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祈祷
1986年第10篇文章
我们的圣贤在《Masechet Taanit》(第 2 页)中说道:“爱耶和华你的上帝并侍奉祂,这就是祈祷。你说‘这就是祈祷’,还是这只是工作呢?’我们应该说‘用你所有的心’。哪种工作是内心的工作呢?它就是祈祷。”
我们应该明白为什么祈祷被看作是工作的原因是什么。难道,向创造者祈祷并满足我们的愿望和请求是工作吗?如果我们的圣贤这么说的话,那么他们就是想向我们暗示,祈祷有着特殊的意义——也就是它是一种工作,而不仅仅是祈祷。那么,我们的圣贤所暗示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事实上,如果一个人不渴望接受某样东西的话,我们就不能说他祈祷并要求接受它。只有当一个人感到自己缺少某种东西时,他才会去向能够满足他需求的人寻求满足,因为一个人只向拥有他所需要的东西的人寻求帮助,并且他也知道他想要给予和为他人做好事。
因此,当一个人来祈祷并请求创造者满足他的需要时,他的祈祷应该是清晰的。也就是说,他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也就是说,当他来向创造者请求帮助时,他应该想象自己正在与国王交谈,而国王可以让他立刻成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因为国王的房子里什么都不缺。因此,一个人首先必须在祈祷之前仔细检查,以便了解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如果国王满足了他的需要,他将不再需要任何东西,并将成为世界上最完整的人。
根据我们所学到的知识——创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善待祂的创造物——因此,从创造者的角度而言,创造者可以毫无阻碍地给予创造物快乐和愉悦。这意味着,创造者在创造物身上创造一种缺乏,即所谓的“接受的愿望”,是为了弥补缺乏。正如我们所解释的,如果他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缺乏就被称为折磨和苦难。
因此,所有缺乏的产生都是为了通过它来接受快乐,因为缺乏包含在行善的意图中。这遵循了这样的规则:对某种事物的渴望会带来满足的快乐。众所周知,即使我们为某人提供一顿丰盛的餐食,如果他没有愿望的话,他就无法享受它。
因此,当一个人感到缺乏,又得不到对缺乏的满足时,他就会来请求创造者满足他的愿望。一般来说,一个人只要求快乐和愉悦。正如我们所了解的,从创造者的角度来看,一个人不需要祈祷创造者给予他喜悦和快乐,因为祂的愿望是善待祂的创造物。因此,如果给予者愿意给予,一个人就不应该向任何人要求任何东西。
因此,在一个人向创造者祈求实现他的愿望之前,他应该首先检查自己需要什么。这才是他应该向创造者询问的东西。似乎创造者不会在一个人未先请求的情况下给予他们任何东西。这意味着,因为请求并不包含在创造的目的中,创造的目的就是对祂的创造物行善,而是后来从创造物中产生的东西,因此创造物必须请求创造者给予他。但是我们不应该要求创造者愿意给予快乐和愉悦,因为这本身是祂的愿望,正如上面所说,祂的愿望是给下面接受者带来快乐和愉悦。
然而,我们应该知道,既然存在着 Tzimtzum [限制],即所谓的“创造的改正”的问题,那么众所周知,创造者的礼物就不会是被称为“羞耻的面包”的让人不愉快的东西。并且由于我们将这种改正归因于下面的接受者,即 Malchut de Ein Sof,它被称为“接受更高之光的Kli [容器]”,一旦这个接受的容器接受到了丰富的光,对形式等同的渴望就会被唤醒。这就是她做 Tzimtzum [限制] 的原因。
他在《十个 Sefirot 的研究》(第 9 页,“内在反思”)中说道:“更高之光一分钟也没有停止照耀创造物,这里提到的光的 Tzimtzum [限制] 和Histalkut [离开] 的整个问题仅与Kli [容器](即中点)的印象和接受有关。这意味着,尽管更高之光没有停止照耀,但是Kli [容器] 仍然不会接受到任何照耀,因为它自身已经减弱了。”
正如上面所说,为了给予而不去接受,与创造的目的无关。相反,这应归因于创造的改正。这是下面接受者追求形式等同的行为。由此可见,虽然更高者想要给予,但下层的存在无法接受喜悦和愉悦,因为他们需要给予的容器,而这属于接受者,而不属于给予者,正如我们所说,下层存在称为 Malchut de Ein Sof,制造了 Tzimtzum [限制]。这就是为什么这个Kli [容器] 与较低的Kli [容器] 相关,意味着只有当较低的Kli [容器] 能够为了给予时,它才会想要接受。
因此,当一个人来向创造者祈祷,希望他能满足他的需求时,我们应该说,他实际上需要一些并非来自创造的目的的东西。相反,他需要的是来自下层接受者的东西。也就是说,Malchut 被称为“下面接受者”,因为她从更高者那里接受了丰富,她创造了一个新的Kli [容器],只在这个被称为“给予的容器”的Kli [容器] 中接受丰富。因此,他应该祈祷创造者给予他这个Kli [容器],因为这就是他所需要的一切。
然而,这里还有值得甄别的地方。如果下面接受者必须制造这个Kli [容器],因为它属于下面接受者,正如我们上面所说,是 Malchut 做的,那么,为什么一个人不自己制造这个Kli [容器],而必须请求创造者给他这个Kli [容器]?此外,关于这个Kli [容器],我们说下面的接受者必须做到。我们告诉他,这就是他需要向创造者询问的一切,但如果这属于一个人的工作的话,那么他为什么需要询问创造者呢?
我们的圣贤在《Berachot 33b》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拉比哈尼纳说,‘一切都在创造者的手中,除了对创造者的敬畏,正如经文所说的,‘现在,以色列,耶和华你的上帝除了敬畏之外,还要求你什么呢?’”
RASHI对“万事万物都在创造者的手中”的解释是:“正义者和邪恶者不是从天而降。祂已经把它赋予了一个人,并在一个人面前展示了两种道路,而一个人必须选择对天堂的敬畏。”
敬畏的问题在苏拉姆(《光辉之书》的阶梯式评论)(“光辉之书的导论”,第 203 项)中得到了解释:“事实上,第一种敬畏和第二种敬畏都不是出于为了他自己的利益,而只是出于害怕他会减少给创造者带来满足感的恐惧。”由此可见,敬畏就是人所做的一切都必须以能够使创造者感到满足为目的。
我们问,如果事实确实如此,而给予是一个人必须做的事情,那么为什么我们会说他应该向创造者请求这一点,因为经文说,“除了对创造者的敬畏之外,一切都在创造者的手中”?我们应该知道,人不能违背他被创造的自然本性。因为创造者创造人时赋予了人想要接受的本性,正如我们所说,如果没有对快乐的渴望就不可能享受快乐,并且我们知道,创造的本质,即“从无到有”,是想要接受的愿望,因此,当一个人想要做某事来给予时,就会被认为是违背自然本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的本性的原因。那么,如果一个人无法改变自然本性的话,为什么我们的圣贤会说:“一切都在创造者的手中,除了对创造者的敬畏呢?”这意味着一个人确实有力量去改变它。
我们可以解释为这里有两件事:1)他想要给予的愿望,这仅仅被视为一种潜在的愿望; 2)他也具有在事实上实现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因此,我们应该把一个人选择走给予的道路的要求解读为,他应该知道,这是达成创造的目的的Kli(容器)——接受喜悦和快乐——如果他没有这些Klim(容器)的话,他就会一直处于没有光的黑暗之中。一旦他完全确信这一点,并开始打算实施给予的行为,他就会发现自己无法违背自然本性。
只有现在祈祷的时间才到了,而不是之前,因为没有紧急求助这回事——请求给予的容器,即容器 (Kelim),在其中他可以获得生命,没有它,他就被视为死亡,正如我们的圣贤所说,“邪恶者一生被称为‘死人’。”这是因为,从本质上讲,人只有在无法自己接受想要的东西时才会寻求帮助,因为在此之前有羞耻的面包的事情,正如我们的圣贤在谈到这经文时所说的那样,“克罗姆(Chrome)为人之子而狼吞虎咽”。 “当一个人需要他人的时候,他的脸就会变得像克罗姆(Chrome)一样。什么是克罗姆(Chrome)?海边的城市里住着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克罗姆(Chrome)。当阳光照射它时,它会变成几种颜色”(Berachot,第 6 页)。
众所周知,我们被赋予了物质的接受的本质,因此我们能够通过它来学习精神事物。因此,在人还未知道自己无法获得给予的容器之前,他不会请求创造者给予他。由此可见,他并不真正渴望创造者回应他的祈祷。
因此,一个人必须自己努力去获得给予的容器,在付出所有努力却没有接受到给予之后,才能从心底开始真正的祈祷。那时他就能接受上天的帮助,正如我们的圣人所说:“一个来净化的人会得到帮助。”
但是,由于这种祈祷是违反自然本性的,由于一个人被创造出来时就具有接受的愿望,也就是爱自己的本性,那么,在所有器官都反对这种愿望的情况下,他怎么能向创造者祈祷,赋予他给予的力量呢?所以这个工作叫“祈祷”,就是说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能祈求创造者给予他给予的力量,取消一个人接受的力量。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圣贤说:“‘你要工作’,就是祈祷,也就是心中的工作。”由此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他们把祈祷称为“内心的工作”的原因。这是因为一个人必须付出很多努力来消除爱自己的本性,并承担起获得给予的容器的工作。因此,想要获得给予的容器,他必须努力祈祷,以获得给予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