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晚上,有早晨
Rabash 1985 年第 36 期文章
关于 "有晚上,有早晨"(《创世纪》第 3 章第 96 页,以及《苏拉姆(光辉之书的阶梯)注释》第 151 项)这节经文,《光辉之书》说:"'有晚上',经文写道,这意味着它是从黑暗的一边,指的是Malchut延伸过来的。'又有早晨 '的意思是从光明的一边,也就是ZA延伸出来的。
"这就是为什么经文写道:'有一天',表示晚上和早晨如同一个整体,两者构成了一天。拉比-耶胡达说:'原因何在呢?'他问:'既然'有晚上,有早晨'指出了'ZON'的统一,即白昼之光从两者中产生,那么在经文宣布了第一天之后,为什么又说每一天都是'有晚上,有早晨'呢?
“他回答说:’因为我们知道,没有白昼,就没有黑夜,也没有黑夜,也没有白昼,它们永远不会分离。这就是为什么经文每天都在重复和告诉我们,要说明不可能有白天的光明而没有黑夜的黑暗。同样,也永远不会有黑夜之后没有白昼的情况,因为它们永远不会彼此分离'"。言犹在耳。
我们应该理解在工作中的上述文字的含义,理解光明的含义和黑暗的含义,理解为什么不可能有一天,除非从它们两者一起产生,也就是说,光明和黑暗产生一天,也就是说,需要两者一起才能建立一天。这意味着,当黑暗开始的时候,一天也就开始了,因为新的一天的产的生顺序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我们还应该理解 "一天 "一词如何适用于黑暗,因为当黑暗开始时,我们就已经可以开始计算一天了。
众所周知,在上层更高世界的限制和光离开之后--在第二次限制和破碎之后--出现了Klipot(壳)的系统,直到BYA的地方分为两者甄别。从其中间和上方看,它是Kedusha(神圣)的 BYA,而从中间和下方看,它变成了Klipot(壳)的永久的部分,如《TES》(第 16 部分,第 1938 页,第 88 项)所解释的那样。
相应地,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生来就是一头野驴的马驹",他对精神没有渴望。因此,一个人感到自己远离创造者,从而感到黑暗,称之为 "黑夜",他对精神的需求感从何而来呢?我们必须知道,在他开始感到自己远离创造者的同时,他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相信创造者的存在,否则他怎么能说自己远离了不存在的东西呢?相反,他必须说,他有一些来自遥远的启示,照亮了他,去到这样一个程度使他感到自己远离创造者。
因此,只要黑暗一开始,即感觉到黑暗的存在,光就会立即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照耀。只有通过否定,一个人才能认识到白昼的照亮的程度。这意味着一个人感觉到了缺乏,他没有创造者的光以积极的方式照亮他。然而,光以缺乏的形式照耀着他,这意味着他现在开始感到自己缺乏创造者的光,也就是所谓的 "白昼"。
但是,那些没有白昼之光的人却不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也就是一个人必须感受到创造者之光,也就是所谓的 "白昼"的缺失。让我们来谈谈一个人,即在同一个身体里的人。有时,一个人感到自己处于黑暗之中,这意味着他远离创造者,渴望接近创造者。他因远离创造者而感到痛苦。
问题是,"是谁让他为精神担忧呢?有时,当他看到他人在身体上、在财产上、在人际交往上取得成功,而自己却缺乏食物和尊重时,他会感到黑暗和痛苦。他看到自己实际上比他人更有天赋,无论是在才能方面还是在祖先方面,他应该得到更多的尊重。但事实上,他比对方低了很多个程度,这让他非常痛苦。
在那时,他与精神没有任何联系,他甚至不记得自己曾经有过联系,他自己认为所有与他一起在神学院学习的朋友,当他看到他们为了实现人生的完整而为自己的担忧而痛苦时,在他看来,他们就像不会有目的计算的孩子们一样,他们的眼睛看到的只是他们想要的东西。他们一会儿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金钱,一会儿又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在人群中拥有受人尊敬的地位,等等。而现在,他却置身于那些被他嘲笑的东西之中,他觉得自己的生活索然无味,除非他把生活中的全部希望与安宁确定在与他们所确定的相同的水平上,也就是所谓的 "人生的目标"。
事实是什么呢?那就是,创造者现在怜悯他,为他照亮了一天的甄别,而这一天是从否定开始的。换句话说,当白昼以黑暗的形式开始照亮他的心时,这被称为 "白昼开始升起",然后Kelim(容器)开始在他心中形成,在其中光明将以肯定的方式照亮他的心。这就是创造者之光,当一个人开始感受到创造者的爱,并开始感受到托拉(Torah)的味道和诫命的味道时。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光辉之书》的上述说法,也就是一天是由它们两者具体产生的,正如《光辉之书》中写道:"这就是为什么要写它们'一天',表示晚上和早晨 如同一个整体,两者构成了一天"。此外,拉比-耶胡达还说,这就是为什么经文中每天都有新的提示,以表明没有黑夜的黑暗,就不可能有光明。同时,也不会有黑夜之后没有白昼的光明,所以它们永远不会分离。
如上所述,1)遵循了 “没有Kli(容器), 就没有光 "的规则,2)它也需要光,即所谓的 "白昼",才能形成Kli(容器)。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如果一个人已经以消极的形式获得了一点 "白昼",并且觉得他的一生只有在获得与创造者的粘附(Dvekut)的奖赏时才算结束,他开始为远离创造者而痛苦,那么,是谁使他从上升的状态中跌落下去呢?换句话说,他的一生都应该是精神的生活,并且这是他的全部希望,而他却突然陷入了一种下降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总是嘲笑那些以满足兽欲为人生希望的人。但现在,他自己就在这些人中间,接受着他们同样的滋养。
此外,我们不禁要问,他怎么会忘记自己曾经处于上升的状态的呢。现在,他处于这样一种失忆的状态,也就是他甚至没有想到他会考虑他现在身处其中的人,也就是说,他唯一的野心就是如此低级,也就是他不为自己敢于进入这样一种他一直逃避的氛围而感到羞耻。换句话说,他们心甘情愿呼吸的这种空气,他总是说会让 Kedusha(圣洁)窒息,而现在他却置身其中,却觉得他们没有任何过错。
答案正如经文(诗篇 1)所言:"没有行在恶人的计谋中的人是幸福的"。我们必须明白什么是恶人的计谋。众所周知,《哈加达》(逾越节叙事诗)中对恶人提出的问题是:"你这礼拜是什么意思?" 巴哈苏拉姆(Baal HaSulam)解释说,这意味着当一个人开始工作以获得给予时,恶人的问题就来了:”你不为自己工作会得到什么?
当一个人听到这样的问题时,他就会开始思考,也许他是对的。然后,他就落入了他的罗网。因此,我们应该这样理解 "不听恶人劝告的人是幸福的",也就是当恶人来劝告他,如果他看不到工作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和收益的话,就不值得工作时,他不听他们的话。相反,他加强了自己的工作,并说:"现在我明白了,我走的是真理之路,而他们想迷惑我"。由此可见,当这个人战胜困难时,他是快乐的。
之后,经文写道:"也不站在罪人的道路上"。我们应该解释为 "罪人的道路"。他说,"也不站在"。罪过就像我们在上一篇文章(35,1984-85)中解释的那样,如果一个人违背了 "不可增加"的诫命,那就是罪过。换句话说,真正的方法是我们必须超越理智,这就是所谓的信念。与此相反的是 "知道"--也就是身体明白,除了超越理智的信念,他别无选择。
因此,当他在工作中感受到一些滋味,并以此为支撑,说现在他不需要信念了,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些基础,他立刻就会从他的程度上跌落下来。而当一个人小心翼翼,甚至一分钟也不站在那里看看是否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基础时,他就会被认为是幸福的,因为他没有站在罪人的道路上,看他们的道路。
之后,经文写道:"也不坐在轻蔑人的座位上",指的是那些整天无所事事、不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不把每一刻都看得很宝贵的人。我们应该知道 "轻蔑人的座位 “指的是什么。那些珍惜每时每刻,坐着想他人—也就是他人是否一切都好,他人应该如何改正自己的行为,而对自己毫无怜悯之心,为自己的生命担忧的人,这导致他们的所有下降。RADAK 将 "轻蔑 "解释为以邪恶的方式拥有精明的头脑,善于发现他人的缺点并相互揭露秘密。这是懒惰者、游手好闲者的事。这就是为什么他说 “也不坐在轻蔑人的座位上",这就是下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