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应该变卖他拥有的一切,娶一个智者的弟子的女儿为妻
Rabash 1984 年第 14 期文章
“一个人应该变卖他拥有的一切,娶一个智者的弟子的女儿为妻”(《诗篇》,49)。这意味着他应该变卖通过他的劳动获得的所有财产。也就是说,他应该付出一切,放弃一切,然后娶一个智者的弟子的女儿为妻。
这意味着,如果他不娶一位智者的弟子的女儿为妻的话,他一生在托拉和诫命(Mitzvot)方面付出的所有劳动都是不完整的。只有娶了智者的弟子的女儿的时候,他才能得到完整的回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圣人说,他应该变卖他的一切,意思是为了一个智者的弟子的女儿而变卖一切是值得的。因此,我们应该理解 “智者的弟子的女儿”的含义是什么。
巴哈苏拉姆说,智者的弟子是一个智者的弟子,意思是他向智者学习,然后他就被看作是智者的弟子。而智者是创造者,祂的品质只是给予。一个向创造者学习给予的品质的人被称为 "智者的弟子",因为他正在向创造者学习给予的品质。
通过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我们的圣人们所说的 “一个人总是应该变卖自己的一切,娶一个智者的弟子的女儿为妻”。也就是说,他应该付出自己在托拉和工作中付出的所有劳动,以换取给予的财产。
这意味着,他将在心中建立一种新的本性,而不是他自然拥有的那一本性--也就是爱自己的愿望。现在,他将获得第二个本性:给予的愿望。也就是说,他的一思一言一行都将只为给予创造者,因为这就是完整的人。这意味着一个人只需达成这一程度,因为我们需要达成的只是 “容器”(Kelim)。但填充,也就是填满 Kelim(容器)的东西,来自创造者,因为“比小牛要吃奶,母牛更想喂奶”。因此,我们所有缺乏的只是给予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解释《光辉之书》(Pinhas,第 78 页,第 218 项)中所写的内容:“如果以色列人得到了奖赏的话,他就会像火狮子一样下来吃祭品。如果他们没有得到奖赏的话,他就会像火狗一样下来”。众所周知,狮子意味着“赫西德(Hesed)[仁慈]”,也就是梅卡瓦(Merkava)[战车/结构]的右线,“如果他们得到奖赏的话”,奖赏意味着纯洁,意味着给予。然后,我们以眼还眼地被显示—也就是狮子的甄别也来自上层,这意味着 “赫西德(Hesed)[仁慈]”的品质扩展到了下面的接受者,然后下面的接受者就能获得丰富。
“如果他们没有得到奖赏的话”,意思是他们没有参与给予,而只是爱自己的话,那么从上而下就会延伸出狗的甄别。狗的含义,正如《光辉之书》中关于:“水蛭有两个女儿,像狗一样嚎叫,给我,给我,给我们今世的财富,给我们来世的财富”经文的记载。换句话说,就是两个像狗一样吠叫的女儿:“把今世的财富给我们,把来世的财富给我们”,这只是说接受,而不是说给予。因此,从上面也可以看出,我们不能向下面给予财富,这就是所谓的 “以眼还眼”。
这样看来,我们的工作只是为了获得适合接受丰富的 Kelim [容器],也就是给予的容器。因此,一个人应该把他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一样东西,那就是 “给予的容器”上。这应该是他想要从托拉和诫命中获得的唯一回报。这样,他就能达成与创造者的 “粘附”(Dvekut),而这正是一个人的目的:实现与创造者的 “粘附”(Dvekut)。
我们还可以从《光辉之书》中看到,关于 “世界各民族的仁慈是一种罪过”这句经文,经文说:“他们所做的一切好事,都是为了他们自己而做”。这意味着,他们所做的一切仁慈,即他们所做给予的行为,其目的/意图并不是为了给予。相反,他们的目的/意图是为了自己,也就是为了得到回报。否则,他们就无法实施给予的行为。
但以色列人却有能力实施给予的行为。我们应该理解为什么以色列人能够实施给予的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还应该理解,根据我们从学习卡巴拉的人那里听到的内容,他们说在他们学习卡巴拉之前,他们更有能力实施给予的行为,但学习卡巴拉之后,也就是说一旦他们学习卡巴拉,他们就更难实施给予的行为了。
为了理解上述内容,我们应该记住一个已知的事实,即一个人被称为 “创造物”的原因,只是因为在他内在有接受的愿望,因为这被称为 “从无到有的创造”。因此,从自然本性上讲,除非他得到某种奖励作为回报,否则他是无法做出任何给予的行为的。
回报不一定是他的努力换来了什么。相反,他可以得到一些安抚。也就是说,如果他对他人的同情心被唤醒,而他的良心又不允许他这样做,以至于他必须帮助他人,这也被视为回报。但仅仅是为他人做一些事,让他人享受,那么他就会问自己:“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呢?”
但是,以色列人通过托拉和诫命的力量,能够获得第二本性。也就是说,他们将获得第二种天性,而不是他们与生俱来—只想接受--的天性,他们现在的工作只想为了给予。他通过托拉和诫命获得这一点,托拉和诫命向他灌输了给予的火花,给他带来了一种想要像他的根一样的感觉。但是,如果没有托拉和诫命的话,一个人就无法摆脱只为自己接受的本性,也就无法做出没有回报的给予的行为。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他们对那些学习卡巴拉的人的问话的含义了,他们说,在他们学习卡巴拉之前,他们有更多的力量去实施给予的行为。但后来,当他们学习卡巴拉后,他们觉得自己更难做出给予的行为了。
我们应该这样回答,正如《光辉之书的导言》(第 29-30 条)中所解释的那样,巴哈苏拉姆写道,在他出生的时候,他的接受的愿望只是为了物质的肉体。因此,尽管他在十三岁之前就已经获得了过度的接受的愿望,但这仍然不是接受的愿望成长的终点。接受的愿望的主要增长只体现在精神层面,因为,例如,在 13 岁之前,他的接受的愿望想要吞噬这个物质世界中的所有财富和荣誉,而这个物质世界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对他来说是一个人人都能进入的短暂的世界,每个人都只是把它看作是一个转瞬即逝的影子。
但是,当他获得了那一过度的、精神的接受的愿望时,他就会想要吞食下一个永恒世界的所有快乐和丰富,以满足自己的愿望,而下一个永恒世界对他来说是永恒的财产。因此,只有用精神的接受的愿望才能满足接受的愿望。
这样看来,在他们学习卡巴拉之前,他们有一种物质的接受的愿望,但这种愿望还没有那么强烈。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有更多的力量来实施给予的行为的原因。但是,一旦他们学习卡巴拉,他们的接受的愿望与精神的接受的愿望一起增长,接受就变得更加困难,因为现在的接受的愿望比他们只有物质的接受的愿望时有更大的力量。因此,在他们学习卡巴拉之前,他们有一定的力量进行给予的行为。但是,一旦他们学习卡巴拉,获得了精神上的接受的愿望时,他们现在就更难从事给予的事情了。
因此,不能说他们现在变糟糕了,也不能说学习卡巴拉的人变坏了,因为他们更难从事给予的行为了。恰恰相反,是接受的愿望变强了,所以更难战胜它了。例如,在获得精神上的接受的愿望之前,他的邪恶的程度是百分之三十。之后,一旦他获得了精神的接受的愿望,他的邪恶就又增加了百分之七十。因此,他现在需要更大的力量才能战胜它了。
但是,我们不能说他现在的力量减弱了。相反,他现在必须找到战胜邪恶的力量的方法。而补救的办法就是遵守托拉和诫命,让其中的光改造他。
这样看来,他已经取得了进步,并获得了更多的邪恶,以便能够对它们加以改正。但万事都是开头难,因此他现在认为他自己已经变得更糟了。然而,他应该知道,每一次他都会被赋予更多的邪恶来改正,直到他得到改正一切的回报的奖励为止。
[关于本文的补充说明,请参见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