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不会自认为自己是邪恶的
Rabash 第31号文章,1985年
关于“一个人不会自认为自己是邪恶的”,在《光辉之书》(Balak,第193条)中写道:“大卫王以四种方式看待自己。他以穷人的眼光看待自己,以哈西德(Hassid)(虔诚的追随者)的眼光看待自己。就以哈西德(Hassid)的身份看待自己,正如经文所记:‘求你保全我的性命,因我是虔诚的。’因为人不可自认为是邪恶的。若有人说:‘如此他便永不认罪了。’并非如此。而是当他承认自己的罪过时,他将成为一个‘哈西德(Hassid)’,因为他已经来到这里接受悔改,并把自己从邪恶的一边拉出来,他此前一直沉溺于那里的污秽之中。但现在他已经紧紧抓住上方的右线,也就是‘Hesed(慈爱)’,它伸展出来欢迎他。因为他紧紧抓住‘Hesed(慈爱)’,所以他被称为‘哈西德(Hassid)’[虔诚的追随者]。不要说创造者不接受他,直到他详细列出从他来到世界以来所犯的一切罪过,甚至那些他自己不知道的罪过。事实并非如此。他只需详细列出他记得的罪过。如果他在悔改时专注于这些罪过以表示悔恨,其余的罪过都会自然随之而来,”这就是它的意思。
我们应理解以下几点:
1) 一个人如何能自称是“哈西德(Hassid)”?这本身已是重要的程度,他为何要自自己夸耀自己呢?
2) 他说不应自认为邪恶。另一方面,他说应详细列出自己的罪过,但又说无需列出从出生以来所有的罪过,只需列出自己记得的罪过。因此,当他详细列举自己所犯的罪过时,他本身就已经是不义的。那么,他为何又说不应自认为是恶人?说自己做了坏事与不自称是恶人之间有何区别?如果他承认自己做了坏事,那无论如何都在自称是恶人。正如我们在圣贤的言论中(Sanhedrin 9b)所见:“拉比约瑟夫(Rabbi Yosef)说:’有人强迫他,他和另一人合谋杀害他。出于他的意愿,他是邪恶的。托拉说:“不要让邪恶的人作见证。”拉巴(Raba)说:“一个人对自己最亲近,人不会认为自己是邪恶者。”
因此,这意味着如果他说自己犯了罪,就不能相信他,因为他是个恶人。但在这里,当他承认自己的罪时,我们必须说,仅仅通过这句话,他就被称为“恶人”,因为你说“人不会认为自己是个邪恶的”。因此,问题仍然存在,他在悔改时如何详细描述自己的罪行?
我们应明白他们为何说“一个人不会自认为是邪恶的”。这是因为“人对自己最为亲近”。由此可推,既然“爱能遮掩一切罪过”,我们就无法在所爱之人身上看到罪过,因为罪过是坏事,而一个人无法伤害自己,因其受爱自己的本性所偏袒。因此,“一个人不会认为自己邪恶”,也不值得信赖来作证自己任何恶行,就像一个亲戚,他是不合格的。
我们应该知道,当一个人来向创造者求悔改,并请求创造者帮助他悔改时,一个问题出现了:“如果他想悔改,是谁阻止了他呢?” 他可以选择悔改,那么他为何需要请求创造者帮助他悔改呢?在《十八祈祷》中,我们祈祷:“求祢将我们带回去,我们的父亲,回到祢的托拉;将我们带近,我们的君王,到祢的工作;使我们在完全悔改中回到祢面前。”这意味着没有祂的帮助的话,一个人无法悔改。我们应该明白为何如此,即一个人无法靠自己悔改。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解释过,因为创造者在我们内在创造了接受的愿望的本性,而这种愿望最初是为了接受而被创造,之后我们才得知,有一种是为了不接受,而是为了给予的改正。这被称为“Tzimtzum(限制)的改正”。这意味着,在下面较低者身上存在尚未适合给予的意图之前,那个地方将没有光。这种改正延伸到在上面较高的创造物,意味着在一个人摆脱爱自己的本性之前,他无法感受到创造者的光。因此,首先我们必须摆脱爱自己的本性,否则Tzimtzum(限制)就会作用于我们。
然而,一个人无法摆脱创造者所创造的本性,因为创造者创造了这种本性。因此,唯一的方法就是请求创造者给予他第二种本性,即给予的愿望。因此,我们归因于人的选择仅在于祈祷,也就是请求创造者帮助他并给予他这种第二本性。因此,当一个人想要悔改时,他必须请求创造者帮助他从爱自己转向爱他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请求创造者并说和祈祷:“将我们带回来,我们的父亲。”的原因。
但何时,一个人才算真正恳求创造者以悔改之心带他回归呢?这只能在他深感必须悔改之时。在他尚未认清自己是邪恶者之前,祈祷尚无改革他的效果。毕竟,他尚未邪恶到需仰赖创造者怜悯的地步。应被回应的祈祷的意义,恰在于此人需要怜悯,正如我们在《十八祈祷》中所言:“因祢垂听祢的百姓以色列每张口发出的祈祷(虽未明言,但何时?)。”
那么,创造者何时垂听每张口发出的祈祷呢?当一个人感到自己需要怜悯时。这特指他感觉到他深陷困境、无人能帮助他之时。在那时,才可以说他来到创造者面前请求怜悯。但此前,当他来到创造者面前请求奢侈时,即他所处的状态尚还不是太糟,且他看到有人比自己处境更糟,在那时,他对创造者的祈祷并非因需要天上的怜悯,而是因他渴望处于比他人处于更优越的状态。这被视为他向创造者索要奢侈的生活,即他希望比他人活的更快乐。
因此,当一个人希望创造者应允他的祈求时,他首先需要意识到自己比他人更需要生命,意思是他看到世上人人都在生存,但他却因自认为自己是邪恶者、并看到他自己比他人更沉溺于爱自己,而感到自己没有生命。在那时,他意识到自己需要创造者的仁慈,并非为了过奢侈的生活,而是因为他没有“神圣”的生命。
由此可知,在那时,他真正祈求的是仁慈,也就是能使灵魂复活的事物。他向创造者呼喊:“既然’祢赐给饥饿的人食物;创造者释放被囚禁的人。’” 也就是说,他意识到自己仅仅需要被称为“面包”的信念,并意识到自己正坐在被称为“爱自己”的监狱中,无法自行脱身,因为唯有创造者能帮助他。这被视为真正的祈祷。
我们应当明白,祈祷与缺乏有关。缺乏并不意味着没有。缺乏是一种需要。因此,巨大的缺乏意味着他对所求之物有巨大的需要。如果他没有巨大的需要的话,就意味着他没有巨大的缺乏,因此他的祈祷也不那么伟大,因为他对所求之物的需要并不是那么迫切。这就是为什么请求也不那么大的原因。
从以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断,一个人不能在自己身上看到坏事。因此,我们应该问:“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生病了,而生病肯定是坏事,他会去看医生治病。如果医生告诉他身体没有问题,他不会相信。他会去找专家,专家会告诉他身体在那里有问题,需要手术。那个人一定会为发现自己身上的坏事而高兴,并为此支付专家大笔费用,感谢专家发现了他的疾病并知道如何治愈他的身体,使他能够继续生活并享受人生。
我们看到,如果我们发现坏的事情,那是一件好事,就像疾病的情况一样。在那时不能说一个人看不到自己身上的坏事,因为在那时他想改正坏事,这样看来,坏事被视为好事。因此,那时一个人可以发现自己身上的坏事。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光辉之书》中的话,当我们问为什么一方面他说“一个人不会认为自己是邪恶的”,然后又说他必须详细列出自己的罪行呢?毕竟,当他详细列出自己犯下的罪行时,他通过承认自己做了这些罪过而认为自己邪恶。我们可以这样回答:当他向创造者祈求时,创造者会让他更接近自己,因为他沉浸在邪恶中,即爱自己的本性中。如果他希望他的祈祷被应允的话,他知道他必须从内心深处向创造者祈祷,因为与其他人相比,他需要更多的怜悯,因为他感觉自己比他们更糟糕。
在那时,他必须自己看到自己比其他人更有罪。否则,这被视为说谎,也就是他比他们更糟糕,而经文写道:“耶和华靠近所有以诚实呼求祂的人。” 因此,如果他发现自己是邪恶的,便能认识到自己对创造者有极大的需要,这对他而言是件好事。因此,当他详细述说自己的罪过时,这不被视为“自认为自己是邪恶的”。相反,在那时他能以诚恳的祈祷求创造者使他更亲近祂。
由此可知,通过发现自己身上的邪恶,一个人变得非常需要创造者,而这种需要被称为“缺乏”。此外,他所做的祈祷必须发自内心,因为“发自内心”意味着他为自己的缺乏所做的祈祷并非表面文章。相反,这种缺乏触及了他内心深处,意味着他所有的器官都感受到了这种缺乏,只有那时才被称为“祈祷”。
通过此,我们将理解我们提出的问题:“他为何称自己为‘哈西德(Hassid)’,因为‘哈西德(Hassid)’已是某种程度,并非人人都能被称为‘哈西德(Hassid)’,他为何能自称自己‘哈西德(Hassid)呢’?根据我从巴·哈苏拉姆处听到的,他说:‘祂将智慧给予智者。’ 但应该说的是,‘祂将智慧给予愚者。’”他对此解释道:“‘智慧’是以未来命名的。也就是说,渴望成为智慧的人已被视为智者。”
因此,当他说“我是虔诚的[哈西德(Hassid)]”时,意味着他渴望成为被称为“爱他人”的虔诚者。首先,他为穷人祈祷,这意味着他处于爱自己之中,并说’我想要成为一个虔诚的[哈西德(Hassid)]’。这就是为什么神圣的光辉之书(Zohar)在此结束:’那时他是一个虔诚的[哈西德(Hassid)],因为他已经来到这里接受悔改,并从邪恶的一面中解脱出来,他此前一直沉溺于其污秽之中。但现在他已紧握上方的右线,即伸展出来迎接他的Hesed(慈爱)(慈爱)。因为他紧握Hesed(慈爱)(慈爱),故被称为虔诚的[哈西德(Hassid)](虔诚的追随者)。也就是说,现在他已来到紧握Hesed(慈爱)(慈爱)之处,因此被称为虔诚的[哈西德(Hassid)],指未来。
由此我们也能理解神圣的《光辉之书》所言: “不要说创造者不接受他,直到他详细列出自从他来到世界以来所犯的一切罪恶。”这不是真的。“如果他在悔改时决心悔改,所有的罪恶都会随之而来。”我们应该说,如果他为公众和罪恶的根源,也就是“接受的愿望”祈祷的话,那么,所有的罪恶都会自然地随之而来,也就是说,跟随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