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轻微的戒律?
Rabash 第 26 篇文章1987 年
经文这样写道:"耶和华你们的上帝必因你们的听从,与你们一同遵守祂向你们祖先起誓所立的约,祂必爱你们,赐与你们"。拉希(Rashi)对 "因为你们听从,所以必成就 "的解释是,如果戒律(诫命)很轻[容易/不重要]的话,一个人用脚后跟践踏,"你们就会听从"。"[上帝]会保持 "的意思是,祂会遵守祂对你们的承诺,遵守祂迄今为止所说的话。
我们应该明白,为什么经文写道:"如果戒律是轻的,用脚后跟践踏,你们就会听到。"这意味着创造者可以给予先人祂所承诺的东西。但是,如果他们不遵守轻微的戒律的话,创造者就不能给我们祂所应许的东西吗?
我们不能说,这意味着即使是轻微的戒律也应该遵守。它应该只是说,如果在 613 条戒律中少了一条,你就得不到创造者向先人们许诺的东西。然而,"轻微的戒律 "这几个字意味着,因为它们是轻微的戒律,所以创造者不能给予喜悦和快乐。
因此,我们应该明白,为什么正是轻微的戒律是具体的原因,就好像它们阻止了创造者给予喜悦和快乐似的。
我们的先贤们说过(《阿沃特》第 2 章):"对轻微的戒律要像对严重的戒律一样谨慎,因为你不知道戒律的奖赏"。我们还应该了解什么是 "轻微的戒律",什么是 "严重的戒律",以及我们应该像对待严重的戒律一样谨慎对待轻微的戒律的原因。这里隐含的意思是,我们应该谨慎对待轻微的戒律和严重的戒律,只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戒律的奖赏是什么。但如果我们知道戒律的奖赏是什么的话,是否就可以在谨慎上有所区别呢?我们能这样说吗?
为了理解上述问题,我们首先应该知道我们所要遵守的 613 条戒律的含义是什么,以及这些戒律是为了谁的缘故而制定的。我们的先贤说(《阿沃特》第 1 章):"拉比-哈尼亚-本-阿卡夏说:'创造者想要洁净以色列,因此祂给予他们丰富的托拉和戒律'"。
在《卡巴拉智慧的序言》(第 1 项)一文中,他解释说,洁净以色列来自 "美德 "和 "净化 "这两个词。这意味着,通过托拉和戒律,我们可以实现 "希兹达克楚特"(Hizdakchut)[洁净/净化]。他在这里解释了我们需要净化的东西是什么。他说,由于我们生来就有为自己而接受的愿望的本性,这使我们与创造者分离,因为在精神方面,形式的差异会导致疏远和分离,而形式的等同性,即所谓的 "给予的力量",是与我们的自然本性相违背的,因此很难为了给予而工作。为此,祂给予了我们托拉和戒律,通过它们,我们将能够获得战胜的力量,并能够为了给予而工作。
因此,我们应该把 "创造者想要洁净以色列 "解释为:通过净化,他们将适合接受祂想要给予我们的喜悦和快乐,但我们没有合适的 "Kelim(容器)"来承载这些丰富。由此可见,托拉和戒律是作为我们能够接受的资格而给予我们的,通过它们,我们将净化我们自己,并能够接受喜悦和快乐。
由此可见,遵守托拉和戒律是为了我们自己的缘故。也就是说,我们将因此而获得喜悦和快乐。那么,一个人什么时候才能接受喜悦和快乐呢?特别是当他可以不计报酬地工作时。也就是说,具体来说,当他不关心自己的利益,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创造者的利益时,他就适合接受丰富,因为他已经有了等同的形式。那么,他就被认为拥有了可以容纳丰富而不破坏丰富的 Kelim(容器)。这被认为是洗净了爱自己的本性,并以给予的意图加以改正的 Kelim(容器)。因此,它们与丰富是形式等同的,丰富的到来只是因为祂的愿望是给予,在这样的Kelim(容器)中,丰富才得以存在。
显然,这意味着一个想要接受快乐和喜悦、享受世界和幸福生活的人,应该获得给予的容器,以便在后来接受快乐和喜悦。因此,我们应该说,他给予是为了日后接受。这与为了接受而给予类似,被称为 "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
答案是,一个人确实应该渴望追随创造者,也就是说,在他的器官中感受到他想要接受的任何快乐都是在真理的道路上。事实是,一个人应该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他可以全心全意地说:"我们的上帝是祝福的,祂创造我们是为了祂的荣耀"。
这意味着一个人要感谢创造者,感谢祂为了创造者的荣耀而创造了他,这意味着要增加创造者在世界上的荣耀,这样每个人都能看到祂在世界上的伟大。
据经文记载(Midrash Rabbah, Beresheet):"当创造者想要创造人的时候,天使们对祂说:'人是什么,祢要记念他,人子又是什么,祢要照顾他?你为什么需要这样麻烦?这像什么?就像一个国王,祂有一座塔,塔里装得满满的,却没有客人。国王有什么快乐呢?'他们立刻对祂说:'就照祂所喜悦的去行吧。
我们需要理解创造者和天使们之间的争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就好像创造者必须征得天使们的同意才能创造人似的。我们应该理解,与天使们的争论是为了告诉我们造人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说,人被创造的目的是什么。创造者对他们说:"你们的问题是什么?""人是谁,祢要记念他呢?"
也就是说,天使们问祂:祢创造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取悦祂的创造物,并以此在他身上打下了接受喜悦和快乐的烙印,那么,人从祢的创造中能接受什么呢?他将与祢形同陌路,与祢没有任何 Dvekut [粘附] 或联系,那么,他怎么能接受喜悦和快乐呢?对此,创造者的回答是,人的工作应该是为了给予,而不是像你们想的那样是为了接受。
然而,他们会说:”但是,国王已经创造了一座装满丰富的塔,如果祂没有客人,祂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在这个寓言中,人将接受喜悦和快乐,这意味着人放弃了自己的利益,不想接受任何东西。相反,他希望为了给予而给予。但是,由于国王并没有从创造一座充满财富的高塔中接受快乐,因为这一原因,他们想要接受快乐和喜悦。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我们所问的问题了,这似乎是说,人工作是为了获得给予的容器,以便能够接受喜悦和快乐。这似乎是说,人给予是为了接受,这就是所谓的 "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
答案是,当一个人达到了Lishma[为了她的缘故]的程度之后,也就是说,他不需要为自己接受喜悦和快乐了,因为他已经接受了Lishma[为了她的缘故]的奖赏,然后就会出现创造者回答天使的寓言,说这就像一个国王,祂的塔里装满了丰富,但却没有客人,那么国王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呢?
有了这样的意图,人就会来接受喜悦和快乐。这就是所谓的 "为了给予而接受喜悦和快乐"。为了让创造者享受到塔的丰富,为了让祂有客人,一个人会努力成为接受喜悦和快乐的客人,因为这会让创造者高兴。
这就是所谓的我们必须说:"我们的上帝是有福的,祂为祂的荣耀创造了我们"。也就是说,我们从祂那里接受喜悦和快乐这一个事实,是为了让我们能够通过每个人接受创造者的创造的目的,也就是祂对祂的创造物行善的愿望,向他们揭示创造者的荣耀。这就是所谓的 "祂的神性向祂的创造物的启示",这也是祂希望接受喜悦和快乐的原因。
因此,下面接受者无意因自己的工作而获得回报。相反,他对创造者的唯一要求就是帮助他,这样他就能给创造者带来满足感。换句话说,由于整个身体反对这种观点,即他不应该为自己的利益做任何事情,而只应该做那些让创造者高兴的事情,所以他坚持这一点,并要求创造者帮助他战胜自己的身体,这样他就有能力战胜爱自己的本性。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我们的先贤们所说的话:"谨慎对待轻微的戒律,就像谨慎对待严重的戒律一样,因为你不知道戒律的回报是什么"。而我们说,这意味着我们在看重奖赏,因为他们说你们不知道它们的奖赏是什么,因此应该像对待严重的戒律一样谨慎对待轻微的戒律。但他们又说,"要像奴隶一样侍奉伟大的人,而不是为了接受奖赏"。因此,"你不知道戒律的奖赏 "是什么意思?
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创造物的目的是为了实现 与创造者的"Dvekut(粘附)",也就是说,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让创造者满意。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说你们不知道,意思是你们不想知道戒律的回报是什么的原因,因为你们的工作是没有任何回报的。因此,轻微的戒律和严重的戒律之间有什么区别呢?无论如何,你都不想为报酬而工作,而是免费工作。
然而,一个人怎样才能知道他自己是否真的是为了回报而工作呢?为此,我们的先贤们给了我们一个可以甄别的地方:如果我们能够像对待严重的戒律一样谨慎地对待轻微的戒律,告诉自己我们是在无偿地工作,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给予创造者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像对待一件大事一样谨慎地对待轻微的小事。
比如说,一个人知道他在会堂里说话肯定不会犯法,因为他肯定不会在公共场合犯法,因为大家都能看到他在一个小时内犯了那么多的罪。但事实上,在会堂里做礼拜时说话是一种冒犯,但一个人并不这么认为。这被认为是一个人用脚后跟践踏,因为他并不觉得这是多么大的冒犯,他应该小心对待。
然而,如果一个人斤斤计较,说:"我不在乎这是大罪还是小罪",也就是说,如果我是为了报酬而工作的话,那么我会甄别轻微的戒律和严重的戒律。但我的工作是没有报酬的,只是为了侍奉国王,所以我为什么要介意我遵守的是轻微的戒律还是严重的戒律呢?恰恰相反,我想谨慎对待轻微的戒律和严重的戒律,以便了解自己是否只为创造者工作。这样,我就能知道自己是在考虑奖赏还是为国王服务。如果一个人能够在轻微的戒律上和在严重的戒律上付出同样的努力的话,他就可以肯定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
但是,如果他发现自己不能在轻微的戒律上付出与在严重的戒律上同样的努力的话,这就表明他的意图只是为了获得奖赏,而不是为了取悦创造者。相反,这一切都是为了他自己的利益。
我所举的关于在会堂做礼拜时讲话的人的故事,并不意味着这是轻微的或严重的戒律。我之所以用这个例子,是因为轻视这种习俗是很常见的情况。但是,什么是轻微的戒律,什么是严重的戒律,是个人的事情,每个人都可以自己决定什么是严重的,什么是轻微的戒律。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理解我们所问的问题,即这意味着创造者不能给予祂对先人所许诺的东西,正如经文所写的那样:"耶和华你的上帝必与你同守祂向你的先父们所立的约,祂必爱你,赐与你。"因为他们不会遵守用脚后跟践踏的轻微的戒律。
答案是,为了能够接受祂向先父们许诺的喜悦和快乐,这光必须有合适的 Kelim(容器),也就是给予的容器。因此,如果我们拥有给予的容器,祂就能给予我们喜悦和快乐。但是,如果创造物本身只有接受的 Kelim(容器)的话,那么创造者的光就无处可去,因为形式不同。
这就是 "因为你们听从,所以必成就 "这句话的含义。也就是说,一个人用脚后跟践踏的轻微的戒律,你们会听到,就像听到坟墓中最沉重的声音一样。但只有当一个人不考虑回报,因而不介意是轻微的戒律还是严重的戒律时,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他侍奉老师不是为了获得回报,而只是为了给予。因此,他不介意为国王做什么,只要他能让国王满足。由此可见,正是具体到轻微的戒律的时候,一个人显然是为了创造者而工作。
因此,脚后跟践踏条件的含义并不是说,如果一个人用脚后跟践踏戒律电话,他就会接受喜悦和快乐。相反,它的意思是,创造者给了我们一个关于遵守托拉和戒律的标志,我们说,这是通过托拉和戒律的美德(力量),我们将能够获得给予的容器,有了这些容器,我们将能够接受丰富。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如果我们遵守用脚后跟践踏的轻微的戒律的话,它就表明我们正走在通往获得给予的容器的道路上。
而在不同戒律之间做出选择的人却不是这样。他在选择什么呢?他选择了能接受更多的地方。这表明,他遵守托拉和戒律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给予的容器。相反,他参与托拉和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的戒律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奖赏。这就是为什么他要检查每一项戒律,哪里有更大的奖赏的原因。
例如,我们看到我们的圣贤们说:"割礼是伟大的,因为它等同于托拉中的所有戒律"(Nedarim 32),"慈善施舍的善行比给予更伟大"(Sukkah 49),我们的圣贤还有很多其他的例子。
由此可见,当一个人说:"我想这样做是为了取悦创造者",而他并不考虑自己的回报时,这里就是创造者可以给予所有祝福的地方,因为这里被称为 "给予的容器"。这被认为是经文所写的:"凡我提到我的名字的地方,我必到你那里去,赐给你"。
问题是,应该说 "祢提到的地方"。然而,它的意思是,如果创造者可以说这个地方是祂的,因为一个人已经把这个地方交给了创造者,并取消了自己的权威,这就是为什么创造者可以 "提到"的1原因,意思是说这个人在说 "这个地方是创造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