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犯罪并有罪
Rabash 第 20 篇文章,1986 年
在《光辉之书》的《Vayikra》(第 251 项)中有这样的记载: "我们得知,经文写道:'如果一个人犯罪并有罪'"。为什么他先说 "如果一个人犯罪",最后又说 "并有罪 "呢?他回答说,我们知道 "如果一个人犯罪 "的意思是,这些都是创造物的过犯,正如经文所写的 "人的一切罪过"。"而有罪 "就像你说的,"罪归于耶和华",其中 "有罪 "的意思是 "将被改正"。也就是说,"如果他犯罪 "是指如果他改正了自己的行为,并返还了他所抢夺的东西。拉比约西说:"这意味着,'返还'一词是指他自己返还,因为这里写的不是'将返还',后者是命令式的,准确地说,是'返还',意思是通过他自己返还。
我们应该明白他为什么说 "如果一个人犯罪的话"。在 "人所有的罪 "中,哪些过犯被称为 "罪"?我们应该明白这一点,因为有哪种过犯不被视为罪呢?他对此提出了一个证据,因为经文写道:"从人的一切罪过中"。之后,他解释了 "关于偷窃 "的经文,这特别适用于人与人之间得戒律。
但人与创造者之间的戒律(Mitzvot)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将在工作中对此进行解释。众所周知,所有的罪都是由于接受的愿望而产生的,这种愿望是创造者 "善待创造物 "的思想在创造物中留下的烙印。在为了接受而禁止接受之后,也就是为了避免 "羞耻的面包 "而对接受的愿望 做的"Tzimtzum"[限制]进行改正之后,由于这种改正,"Klipot"[壳]的世界逐级垂降下来。
然后,由于亚当-哈里逊(Adam HaRishon第一人)对知识之树的犯罪,出现了两个系统,正如 "上帝创造了一个与另一个相反的系统"那样。因此,就有了 "Kedusha(神圣)"的 ABYA系统 和与之相对的 "图玛"(不洁)的 ABYA系统。
所有的罪都源于此--只为接受而接受。这意味着人的天性是爱自己的,也就是说他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有通过托拉和戒律(Segula[补救措施/美德]),他才能得到改正,变得为了给予而工作。在接受这种被称为 "为了给予 "的改正之前,他想把一切都吞进自己的领域,也就是说,把创造者的领域里的一切都拿出来,纳入人的领域。
在我们的世界中,由此延伸出三种甄别:1)禁止的事物和允许的事物。2) 在允许的事物中,我们做出了两种区分:强制性的或选择性的事情。3) 意图,即我们也应该以禁止的事情为目标,不要去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予。对于允许的事情,无论是强制性的还是选择性的,其目的/意图都应该是为了给予,而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但他遵守托拉和戒律是因为创造者的命令,因为他相信创造者,相信他会喜欢祂遵守祂吩咐我们的一切。这应该是他做任何事情的唯一目的/意图,无论是积极的戒律(要求做某事的诫命),消极的戒律(要求不做某事的诫命),还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其意图是,他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要以创造者为目标。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将快乐纳入自己的权威,他的罪过就在于他从创造者的领域中拿出来,纳入自己的领域,因为一切都应进入创造者的权威,而人只是创造者的仆人,没有自己的权威。相反,一切都应该进入主人的领域,仆人没有自己的权威。
然而,当人将世界上存在的快乐纳入自己的领域时,就好像存在两个领域。这被视为从创造者的领域中抽取,而创造者的世界是祂的,并让他进入自己的领域。
关于从朋友的领域进入自己的领域,我们应该分辨出两种方式: 1) 他的朋友没有发现他从朋友的领域中提取东西,并让它进入了自己的领域。这就是所谓的 "小偷"。也就是说,如果他的朋友没有看到,他就有勇气让朋友的东西进入自己的领域。但如果他看到朋友可能会看到他拿东西,并把东西放进自己的领地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去偷了。
2) 有时,即使朋友反抗,他也会拿走朋友的东西。这就是所谓的 "抢劫"。即使他的朋友看到了,他也会抢劫他的朋友,但他不会因为朋友大喊这是抢劫,他不允许这样做而动摇。他的坚持,意味着他没有力量战胜对朋友财产的欲望,他不得不抢劫。他之所以对别人看着他拿东西不以为然,是因为他的接受的愿望已经完全成熟。
巴哈苏拉姆说,小偷和强盗的区别在于,强盗比小偷有更强的接受的愿望。因此,当小偷知道失主会看到他的行为时,羞耻感会给他力量去战胜并放弃盗窃。但是,强盗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止他实施自己的计划。他的愿望和激情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他什么也不考虑就实施了他的计划。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上文所问的,他说 "如果有人犯罪",是指那些被称为 "罪 "的罪过中的哪一种,正如经文所写,"人的一切罪中的罪过"。我们应该解释他所说的 "那些被称为'罪'的罪过",之后他从经文中提出证据,"人所有的罪"。"所有的 "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应该理解为,他是在暗示所有罪的根源,即为自己接受的愿望,世界上所有的行为都以这一愿望为起点,所有的行为都以这种愿望为终点。也就是说,我们被赋予了改正这种愿望的能力,因此它的作用将会是为了给予。当总体 "接受 "的愿望为了 "给予 "而得到改正时,这将被称为 "改正的结束"。
这意味着,我们在托拉和戒律中所做的一切改正,都只是为了改正接受的愿望,使其为给予而工作,然后我们就会得到与创造者 Dvekut[粘附]的奖赏,我们就能实现创造的目的--也就是为祂的创造物造福。
因此,在改正结束时,当一切都改正完毕,没有什么需要再改正的时候,一切都应该进入 "Kedusha(神圣)"。也就是说,即使是罪恶也必须进入 "Kedusha(神圣)",否则就会缺少一部分接受的愿望,被留在外面而得不到改正。我们说过,"人的一切罪 "这节经文的暗示是指从这一根源延伸出来的一切。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知道,所有的罪都是从最基本的接受的愿望延伸出来的,因为我们知道这是所有创造物的根源。因此,哪怕只有一项罪保留,由于它是从根部(即接受的愿望)那里延伸出来的,因此也必须加以改正,使其发挥以便给予的作用,否则根(即 Tzimtzum Aleph[第一次限制])中的缺乏就会显现出来,而 Tzimtzum Aleph[第一次限制]是在原始的接受的愿望上设置的,这样我们就能接受创造的思想中存在的一切,以便在 Kelim[容器]中对祂的创造物行善,而 Kelim[容器]已被改正,使其为了给予发挥作用。
我们可以通过描述来理解这一点。让我们假定,创造者为创造物造福的愿望是获得一百公斤的快乐。自然,祂必须准备一个有一百公斤缺乏的 Kli [容器]。否则,这一百公斤的快乐就无处安放,因为只有在缺乏的地方才能填充。因此,如果我们装满了 "容器"(意为缺乏),而 "容器 "却被留在了外面的话--也就是说,属于一百公斤缺乏的 "容器 "中,有一些是不干净的,不适合装入属于它们的丰富的话--那么,祂想要给予的丰富--一百公斤的丰富--就没有实现,因为属于丰富的那部分 "容器 "中,有一些还没有接受到属于它们的东西。
因此,创造开始时出现的所有容器都必须进入凯杜沙(神圣/圣洁)。由此,我们就能理解神圣的《光辉之书》中所说的 "死亡天使注定是神圣的天使"。这正如上文所说,由于所有的邪恶都来自创造者创造后又加以限制的接受的愿望,这就是所谓的 "改正",因此,创造者创造的所有一百公斤的接受的愿望都必须通过被称为 "为了给予而接受 "的改正来接受。在改正结束之前,我们无法改正的这些甄别被称为 "Klipot"(壳/皮)和 “图马(Tum’ma)”(不洁),以及 “西特拉-阿克拉(Sitra Achra)”(另一边),但在改正结束时,所有的 "容器 "都必须进入 "Kedusha(神圣)",原因如上所述。否则,就会出现丰富缺乏的情况,因为所有的容器都必须接受到属于自己份额的丰富。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 "人的一切罪 "是什么意思了。它涉及罪的根源,也就是 "接受的愿望"。这就是为什么经文写道:"如果一个人犯罪并有罪的话"。"人的一切罪过 "这节经文的意思,并不是具体指人与人之间的罪过,正如在之后关于 "有罪 "这节经文的解释。正如你所说,"罪过归于耶和华",其中的 "归于耶和华 "指的是他将改正自己的行为,并将返还他所抢劫的盗窃的东西,这具体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罪过。
然而,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所有罪的根源都是为了接受而接受的愿望,也就是一个人从创造者那里接受了什么,也就是从创造者的领域里接受了什么,而把一切都放进了自己的领域,这就是所谓的 "盗窃"。也就是说,他从创造者的领域中提取东西,尽管托拉大声喊叫,说禁止把东西拿到自己的领域中,或者认为他有两个领域--创造者的领域,他把创造者的领域中的快乐拿到自己的领域中。由此可见,他不是被视为小偷,而是被视为强盗,因为尽管创造者看到他在攫取,但他接受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他无法抗拒自己的愿望,这就是为什么他被视为强盗而不是小偷的原因。
那么,他的改正是什么呢?他把偷来的东西还回去,也就是悔改和改正,使他的所有行为都进入 "神圣"(Kedusha)。也就是说,他希望自己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给予。这就是为什么他解释 "如果一个人犯罪并有罪的话",而"并有罪 "指的是改正。
拉比-约西补充说:"这就是说,'而返还'指的是自己回归,因为'而返还'不是命令式的,而是'返还'正是自己回归。也就是说,有'来自恐惧的悔改',当罪过对他来说变成错误时,这就被认为是'来自恐惧中的悔改',尽管他返还了盗窃的东西"。然而,这仍然不能被视为是自愿的。相反,由于他仍有恐惧,所以他返还了偷窃的东西。但这并不被视为 "由他自己",即出于他自己的愿望,因此我们可以说他对返还偷窃的东西感到高兴。相反,他好像别无选择。
因恐惧而悔改仍然不能改正罪过,因为因恐惧而悔改,就只能成为错误。因此,有些 Kelim (容器)仍在 Kedusha(神圣) 之外,这意味着更高的丰富无法穿在它们当中。因此,祂的愿望,即对祂的创造物行善,给予下面的接受者,仍然无处可以穿着。这就好像是目的/意图的缺乏。
因此,我们得到了一种改正,叫做 "来自爱的悔改"。这时,罪对他来说就变成了美德。作为 "罪 “的容器,从创造的目的来看,是属于更高丰富的接受的愿望,不适合接受丰富。但是,当从这些容器中获得美德时,它们就适合穿上更高丰富的衣服,然后就能实现创造的目标,即造福于祂的创造物,达到祂想要给予他们的丰富的程度。现在,所有属于总体愿望的容器(Kelim)都已进入,它们将接受分成几个部分(因为较小的部分更容易改正)。
这就像巴哈苏拉姆(Baal HaSulam)说过的关于知识之树之罪的改正的寓言故事一样(Panim Masbirot p 56),说的是一个国王想把金块送到国外给他的儿子,但他的同胞都是小偷,于是他把金块换成了一分钱,再一分钱一分钱地加入到大量的金币中,一切都将因此得到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