做什么。
众所周知,我们应该甄别到两个目的: 1)创造者的目的,我们知道创造者的目的是给予祂的创造物;2)创造物的目的,即为创造者造福。
我们应该知道,创造者的目的是好的(善)。我们必须相信,祂以仁慈的天道引领世界,但我们的目的—也就是我们为创造者行善--却离我们很远。既然我们的目的与创造者的目的完全相反,既然创造者的目的必须实现,也就是创造者希望创造物接受喜悦和快乐,那么,祂在我们身上安插的接受快乐的愿望和渴望就是固定不变的,无法取消。这意味着,如果一个人不能享受生活的话,他就无法存在于这个世界上。享受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没有快乐就无法活着。
因此,当我们开始努力实现我们的目标,也就是对创造者做好的(善),而不是用我们的愿望去接受时,我们就没有力量去违背自然本性。因此,当我们开始从事给予的工作时,我们以为我们可以违背自然本性,但在最终我们发现我们做不到。
除了祈祷之外,他没有其他办法。正如我们的先贤所说:"一个来净化的人会得到帮助"。只有通过上天的帮助,他才能实现创造物与创造者在形式上等同的目标。也就是说,创造者要善待祂的创造物,创造物也要善待创造者,这就是所谓的 "善待创造者"。
工作的顺序应该是,我们必须超越理智地相信创造者的重要性和伟大性。当我们感受到国王的伟大时,我们自然会在国王面前取消我们自己。我们不需要为此付出努力,因为我们看到,创造者天生就赋予了渺小者在伟大者面前取消自己的力量,因为当渺小者为伟大者服务时,它会感到快乐。由此可见,它在为伟大者服务时所感受到的快乐,与被称为 "接受快乐的愿望 "的创造物的本性并不矛盾,因为它在为伟大者工作时接受了快乐。
从寓言中可以知道,一位著名的 ADMOR(杰出的拉比)来了,许多人在机场迎接他。他把自己的行李箱交给别人,让别人把它送上出租车。如果拉比把手提箱交给一个搬运工,而搬运工并不认识拉比的伟大的话,拉比就必须付钱给这个搬运工。有时,搬运工甚至会为工钱争吵,想要比拉比给他更多的钱。然而,如果拉比把手提箱交给他的一个追随者,并想付给他报酬的话,他是不会接受的,因为有一条规则是,除非感到快乐,否则就不能做任何事情。在做的过程中,没有快乐的工作被称为 "劳动"。也就是说,如果这个人不知道他的努力会得到报酬的话,他就不会这样去做。
事实证明,如果他是在为伟大的人服务,而为伟大的人服务本身就有快乐,那么他就不需要报酬,因为这就是他的报酬。也就是说,他在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了奖赏,也就是所谓的 "快乐"。由此可见,为了能够工作,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承认他的伟大,然后身体就会自然而然地在他面前取消自己。
然而,由于为了改正的目的,祂的光被隐藏了,以便接受的愿望能够为了给予而工作,为此,我们被赋予了信念的工作,要相信创造者的伟大,每次都要描绘祂的伟大,这样我们就能够为了给予而工作,并且不用得到任何回报。
因此,人要求创造者消除对自己的隐藏。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创造者是为了我们的利益而给予我们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祈求创造者取消对自己的隐藏,从而使羞耻感得到改正呢?因此,我们怎样才能祈求从我们身上拿走这一遮蔽物呢?
答案是,遮蔽物之所以被放置在上面,是因为人生来就有为自己而接受的愿望,没有比在国王的宫殿里更快乐的事了。然而,当我们接受快乐时,也是为了我们自己,这就是所谓的 "形式上的差异"。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一个 "隐藏",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得到给予的容器,这样他能够为了给予去接受的奖励之前,一个人只能感觉到 Tzimtzum[限制]和祂的面孔的隐藏。因为这一意愿,尽管人还没有得到给予的容器的奖励,他目前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能够为了给予而给予,他不想为了自己而接受任何东西,但他做不到,因为身体被爱自己的本性所奴役。
因此,他请求创造者取消对自己的隐藏,而不是为了让他享受创造者的光。相反,他希望创造者取消祂的脸的隐藏,这样他就能给予创造者。由此可见,他希望创造者给予他的意图仅仅是给予的能力。
他的意图不是让创造者睁开眼睛,让祂看到自己的脸,从而获得快乐,为自己谋利。这就是所谓的 "形式差异"。相反,他希望从创造者那里得到相反的东西--也就是拥有与创造者等同的形式,即拥有给予创造者的力量,这被称为 "等同的形式"。
一旦一个人获得了 "给予的容器 "的奖赏,并能够采取行动给予创造者时,那么他就需要进行 "接受的容器 "的工作。也就是说,他对创造者说:"现在我想接受快乐,因为祢的愿望是对祢的创造物行善。因此,我想遵从祢的旨意,这也是祢想要给予我们的"。
正如我们对《米德拉士拉巴书》(Midrash Rabbah, Beresheet)的解释,创造者回答了抱怨造人的天使。祂说:"这像什么?这就像一个国王,他有一座塔,塔里住满了人,却没有客人。因此,人希望从创造者那里接受,从而使国王高兴,如上所述(第 26 篇文章,Tav-Shin-Mem-Zayin)。
由此,我们可以解释第三个问题,即关于 "我今天在你们面前设置了祝福和诅咒 "的经文。经文中写道:"坏的(恶)和好的(善)都不是从更高者的口中说出来"。但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创造者的目的是为了善待祂的创造物。因此,这个目的没有好坏之分,一切都是好的(善)!因此,好与坏(善与恶)的(善与恶)两种甄别从何而来呢?
这要从 Tzimtzum(限制) 这一点说起,它是审判/判断的根源。Malchut de Ein Sof (无限的Malchut)在接受的容器中接受了光,她希望形式等同于光。因此,她做了 Tzimtzum(限制),也就是不想再用这个 Kli [容器] 接受了。由此可见,Malchut 制造了光明与黑暗之间的所有边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 Tzimtzum(限制) 归因于下面接受者的原因。
注释《Panim Masbirot》中写道:"来自发散者的任何力量都不会被揭示为界限。这种照射到他们身上的光被称为 Ohr Pnimi[内在之光],但由于那一点本身的原因,它是一种受限制的照射"。
换句话说,只为给予而接受的界限就是那一被视为 Malchut,被称为 “为自己接受的容器"中央之点本身。她制造了善,即为了给予而接受,也制造了恶,即为了接受而接受。因为在上面更高者的愿望在下面接受者那里就变成了有约束力的法则,这样,为了接受而接受的人就会有一种不好的感觉,就会与 "生命 的生命(源头)”分离。
由此可见,好与坏(善与恶)的原因是由下面接受者造成的。也就是说,下面接受者制造了好与坏(善与恶)的现实。正如上文所说,由于Malchut 渴望形式的等同性,世界上的好与坏从这里延伸开来。这就意味着,如果下面接受者遵循 Tzimtzum(限制)的道路,只想为了给予而工作的话,他们就会接受喜悦和快乐。但是,如果他们不遵循这条路线,审视一切,使其恰恰是为了给予工作的话,他们就会有黑暗,而不是光明。
由此可见,从上面开始,也就是从上面开始出现的丰富,都是好的(善)。那里没有坏的(恶)地方,正如经文所写的(《生命之树》一书的开头):"在 Tzimtzum(限制)之前,祂是一,祂的名字是一"。也就是说,被称为 "祂"的光和被称为 "祂的名字 "的容器之间仍然没有距离的问题。只有在 " Tzimtzum(限制) "之后,"接受"的愿望才变得形式不同。
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第四个问题,即 "祝福与诅咒"的问题,这意味着它们之间不存在中间状态。在肉体世界中,我们看到有一个地方存在着祝福,或者有一个地方存在着诅咒。但也有一个地方既没有祝福也没有诅咒。在大多数情况下,一个人在某个城市做买卖或去那里生活,并不会坚持认为那里是专门的福地,因为通常情况下,如果不是诅咒之地的话,那个地方就会被视为在那里他可以生活的地方。然而,在这里,"我将祝福和诅咒摆在你们面前 "这节经文暗示着,这两者之间没有任何不同。
答案是,行善的人,被称为有 "生命 "的人,如果我们获得给予的容器的话,就有可能粘附 “生命的生命(源头)”。由此可见,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被称为 "祝福 "的喜悦和快乐。但是,如果一个人只有接受的容器的话,他就必须与 “生命的生命(源头) "分离,他就没有接受喜悦和快乐的容器。因此,他就会因此处于黑暗之中,没有光明或精神的生命,并且没有比这更糟糕的诅咒了。
但在肉体世界里,我们看到在祝福和诅咒之间有一个中间状态,因为工作的顺序是,当一个人想要开始创造者的工作,为了创造者而工作时,他必须从中间状态开始。也就是说,他要脱离诅咒,进入祝福。
但是,由于从本质上讲,他处于 "诅咒 "的状态,也就是说,在一个人出生时,他的接受的愿望就被 "诅咒 "和隐藏起来了,所以生命之光不会照耀在那里,他想从那里走出来。因此,必须有一种介于两者之间的东西,叫做 "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这意味着他所做的事情—也就是是人与上帝之间的给予,和人与人之间的给予两者--都是给予的行为。然而,他仍然没有给予的意图。
由于我们从 "Lo Lishma(不是为了她) "来到了 "Lishma"(为了她),这就是所谓的 "中间"地带,介于诅咒和祝福之间。既然要获得祝福,所缺少的只是给予的意图,而这个世界又被称为 "行动的世界",即 "工作的地方",因此,根据工作的顺序,就有了中间状态。
但从目标的角度来看,没有两样东西,只有一样东西。这意味着,要么他得到了被称为 "祝福 "的目标的回报,要么他没有得到目标的回报。由此可见,他仍然处于诅咒之中,也就是死亡,正如经文所说:"邪恶者,在他们活着的时候,被称为'死人'"。因此,这里没有中间状态,而是要么是诅咒,要么是祝福,是因为他得到了创造者的 Dvekut [粘附]的奖励。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理解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开头是单数形式的 "看哪",然后说 "在祢面前 “是复数形式的?这是因为这里有一个给予者(即创造者)和一个接受者(即以色列)的问题,众所周知,从创造者的角度来看,是没有程度之分的,正如经文所写的那样:"我耶和华,不改变",但所有的改变都只发生在接受者身上。
因此,当从给予者的角度说话时,祂说:"我把一件事放在你们面前。"因为从给予者的角度来看,对祂的创造物行善的光被称为 "一种简单之光",所以祂对整个集体说:"我把一件事放在你们面前"。但是,当从接受者的角度说话时,接受者就会有很多不同的程度,正如我们的圣人所说的那样:"他们的面孔不同,他们的观点也不同"((Berachot 58)。
因此,在对接受者说话时,祂用单数形式说 "看哪",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这就是单数形式 "看哪 "的原因,意思是每个人都应该自己看,而不应该依赖朋友的眼光。正如Ari所写的那样,一个人不能改正朋友所改正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改正。
因此,"看哪 "一词指的是接受者,他们每个人都能以自己独特的眼光接受。而从给予者的角度来说,他给予每个人的都是一样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 "我在你们面前 "这句话是对整个集体说的原因。
现在,我们会明白我们所问的问题了:"我今天把它摆在你们面前 "这句话对我们意味着什么了?它的意思是,祝福和诅咒这件事每天都适用,每天都有特别的改正,就像 ARI 所说的那样(ARI 的著作,《意图之门》一书,在 "安息日的意图 "的开头):"此外,在平日里,某一天的祈祷与第二天的祈祷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从世界诞生之日到世界末日之间,没有哪一天的祈祷与另一天的祈祷有任何相似之处"。这就是为什么他说 "今天 "这个词,因为它适用于每一天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