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的重罪犯
Rabash 第 33 篇文章,1985 年
“利什-拉基什(Rish Lakish)说:’以色列的重刑犯,地狱之光不能控制他们,更不要提来自金坛的光,等等。以色列的重刑犯就像石榴一样充满了戒律,就像经上写的:’你的圣殿就像一片石榴一样。’不要将它发音为'Rakatech你的圣殿',而是在你当中的Reikanin [空虚] 就像石榴一样充满了’戒律’,就像这样。"(Hagigah [Masechet]末尾)。
关于以色列的重刑犯,我们应该了解他们相对于谁而言,被称为 "以色列的重刑犯 "的: 1)是就托拉而言,2)还是就整个以色列而言,他们被看作为以色列的重罪犯,3)还是就一个人本身而言?也就是说,他看到并感觉到自己是以色列的重罪犯。从表面上看,我们很难理解,一个人怎么可能一方面像石榴一样充满戒律,而另一方面却被看作为以色列的重罪犯呢。
如果我们从一个人自身的角度来解释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说,也可以这样解释:"虽然他们像石榴一样充满了诫命",但他看到自己仍然是以色列的重罪犯。我们应该从 Rama'ut [欺骗] 一词来解释 Rimon [石榴]。也就是说,他发现自己是在自欺欺人,也就是说,虽然他充满了诫命,但他发现自己在数量上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增加的了,而且根据他的努力,他现在肯定已经是以色列人了,也就是说是以色列(Yashar-El)[直达创造者],在那里一切都是为了创造者。然而,经过自我审视之后,他发现自己是在自欺欺人,他从事托拉(Torah)和诫命的主要原因是爱自己,而不是为了让创造者满足,也就是所谓的 “以色列"(Yashar-El)[直达创造者],意思是他的所有工作都直接归于创造者。
因为他看到自己的一切工作都只是为了去接受,他就看到了自己是以色列的重罪犯。也就是说,他不希望自己的工作是为了上面,也就是 "为了给予创造者"。相反,他所有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将一切保留在下面的基础上,这被看作为一个接受者,因为接受者被认为是低等重要的,而给予者则是高等重要的。
这是从根源上延伸出来的。因为创造者是给予者,祂被看作为 "上面"。从创造者那里接受的创造物被认为是次要的。因此,如果他的工作是为了接受的话,他就会被看作为希望他在托拉(Torah)和诫命方面的工作停留在 "下面",即接受。
这就是所谓的 "在以色列方面的越轨行为",因为他不但没有在为创造者服务,而是在做相反的事情--也就是希望创造者为他服务。因为他们说,没有什么是免费白给的,而是根据劳动给予回报,就像在物质世界中一样,这就是他想要的劳动的方式。他为创造者工作的条件是,创造者会为他的劳动付出报酬。否则,没有报酬的话,他就没有力量做出任何举动。
然而,一个人如何才能看清这样的真相,也就是看清自己在目标的质量上的自欺欺人,无法真正完成神圣的工作呢?在这方面,我们的先贤们说过,一个人在获得光之前是无法看清真相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看到自己做了很多 "诫命",意思是他做了很多事,但他看不到他可以做更多的事来帮助他成为 "以色列人",意思是只是为了上天的缘故,而没有爱自己的任何需要。他不认为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除非得到上天的帮助,而一个人是不可能自己做到这一点的。
由此可见,他所做的诫命让他看清了这一真相,也就是到目前为止,他还在自欺欺人地以为一个人可以靠自己获得从接受改变为给予的意图的力量。现在他认识到事实并非如此。
现在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即使是你们中间那些空虚的人,也像石榴一样充满了诫命"。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他们充满了诫命,他们也觉得他们自己是空虚的,因为他们看到自己就像石榴一样,这句话出自 "我呼唤我的爱人,他们却在欺骗我"(《哀歌》第一章),意思是欺骗,也就是他们在托拉(Torah)和诫命方面的工作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为了创造者的利益。
但是,是谁让他知道这些的呢?正是因为他充满了诫命。这使他明白,他不应该自欺欺人,以为自己可以成为 "以色列"。相反,他现在明白了,他是 一个"以色列的重罪犯"。
这样看来,除非他充满了 "诫命",否则一个人不可能真正了解自己的精神的状态。在那时,他就会看到自己真实的状态,知道自己在此之前一直处于欺骗之中,而现在他已经处于 "以色列的重罪犯 "的程度。但是,如果没有 "诫命",就如同没有光一样,一个人就无法看清真相,也就是他需要创造者来帮助他成为 "以色列人"。
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说如果他充满了 "诫命"的话,那么他就能看到自己就像石榴一样是有条件的: 这句话是在他是一个追求真理的人时特别说的。在那时,人们会说,一个追求真理的人在充满诫命之前仍然看不到真理,但不是在这之前。
因此,这需要两方面的条件: 1)一方面,他需要尽可能多地从事托拉(Torah)和诫命,无论是否走在真理的道路上,都不加任何批评。只有在事后,他才可以批评,但不能在从事托拉和诫命时批评,因为在那时他需要感受到自己是完整的,正如我们的先贤们所说:"一个人应该永远从事托拉和诫命 Lo Lishma [不是为了她的缘故],因为从 Lo Lishma [不是为了她的缘故] 我们来到 Lishma [为了她]的缘故"。因此,就目前而言,他以何种方式从事托拉和诫命并不重要,因为无论以何种方式从事,他都是在遵守我们圣贤们的话。2)在事后,他必须自我批评,看看自己的行为是为了创造者,还是另有隐情。根据我们上文的解释,从它们两者,他可以 去到"像石榴一样"。
通过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我们的先贤的话了(Avoda Zara,第 17 页): “我们的圣人说:’当拉比-艾莱泽-本-帕尔塔(Rabbi Eilezer Ben Parta)和拉比-哈尼纳-本-塔尔迪翁(Rabbi Hanina Ben Tardion)被抓时,……'我真可怜,因为我因为一件事被抓,却没有得救。你从事托拉(Torah)和从事慈善(善行),而我只从事托拉(Torah)。'正如Rav Huna 所说:’任何一个只从事托拉(Torah)的人就像一个没有上帝的人一样,正如经文所说:'以色列很多日子没有真正的上帝,没有教导的祭司,没有托拉(Torah)。什么是'没有一个真正的上帝'呢?Rav Huna说:'任何一个只从事托拉的人,就好像没有上帝一样'"。
'"我们应该明白,为什么一个不从事慈善(善行)的人就像没有上帝一样。另一个困惑是:为什么要特别规定从事慈善(善行)的 Mitzva(戒律)呢?毕竟还有其他的戒律需要遵守,为什么要专门从事慈善(善行)呢?这就好像通过从事慈善(善行)就能判断出他所学的托拉(Torah)是否像没有真正的上帝一样。
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我们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达到形式等同,被看作为 "祂是仁慈的,你也是仁慈的"。因此,在学习托拉(Torah)的过程中,不能批评祂的托拉(Torah),也就是说,不能批评他在学习谁的托拉(Torah),这样,他甚至可以学习Torah " Lo Lishma [不是为了她的缘故]",这也是一种诫命,正如我们的圣贤所说:"一个人应该始终从事托拉(Torah)和诫命的学习,即使是'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因为从' Lo Lishma [不是为了她的缘故]'开始,他就会来到'Lishma'(为了她的缘故)"。
当他检验自己时就是如此,检验自己在形式等同方面的状况,检验自己离爱自己有多远,检验自己离爱他人有多近,这就是 粘附祂的品质 "的含义。因此,他精确地指出,最重要的是通过 "仁慈"(Hesed)的品质来检验自己,看自己在其中有多投入,有多努力,有多思考各种策略和窍门来实现形式等同,否则就无法走上真理之路。
由此可见,在那时他并没有一个 "真正的上帝",因为 "真正的上帝 "的意思正如《十个Sefirot的研究》第 13 部分所解释的那样:”迪克纳(Dikna胡须)的十三个改正中的第七改正被称为’真理'"。他在《内在的反思》中解释道:"在那时,创造者的品质出现了,祂创造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善待祂的创造物,因为在那时出现了 Ohr Hochma[智慧之光],也就是创造的目的之光,在那时每个人都会感到喜悦和快乐。在那时,每个人都会清楚地认识到,这,也就是目标,是真实的"。
"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不从事慈善(善行)的话,他就无法获得创造者为了取悦祂的创造物而创造的喜悦和快乐,而从事慈善(善行)的力量可以带来对他人的爱,通过从事慈善(善行)他可以获得给予的容器,因为上层的丰富只能被吸引到这些容器中。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被看作为 "没有真正的上帝"。真正的上帝的天道指引是对祂的造物行善,但祂的指引是不真实的。这就是所谓的 "没有真正的上帝"。
这恰恰可以通过从事慈善(善行)来获得。然而,如果没有托拉的话,一个人就不可能知道一个人的真正的状态,即他在哪里,因为没有光,就不可能看到任何东西。相反,要想知道自己是以色列的重刑犯,他就必须充满戒律,即在托拉(Torah)的戒律和其他戒律两方面学习。检验是,在从事托拉(Torah)和诫命一段时间后,他需要进行检查,但不是在他的工作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