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的日程安排 2
Rabash 第 17篇文章,1986 年
我们的先贤在 Masechet Berachot(第 32 页)中写道:"Rabbi Shamlai说:'一个人应该总是赞美创造者,然后祈祷。'"这句话从何而来呢?摩西说,'而我恳求了'"。巴哈苏拉姆解释说,当一个人想请求他人帮忙时,他必须知道:a)他是否拥有他所请求的东西,因为如果没有的话,请求就没有意义;b)他是否有一颗善良的心。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可能有他所要求的东西,但却没有那种愿意给予的心。
因此,首先一个人要赞美创造者,即相信创造者拥有自己所祈求的一切,并相信创造者是仁慈的,会满足每个人最好的愿望。
事实证明,当朋友们聚集在一个地方时,集会肯定是有目的的,因为当一个人分配出他的一部分时间—也就是他本可以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但他放弃了他的约定,参加到了这次集会的话--那么,他当然希望获得一些东西。因此,重要的是,当每个朋友回家时,他应该看看自己带着什么来参加集会,以及集会回家后又获得了什么。
有时,在朋友聚会期间,每个人都会感觉良好。也就是说,我手里有什么,是我在朋友聚会上得到的,而在我来参加聚会之前是没有的。然后,他发现自己一无所有。
这与(申命记 23:25)中所写的内容相似:"当你到你的朋友的葡萄园的时候,可以吃葡萄,直到饱足为止,但不可放在你的容器里"。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它,当朋友聚会时,这就叫 “你的朋友的葡萄园”,坐在一起吃吃喝喝,说这说那,身体在聚会的行动中享受。这就好比 "你可以吃葡萄,直到你的灵魂得到满足为止"。
但是,当你回家,并想看看你的 "Kelim"(容器)里有什么,想带一些生活品回家时,当我们离开聚会,并想看看我们的 “Kelim(容器) “里有什么时,我们会发现,”但不要在你的容器里放任何东西"。换句话说,聚会结束后,Kelim(容器) 中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让灵魂恢复生命活力的东西。
然而,当一个人努力的时候,他应该确定这不是没有回报的。就像我们在祷告词 “而去到锡安(Zion) "中所说的,"免得我们白费力气"。相反,当一个人去参加集会时,他应该在那里获得营养,这样当他回家时,他就能看看自己是否有东西可以放进容器里面。这样,在下次集会之前,他就有足够的营养来养活自己了。在此之前,他将从已准备好的食物中获取食物,即从朋友聚会时获得的食物中获取食物。
因此,首先一个人必须赞美聚会的重要性,然后再看看从这一活动中获得了什么。正如我们的先贤所说:"一个人总是应该赞美创造者,然后再祈祷"。换句话说,集会的开始,即讨论的开始,也就是集会的开始,应该是赞美社会。每个人都必须努力为自己的优点和重要性提供理由和解释。他们应该只谈对社会的赞美的事情。
最后,所有的朋友都应赞美社会。然后,他们应该说:"现在,我们已经结束了朋友聚会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开始了"。然后,每个人都要说出自己的想法,说明我们可以采取哪些行动,这样每个人都能获得爱朋友,意思是每个人可以做些什么,能够让自己心中对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充满爱。
一旦完成了第二阶段--意思是可以为社会做些什么提出建议--就开始了第三阶段。这涉及执行朋友们关于应该做什么的决定。
关于对社会的赞美,在《托拉的给予》(Matan Torah)第 137 页中,他介绍了爱朋友的问题,也就是通过与朋友建立联系,他可以获得创造者的伟大。因为整个世界都沉浸在爱自己之中,但他希望走给予的道路。但这有违常理,因为这是我们伴随创造的目的而与生俱来的天性,正如前文所说,"祂的愿望是善待祂的创造物"。
而我们抵制它、采取相反行动的所有力量--我们不仅不想为自己接受,反而更想给予,这被认为是我们所有的行动都只是为了让我们的创造者感到满足--是因为当一个人给予一个重要的人时,他享受的是给予带来的快乐。事实证明,如果没有快乐,一个人就什么也做不了,因为这有悖于天性。
然而,我们可以取代快乐。也就是说,我们不希望从接受的行为中获得快乐,而是希望从给予的行为中获得快乐。这就是所谓的 "形式等同"。我们应该说,就像创造者乐于给予创造物那样,我们也应该乐于给予创造者。
否则的话,意思是说,如果我们在给予创造者时没有喜悦或快乐的话,我们就是在破坏形式的等同性。正如我们的先贤们所说:"在祂面前没有欢乐,像创造天地的那一天一样"。在创造者面前,没有任何喜悦能像祂将来注定要与正义者在一起那样的快乐(《光辉之书》,1,115)。
因此,如果我们在遵守创造者的戒律时没有快乐的话,那么,如果一个人的目的是为了给予的话,那就不能被视为形式等同,因为只有在有快乐的地方才能有快乐。事实证明,如果一个人在给予创造者的过程中没有喜悦或快乐的话,那么他仍然不能被视为形式等同,即他有接受上层更高丰富的余地,因为他仍然缺乏创造者在给予创造物时的快乐。
由此可见,我们能够获得快乐和愉悦,允许我们享受,甚至是必须享受的全部基础,就是享受给予的行为带来的快乐。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做到这一点--也就是欣赏精神。这表现在关注我向谁求助、与谁交谈、遵守谁的戒律、学习谁的律法上面,也就是寻求有关如何欣赏托拉的给予者的建议。
而在一个人自己从上面获得某些启示之前,他应该寻找志同道合的人们,这些人也在寻求以任何方式提高与创造者接触的重要性。如果有很多人都支持的话,每个人都能得到他的朋友的帮助。
我们应该知道,"两个人是最少的复数"。这意味着,如果两个朋友坐在一起,思考如何提高创造者的重要性的话,他们就已经有力量以从下往上唤醒的形式接受创造者的伟大性的提高。由于这种行为,来自上面的觉醒也随之而来,这样他们开始对创造者的伟大有了一些感觉。
根据 "在大众中体现国王的荣耀 "这句话,集体的人数越多,集体的力量就越大。换句话说,他们会产生更强烈的创造者伟大和重要的氛围。在那时,每个人的身体都会感觉到,他把自己想为神圣--也就是给予创造者--做的任何事情都看作是一种巨大的幸运,因为他有幸成为了那些因侍奉国王而得到奖赏的人们中的一员。在那时,他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会让他充满喜悦和快乐,因为他现在有某种东西可以为国王服务了。
在集会期间,只要社会以他们的思想来看待创造者的伟大,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程度在心中产生创造者的重要性。这样,他就能整天走在高兴和喜悦的世界里,也就是说,他能享受他所做的与创造者的工作有关的每一件小事。这是因为,如果他想起自己应该思考精神问题,哪怕只有一分钟,他就会立即说:"我已经在感激、赞美和颂扬创造者了",因为他相信现在创造者已经召唤他,并希望与他交谈。
而当一个人想象国王在召唤他,并告诉祂想和他一起玩耍时,在那时他会体验到怎样的喜悦,会有怎样高昂的情绪呢?当然,在那种振奋的状态下,他不会有任何琐碎的想法。他只会因为不知道国王的托拉和诫命,不知道国王跟他说话时该如何表现而有点尴尬。
不过,他认为自己能为国王做的事已经很幸运了,因为他不管怎样还知道一些遵守国王的戒律的规则,这些规则是他小时候在学校学到的。而现在他长大了,并希望为国王服务,当然他会怀念国王的律法的知识。
原来,他担心的是自己不知道哪种行为或哪种意图更能让国王高兴。除此之外,他生活的世界都是美好的。在集会时,这就是社会应该思考的问题,说到社会的伟大,正如经文所说,"一个人应该总是赞美创造者,然后祈祷"。
社会的情况也是如此。当我们想对社会有所要求时,这就是所谓的 "祈祷",我们必须首先确定社会的优点,然后 "祈祷",意思是要求社会给予我们想要从中获得的东西。
因此,我们首先要看看这个社会有什么,他们有哪些财产,这样我们可以通过与他们结合从他们那里得到什么。也许我们并不需要这个社会所拥有的财产,我们还是尽可能地远离它。
因此,当一个人来到朋友们的聚会中时,他总是应该看看朋友们是否拥有他所渴望的目标,也就是每个人是否都对这个目标有所把握。他认为,通过大家为了一个目标团结在一起,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份,也会有整个社会的那一份。因此,每个社会成员都将拥有与整个社会加在一起相同的力量。
这样看来,每个人都应该认真考虑聚会的目的是什么—在朋友们聚会之后,聚会应该带来一种感觉,即每个人手里都有一些东西,可以放在自己的容器里,而不是以 "但不要把任何东西放在你的容器里 "的形式。每个人都应该考虑,如果在集会时不特别专心地坐着的话,不仅他自己会吃亏,还会败坏整个社会。
这与《米德拉士》(《撒迦利亚书》第 4 章)中的记载相似: "两个人走进一条船。其中一个人开始在他自己下面钻洞,把船钻出了一个洞。他的朋友告诉他:'你为什么要钻洞呢?'他回答说:'你为什么要管,我是在我下面钻,又不是在你下面钻?'于是他回答说:'你这个傻瓜!我们俩会和船一起被淹死!'"
在他们谈到社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后,就开始了改正的顺序--也就是我们如何以及用什么来加强社会,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就像经文所写的那样,"以色列人在山前安营"(出埃及记 19),并解释说,"如同一个人,一颗心"。这里的顺序应该是,任何人如果有可以改善朋友之爱的建议,都应该讨论,但必须得到所有朋友的接受,这样在这里不存在强迫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我们讨论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为了引出人与上帝之间的联系,正如《托拉的给予》(Matan Torah)第 137 页所写的那样。因此,既然他们谈到爱朋友的重要性,而爱朋友的全部重要性在于它引导我们去爱创造者,那么,他们也应该认为爱朋友应该把我们带入对爱创造者的重要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