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当始终在托拉与工作之间做出甄别
Rabash 第21篇文章,1985
我们应当始终在托拉与工作之间做出甄别。“托拉”本身自成一体。在那时,我们无法谈论某个人,仿佛一个人根本不存在于那里似的。相反,我们谈论的是被视为创造者的名字的托拉本身,并且我们强调其重要性,也就是我们所谈论的对象是谁。
这就是说,我们必须始终记住,我们所谈论的是国王,祂如何建立秩序与天道指引,祂的神圣的名字如何给予灵魂,而灵魂将接受这些神圣的名字并得以存在,就在他们揭示他们的时候。正如经文所记:“谁能登上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祂的圣殿?”
当一个人专注并感受到他所谈论的是谁时,他意识到自己在谈论创造者,但我们缺乏对祂的理解,无法建立联系,因此无法明白我们所谈论的是创造者,我们必须仅相信整个托拉就是创造者的名字。然而,祂要么被穿着在托拉与诫命的外衣当中,也就是要求一个人遵守人与上帝、人与人之间的诫命;要么被穿着在故事与传说的外衣当中;或被穿在卡巴拉语言与神圣的名字的外衣当中。在那时,我们必须记住,包裹在这些外衣之内的本质唯有神性。这便是“整个托拉就是创造者的名字”的含义。
因此,当我们学习托拉时,我们应该以认真礼貌的方式学习。也就是说,我们必须记住我们正在谈论的是谁,这样我们就可以吸引托拉的光,并感受到“它们是我们的生命和我们日子的长度”。
自然地,当我们以这种意图学习时,一个人会感到快乐,因为他在那时与生命之生命(源头)相连,这被称为“因为它们是我们的生命和我们日子的长度”。这是因为一个人开始感受到“善待祂的创造物”的甄别,而这正是世界被创造的原因。
我们必须从托拉中提取这种善的解药,这被视为仅赞美托拉,而根本不考虑人。因此,学习托拉时,一个人处于一种完整的状态,符合“一个人思想所在之处,便是一个人所在之处”的规则。一个人应从在那时至一天结束都汲取生命活力,因为这被称为“学习托拉的专门时间,祈祷的专门时间”,因为两者相互矛盾。
工作时间则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工作与人直接相关,而托拉与创造者直接相关,这被称为“耶和华的托拉”。然而,工作仅与人直接相关,因为人必须工作,正如经文所写:“人出生是为了劳动。”
既然人是创造物,而创造物是缺乏,也就是它从无到有的存在,这种存在被称为必须得到满足的“接受的愿望”,因为这是创造的目的之所在。
由于为了实现形式等同,对这种愿望施加了“Tzimtzum”(限制),因此必须改正并消除对这种愿望的“Tzimtzum(限制)”,使其能够实现称为“祂行善的愿望”的目标。为了消除Tzimtzum(限制),而作为补救措施,我们被赐予了托拉和诫命(Mitzvot)。这被称为:“我创造了邪恶的倾向;我创造了托拉作为调料。”
在此,关于工作的事情,我们应甄别:若已存在给予的火花,即已从托拉与诫命的解药中获得了某种洁净的思想与愿望的成果,并处于工作事务中的自我批评状态,则表明我们正朝着消除Tzimtzum(限制)的目标前进。
但绝不能在托拉中自我批评。相反,应原原本本地学习托拉。我们只需寻求如何欣赏托拉的建议,但托拉本身是一种被称为“创造者的名字”的现实。
因此,当我们从托拉中学习某些律例或道德法则,甚至只是故事,或工作的方式时,这一切仍不被视为托拉。我们仅从托拉中学习这些,但托拉本身与创造物无关,只与创造者相关,因为它是创造者的名字。
也就是说,托拉被称为“神性的显现”,这被称为托拉的“内在性”。显现在外面的托拉、道德、工作方式和故事,这些都被称为“托拉的外在性(外衣)”。这就是为什么它们被称为“托拉的外在性”的原因。而创造者的名字被称为“托拉的内在性”。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应该问:“如果托拉本身与创造者,即神性相关的话,那么它与解释相似。如果一个人在学习托拉时不理解任何与自己相关的内容的话,他能从中推导出什么呢?”我们的圣贤们对此说:“引导至行动的学习是伟大的”,因为一个人确实只需要行动,正如经文所写:“上帝创造人是为了让他去做。”
因此,“学习并非是最重要的,而是行动。”对此经文回应说:“引导至行动的学习是伟大的”( Kidushin 第40页,以及Baba Kama 207)。换言之,托拉之光,即内在之光,照耀于人,使他有力量去行善。这是托拉的力量所为,它赋予一个人力量去行善,正如经文所言:“上帝创造人是为了去做。”
这就是我们的先贤们所言“学习托拉有其时间,祈祷有其时间”的含义,因为两者相互矛盾。这是因为在学习托拉时,一个人必须只思考托拉的重要性,而不能思考自己。但在祈祷时,一个人必须首先让自己的缺乏显现出来,以便能够请求这些缺乏得到满足,因为如果不寻找的话,一个人就不会有缺乏。
只有在物质世界中,缺乏才会显现出来,因为缺乏源于接受的愿望,而接受的愿望是显现出来的。但在精神层面并非如此,因为整个神圣(Kedusha)的结构建立在给予的愿望之上,而且我们把给予的愿望归因于创造物。
经文这样解释,被称为“接受的愿望”的Malchut,渴望形式等同,也就是“给予”。因此,当这一问题延伸到在容器破碎之后,也是在知识之树之恶之后出现的创造物身上时,在那时,那种缺乏的感觉,即一个人感觉到他缺乏“给予的愿望”的容器(Kli)的感觉,不再存在。
相反,一个人必须努力,直到他感到给予的愿望的缺乏。在他感受到这种缺乏的程度上,他就可以在那一相同的程度上就可以向创造者祈求帮助,让祂给予他那个“容器”,使他所有的关切都仅限于缺乏这种被称为“给予的愿望”的力量。他离那个“容器”越远,就越应悔恨并祈求创造者的怜悯,使他得到救赎并给予他那种愿望。
此外,我们可以认为,一个人应当祈求创造者给予他这种缺乏,即让他感受到自己缺乏给予的愿望,因为正是这种缺乏阻碍了他达成精神的程度,而这种缺乏并不会自行产生。
因此,创造者应当给予一个人的东西,既包括“容器”也包括“光”。由此,我们可以解释经文:“你从后方和前方塑造了我。”“从后方”指容器;“从前方”指前部,即丰富(光)的满足的部分。原来,光与容器皆源于祂。
这就是我们的圣贤所说的( Kidushin 30):“我们的圣贤说,’[Vesamtem]你们要将拿过来,意思是完整的解药(Sam Tam);托拉就是生命的仙丹。’”这是创造者对以色列所说的话:“我的儿女们,我创造了邪恶的倾向;我为它创造了托拉作为调料。若你们学习托拉,便不会落入其掌控。”关键在于,托拉中的光——即托拉的内在性——能改造人。然而,我们在学习时必须有接受托拉之光的意图,正如《十个Sefirot的研究导论》第17条所解释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