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社会的重要性
Article No. 12, 1984 《Rabash——精神社会的文献》
众所周知的是,一个人总是处在与真理的道路没有联系的人们中间,并且相反,一个人总是抗拒那些走在真理的道路上的人。而因为人们的思想会相互混杂,因此,那些反对真理之路的人们的观点会渗透到那些走在真理的道路上的人们的头脑当中。
因此,他们除了为他们自己建立一个独立的精神社会,使之成为他们的生活框架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解决办法,意思是一个不要与社会的其他那些观点不一致的人混在一起的独立社会。而他们应该不断地在他们自己当中激发有关社会的目的的问题,这样他们就不会跟随大多数,因为随波逐流是我们的本性。
如果这个社会将自己与其余的人分离开,如果他们在精神事物方面与其他人没有联系,并且他们与他们的联系仅仅是在物质方面的话,那么,他们将不会与他们的观点混合,因为他们之间在精神事物上没有任何联系。
但当一个人与宗教的人们在一起,开始与他们交谈,并开始与他们争论,他立即将自己的看法与他们的观点混合在了一起。他们的观点下意识地渗透到了他的思想当中,以至于会达到这样一个程度,以至于他将无法分辨哪些观点不是他自己的,哪些是他从与他相联系的那些人那里接受到的观点。
因此,在有关真理的道路的事物上,一个人应该与他人隔绝。这是因为真理之路需要不停歇的持续地加强,因为它是与这个世界的观点相抵触的。这个世界的观点是“知道和接受”,而托拉的观念是“信念和给予”。如果一个人偏离了它的话,他立刻就会忘记了真理的道路的所有工作,并陷入到爱自己的世界中。只有在一个以“他们帮助了每一个朋友”的形式构成的社会中,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才能从社会中获得对抗这个世界的观点的力量。
同时,我们在《光辉之书》(Pinechas,P 31,item 91在光辉之书的SULAM《阶梯》注释中)中发现以下内容:“当一个人居住在一个由邪恶者组成的城市中,他无法遵从托拉的诫命(Mitzvot),在托拉中不会获得成功的时候,他必须搬迁并从那里离开,去到一个由良善的人居住的地方,去到一个有托拉和诫命的地方。这是因为托拉被称为“树”,就像经文中写的那样,“她对那些持守她的人来讲:Torah是生命之树”,而人也是一棵树,就像经文写的那样,“人是田野中的一棵树。”在托拉里面的诫命(Mitzvot),被比作果实。而对它经文说了什么呢?只有对那些你知道它们是不会结出果实的树木,你才可以将它们从这个世界上毁掉,也在下一个世界中将它们砍掉。”
为此,一个人必须让自己从邪恶者存在的地方那里连根拔起并脱离那里,因为他在那里不会在托拉和诫命中获得成功,而将他自己种在其他地方,种在正义之人中间,而这样他就会在托拉和诫命中获得成功。
《光辉之书》将人比作田野里的树,而人也像田野里的树一样,遭受着坏邻居的侵扰。换句话说,我们必须时刻清除周围那些影响我们的有害杂草,远离恶劣的环境和那些不走真理之路的人。我们需要谨慎观察,以免被他们吸引并跟随他们。
这就是所谓的“隔离自己”,也就是当一个人想要拥有被称为“给予”的“单一的权威”,而不是被称作“爱自己”的“大众的权威”的时候。这就是所谓的“两个权威”——也就是创造者的权威和一个人自己的权威。
现在我们就能明白我们的圣贤们所说的是什么了(Sanhedrin,p38),”Rav耶胡达说,“Rav说,’亚当第一人是离经叛道者',就像经文写的那样,“而耶和华上帝呼唤那人,并对他说:“你在哪里?”你的心去了哪里?'”
在拉什(Rashi)的解释中,“异端”指的是偶像崇拜的倾向。而在《约瑟之树》(Etz Yosef)的注释中写道:“当经文写着‘你的心去了哪里?’时,这就是异端;正如经文所说,‘你们不要随从自己的心意而行’,当他的心偏向另一边时,这就是异端。”
但这一切都令人费解:怎么能说亚当第一人(Adam ha Rishon)倾向于偶像崇拜呢?或者根据《约瑟之树》的注释,说他处于“你们不要随从自己的心意而行”的状态,这算异端吗?根据我们所了解的关于上帝的工作的理解,它的唯一目的就是给予,如果一个人为了接受而工作,那么这种工作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因为我们只需要为了给予而工作,而他为了自我接受一切。
这就是他所说的话的含义,也就是他在“不要跟从你自己的心去行走”这一点上失败了。换句话说,他没能为了给予而去吃那颗知识之树,而是为了接受去吃了那颗知识之树。这就是所谓的“心”,意思是,心仅仅希望为了获得自我满足而接受。而这就是知识善恶之树之罪。
这就是他说的“不要随从己意”的意思。换句话说,他不能为了给予而吃知识树上的果子,而是为了接受而吃知识树上的果子。这就叫“心”,意思是内心只想为了自我满足而接受。这就是知识善恶之树之罪。
要理解这一点,请参阅《Panim Masbirot》一书的引言。由此我们就能理解精神社会的好处——它可以营造一种不同的氛围——一种只为给予而工作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