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的东西能否从上面降下来呢?
1984 年第 15 期文章
解释在第 14 期文章中关于《光辉之书》中 "如果以色列得到奖赏的话,它就会像火狮子一样降下来 "的说法。如果以色列人接受了奖赏的话,它就会像火狮子一样下来吃祭品。如果他们没有接受奖赏的话,它就会像火狗一样冲下来"。经文问:"怎么会有负面的东西从上面下来呢?" 我们的理解是,从上面下来的东西是为了做善事。当不积极的东西降落下来时,我们能说它是像火狗一样从上面下来的吗?什么样的改正从中产生呢?毕竟所有这些都不是正面的。
我们应该用一个寓言故事来理解这一点。一个人的儿子生病了,他去看医生,医生给他开了一种药。然而,这药对他的儿子没有任何帮助。朋友们劝他说,这里有一位大教授,虽然收费不菲,但值得一看,因为他是一位大专家。当他们去找他时,他检查了生病的孩子,说他儿子病得很危险,并说出了孩子的病症。
那人按照事先说好的价格付给了他钱,然后回到家后,他对朋友说:"你们建议我去看这位大专家,说给他一大笔钱看病是值得的。但最后,这位大专家做了什么呢?他说我儿子得的病比那个不是专家的医生告诉我的还要严重。我花了那么多钱,让他告诉我儿子得了那么可怕的病,这值得吗?说到底,我看病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治好病人,而不是说我儿子得了可怕的疾病"。
朋友们告诉他,根据那位大专家对他确切病情的诊断,现在我们知道如何治好他的病了。治病不需要名医,因为我们已经知道每种病应该开什么药。重要的是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疾病和病因。事实证明,与不是专家的医生相比,你花大价钱请一个大专家,就是为了准确地确定疾病是什么。
原来,确定被认为是消极的缺陷的事情,却是积极的。也就是说,知道病症实际上是一种改正,因为他现在知道该改正什么了。这样看来,知道病因是治病的一部分,因为如果不知道病因的话,就不可能治好病。因此,当一只火狗降临时,狗的形象表明下面的接受者处于爱自己的本性的统治之下,也就是《光辉之书》称之为 哈夫(Hav!)!哈夫(Hav!)![吠叫,但也是 "给我"的意思]像狗一样,它被认为是积极的,因为现在我们知道该改正什么了,也就是你所需要的一切就是改正接受的容器。
事实证明,从上而下来的火犬的形象是为了改正而不是为了下降。因此,这也被认为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上天降下的一切,虽然在下面者看来是缺陷,但当下面者审视它时,他就会发现这一切都是为了他自己,从而知道自己必须改正什么。
对第 14 篇文章(1984 年),有关身体的接受的愿望只是接受的愿望的一半的解释。当他接受精神的接受的愿望时,他就获得了完整的接受的愿望的补充。因此,当他有身体的接受的愿望时,他不是那么糟糕,为什么他需要接受精神的接受的愿望,去变得更糟呢?因此,我要说,还是停留在身体的接受的愿望上比较好。我为什么要努力去获得精神的接受的愿望而因此变得更糟呢?为什么要进入一个他可能无法改正的危险境地呢?因此,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呆在身体的接受的愿望当中,也就是说,他的所有激情都将只是为了身体的接受的愿望的东西,而根本不渴望精神。
《光辉之书的导言》(第 29 项)中写道 "第一部分的工作是要从四个不纯净的 ABYA 世界手中获得没有限制的完全腐败的过度的接受的愿望。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腐败的接受的愿望的话,我们就无法改正它,因为一个人无法改正他内心没有的东西"。
因此,我们别无其他选择,只能去做那些能让我们达成精神的接受的愿望的事情。但这也并非易事。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达成精神的接受的愿望,是因为它取决于信念的程度。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首先相信存在着精神,而且精神比任何身体的快乐都重要,以至于为了获得精神的快乐而放弃身体的快乐是值得的。因此,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不是每个人都能达成它的。
然而,这仍然被认为是不好的,意思是他获得了一种腐败的接受的愿望。这就是 一个人从" Lo Lishma(不是为了她)来到Lishma(为了她)”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首先必须达到 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程度,然后才有可能将其改正为Lishma(为了她),因为在没有行为的地方是不可能有意图的。一旦有了行为,就可以尝试让行为遵循正确的道路(意图),也就是"为了创造者"。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在一个人的工作中需要具备四种一般的甄别,才能达成其被创造的完整性。1)为了接受而接受,2)为了接受而给予,3)为了给予而给予,4)为了给予而接受。
第一种甄别,即为了接受而接受,是第一个程度,创造物生来就具有这种甄别。也就是说,它们只懂得爱自己。它们没有兴趣为任何人做任何好事,并且完全沉浸在只为自己而接受的愿望中--这是它们与生俱来的本性。整个世界都处于这种状态,在一个和另一个创造物之间没有任何区别。
第二种甄别是为了接受而给予。这是一种超越大多数人的程度,因为大多数人习惯于只为接受而做事,而这个人则是在进行给予。然而,他必须解释自己为什么要与世人不同,也就是说要做与自己与生俱来的天性相违背的事情。在那时,他要告诉自己的身体说: "你要知道,通过给予的行为,你会接受更多的快乐"。他让他自己的身体明白,相信会有回报是值得的。如果身体相信这一点的话,它就会让他工作到相信取消自我接受的行为和实施给予的行为会有回报的程度。这就是所谓的Lo Lishma(不是为了她),也就是我们的先贤们所说的:"从Lo Lishma(不是为了她),我们来到Lishma(为了她)”。
这是从一种状态去到另一种状态--从 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状态去到 Lishma(为了她)的状态的跳板,因为就行为而言,它们是相同的。也就是说,你不能甄别并说在Lishma(为了她)的行为之外还需要添加什么。因此,由于在行为方面它们是相同的,这里就不存在行为方面的工作。相反,他们的全部工作都在意图上。这就意味着,他们只需要想一想,他们所做的行为是否真的是因为创造者的诫命,因为创造者吩咐我们要遵行祂的 "诫命",而我们想要遵守祂的 "诫命",因为这是对我们侍奉祂的极大的奖赏,而且祂也让我们知道如何侍奉祂。
在那时,我们就需要仔细检查这是否真的如此--也就是他遵守Torah和戒律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奖赏,还是有其他考虑,意思是对爱自己的考虑,而这就是为什么他遵守Torah和戒律的原因。
当他发现自己还仍然远远没有为创造者完成所有行动时,他就需要进行真正的检查。有很多人并不具备这种对真理的审视,他们认为他们自己真的在为创造者工作。虽然他们并不是百分之百的Lishma(为了她),但他们通常感觉这就是Lishma(为了她)了,尽管关于Lishma(为了她)还有更多需要补充的地方。然而,事实是他们没有对此真正的感知,这可能是他们的天性使然,也可能是他们没有一个好老师教他们如何不自欺欺人。
因此,他们无法达成Lishma(为了她),因为Lishma(为了她)被称为 “真(理/相)“,而 Lo Lishma(不是为了她)被称为 “假"。然而,在真与假之间应该有一个中间媒介,以便成为从假到真的跳板。真假之间的媒介就是在真理中的虚假。换句话说,有一个谎言,但不是一个真正的谎言,因为他正在思考的是真理的谎言。也就是说,他正在走在虚假的道路上,却自以为是真理之路。结果是,这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谎言。然而,如果他知道自己走的是虚假之路的话,那么,他正在走的就是真理之路,因为他知道那其实是谎言。在那时,他就有了一个跳板,因为只有在那时,他才能真正进入真正的真理的道路,也就是从虚假的真理进入真理的真理。
一个人只要不知道自己走的是虚假之路,如果他不明白自己身处虚假之中的话,他为什么要改变自己的方式,走另一条路呢?只有当他认识到自己确实在走在谬误之路时,他才能改弦更张,走上真理之路。
因此,如果一个人已经走上了真理之路的话,他就会走上Lishma(为了她)之路,尽管他还在半路上。例如,一个人想去耶路撒冷,他坐上汽车,按照 "耶路撒冷 "的路标行驶。然而,即使他已经走了通往耶路撒冷的百分之八九十的路,他仍然没有到达耶路撒冷。只有当他真正来到耶路撒冷时,你才能说他在耶路撒冷。
精神上的情况也是如此。如果我们说耶路撒冷被称为 "真理",也就是Lishma(为了她)的话,那么在一个人进入真理的 Lishma(为了她)之前,我们不得不说他还在 "虚假 "中,也就是在被称为 "虚假 "的 "Lo Lishma(不是为了她)"中。即使他几乎走了所有的路,并且站在被称为 "真理 ",也就是Lishma(为了她)的门边,他仍然在外面。原来,一个人在接受进入Lishma(为了她)的奖赏之前,是无法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达到了Lishma(为了她)的。
但是,一个人什么时候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进入了Lishma(为了她)的状态呢?怎样才能知道自己已经进入了真理的程度呢?
我们在《Talmud Eser Sefirot》的导言(第 56 项)中找到了答案: "通过这样你们就会明白我们的圣人所说的'悔改是什么了?'直到知道一切奥秘的创造者会证明他不会再回到愚蠢"为止。这似乎令人费解,因为谁能上天去聆听创造者的见证呢?而且,创造者应该在谁面前作证呢?难道创造者自己知道这个人已经全心悔改,不会再犯罪还不够吗?从所解释的内容来看,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事实上,一个人在接受上述明确的奖励和惩罚的天道指引(即创造者的面的启示)之前,并不能完全确定他不会再犯罪。创造者的面孔的启示被称为 "见证"。这就是为什么要给他一个明确的标志,意思是 "直到知道一切奥秘的创造者向他作证"为止的原因。
原来,当一个人达成了给予时,他就会接受创造者的面容的启示。这就是所谓的 “知晓一切奥秘的创造者为他作证”的意思,证明他已经实现了 Lishma(为了她)。这就是所谓的 "第三种甄别",为了给予而给予,被视为达成了 Lishma(为了她),这意味着他达成了真理的程度。这就是通过那一跳板来到他身边的,而那一跳板就是从 Lo Lishma(不是为了她)去到Lishma(为了她),但当然也有我们必须遵守的所有条件,以便不停留在Lo Lishma(不是为了她)中。
在他完成了 "为给予而给予 "的程度之后,便是第四种程度,也就是 "为了给予而接受"。也就是完整的程度。这意味着,他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我想要接受光和快乐,因为我知道我想要保持创造的目的,因为创造者创造了万物,因为祂想要善待祂的创造物"。因此,他想从创造者那里接受喜悦和快乐,因为这是祂的愿望。
由于爱自己的原因,他对此没有任何渴望或渴求,因为他已经达到了被称为 "为了给予而给予 "的形式等同的程度。因此,他现在想要去遵从创造者的愿望,也就是创造者对其创造物行善的愿望。
我们应该知道,这里面有创造的目的和创造的改正的事情。创造的目的是为了善待创造物,也就是让创造物接受喜悦和快乐。事实证明,他们接受的快乐越多,创造者享受的快乐也就越多。因此,一个达成完整程度的人希望总是接受很多快乐和喜悦。如前所述,这就是创造的目的--也就是对祂的创造物做善事。
但是,如果一个人已经达成了 "为了给予而给予 “的程度,也就是Dvekut[粘附]和形式等同的话,那么,他仍然只是在改正创造。这就意味着,创造物必须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那里他们接受喜悦和快乐,并且在接受所有快乐之后,他们仍然将停留在给予的意图之中。这就是所谓的 “为了给予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