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穷人的慈善施舍制造出神圣的名字, 在工作中意味着什么?
Rabash 第 31 篇文章,1991 年
经文说(BeHukotai,第 20 项):”'我将按季节赐给你们雨水。也就是每个人都将为你们奉献自己的力量。他们是谁?就是你们所做的改正,统一神圣的名字。法律和法令的统一将给予导你们。经文写道:'谨守耶和华之道,行正义。既然经文写着'守耶和华之道',为什么还要写'行正义'呢?他回答说:'因为一个遵守托拉的的道路的人,就好像行公义和正义一样。什么是公义和正义呢?就是创造者。'拉比-希蒙哭着说:'那些不知道、不考虑他们主人的荣耀的人有祸了,因为谁每天都在制造神圣的名字呢?一个施舍穷人的人。一个从下而上唤醒神圣的名字的人,也就是慈善施舍的人,就好像他完整地唤醒了神圣的名字:就像一个在下面做,相应地在上面唤醒 '"。
我们应该理解慈善施舍与正义的统一之间的联系。另外,正义和神圣的名字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我们还应该理解人创造神圣的名字的含义,因为我们理解的是神圣的名字制造了人,而不是人创造神圣的名字。
我们应该在工作中解释这一点,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众所周知,我们在托拉和诫命(戒律/善行)方面的工作的本质是为了能够接受祂思考给予创造物的喜悦和快乐。整个丰富的给予的延迟的原因在于,我们没有 "Kelim"(容器)来接受给予者给予创造物的丰富,这意味着创造物要有等同的形式,即 "祂是慈悲的,你也要是慈悲的",这意味着创造物也要像给予者一样拥有给予的容器。
因此,当一个人接受天国的负担时,身体会问:"接受天国这件事能给你带来什么呢?对此,我们的先贤们说过(Pesachim 50):"一个人应该始终从事托拉和诫命,即使是Lo Lishma[不是为了她],因为他从Lo Lishma[不是为了她]来到Lishma[为了她]"。这正如《光辉之书》中所写的那样,当他为了在今世和来世得到奖赏而遵守托拉和戒律时,就会产生敬畏。但重要的敬畏是 "因为祂是伟大的统治者",意思不是为了得到奖赏,而是因为他说他有幸侍奉一位伟大的国王,这就是他想要遵守托拉和戒律的原因。
虽然一个人明白有侍奉国王这件事,但一个人的身体天生就有一种愿望,只想从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中得到快乐。一个人的身体无法理解为他人服务,让他人享受,即让他人享受他的工作是什么。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为主人工作的雇员来说,如果主人真的从雇员的工作中获益的话,那么雇员就会对主人说:"我不想让你付钱给我;对我来说,你能享受我为你修好的东西就足够了,因为你对你的破碎的工具感到遗憾。但现在我修好了它们,你正在享受这一切,而我不想要任何报酬为我的工作"。这是违反自然规律的。相反,如果你喜欢我的工作的话,你就应该付给我比我的工作要求更多的报酬。
相应地,我们可以理解,一个人怎么可能有力量为创造者工作而不要任何报酬。第一种状态是,一个人想要遵守托拉和诫命,这样就能给他带来治愈,也就是"托拉中的光改革他"。也就是说,通过这些,他将获得被称为 "给予的愿望 “的第二本性。然后,他就可以无偿地为国王服务,而他唯一的回报就是他带给国王的喜悦。《光辉之书》把这段时间称为 "613 Eitin[阿拉姆语:忠告]",即他为了获得给予的愿望而遵守托拉和戒律的时候。
第二种状态是在他获得了给予的愿望之后。这就是接受 613 条戒律中的喜悦和快乐的状态,《光辉之书》称之为 "613 Pekudin[阿拉姆语:储存]"。这意味着,正如《苏拉姆》[《光辉之书》的阶梯注释]中写道的那样,喜悦和快乐是作为一种储存存在的。
因此,当一个人承担起天国的重担时,他的工作就是将其作为 "对穷人的施舍"。众所周知,《光辉之书》称 Malchut 为 "贫穷和微薄者"。我们应该把它理解为不想得到任何回报。这就好比施舍给一个穷人,却不要求他任何回报一样。也就是说,我们甚至不希望得到穷人的感激,因为真正的施舍被称为 "隐藏的施舍",这意味着他看不到自己施舍给了谁。因此,真正的施舍是不需要穷人感恩的。
由此可见,当一个人超越理智地接受天国的重负时,他并不希望创造者为此感谢他。因此,身体会问:"你为什么要承担托拉和诫命的重担呢?" 在这种状态下,当一个人想不求回报地承担起遵守托拉和诫命的重任时,他需要创造者给予他力量来克服身体的疑问,并有力量欣然从事神圣的工作。
由此可见,当一个人为了完成纯粹的神圣的工作而工作时,他需要创造者的帮助。每当他想重新承担起天国的重担时,他就必须重新工作。一个人必须相信Ari的话,他说:"每一天,跌落进入Klipot(壳)里的新的甄别都会得到改正,并且一天不像另一天,或一刻不像接下来的另一刻"。
因此,重新承担起天国的重担,就能将新的甄别变成为 Kedusha(圣洁)。因此,当一个人想要重新承担起天国的重任时,身体会问:"为了创造者而工作,你会得到什么呢?除了祈求创造者给予他超越理智的信念的力量之外,别无他法。用我们圣人们的话说,这就叫做 "如果创造者不帮助他的话,他就不会战胜它"。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应该解释一下我们提出的关于《光辉之书》解释 "守耶和华之道 "这节经文的关系的问题,为什么要写成 “行公义和正义"呢?他回答说:"一个遵守托拉的道路的人,就好像他行的是公义和正义"。如上所述,既然一个人没有力量超越身体的理智而进入天国,而只能靠托拉和诫命的Segula[功绩/品质/力量],也就是创造者的方式,托拉的方式,一个人通过施舍穷人而得到奖赏,因为"托拉中的光改造了他",那么他就会因行 "公义和正义 "而得到奖赏。
这就是他所说的意思,通过遵守耶和华的道路,他们将达到行 "公义和正义 "的程度。然而,什么是 "公义和正义"呢?也就是说,《光辉之书》中所说的 "制造神圣的名字 "的统一是什么?换句话说,通过施舍来创造神圣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呢?
如上所述,"公义和正义 "的意思是,创造者被称为 "正义",而Malchut被称为 "公义"。"公义 "是审判的品质,对此有一个审判,因为Malchut被称为 Kli [Kelim的单数],它从创造者那里接受丰富。在为了接受而接受的容器上有 "限制"(Tzimtzum)和 "隐藏",这意味着一种审判,即由于被称为 "Malchut "的接受者和被称为 "创造者 "的给予者之间的形式差异,禁止使用原来的为了接受而接受的容器。由此可见,由于形式上的差异,上面存在着分离,在这种分离中,丰富无法传播给创造物。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对下面的接受者的 "施舍穷人 "的改正。就工作而言,当他们不求任何回报地承担起天国的重担,而是像一个人施舍穷人一样,并不想因此得到任何回报时,每个人都会在他的灵魂的根,也就是在Malchut之上,只为给予而工作。由此可见,他们导致了创造者和祂的神性(Shechina)的统一。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给予的话,那么被称为 "正义 "的施舍就会从创造者延伸到Malchut。换句话说,通过被称为 "正义 "的 Malchut 所获得的财富,她现在被称为 "慈善施舍",因为她从创造者那里获得了什么。
换句话说,下面的接受者施舍给Malchut,创造者也施舍给Malchut。在那时,Malchut 就得到了 "慈善施舍 "这个名字。这就是 "施舍穷人的人,就像他使神圣的名字变得完整一样 "这句话的含义。"一个施舍穷人的人,就像他使神圣的名字变得完整一样 "这句话的含义是将她与创造者联系在一起,创造者给予她一切,就像他使神圣的名字完整一样,"一个人在下面做什么,它就在上面唤醒什么"。
这意味着,天国之所以被称为 "贫穷"的原因,是因为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给予创造物。如果创造物带着接受的容器来到她身边的话,那么她就是贫穷和微薄的,因为创造物在Malchut中造成了存在于Malchut的品质中的接受,而这造成了Malchut与作为给予者的创造者之间的分离。因此,这个名字并不完整,因为就名字而言,创造者被称为 "行善者"。由于他们在灵魂的根部造成了Malchut的接受,并且在接受的品质上有一个对丰富接受的 Tzimtzum(限制),因此他们阻止了丰富传播到下面的创造物那里。
但是,如果创造物施舍,也就是为了给予而行动的话,它们就会在灵魂的根产生给予的愿望,然后它们就会在上面产生等同的形式,这样丰富就会流向创造物。然后,"行善者 "的名字就会向下面的接受者显现,这被认为是他们使 "神圣的名字变得完整"。换句话说,一切都通过指导他们的行动为了给予来实现。
由此可见,一个人有两种状态:1)在工作之初,我们必须从 "Lo Lishma(不是为了她) “开始。也就是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在今世和来世得到奖赏。在那时,对他而言,创造者将被称为 "万民之王",正如经文所写,"万民之王,谁不敬畏祢"。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这样理解,当一个人为自己的利益工作时,他被视为 "外邦人"。他还没有达成 "以色列 "的品质,即他的行为是 "亚沙尔"(Yashar-El)[直指创造者]。由此可见,这个人是在侍奉一位被称为 "万民之王 "的国王。因此,一个处于 "外邦人 "的状态的人,虽然他有敬畏,但正如经文所说:"谁不敬畏祢,万民之王",他还能有什么国王的伟大性呢?
我们应该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知道,他与创造者的任何接触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当一个人为了奖赏而工作时,我们不能轻视这些工作,尽管肯定有比 "万民之王 "更高的程度。这意味着,当一个人获得 "以色列 "的品质的奖励时,当然,在他目前的达成中,当他达成 "以色列 "的程度时,他对创造者的伟大有了更好的理解,以至于他很高兴自己在侍奉一位伟大的国王,他不需要为自己的工作得到任何回报。
关于为创造者工作的问题,我们应该这样理解我们的圣人们所说的话(《米德拉士》,第 235b 页):”'如果你的兄弟变穷了,伸出手来,'经文说,'不要抢穷人,因为他是穷人。什么是'不要抢劫穷人'?有抢劫穷人的人吗?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抢什么呢?然而,如果你习惯了,如果你习惯了养活他,而你却退缩了的话,说:'我还要养活这个人多久?这就是'不要抢劫穷人,因为他是穷人'"。
根据上述内容,我们应该理解为,对穷人的施舍指的是Malchut,她被称为 “贫穷和微薄",因为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回馈给人。如果一个人为了创造者而工作,不求任何回报,只为创造者的缘故而工作,但有时在工作的中间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他总是为了创造者的缘故而工作,不求任何回报,那么,他一定会因此而得到更高的回报,也就是说,在托拉和工作中会感到更有味道、 既然他已经尽了自己的本分,也就是说,他说他是不求任何回报地进入天国的,也就是说,他的工作甚至没有换来托拉和诫命中的味道,那么,如果他的意图已经是为了创造者,即所谓的 "与创造者粘附"(Dvekut)的话,他就应该在工作中感受到生命活力。然而,他在工作中看不到任何进展,因此,他希望停止这一给予的工作,像其他人一样工作,意思是以获得回报。
经文是这样说的 “不要抢劫穷人,因为他是穷人”。《米德拉士》问道:”难道有抢劫穷人的人吗?一个一无所有的人,抢什么呢?然而,如果你习惯于养活他,而你却退缩了,说:'我还要养活这个人多久呢? '你不给他,要知道就是你是在抢劫他。"
由此可见,这段经文告诫我们,一个人不应该说:"我已经为实现的给予的目的(意图)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我没有达成施舍(即 "施舍穷人")时应该接受的喜悦和快乐。此外,我还得到许诺,我将接受一种被称为 "力量 "的光,使我能够为了给予而做一切事情,这种光是当一个人以 "613 条劝诫 "的方式遵守托拉和戒律时显现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达成给予的容器,被称为 “完成Kelim(容器)的光",这样他们就可以为了给予而与Kelim(容器)一起工作"。但是,他也没有获得这种力量,尽管他从事托拉和诫命的全部时间都是出于这种意图。"因此,"这个人说,"我为你付出了许多努力,却一无所获,所以我想停止这一工作"。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还要供养这个人多久呢?" 换句话说,我为你付出了很多,但我没有得到任何精神进步的回报。"因此,"这个人说,"我还要以'施舍穷人'的方式工作多久呢?" 在那时,一个人就想逃避这场运动,回到像普通大众一样工作的时候,在那时他是以 "谁不敬畏你,万民之王?"的方式工作的。如上所述,当一个人为了爱自己而遵守托拉和诫命时,就没有了为创造者而工作的位置。这就是所谓的 "万民之王",而不是 "以色列之王",因为这样一个人就不是 "以色列人",而是 "外邦人"。
经文对此提出警告:"不要逃避运动;不要抢夺穷人,因为他是穷人"。我们应该这样理解 “不要抢劫穷人"。它的意思是,你不应该停止对他的施舍,也就是接受天国而没有任何回报的,因为尽管你声称你已经给了他很多施舍,但要知道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他是穷人 "的意思是,只要你认为贫穷的Malchut应该给你任何东西,你就不是说她是穷人。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要求Malchut回报他的话,那么他就玷污了Malchut的名声,因为你是在向她索取什么,而她被称为 "贫穷和微薄"。
相反,一个人应该祈求创造者给予他力量,让他能够因为能够为Malchut工作而感到满足和快乐,即使Malchut躲藏她自己,不给他任何接近的机会,他在工作中的滋味就好像他现在又重新开始了一样,也就是说,他不能说他感受到了任何滋味,对此他可以说,为了这种滋味,他正在为承担天国而工作和劳作。
也就是说,他没有任何支持或依据可以说:"这就是我从事托拉和诫命的原因"。这就是所谓的 "将地悬挂在无物上",这就是所谓的 "完全超越理智"。虽然这完全违背了一个人身体的本性,但他还是为此向创造者祈祷,祈求祂给予他这种力量。这就是 "不要抢劫穷人,因为他是穷人 "的含义。一个人应该总是想留在天国,把天国据为己有,而他的基础就是 "因为他是穷人"。
这正如巴哈苏拉姆(Baal HaSulam)在《勇敢的女人》一诗中所说:"魅力是欺骗,美貌是虚荣;敬畏耶和华的女人,她必受赞美"。他说,当一个人承担起天国的重担时,有时天国是优雅的,有时他觉得天国中也有美丽。关于这一点,经文写道: "这一切都是谎言"。也就是说,他建立他的天国的整个基础都是谎言。
然而,一个人身上的 "女人",也就是天国,应该是一个人出于对创造者的敬畏,也就是说,他的敬畏会像《光辉之书》中所写的那样:"敬畏的本质应该是因为祂是伟大和统治一切的"(《光辉之书》一书的导言、 第 191 项),经文又说:"敬畏是最重要的,当一个人敬畏自己的主人,因为祂是伟大和主宰一切的,是所有世界的本质和根源,与祂相比,一切都不算什么,而他将把自己的愿望寄托于此"。 "
因此,祈祷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应该向创造者祈祷,让他为任何与工作有关的事情提供所需的力量,无论是在托拉中还是在祈祷中。因此,一个人应该祈求创造者给他这样的需要,也就是对工作的渴望。有时,一个人会陷入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也就是说,在他面前没有任何他应该想要的、能给他带来生命活力的、能让他需要付出努力才能获得的美好事物。相反,这个人没有任何愿望,他可以说,为了得到这些愿望而付出努力是值得的。但他看不到这一点。
在那时,他必须请求创造者给他一些愿望,也就是说,这个东西会给他工作的愿望。根据一个人的理解,他的要求是创造者让他看到能给他带来快乐和喜悦的东西。这正如我们的先贤们所说:"眼见而心贪"。也就是说,如果创造者让他看到值得为之付出努力的东西的话,内心的觊觎就会让他想方设法去获得它。由此可见,一个人现在所做的祈祷只是为了愿望的缘故,也就是所谓的 Kli [容器]。
这就是说,一个人首先要祈祷的是创造者会给他愿望和缺乏,以求获得Kli(容器),这样,如果他获得了对缺乏的满足的话,这种满足就会使人充满完整性。也就是说,创造者会告诉他什么是他应该达成的完整,从而知道他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为了让一个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可以通过托拉来实现,通过托拉中的 "赛古拉"(Segula),托拉中的光会改革他,也就是说,托拉会让一个人知道自己缺少的是什么。
然而,一个人应该对托拉提出这样的要求,也就是说,托拉应该引导他达成真理。此外,一个人应该找到自己与托拉之间的联系,因为他想知道自己与托拉之间联系的愿望已经被视为一种祈祷。这意味着,当他学习托拉时,他已经将自己与创造者联系在一起,因为他是在请求创造者--当他学习托拉时--了解托拉与学习托拉的人之间的联系是什么。一旦他祈求创造者给他缺乏的填补,他就必须祈求创造者给他缺乏的填充,也就是得到达成一个人的完整程度的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