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朋友就像爱自己一样"这条法则为我们提供了什么?
Rabash Article No. 5, 1984
“爱你的朋友像爱你自己一样”这一Klal [在希伯来语"法则”,同时也是“集体”的意思]为我们提供了什么?通过这条规则,我们可以到达爱创造者。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遵从612个Mitzvot(诫命)又带给了我们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法则是什么。众所周知,一个集体(Klal/כלל)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没有个体,就不可能有集体。例如,当我们把一群人当作“神圣的会众”时,我们指的是一定数量的个体已经聚集在一起并形成了一个集体。在那之后,一个头(领袖)被指定给这个集体,等等,而这就被称作Minian(十人/法定人数构成的群体)或一个“集体”。至少十个人必须存在,然后才有诵念“圣洁”(Kedusha,犹太祷文的特定部分)。
《光辉之书》对此是这么说的:“不论在哪里存在十个人,神性(Divinity)就居住在中间。”意思是,在一个有十个男人聚集在一起的地方,就有了一个神性居住的地方。
因此,“爱你的朋友像爱你自己一样”这一法则是建立在612个Mitzvot(诫命)之上的。换句话说,如果我们遵守了612个Mitzvot(诫命)的话,我们将能够实现,“爱你的朋友像爱你自己一样”这一法则(Klal/כלל)。这样看来,正是这些特定的个体元素让我们实现了那个集体,而当我们拥有这个集体时,我们就能够实现爱创造者,就像经文写的那样,“我的灵魂渴慕耶和华。”
然而,一个人独自一人无法遵守所有的612个Mitzvot(诫命)。例如,拿对'首生子的救赎'这一Mitzva(诫命)举例。如果一个人的第一个孩子是个女孩的话,他就不能保持对'首生子的救赎'这一Mitzva(诫命)。同样,女性被免除了那些依赖于时间的Mitzvot(诫命),例如Tzitzit和Tefillin。但因为"所有以色列相互之间都负有责任",通过每个人,他们全部都遵从了Torah(托拉)和Mitzvot(诫命)。就好像每个人都一起保持了所有Mitzvot(诫命)一样。因此,通过这612个Mitzvot(诫命),我们就可以实现“爱你的朋友像爱你自己一样”这一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