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在工作中必须绝对如实地做出判决意味着什么?
Rabash 第 45篇文章,1991 年
我们的先贤们说过(安息日 10):"任何法官如果绝对如实地进行审判,就好像他与创造者成为了创造的工作的伙伴一样"。
我们应该理解以下内容:
1) 什么是 "真实的判决",什么是 "绝对真实的判决"?似乎可以有一个真实的判决,但仍然会缺少 "绝对",尽管一般来说,它是真实的。另外,"绝对 "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绝对 "给我们增加了什么?
2)"在创造的工作中,他仿佛成了创造者的伙伴 "是什么意思?
3) 为什么 "绝对真实 "就能成为创造者的创造伙伴,而仅仅 "真实 "就不能成为创造者的合作伙伴?我们应该明白其中的道理,即 "绝对真实 "与创造的工作之间的联系。
众所周知,创造的工作,也就是创造世界和世界上的一切,是为了善待祂的创造物。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的出现既有缺乏,也有对缺乏的满足。这就是所谓的Ein Sof(无限)的世界”。当时,上层更高之光充满了整个现实的创造物。
然而,为了防止出现羞耻的事情,有一种被称为 "限制"(Tzimtzum)的改正。"限制 “是一种隐蔽和隐藏,这样创造者想要赋予创造物的喜悦和快乐,在创造物能够会以满足创造者为目标之前,就不会在世界上显现出来。
因此,创造者必须改正羞耻感,即他们必须以给予为目标。既然创造者希望创造物者享受祂所给予的丰富,祂就在创造物心中创造了对此事的渴望和向往。因此,如果创造物必须反其道而行之,以给予为目的去接受,这将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这就说明,我们必须制造适合接受喜悦和快乐的 "容器"(Kelim),这样在接受快乐时才不会感到羞耻。
因此,应该从创造者那里接受丰富的 Kli(容器)包括两个方面: 1)渴望接受快乐,2)意图是为了给予。
由此可见,为了实现创造的目的,即让创造物接受喜悦和快乐,我们应该注意到在制造 Kelim(容器) 的过程中有两个合作伙伴:1)创造者,祂赋予了接受的愿望;2)创造物,接受他们所接受的东西的意图。这就是所谓的 "为了给予而接受"。
适合接受喜悦和快乐的 Kli(容器) 就是由这两者组成的。
相应地,我们应该解释我们提出的问题:他们说 "在创造的工作中,他仿佛成了创造者的合作伙伴 "是什么意思?我们应该理解他们说 "好像 "是什么意思。事情是这样的:从光的角度来看,只有创造者才会给予人快乐和喜悦。在这一点上,我们谈不上合作关系。但在 "Kli(容器) "方面,我们可以说是一种伙伴关系,因为创造者给予的是接受的愿望和获得快乐的渴望,而创造物给予的是 "Kli(容器) "的另一半,即给予的愿望。换句话说,我们把 "Kli(容器) "的一部分,即接受的愿望,归于创造者,而 "Kli(容器) "的另一部分,即给予的意图,则归于创造物;这是创造者创造的。因此,Kli (容器)有两个伙伴。
这正如《光辉之书》("《光辉之书》导言",第 67 项)中所写的:”’对锡安说:'你是我的子民。'"不要念'你是我的子民[阿米]',而要念成'你与我同在[伊米]',在阿音中加上希里克(Hirik),意思是与我同在。我用我的语言创造了天地,你们也是如此"。也就是说,我通过创造接受的愿望开始了创造,而你必须完成创造,也就是说,把给予的意图放在接受的愿望上。这就是所谓的 "伙伴关系"。
由此可见,这种伙伴关系主要源于对接受的容器所做的 "Tzimtzum (限制)”和 "隐藏"。也就是说,光因为 "Tzimtzum (限制) "的改正而离开消失,但通过名为 "为了给予 "的改正,光可以再次闪耀,只要 Kli (容器)有给予的意图。
因此,我们应该问:经文写道:"全地充满了祂的荣耀",《光辉之书》中也写道:"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祂的"(没有一个地方是创造者空缺的)。这就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任何地方可以隐藏或藏匿。然而,我们看到,当一个人下降时,他处于隐藏和 “Zimmtzum(限制) "的控制之下,感受不到任何精神。
问题是,从创造者的角度来看,没有 Tzimtzum(限制),“全地充满了祂的荣耀”。然而,“世界被创造之前祢存在,世界被创造之后祢也存在”。我们应该这样解释,正如在世界被创造之前(Olam[世界]指的是 He'elem[隐藏]和藏匿),创造者仍然充满了整个现实;同样,"一旦世界被创造(当隐藏和藏匿被创造出来时),创造者也充满了整个现实世界,没有创造者空缺的地方。然而,创造者被隐藏起来了,他们感觉不到创造者,因为创造物被改正了,所以不会有羞愧的问题。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工作中感受到的隐藏和遮蔽,是在他希望得到与创造者的 粘附(Dvekut)奖励时特别开始的,就像经文写的那样,"并与祂粘附合",这是形式等同的问题。这意味着,创造者想要取悦祂的创造物,人类也应该努力让创造者满意,这是他生活中唯一的关注。
为了不让一个人自欺欺人地说他对自己毫无牵挂,他的目的只是为了给予创造者,当他从上面下降时,当他在托拉和诫命(戒律/善行)中感觉不到任何味道时,他就能看清自己的真实状态,也就是是对自己毫无愿望,所有的想法都是为了创造者,还是为了自己。在下降的过程中,一个人应该说:"我不在意我参与托拉和诫命时的感受,因为我所有的想法都是为了创造者。因此,我尽我的本分,我相信创造者会满意。至于我们应该这样思考的想法,我是从对圣贤的信念中得到的"。反之,当他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时,他就不会这么说。
这正如巴哈苏拉姆在《工作的顺序》一文(第 4 项)中所写的那样:"当把工作归于创造者时,他应该相信创造者接受了我们的工作,无论工作看起来如何"。一个人只需将工作归于创造者,这就足够了。
因此,在下降的过程中,他可以在工作中看到自己的真实的状态。但最重要的是,在那个时候,他必须用 "全地充满了祂的荣耀 "的信念来加强自己。因此,即使一个人处于卑微的状态,他也不能说,在这个地方,我们不能说 "全地充满了祂的荣耀"。相反,一个人应该相信经文所写的 "祂的荣耀充满了整个世界",这只是对他隐藏的,这样做是为了让他有选择的余地,能够为了给予而工作,而不是为了他自己,因为他的目的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不能高兴地工作,因为为自己接受的愿望在其中感觉不到任何味道。
在那时,一个人可以感到高兴的是,他现在有了一个地方,可以说他只是为了创造者而工作。如果他不能战胜并为这一工作感到高兴的话,他就应该说:”我很高兴,因为我看到了真理(相),也就是我远离了真理的工作。因此,现在我有机会发自内心地请求创造者帮助我。否则,我就会迷失方向,因为我看到自己无力战胜和摆脱为自己接受的愿望的支配”。
因此,我们看到,工作的顺序是,一个人应该为他在托拉和诫命方面的工作请求回报,通过这种方式,他将实现为了创造者的缘故而工作。这被认为是一个人必须获得给予的容器,通过这些容器,他将能够接受喜悦和快乐,因为这是创造的目的,也就是"为祂的创造物造福"。
这正如我们的先贤们所说:"托拉和戒律只是为了洁净以色列而赋予的"。也就是说,他们所要求的遵守托拉和戒律的回报是洁净自己,也就是说,他们的意图是,通过遵守托拉和戒律,他们将得到给予的意图的回报,正如我们的先贤们所说:"其中的光能改造他"。
因此,我们应该对我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解释:他们说 "任何法官,只要他的判决绝对真实,他就会成为创造者创造工作的伙伴",这是什么意思呢?问题是,什么是 "真理",什么是 "绝对真理"?
答案是,正如我在(第 44篇文章,Tav-Shin-Nun-Aleph)所写的,关于 "为了创造者 "有两种理解: 1) 他不是为了人们的尊敬或金钱而工作。相反,他是谦卑地与耶和华你的上帝一起工作,他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遵守创造者吩咐我们的托拉和诫命。因此,他请求创造者在今世给予他生命、健康、供给等等。此外,创造者还应该在来世奖赏他,正如托拉中所写的那样:"你若顺从,我就让你的田里长草"。也就是说,创造者会奖赏他。这意味着他所遵守的戒律只是为了创造者。
2) 他为创造者的缘故而工作,甚至他的意图也是为了创造者。也就是说,他不想要任何回报,一切都是为了创造者。这被认为目的/意图也是为了创造者。
因此,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仅仅 "真理 "意味着他的行为只是为了创造者,但他仍然不能为了创造者而建立自己的意图。因此,从工作的角度来讲,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如果想在工作中判决自己,看清自己的处境,就必须是一个真实的审判者。
虽然他是一个真实的法官,看到自己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创造者,但他仍然不能 "仿佛成为创造者在创造工作中的伙伴"。也就是说,创造的工作就是创造世界,其目的是为了取悦创造物。为了避免羞耻的面包,创造物必须制作另一半 Kli(容器),也就是为了给予的意图,因此进行了改正。既然他的判决是真实的,那么他仍然不适合接受喜悦和快乐,因为他和光之间仍然存在着形式上的差异。因此,他不能成为伙伴。
相反,如果一个法官的判决绝对真实,也就是说他的意图也是为了创造者,那么他就已经改正了接受的容器,因此Kli(容器)和光之间就有了形式等同性。在那时,光就能照亮 Kli(容器),法官也就成了伙伴,因为他给予了Kli(容器) 伙伴关系,这意味着在接受的愿望的 Kli(容器)上有了给予的意图,即所谓的 "为了给予而接受"。这意味着,只有在他完成了 "Kli(容器) "之后,创造的目的,也就是创造的工作,才能向下面者显现,因为羞耻的问题已经得到了改正,因为他们已经能够为了给予而接受一切。
然而,当一个人安排一个法官来判决他的情况,看他是否更喜欢爱创造者的而不是爱自己,法官应该确定事情的真相,这不应该是他的主要工作。相反,他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在 "右线的 "方面努力,即参与托拉和诫命,并从中获得完整和喜悦,因为他因参与托拉和诫命而得到了回报。这与他当时对托拉和戒律的热爱的程度无关。相反,他认为,当一个人把工作归于创造者时,无论其工作的形式如何,这都是一件伟大的事情,因为创造者接受一切。
这一工作被称为 "右线 "和 "完整",并且一个人从中获得了生命力,以后也有力量走在 "左线"上,这意味着安置一个法官,对其工作的真正性质做出真实的判决。然而,这只是他为创造者服务的一部分时间。工作的大部分时间应该在右线上。这被视为用两条腿走路,因为靠一条腿走路是不可能在工作中取得进步的。
耶和华说:"'和平,和平,去到远去到近','我必治好他'"。我们应该在工作中解释 "远 "和 "近"。"远 "指的是左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在工作中把自己的行为放在法官面前进行审判时,他就会看到自己离创造者有多远。"近 "是指当一个人回到右线的道路上工作时,也就是当他只看到完整时。也就是说,他重视工作,认为哪怕是对托拉和诫命的一点点把握都是一种财富,因为他甚至不配得到这一点点的接近。因此,在 "右线 "的状态下,一个人被视为 "接近创造者"。
但这两条线是相互对立,互相争论的,因为它们相互矛盾。在那时,中线就会出现,并在它们之间做出决定,达成和平。众所周知,创造者被称为 "中线",因此,这被视为创造者在它们之间制造出和平。
众所周知,工作的顺序是,我们从一条线开始工作,这就是普通大众的工作,他们只关注行动。在那里,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满足于工作。我们应该知道,在一条线上,"环绕之光 "照耀着一般人,那是来自远方的光。也就是说,一个人还远远没有达到形式等同的境界,但却得到了这一光的照耀。在那时,他身上不存在 "两条线冲突 "的问题,因为他只有一条线。
但是,当一个人转向左线,想要悔改时,只有当他请一位法官来审查他的情况时,他才能悔改。如果法官是真实的的话,他就会发现自己并不全然正确,也就是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这样,他就有了祈祷的空间,他想悔改,意思是回到创造者身边,与创造者粘附,不再分离。这样,他的那一条线就变成了右线的一条线。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应该解释我们的圣人们所说的话(米德拉士拉巴 19),当鲁本(Ruben)开始悔改时,正如经文所写,“孩子走了,而我,该往何处去?” 我们应该解释为,这表明悔改的顺序是当一个人说 "孩子走了 "的时候。
众所周知,人的内心有两种力量:1)一个老而愚昧的国王;2)一个贫穷而聪明的孩童,正如经文(传道书 4)所写:”一个贫穷而聪明的孩童胜过一个老而愚昧的国王”。这意味着,当一个人开始悔改时,他应该知道在什么上面悔改。这就是鲁本(Ruben)说:"孩子走了,我,我往哪里去呢?"这句话就暗示了这一点。也就是说,被称为 "善的倾向 "的孩子已经不在了,一个人看到的只是身体完全被 "恶的倾向 "这个老而愚昧的国王所控制,一个人知道,善的倾向被称为 "给予的愿望",而恶的倾向被称为 "接受的愿望"。
由此可见,在一个人看到 "接受的愿望 "控制了他,并且这种控制伤害了他,使他远离创造者之前,他仍然没有什么可以悔改的。只有当他看到 "孩子不见了",他才会获得一个可以悔改的缺乏的地方,也就是回到创造者身边,这就是所谓的 "与创造者的粘附“(Dvekut)。也就是说,在他以前远离创造者的地方,现在变得接近创造者了,这就是所谓的 "悔改"。
这也被称为 "左线",遵循的规则是:"任何需要改正的东西都被称为'左线'"。由于一个人也必须处于被称为 "右线 "的完整中,这就产生了 “两个互相否定的文字,因此第三个文字将会出现并在它们之间做出决定”。换句话说,在那个时候,创造者给了他给予的愿望(意图),然后他就获得了真正的完整。也就是说,那时他就会得到托拉的奖赏,即”托拉、以色列和创造者是一"。
然而,他不应该忘记,虽然工作应该主要是在右线,即所谓的 "完整"上,一个人从右线获取燃料,但工作的进展,即实现接受喜悦和快乐的完整的目标,具体取决于左线,因为在那里他看到了自己的缺乏,并有余地通过祈祷创造者满足他的缺乏来改正这种缺乏。一个人只有在创造者的帮助下才能进步,正如《光辉之书》中写道,来自上天的帮助被称为 "圣洁的灵魂"。他就是这样前进的,直到他得到回报,实现创造的目的,这就是喜悦和快乐。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诗篇 78)中所写的:"祂拣选了祂的仆人大卫,将他从羊圈中领出来,从看顾羊群和哺乳的羔羊中领出来,使他牧养祂的子民雅各和祂的产业以色列"。我们应该解释为什么祂拣选了祂的仆人大卫,他有什么优点胜过其他人呢?他对此说,"从羊圈中把他领出来"。我们应该把 "羊圈 "解释为食物。也就是说,他的食物是什么呢?他说,羊。巴哈苏拉姆解释说,"羊 "的意思是 "出口"。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感觉到他已经从创造者的工作中走出来,也就是他正在下降时,他不应该对此感到惊慌。相反,这给了他向创造者祈祷的空间,让他摆脱邪恶的控制,并因此更接近创造者。因为这一原因,他的每一次下降都给了他动力和祈祷的对象。反之,当一个人始终处于上升的状态时,他就不需要前进。这就是 "把他从羊圈里领出来 "这句话的含义。
另外,经文还写道:"祂带他上来"。我们应该理解 "上面 "的意思是上升。"带他上来 "的意思是,在上升,也就是下降之后,他带他 "去牧养祂的子民雅各"。"雅各布 "被认为是 Yod-Akev[脚后跟],因为脚后跟被称为 "信念",是一个人用脚后跟践踏的东西。也就是说,它是次要的东西。换句话说,特别是从上升之后的状态,也就是下降的状态,特别是从下降的状态,他要牧养他的信念。
这意味着,他从下降的状态中获得了拓展信念的力量。这就是 "雅各祂的子民 "的含义,即创造者的子民。"以色列是祂的遗产 "是说,在他通过下降进入 Yod-Akev 的状态(也就是信念)之后,他得到了 "土地的遗产"。这就是为什么经文要写 "以色列"的原因,因为在此之后,他达到了 "亚沙尔"(Yashar-El)的程度[也就是以色列,直指创造者]。然后,他获得了土地的继承权,这就是创造的目的。这就是 "以色列是祂的遗产 "这句话的含义。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在工作中应首先关注右线。我们也从左线的状态前进,但我们不能不走在右线的道路,因为一个人必须处于喜乐之中,正如经文所说:"要喜乐地事奉耶和华",而我们只有从右线的路线才能得到这种喜乐。虽然这与左线相矛盾,但因为一个人必须精神饱满,而只有当一个人相信创造者并对圣贤们充满信念时,才能获得这种精神饱满,圣贤们告诉我们,一个人应该努力欣赏自己的所有行为,即使这些行为还不尽如人意,但只要一个人感谢创造者,即使是他所能做的小事,也会将他与创造者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