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她腹中挣扎
1985年第9期
“孩子们在她腹中挣扎。”根据拉希(Rashi)解释:“我们的先贤们解释说,当她经过闪与以弗的托拉之门时,雅各(Yacob)便奔跑着扭动欲出;当她经过偶像崇拜之门时,以扫(Esau)便扭动欲出。”
巴·哈苏拉姆指出,此乃精神工作之的顺序。精神工作之始称为Ibur(受孕),即人初踏真理之道之时。当行经托拉之门,一个人内在的雅各(Yacob)便觉醒,渴求践行托拉之道;当行经偶像崇拜之门,一个人内在的以扫(Esau)便苏醒欲出。
我们当阐释这些话的含义。人天生由“爱自己”的接受的容器构成,即邪恶的倾向,同时拥有心里之点,即善良的倾向。当他开始践行给予时,这被视为“伊布尔(Ibur)”——源于“阿夫拉(Avra )”(经过)一词。这就是为什么他会经历上升和下降,并且不稳定的原因。他受环境影响,无法战胜。
因此,当一个人置身于一个人们从事与我们格格不入的工作——即爱自己——的环境中时,他内在的爱自己的本性便会觉醒,从隐蔽走向显露,并掌控自己的身体。那时,他除了关心接受的容器之外,什么也做不了。
当他行经一个从事给予工作的人群构成的环境时,其内在的雅各(Yacob)便会觉醒,从隐蔽转为显露。此时给予的工作主宰身体。当他回望过往——在抵达当下程度前曾深陷爱自己的泥沼——便无法理解:一个人怎能如此卑微,竟从卑劣的事情中获得满足?成年人岂能将家园筑于卑贱可憎的意图与愿望之中呢?昔日居所充斥的利己的意图与愿望令他备受侮辱。
但后来,当他经过偶像崇拜之门前——即重返沉溺私欲的环境时,他体内的以扫(Esau)便再度苏醒,蠕动着欲破茧而出。这种状态在精神工作者身上反复上演,日日如此。而一个精神工作更精进者,甚至每时每刻都在经历这些转变。
“她便说:‘若果真如此,为何选中我呢?’于是她去求问耶和华。” 拉什(Rashi)注释“她去求问耶和华”意指前往闪(Sam)的学堂,向耶和华探询自身的命运。耶和华如何回应呢?经文记载:“耶和华对她说:’你腹中怀着的是两个民族,从你体内将分出两个民族,一个民族必强于另一个,而长子要服事幼子。’” 拉希(Rashi)注释“一个民族必强于另一个民族”之意为二者威势不均,一方兴盛时,另一方必衰微。他另外言道:““她已被毁坏;耶路撒冷的废墟填满了 Tzor (推罗)。”
要理解创造者对她的回应——正如经文所载“耶和华对她说”——我们需阐明:这两股力量必须并存。众所周知,创造物是接受的容器,即以扫(Esau);而后出现的是第二股力量,即雅各(Yacob),代表给予的愿望。而二者皆欲独掌统治权,这便是以扫(Esau)与雅各(Yacob)的斗争。
正因如此,拉什(RASHI)如此诠释:“一方升起时,另一方必坠落;唯有耶路撒冷的毁灭才能填满’苦难’。”其意为:她被告知必须明辨——要么接受的愿望主宰,要么给予的愿望主宰,二者不可并存。因此,我们必须彻底决断:沉溺于卑劣可憎的意图与愿望毫无价值。
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无法战胜接受的愿望时,这被视为他认清了自身真实的现实——除了意识到接受的愿望是祸害之源,却仍无法战胜它之外,他一无所有、毫无价值。正因如此,他才真切体会到需要上天的怜悯,明白若无上天的帮助,他便永远无法摆脱接受的愿望的统治。
这正是先贤们在《圣训》30章所言的真谛:“一个人的倾向每日压制他。若非创造者的帮助,他便无法战胜它。” 此理尤其适用于已着手精神工作并竭尽所能之人。此时他无需相信唯有创造者能助他,因为他已亲见自己尝试过所有策略与手段却无济于事,唯有创造者施以援手。
唯此一个人才能领悟:唯有创造者能助他。那么他与他人有何不同呢?既然创造者帮助他,亦可帮助他人。正因如此,他无权自视高人一等,因这并非其自身力量。但那些尚未开启神圣工作之人——其本质在于给予而非接受——他们未能觉察唯有创造者助其成事。他们反而宣称:“凭我自己之力与手之能,方得此等财富。”自然,他们便有了向未曾如此耕耘者炫耀的资本。
此时善恶之别尚不显著,因其善行亦奠基于爱自己之上。纵使他研习托拉与诫命,雅各(Yacob)与以扫(Esau)的斗争仍未显现。他自然无需上天的援手来从接受的愿望中拯救他,也无需怜悯他,赋予他给予的容器——因为他自认天性无法践行给予的道路。
这是因为他不认为需要通过托拉与诫命来达成与创造者的粘附,给予的事情对他毫无吸引力。因此,不能说一方上升时另一方必然下降。
然而,当一个人立志踏上给予的道路,“挣扎”的状态便由此开启。其后一个人当竭尽所能,终将抵达洞见真相的状态——觉悟道自身无能为力。继而明了别无选择,唯待天恩垂怜。此时先贤箴言“一个想要洁净者必得帮助”方得应验。
我们当理解“年长者当服侍年幼者”的深意。这不仅意味着良善的倾向成为主宰、邪恶的倾向无力抗衡——即仅凭良善的倾向侍奉创造者——更需达到全然合一的状态。正如先贤所言:”‘你要尽心爱耶和华你的上帝’,即以双重的倾向去爱创造者“——此时,邪恶的倾向亦被用于侍奉创造者。此诠释唯有透过认知邪恶的倾向的本质方能达成。
须知我们内在的邪恶的根源在于”接受的愿望",一切恶行皆由此滋生,即邪恶的倾向与邪恶的欲望。给予的愿望则带来一切善物,即良善的思想与愿望。因此当良善的倾向支配人——即给予的愿望——上方的丰富便倾注于我们,这意味着Hassadim(慈悲)的丰富自上而下降下来。
但须知这仅是创造物的改正。也就是说,要达到形式等同,我们必须将一切指向创造者,如此才能获得形式等同,即与创造者“粘附”(Dvekut)。然而,创造的目的在于创造者对创造物的恩惠,意即让下面创造物从创造者处接受喜悦与快乐,而非让创造者因下面创造物的给予而满足——仿佛创造者需要下面创造物给予祂什么似的。
因此,当创造物欲从创造者处接受时,必须运用其接受的容器——即邪恶的倾向。否则,谁能接受快乐?快乐的接受者唯有对该事物的渴求。对快乐的渴求被称为“接受的愿望”。由此可见,此时必须运用邪恶的倾向,但需施加改正,即“为了给予而接受”。由此可见,人亦以邪恶的倾向侍奉创造者。
邪恶的倾向被称为“年长者”,因其诞生在先。同理,一个人出生时邪恶的倾向先行,良善的倾向倾向,则在十三岁后显现。故当一个人以“为了给予而接受”的愿望行事时,即视为以全心全意——即双重倾向——爱创造者。这正是经文“长子要服侍幼子”的真谛——即被称为“长子”的接受的愿望将服侍幼子,亦即服侍给创造者带去满足的给予的愿望。
由此可见,给予的愿望将成为主宰。有时给予的愿望会运用给予的容器(即“雅各(Yacob)的容器”),此时,便视为以善良的倾向侍奉创造者。有时它使用接受的容器,此时则被视为以邪恶的倾向侍奉创造者。这一切都在闪的神学院中向她阐明,正如经文所载:“耶和华对她说”。由此我们理解本·佐玛(Ben Zoma)所言(《纳坦拉比箴言》第23章)“何为英雄中的英雄?能将仇敌化为挚友者”。在《先父的道德(Avot)》(第四章)中,本·佐玛(Ben Zoma)说:“何谓英雄?能征服自身邪恶的倾向者。”
我们应当理解他所说的“英雄”与“英雄中的英雄”的区别:前者指“征服自身邪恶的倾向者”,后者则指“能将敌人转化为朋友者”。
据此,我们应当将本·佐玛(Ben Zoma)关于“英雄”的阐释——即“一个强于另一个”——理解为拉什所释的“一方兴起,另一方衰落”。这被称为“英雄”,因其已降服内心的邪恶,唯良善的倾向主宰其心,意味着他仅凭良善的倾向侍奉创造者。
而“英雄中的英雄”,则被理解为“年长者将服侍年幼者”。此处“年长者”指其内在的邪恶的倾向,“年幼者”即给予的愿望,良善的倾向。此时他将用邪恶的倾向同样侍奉创造者,从而践行经文“尽心尽性爱耶和华你的上帝”——即以双重的倾向侍奉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