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居住在他父亲居住过的地方
Rabash 1985 年第 12 期文章
"雅各居住在他父亲居住过的地方,在迦南地"。《光辉之书》(Vayeshev,第11章)中写道: "拉比希雅(Rabbi Hiya)开始说:’义人的苦难很多,但耶和华都救他脱离了它们。’但是,敬畏他的主人的义人,为了不相信或参与邪恶的倾向,他在这个世界上遭受了多少苦难呢?创造者救他脱离这一切。这就是'义人的苦难多,但耶和华救他脱离一切苦难'的意思。'这句话不是说'很多苦难发生在义人身上',而是说'义人的苦难多'。'这表明,一个遭受许多苦难的人是义人,因为创造者渴望他,因为他所遭受的苦难使他摆脱了邪恶的倾向,因此创造者渴望这个人,并将他从苦难中拯救出来"。
我们应该理解这些话:
- 这意味着,一个遭受许多苦难的人是正义者,而没有遭受许多苦难的人是不正义的。
- 如果他不想让邪恶的倾向与他同流合污的话,为什么他一定要遭受许多苦难呢?
- 因为这一原因,创造者渴望那个人,把他从所有苦难中拯救出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创造者不拯救其他人吗?这可能吗?
- 更令人困惑的是,一方面,它说他所遭受的麻烦使他摆脱了邪恶的倾向。另一方面,它又说创造者把他从所有的烦恼中拯救出来,也就是说把他从许多苦难中拯救出来。这样,他就会再次接近邪恶的倾向,因为使他摆脱邪恶的倾向的原因已经被取消了。
我们应该解释他的话。这里有一节经文与此有关(Kidushin 30b): "拉比-希蒙-本-列维说:‘人的倾向每天都在压迫他,想置他于死地,正如经文所说:’邪恶者监视正义者,想置他于死地。'若不是创造者的帮助的话,他是无法战胜它的,正如经文所说:'上帝不会让他落入他的手中'"。
在Masechet Sukkah(第 52 页)中,还有另一节类似的经文: "邪恶的倾向有七个名字。所罗门称它为 "仇敌",正如《箴言》第 25 节中所说:"你的仇敌若饿了的话,就给他面包吃;若渴了的话,就给他水喝,因为你是在他头上的烧炭,耶和华必偿还你。" 不要念成 Yashlim [报酬],而要念成 Yashlimenu [补充]你。
拉希(RASHI)说:"如果你的愿望饥渴难耐,并渴望越轨的话,就用面包喂饱它,用托拉的水困扰它,正如经文所写的(《箴言》第 9 章)那样: '去吧,吃我的面包。给他托拉的水去喝,"正如经文所写的(以赛亚书,25 章)那样:"所有那些渴了的,都到水边去。'将补充你'的意思是,你的倾向将完全与你同在,爱你,并且不会煽动你犯罪,不会让你迷失在这个世界上。"
要理解上述所有内容,我们必须知道,邪恶的倾向的本质--它被称为 "创造的本质",创造者从缺乏中创造了存在的东西--是接受的愿望。众所周知(见导言),这是一种新的东西,在创造者创造它之前是不存在的。一个人的工作只是与他的本性相反,也就是说,他只想给予。但由于这违背了他的自然天性--因为根据他的天性只需要满足爱自己的需要,所以他没有为他人工作的愿望。
虽然我们看到,有时人们确实会为他人工作,但这只有在他们看到自己的工作会得到回报,即接受的愿望会因此得到满足时才有可能。也就是说,回报应该满足爱自己;否则的话,一个人就无法通过本性退出接受的容器。
然而,为了给予而做出行为,却得不到任何回报,这是不自然的。虽然我们看到有人为国捐躯而不求任何回报,那是因为国家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而且这种重要也是自然的,正如我们的圣贤所说:"地方的恩惠在其居住者身上"。
然而,在恩惠的程度上,肯定是有差别的,因为不是每个人的恩惠都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人因为祖国的重要性而自愿参军,但却认为这并没有危险到危及自己生命的地步,"因为我看到很多人从战场上安然无恙地回来了"。
如果有时会有特定的死亡的危险,他们也不愿意去赴死,除了少数被选中的人之外,因为祖国对他们来说很重要。但在这里,也涉及到奖赏的力量,因为他认为在他死后,每个人都会知道他是为公众献身的,他超越所有人之上,因为他关心公众的福祉。
但是,在创造者的工作中,当一个人走在真理的道路上时,他必须在谦卑中工作,这样外在的力量就无法抓住他。也就是说,在为创造者服务的过程中,他不会有为外人工作的把柄,也就是说,外人会知道他的工作,所以他在全心全意地工作,让外人说他超越普通人。这样,他就有能力不求回报地工作,让外面的人说他只为创造者工作。创造者将这种能力给予创造物,因为 "从罗-利什玛(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他将来到利什玛(Lishma)(为了她的缘故)",他将不会得到外界的任何帮助。如果他先拥有了 "罗-利什玛(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他就能实现这个目标,但他不应该停留在 "罗-利什玛(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上帝不允许。
这就是我们的圣人们所说的话(Sukkah 第 45 章)的含义:"任何人如果把为创造者工作与其他事情联系在一起的话,这个人就会被从世界上连根拔起,正如经文所说的‘只为耶和华而工作’"。"只为耶和华 "的意思是,完全不掺杂爱自己,只为创造者。这就是 "只 "字的含义。
不过,这里还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需要理解。我们应该甄别一个人是否为了获得某种东西而献身。即使他是为了公众而接受奖赏,这当然也是一件大好事,因为如果他得到的奖赏不是因为爱自己,而是因为爱他人,因为他爱他人,为了他人而献身,为了公众而造福,但毫无疑问,如果他可以不通过献身而达到同样的目的的话,他会选择另一种方式。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他来说,关键在于为公众获得回报,而不是工作。他能够给祖国带来的满足感才是促使他工作的动力,因此,他并不考虑通过什么方式来为祖国获得这种东西。如果他看到,具体地说,通过为国家献出他的生命(他能给国家带来满足)的话,那时,他也愿意这样做。
相反,如果热爱创造者的话,我们就会说,一个人应该只为创造者工作,意思是不计任何报酬。这意味着他愿意完全给予,不求任何回报,不因给予而产生任何回报。相反,这才是他的核心--他的目的,也就是他想在创造者面前取消自我,也就是说(取消)他的接受的愿望,也就是创造物的存在。这就是他想在创造者面前取消的东西。因此,这就是他的目标,也就是说,他的目标是把他的灵魂交给创造者。
在物质肉体上,对爱他人的情况并非如此。虽然这是一个很大的程度,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为大众工作,但给予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他能在不放弃自己的生命的情况下拯救大众的话,他会更快乐。
让我们问一问所有那些自愿为国上战场的人们。如果有人能告诉他们如何在不牺牲他们的生命的情况下拯救国家的话,他们肯定会很高兴。但是,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他们却甘愿为大众而去,让大众得到回报,而自己却放弃了一切。虽然这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但它与对创造者的献身却毫无关系,献身是目的,结果所产生的并不是他们的目的,因为这不是他们的意图。因此,精神中的献身对物质的人来说毫无价值,因为对他们来说,献身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在精神中却恰恰相反:献身才是目的。
由此,我们就能理解 "接受为了给予 "的含义。人的目的只是为了给予创造者,因为这就是形式等同的含义,也就是"祂有多仁慈,你就有多仁慈"。当一个人达到了对创造者的献身的程度,因为他想放弃自己以取悦创造者时,他就会发现,创造者的目的,正如祂在创造时所思考的那样,是为祂的创造物造福。在那时,他希望接受创造者的目的中的喜悦和快乐--取悦祂的创造物。
这就是所谓的 "接受为了给予"。否则,他可能会想要接受喜悦和快乐,这就是为什么他要给出一切,以便能够接受的原因。这被视为 "给予为了接受"。但是,如果他的意图是去给予,他根本不想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接受,而只是为了创造者的话,那么他就可以成为一个为了给予而接受者。
关于给予,我从巴哈苏拉姆那里听说,一个人应该像拉比-阿基瓦(Rabbi Akiva)( Berachot 第 61b 章)那样描绘给予: 他对弟子们说:"我一生都在为’即使祂夺走你的灵魂,你也要全心全意。。。’这句经文感到遗憾。’我说:'我什么时候才能遵守它呢?'而现在这一状态来到了我面前,我能守住它吗?"
当然,带着这样一种给予的愿望,当一个人说他想接受喜悦和快乐,因为这是创造的目的时,他的意思肯定(只是)接受为了给予创造者满足。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上述四个问题了:
问题 1)从《光辉之书》的话中似乎可以看出,只有一个遭受许多苦难的人才是正义的,而没有遭受苦难的人就不可能是正义的。难道这是真的吗?问题在于,苦难指的是邪恶的倾向。也就是说,具体地说,如果一个人感到邪恶的倾向让他无法接近创造者,从而给他带来了许多痛苦的话,那么他就被称为 "义人"。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感觉到邪恶的倾向使他远离创造者,也没有感觉到邪恶的倾向给他带来了痛苦的话,那么他就不算是正义的人,因为他没有认识到邪恶,也就是说邪恶伤害了他。
问题 2)如果他想让邪恶的倾向不参与他的话,为什么他必须遭受许多痛苦呢?这是否就是说,除了受苦之外,别无选择。根据上文所述,这很简单: 苦难是指邪恶的倾向。如果他不觉得邪恶的倾向给他带来了很多痛苦的话,他就不会把邪恶的倾向看作是他不希望参与的邪恶的倾向。相反,他认为这是一种好的倾向,只会给他带来好的结果,所以为什么不能在他身上有所体现呢?但如果他看到邪恶的倾向给他带来的痛苦的话,他就不会与邪恶的倾向同流合污。
问题 3)《光辉之书》说,创造者希望一个人遭受许多苦难。这意味着创造者不希望一个人不受痛苦。难道这可能吗?答案是,如果一个人感到邪恶的倾向给他带来了许多痛苦,并且这个人呼喊创造者帮助他的话,那么创造者就渴望这个人。但是,如果一个人没有感觉到邪恶的倾向在折磨他,创造者就不渴望他,因为他没有 "Kli"(容器),也就是没有希望创造者拯救他的愿望。
问题 4)如果创造者把他从痛苦中拯救出来的话,他会重新与邪恶的倾向联系在一起吗?
回答:是的: 来自创造者的救赎与物质世界的救赎是两回事。在Achoraim(后面)的时候,邪恶就会发生,也就是当他看到自己处于隐藏的状态时。因为众所周知,小的在大的面前被取消,当然,在这里,在侍奉创造者时,一个人必须在创造者面前取消自己,就像蜡烛在火炬面前取消一样。然而,他看到自己的身体并没有取消,并且他很难征服自己的身体,并把信念置于理智之上。在那时,他看到身体在折磨他,因为他不想承担天国的重担,他因此脱离了所有的精神。
因此,一个人必须相信创造者以仁慈之心创造了世界,而他身体中的邪恶使他脱离了所有的善。也就是说,当他来学习托拉时,他发现它完全没有任何味道。同样,当他要去操作一些 Mitzva诫命[善行/改正]时,他也会发现完全没有味道,因为他身体中的邪恶的倾向有力量不让他相信创造者,因为它把每一种味道都抽走了。每当他开始接触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时,他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干巴巴的,没有任何生命的水分。
当这个人开始他的工作时,他被告知--他相信他被告知的--托拉是一部生命的托拉,正如经文所写,"因为它们是你的生命,是你日子的长短",正如经文所写(诗篇 19),"比金子,比许多精金更可取,比蜂蜜和蜂房更甜蜜"。
但是,当一个人考虑到这一点,看到邪恶的倾向是一切的罪魁祸首,并强烈地感受到它给自己带来的坏处时,那么,在那时,他就会在自己身上感受到所写的(诗篇 34)"义人的苦难很多"。也就是说,这节经文是针对他说的。
在那时,他再看后面的经文,"耶和华却救他脱离这一切"。在那时,他开始呼求创造者帮助他,因为他已经做了他所能想到能够做的一切,但都无济于事,他认为 "凡你力所能及能做的,你都要去做 "就是说的他。在那时,救赎的时刻来临了--创造者的救赎将他从邪恶的倾向中解救出来,从今往后,邪恶的倾向将在他面前屈服,再也不能煽动他犯下任何过错。
在 "十个 Sefirot 的研究的导论"(第 54 项)中写道 "当创造者看到一个人已经完成了他的努力的量,并完成了他为加强对创造者的信念所做的一切选择时,在那时,创造者就会帮助他。然后,在那时,一个人就会获得开放的天道,也就是面容的启示的奖励。然后,他得到了完全悔改的回报,这意味着他再次全心全意、尽心尽力地粘附创造者,就像自然而然地被开放的天道所吸引一样"。
"这里经文还写道(第 56 项): "悔改是什么样子呢?当知晓奥秘的祂将证明他不会再回到愚蠢中去时"。悔改是什么样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时候一个人才能确定他得到了彻底悔改的回报呢?为此他被给予了一个明确的征兆 "当知道奥秘的祂证明他不会再回到愚蠢中去的时候" 这意味着,他已经得到了揭露创造者的真面目的奖赏,在那时,创造者的救赎本身就证明他不会再回到愚昧之中。
这就回答了第四个问题,即如果创造者把他从邪恶的倾向中拯救出来,使他不再受邪恶的倾向的折磨,而《光辉之书》又说义人所受的折磨是为了不与邪恶的倾向同流合污的话,那么,如果创造者拯救了他,他看到创造者不会折磨他,那么他就会重新与邪恶的倾向建立联系,因为邪恶的倾向折磨他的唯一原因就是为了不与邪恶的倾向同流合污。但由于原因已经被取消了,情况又回到了从前。
然而,根据我们的解释,创造者的救赎就是创造者的面的显现,直到创造者证明他不会再犯罪。义人所受的苦难是为了让他能够转向创造者祈求,正如上文所说:"如果没有 Achoraim [后/背面]的话,就没有 Panim [面/前]的显露"。由此可见,当创造者的面容显露出来时,一切都会如愿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