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工作中的 "和平、和平、远近都和平"?
Rabash 第 36 篇文章,1991 年
《光辉之书》说(Korah,第 5-8 节):"可拉(Korah)走的是争端之路。什么是争端?就是上下疏远和拒绝。一个人若想拒绝世界的改正,他就会从所有世界中迷失。争端是对和平的疏远和拒绝。不认同和平的人就不认同祂的神圣的名字,因为祂的神圣的名字就叫 “和平”。世界只有在和平上才能屹立不倒。当创造者创造世界时,只有当祂降临并为世界带来和平时,世界才能存在。和平是什么?那就是安息日(Shabbat)。因此,不认同和平的人将从这个世界上消失。拉比-约西(Rabbi Yosi)说:’经文说:’爱祢的托拉(律法)的人有很多和平。'托拉就是和平,正如经文所说:'她(托拉)的一切道路都是和平的。'"可拉(Korah)来玷污了摩西上层的和平--"托拉",意思是中线,也就是所谓的使左右之间和睦相处 的"托拉"。'"我们应该明白他为什么说 "托拉 "和 "摩西 "是 "和平 "的中线的原因。
我们应该明白,为什么他说世界只能存在于和平之中,因为祂的神圣的名字就是 "和平"。由此可见,世界之所以不能存在的唯一原因,是因为创造者被称为 "和平"。
我们应该理解这与创造者的名字之间的联系。简单地说,每个人都明白,如果存在争端的话,世界就不可能存在。但这与创造者的名字有什么关系呢?另外,我们应该理解他为什么说 "什么是和平"。他说,和平意味着安息日(Shabbat),而拉比-约西(Rabbi Yosi)说,和平被称为 "托拉"。那么,安息日(Shabbat)和托拉是如何代表和平的呢?
首先,我们必须重复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的两个创造的信条: 1)创造的目的;2)创造的改正,即为了实现创造的目的,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众所周知,创造的目的是让创造物接受喜悦和快乐,正如他所说的,"祂的愿望是对祂的创造物行善"。为此,祂在创造物中创造了接受快乐的愿望。换句话说,如果没有对某种事物的渴望的话,我们就无法享受它。如果我们有时看到一个人无论在哪里都能享受到某种快乐,他就无法停止他自己,并且无法不想接受这种快乐。如果我们有时看到一个人确实放弃了某种快乐的话,这一定是出于某种特殊的原因,值得他放弃,因为一个人不能违背接受的愿望的自然本性。因此,如果有足够好的理由的话,一个人就会放弃他想要接受的快乐。
这可能有两个原因才会发生: 1) 因为奖励,也就是说,如果他放弃现在想要的快乐的话,他将会接受更大的快乐替代它。2) 因为惩罚。也就是说,如果他不放弃这种快乐的话,他将因此而遭受巨大的折磨,他认为为了不受苦,放弃这种快乐对他来说更好。
由此可见,一个人现在放弃接受快乐的愿望,并不是因为他不想为自己的利益而工作。相反,他看到,如果他现在不放弃他想要的东西的话,就会损害他的自我利益,这就是他放弃的原因。因此,我们不能说他放弃了快乐,就做了违背自然本性的事,也就是说他损害了接受的愿望。相反,他所做的一切都符合接受的愿望的方法的要求。
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该看一个人做了什么,因为有时他们放弃了一些东西,但这并不表明这个人在工作。相反,我们还必须看到目的/意图是什么。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放弃对食物的愿望。如果他知道有人会看到他是一个放弃享乐的人的话,这就表明他是创造者的仆人,有人会因此而尊重他。这样,一个人就有了战胜困难的力量,因为他会因此接受更大的快乐,那就是尊重。通常情况就是这样。
但也有例外。有些人为了接受的愿望,可以贬低自己,即放弃尊重。此外,还有一些人不放弃欲望,但并不是因为尊重,而是恰恰相反,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在隐蔽中工作,他可以吃很多东西,例如,人们必然会看到他是如何吃的,并在心里鄙视他。他放弃尊重,是为了从中接受在隐蔽中工作的能力,因为通过这种工作,他可以获得更大的快乐,因为一个谦卑的人可以接受与创造者的 Dvekut[粘附]。
这意味着,他不想满足于人们对他的尊重,因为存在有这样一条规则:当人们认为他高于他们时,他们就会尊重他,尊重就会占据上风,因此,一个对尊重产生热情的人是无法从这种热情中走出来的,也就是他必须为了获得尊重而工作和劳作。这样,他就无法为创造者做任何事情。因此,我们接受的忠告是,做任何事情都要隐蔽,这样就不会因为获得尊重而工作。这样,他就可以免于受人尊敬。那时,一个人就可以习惯于为了给予去工作。
因此,我们看到,一个人放弃小快乐而接受大快乐,并不是他没有接受的愿望。有时,他从满足某种激情中接受大的快乐,有时,他从尊重中接受大的快乐,等等。
有时,他接受的是一种小快乐,意思是一种小激情,因为他知道通过这样做是在放弃一种大的快乐,也就是尊重。问题是,他为什么要放弃大快乐呢?因为放弃大快乐的同时,他想接受更高的回报。例如,通过放弃尊重,他希望获得与创造者的 Dvekut(粘附)的 奖赏。
这样,我们就不能说他接受了小的快乐,比如吃饭,而放弃了大的快乐,也就是尊重。相反,我们应该说,他也没有放弃小快乐,只是在别人的眼中,说这个人不聪明,因为他不想放弃一个小爱好,因为如果他放弃了这个爱好的话,他就可以接受更大的快乐,但他连克服一个小爱好的能力都没有。由此可见,要想了解一个以隐藏为工作方式的人的真相是不可能的。
现在,我们回到我们讨论过的关于创造的改正,即一个人应该为了给予而做一切事情。既然人在被造时就具有只为自己的利益而接受的自然天性,那么怎么能让他违背天性呢?因为身体会问:"这样做我能获得什么呢?当然,我们应该告诉它:"你将从中接受的是,如果你为了给予而工作,你将接受创造目的中的喜悦和快乐"。
因此,答案是,在没有给予的目的的接受的愿望中,接受的愿望将接受比他现在所能接受的更大的快乐。这时,身体会说:"那么你是说,我也会受益。也就是说,我看到,如果我为了给予而工作的话,我将从中获得自我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就会说,他不认为一个人做任何事情都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
答案是,凭借智力,不可能理解一个人如何能够做出违背自然本性的事情的。因此,一个人被告知:”你说的是正确的;从本性上讲,一个人不可能理解什么是为了去给予”。因此,我们的圣人们说:"一个人应该始终从事托拉和戒律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因为他将从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来到Lishma(为了她的缘故)。然后,当他学习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时,"其中的光会改造他",正如《苏拉姆》[《光辉之书》的阶梯注释](Beresheet Bet,第 103 项)中所说:"如果一个人甚至为了自己的快乐而从事托拉和戒律[戒律/善行],通过其中的光,他仍然会感受到为自己接受的卑微和可怕的堕落。到那时,他就会下定决心摆脱这种接受的本性,全身心地投入,只为让创造者感到满足的工作。到那时,创造者就会打开他的眼睛,在他面前展现出一个完美无瑕的世界"。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无法理解 "为了给予而工作 "而不是 "为了自己而工作 "的含义是什么。我们可以通过参与托拉和戒律,甚至是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开始具体地理解它。尽管如此,其中的光还是能让他明白,只有为了创造者而不是为了自己才值得工作。
但是,如果没有托拉和戒律中的解药,一个人的理智就无法理解,除非做某事能产生快乐,让人的接受的愿望得到满足,否则是不可能做某事的。因此,当一个人被告知要为了创造者的缘故而做一切事情时,他看到自己无法理解这样的事情,答案是,用赋予一个人的外在头脑确实无法理解,但他被告知:”你必须知道,你在浪费时间等待,并说如果他学会了的话,他就会明白如何参与其中,以获得给予的愿望,同时,他将祈祷并等待创造者给予他这种愿望。在他还不知道自己需要这个东西之前,如果他不知道自己需要这个东西的话,他怎么能祈求创造者给予他一些东西呢?他可以说他想获得给予的愿望,但他怎么能发自内心地祈祷这就是他所需要的东西呢?
外在的头脑是无法理解这一点的,但一个要想走在实现自己被创造的目标的道路上的人,就必须相信圣人,圣人们说过,一个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予,而不是为了自己。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走在一条他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给予的道路上,他不能接受这种愿望。只有创造者才能赋予他这种第二本性,以及他将从遵守托拉和戒律甚至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中接受这种需要的信念,因为 "在其中的光能改造他"。
因此,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创造者给予的两样东西: 1)一个人需要明白他需要给予的愿望,他通过托拉中的光获得了这种愿望。之后,他还接受了光,也就是为了给予而做一切事情的力量。
因此,我们应该解释我们所提出的问题:既然创造者的名字是 "和平",那么世界只建立在和平之上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问,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答案是,因为不可能在没有争端的地方实现和平,只有在有争端的地方才能实现和平,因此,我们首先必须知道世界上存在的争端是什么,以至于我们必须为此实现和平,因为创造者的名字是 "和平",只有在那时,世界才会存在。
众所周知,创造者的愿望是造福于祂的创造物。因此,所有的创造物都会感觉到自己应该从创造者那里接受喜悦和快乐。因此,当他们接受不到喜悦和快乐时,他们就会与创造者争端为什么创造者没有给他们喜悦和快乐。既然已经改正了为了防止羞耻,必须为了给予做一切事情,那么创造者就会与创造物争端为什么他们不愿意为了给予而工作。
因此,这里有两种相反的观点: 1) 创造物对创造者说:”让我们享受吧;用丰富来满足我们的愿望,也就是我们的接受的愿望,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被祝福的祂(创造者)说'要有世界'',因为我们感受到了我们所拥有的丰富,并且我们享受着它。" 2)创造者说:"我也想享受我所创造的世界,我所有的快乐都是因为你们在享受,因为这就是我创造的目的,正如经文所写的那样,'祂的愿望是善待祂的创造物'。然而,我希望你们的快乐是完整的,没有任何不愉快,即所谓的'羞耻'。"
因为这一原因,一旦创造物感受到这一争端,他们就会希望与创造者建立和平,否则世界就无法存在。也就是说,世界必须只为它被创造的目的而存在。如果创造的目的无法实现的和,那么,他们还需要世界干什么,因为创造世界并不是为了让创造物遭受痛苦。
因此,创造者的名字是 "和平",因为不可能去揭示创造者的名字,因为祂的总体的名字是 "善只行善者",但当创造者和创造物之间存在争端时,如何揭示 "善只行善者"的名字呢?
因此,我们看到,正是因为和平,世界才得以存在。和平的意思是,一旦建立了和平,即创造物接受了创造者的愿望,也就是创造者希望创造物为创造者做一切事情,那么通过和平,创造物就有可能感受到创造者是好的,创造者是行善的,因为他们从创造者那里接受了喜悦和快乐。
这就是所谓的 "与创造者的愿望相似",而创造者的愿望只是给予创造物。同样,现在创造物也变得与创造者的愿望相似,因为他们也只想给予创造者。这样,通过形式的等同性,就可以揭示出存在于创造的思想中的喜悦和快乐,从而揭示出创造者的名字是 "善只行善者"。
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我们所提出的关于和平特别存在于有争端的地方的问题,那么创造者为什么一开始要创造一个有争端的世界呢?答案是,只要存在对立的事物,就会有争端。因为世界在被创造出来的时候就带有一种想要接受的愿望,否则,如果没有接受的愿望的话,就不可能享受到它,所以,创造是带着一种想要为了自己接受的本性出现的。在之后,为了改正它,使其不再有羞耻感在其中,创造物必须获得第二本性,也就是获得创造者的愿望,而创造者的愿望是给予。因此,争端由此产生。
由此可见,争端是必要的。也就是说,如果创造物不了解争端的问题的话,就永远无法实现创造的目的,即造福祂的创造物,因为如果我们不知道缺乏了什么的话,就不可能改正任何事情。因此,一旦我们知道了愿望之间的争执是什么的时候,我们就能让它们和平相处。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可以解释我们所问的 "什么是和平"了。他说,和平就是安息日(Shabbat)。拉比-约西(Rabbi Yosi)说,和平就是托拉,意思是说,通过托拉,一个人就能感受到愿望之间的争端,因为托拉,即使在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中,其中的光也能让他看到,为了给予,有必要付出努力。因此,通过托拉,他首先发现了争端,然后知道了需要改正的地方是什么。之在后,通过 "托拉-Lishma(为了她的缘故) "的奖赏,托拉使他获得了和平,这意味着给了他渴望给予的力量,也就是为了创造者而做一切事情的含义。由此可见,通过托拉,他接受了两样东西:Kli(容器)和 "光"。Kli(容器)指的是缺乏,而 "光 "指的是为了给予而能够做一切事情的力量。
当经文说和平被称为安息日(Shabbat)时,它并没有反驳和平被称为托拉的解释,因为我们的圣人们说(《阿伏达-扎拉》3):"创造者对他们说:'在安息日(Shabbat)前夕劳作的人,将在安息日(Shabbat)进食。'在安息日(Shabbat)前夕没有劳作的人,在安息日(Shabbat)他从哪里吃东西呢?
我们应该在工作中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它的意思是,既然安息日(Shabbat)被称为 “和平”,如果没有争端的话,又怎么会建立和平呢?争端是什么呢?正如我们的先贤所说:"一个人应该永远让善的倾向胜过恶的倾向"。拉希(Rashi)的解释是,他应该与它开战(《伯拉霍特》第 5 章)。战争的意思是,由于善的倾向与创造者有相同的愿望,也就是给予的愿望,而恶的倾向被称为接受的愿望,因此一个人应该试图与之发生争执,这意味着它们是两种对立的愿望。在那时,安息日(Shabbat)就会来临,并带来和平。
但是,如果没有争执的话,又怎么能说安息日(Shabbat)会带来和平呢?这就是为什么经文说:"在安息日(Shabbat)前夕没有劳作的人,在安息日(Shabbat)他从哪里吃饭呢?" 由此可见,劳作就是争端,意思是与邪恶的倾向作斗争,而邪恶的倾向就是接受的愿望。
然而,安息日(Shabbat)为什么被称为 "和平 "呢?正如《光辉之书》所写:"安息日(Shabbat)是什么呢?创造者的名字"(《光辉之书》中关于安息日(Shabbat)晨餐的记载)。众所周知,创造者的名字就是 "托拉",正如我们的先贤们所说:"整个托拉就是创造者的名字"。由此可见,安息日(Shabbat)和托拉两者都能带来和平。这意味着,通过以 "创造者的名字 "的方式揭示托拉,创造物与创造者之间实现了和平,因为创造物乐于接受喜悦和快乐的回报,而创造者则乐于创造的目的得以实现。换句话说,创造者善待祂的创造物的愿望获得了充分的体现。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应该解释《光辉之书》中的话,其中说可拉(Korah) “走的是争端之路",而一个想要拒绝世界改正的人将从所有世界中消失。我们应该解释为,世界的改正是为了让万物为了给予而工作。可拉(Korah)走的是争端之路,后来不得不实现和平,这就是改正。但可拉(Korah)却想停留在争端中。因此,他排斥世界的改正。这就是为什么经文说:"不同意和平的人不同意祂的神圣的名字,因为祂的神圣的名字叫做'和平'"。
这意味着,由于祂的名字是 "和平",这意味着创造者和创造物之间建立了和平,这意味着创造者的名字,即祂是善和只行善的,变得揭示出来了。通过被称为 "形式差异 "的争端,善就无法显现。由此可见,创造物与创造者之间存在争端。但是,当从容器的角度(即从接受的愿望的角度)来看和平时,当世界上只有一个愿望,即 "给予的愿望 "时,世界上所有的喜悦和快乐就会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