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工作中的 "恶人要准备,义人要穿"?
Rabash 第3篇文章,1991年
《光辉之书》说(Emor,第232项):”从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所做的善行,为他在那个世界上做了一件高大庄严的衣服,让他穿上。当一个人已经建立了善行,但恶行却战胜了他,那么,他就是邪恶的,因为过失大于美德,他思考并后悔他以前所做的善行。在那时,他是完全注定要失败的。他问道:’创造者如何对待那个罪人以前所做的那些善行呢?’他回答说:'尽管那个恶人,那个罪人已经失去了,但他的那些善行和他所做的美德并没有失去,因为有一个义人走在更高的国王的道路上,用他的善行塑造了那件衣服,但在他完成那件衣服之前,他就离开了世界。创造者用那个邪恶的罪人所做的那些善行为他完成了他的衣服。这就是'恶人要预备,而义人要穿'这句经文的意思。那个罪人改正了,而义人就用他已经改正的东西遮盖。""
我们应该理解它的意思是什么,当它说到一个做了善行的人,为什么恶行会战胜他呢。毕竟有这样一个规则,”一个戒律[戒律/善行]会诱发一个戒律",那么,为什么恶行会战胜他,以至于他到了一个思考开始的状态,在那时他完全迷失了,因为他思考怀疑开始呢?我们也应该明白,如果一个正直的人缺少由善行做成的衣服的话,他为什么要接受一个恶人的行为呢。他说,这就是 "恶人要预备,义人要穿 "的意思。从 "恶人要预备 "的字面意思来看,似乎恶人只能做恶行,但他在这里说,义人要穿上恶人的善行。这意味着义人将善行拿过来而不是那些恶行。
众所周知,工作的顺序分为两种:
1)行动: 即从事托拉和Mitzvot[Mitzva的复数],遵守国王的诫命的人,在今世和来世都会得到回报。这些人通常在素质方面都很好,尽可能的。他们每个人都努力遵守托拉和戒律,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信念的程度来工作。这被称为 "部分的信念",正如"《十个Sefirot的研究》简介"(第14项)中所解释的:"每个人都感觉到自己被称为'创造者的仆人'"。通常情况下,每个人总是看到另一个人是错的,而关于他自己,他总是有借口说他是好的。他感觉到自己有很多优点,所以自然而然地,这个人永远不可能有这样的坏想法,以至于他思考怀疑开始。
2)这些人想实现与创造者的Dvekut[粘附],即形式的等同。他们想工作只是因为国王的伟大,在那里,只要他们相信国王的伟大,在那个程度上,他们就有力量为国王而工作。如果他们不能向自己描述国王的伟大和重要性的话,那么,他们就没有燃料能够为创造者的缘故而工作。
在那时,他看到自己被称为 "罪人",也就是说,在他做善行的程度内,在他为了使自己 "从下面觉醒 "而做事的程度内,虽然身体不同意为了给予而工作,并全力抵抗,但他希望通过强迫,当他强迫自己做这种给予的工作时,他将能够为了创造者而做一切。
但与此同时,他看到根据他所做的善行,他应该被粘附于创造者,但事实上,他看到恶行增加了,也就是说,他退步了,已经到了绝望的状态,他思考怀疑开始。光辉之书对此说,他失去了一切,这就是为什么他现在感觉到自己是邪恶的原因。因此,问题是:如果他思考怀疑开始的话,他有什么善行,因为他失去了一切呢?据此,当他说:”有一个正直的人,他走在更高的国王的道路上,用他的善行制作衣服,但在他完成他的衣服之前,他就离开了世界,这是令人困惑的。创造者从那个邪恶的罪人所做的那些善行中为他完成了他的衣服"。
在工作中,我们应该用一个人的方式来解释,意思是当他开始走在实现Dvekut(粘附)的道路上,也就是等同于形式,意思是给予,他以613 Eitin[阿拉姆语:劝告]的方式做了善行,通过它来获得给予的愿望。然而,众所周知的是,在一个人工作的程度上,在那个程度上从上面向他揭示了他是如何沉浸在爱自己的本性中的真相。那时,他看到了真相--也就是他没有办法从接受的愿望的统治中走出来,也就是他所关心的将只是为他的创造者带来满足,在他所做的一切中,他希望通过他的行为,使祂的伟大的名字得到增长,得到圣洁化。
他看到这一切离他很远。最后,他决定,他没有办法达到这个程度。结果,他说:"我的工作是徒劳的",他思考怀疑开始。那时候,他被称为 "罪人"、"恶人"。
那时,开始了一连串的上升,因为每一次,他都会得到来自上面的觉醒,他再次开始做善行。然后,再一次下降。这样就是这样的顺序,直到这个人体内所有的坏东西都浮现出来。这时,他祈求创造者帮助他,因为那时,他也必须超越理智地相信,最终他将得到来自上面的帮助,这意味着创造者将给他给予的愿望,这被称为 "第二天性",意味着他将从为自己接受的愿望的统治中走出来,并且因此只想将满足给予给他的创造者。
由此可见,这里有三个阶段:
1)在工作的开始,当他开始做善行时,恶行战胜了他,然后,他是一个 "恶人"。
2)当他得到上面的帮助,也就是给予的愿望时,开始做善行,以便给予。在那时,他被称为 "正直的人,走在更高的国王的道路上"。但在他完成他的衣服之前,他离开了世界。他从那个邪恶的罪人所做的善行中为他完成了他的衣服。我们应该这样解释:"在他完成他的衣服之前,他离开了世界 "的意思是在他塑造那就衣服之前,从他是邪恶的时候。"离开世界 "是指他已经离开了被称为 "接受的愿望 "的世界,而上升到了 "给予的愿望 "的程度。
由此可见,虽然现在他为了给予而做善行时,那些行为是很好的,但他缺乏完成的程度,以改正那些以 "思考怀疑开始 "为形式的Kelim[容器]。他称它们为 "善行",因为只有那些他所做的事才会导致他做出所有的努力,这样创造者才会拉近他的距离,也就是给他给予的愿望。
因此,那些 "思考怀疑开始 "的状态的行为现在得到了改正,因为通过它们,给予的愿望现在已经显现。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行为--当他说他思考怀疑开始--现在是好的行为,因为现在它们的好处是明显的,即它们使他努力要求创造者使他更接近祂;否则,他看到他是迷失的。通过它们,他上升到了Kedusha(神圣)。
这正如《光辉之书的导言》(第140项)所写的那样:"然而,有时思想占了上风,直到他怀疑自己所做的一切善行,并说:'我们守着祂的责备,在万军之耶和华面前哀伤地行走,这有什么好处呢?那时,他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恶人,并因这个坏念头而失去了他所做的一切善行,因为它们将完成对所有接受的容器的改正,所以它们只是为了将满足感带给创造者。那时,我们将明显地看到,所有那些从下降时带来的惩罚,使我们进入思考怀疑开始,是在净化我们,因为现在它们已经变成了美德。这就是为什么说这些话的人被认为是'敬畏耶和华,尊崇祂的名字的人'。"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当他们处于恶行压倒他们的状态时,当他们说:"我们徒劳地侍奉主","我们在万军之耶和华面前哀伤地行走",意思是因创造者而精神低落,以及他们在下降过程中经历的所有那些事,都加入了善行,成为走在更高的国王的道路的义人的衣裳。一旦他离开这个世界,意味着从接受的状态,进入下一个世界,被称为Bina,也就是给予,现在他只有从给予的容器中获得善行。然而,他缺乏完整性,也就是说,他在被赏赐到下一个世界之前所做的行为。这些行为也应该进入凯杜莎(神圣),而不应该保持不被改正。这就是善行成为衣服的意义。
3)由此可见,第三种状态是当他后悔的那些善行已经加入进来。也就是说,他曾经来到了思考思考怀疑开始的状态。在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意思是离开了接受的愿望,并已经接受了下一个世界,意思是Bina,也就是给予的愿望,一旦他有了给予的愿望,就会出现第三种状态,即因为他思考怀疑开始而失去的行为现在加入了善行。
根据上述情况,我们可以理解经文所写的:"恶人要准备,义人要穿"。这指的是这个人所做的善行,为此他得到了上面的启示,让他看到了他身上的恶行,但却被掩盖了,因为 "一个比他朋友大的人,他的愿望比他更大"。换句话说,一个人被显示的恶行不会多于他所能改正的。这意味着,好的和坏的应该是平衡的。否则,如果一个人在他身上看到所有的坏,然后才有好的话,这个人就会逃避战场,会说这个工作不适合他。
由此可见,只有根据他做善行的工作和劳动,也就是他想做的,被称为 "他所有的工作将是为了创造者",这些就叫 "善行"。但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工作,这被称为 "恶行",因为自我的利益被称为 "为自己接受",在形式上与创造者不一致。
事实证明,这些行为使他脱离了创造者。一个人做的善行,也就是想要达到与创造者的Dvekut(粘附),导致他每一次都能看到真相,事实上,他与创造者在形式上的差距是很远的,以至于有时他会说,他不可能有力量战胜那一距离,也就是他与创造者的距离是如此之远,以至于他思考怀疑起初。
我们的先知在《光辉之书》中对此说:"当一个人已经建立了善行,但恶行战胜了他,那么他就是邪恶的"。这意味着,通过做善行,他被从上面显示出来他身上有邪恶,也就是他是邪恶的。这就是 "但恶行胜过他 "这句经文的意思,意思是他从上面得到了额外的恶行的显现。
这就是 "恶人要预备,义人要穿 "这句经文的意思。换句话说,恶行越来越多,他因此被称为 “恶人”,这是一种准备,以便他知道除了创造者本身,没有人能够帮助他。由此可见,那些恶行成为了义人的衣服,一旦他成为义人,也就是说,在他改正了自己的行为之后,也就是说,在他得到了创造者的奖励之后,义人就会穿上这些衣服。那时,他的那些根源(原因),也就是他获得的那些邪恶的启示,并且他因此被称为 "邪恶",现在也得到了改正。
这里有两件事情需要甄别:
1)一个人所做的善行,意思是努力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那里他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了创造者。
2)那些坏的行为。也就是他看到,因为他以前做了善行,后来他从上面得到通知,在他里面有恶行,意思是在他里面没有一个,为了创造者的缘故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缘故做一切的愿望的火花。这被认为是 "他所做的善行造成了他的恶行",正如经文所说:"当一个人建立了善行,但恶行却战胜了他。" 既然他已经来到了恶行导致他来到了思考怀疑开始的状态,现在两者都变成了恶行,因为他失去了所有的行为,它们被包含在恶行中。现在他已经得到了进入凯杜莎(神性)的奖励,意思是有了给予的愿望,它们都被改正了,一切都变成了凯杜莎(神圣)的衣服。
这就是他所说的 "恶人要准备 "的意思。也就是说,通过来思考思考怀疑开始的状态,一切都变得不好,但如果没有之前的状态的话,他就不能进入Kedusha(神圣)。由此可见,"恶人要准备",意思是没有上述两种甄别的准备的话,一切都变得不好,这就是所谓的 “恶人",从这里, "义人要穿 "就实现了。
通过这一点,我们将理解(在结尾的祈祷中)所写的:"祢渴望恶人的悔改,祢不希望他们死亡。'我不希望恶人死亡,而是希望恶人从他们的道路悔改并活着'"。这意味着,当一个人做了善行,意思是想与创造者达成Dvekut(粘附),他从上面显示了他内心的邪恶,他达到了恶人的程度。那时,一个人想逃避战场,说这项工作不适合他,因为他每次都看到了真相,从本质上讲,接受的愿望不能同意一个人将它抛出去,以给予的愿望代替它。
谁向他揭示了这种状态,即他是邪恶的呢?是创造者向他透露的。问题是,创造者为什么向他揭示呢?是为了让他邪恶地死去吗?但创造者并不希望恶人死亡。因此,他为什么要向他揭示他是邪恶的呢?只是为了让他悔改,正如经文所说:"使恶人从他们的道路悔改并活着"。
出于这个原因,当一个人有外来的想法出现在他身上时,他不应该惊慌失措,这些想法不符合凯杜莎(神圣)的精神。一个人应该相信,创造者让他意识到他是邪恶的,以便他可以悔改,意思是回到创造者的愿望,称为 "给予的愿望"中去。换句话说,这个人也会要求创造者给他给予的愿望,就像我们解释的那样,"在祂的愿望之前取消你的愿望",意思是这个人要在创造者的愿望之前取消他的接受的愿望,这就是给予的愿望。换句话说,一个人应该在给予的愿望之前丢弃和废除接受的愿望,也就是说,以给予的愿望代替它。
因此,在下降的过程中,当一个人经常到了绝望的状态,他思考怀疑开始的时候,他应该将信念放在自己身上,相信创造者,也就是创造者给了他这些想法,通过这些想法,他将悔改。换句话说,一个人应该努力将天国放在自己身上,无论是在上升的时候还是在下降的时候。
这正如《光辉之书的简介》(第202项)中写道的那样:”拉比-埃拉扎尔回答说:’当然,在所有的戒律中都不能忘记这种恐惧/敬畏,在爱的戒律中更不能忘记恐惧/敬畏,因为爱的一面是好的,当他给他财富和赏赐,长寿,儿子和营养品的时候。那时候,应该唤醒恐惧/敬畏,害怕他造成罪过。关于这一点,经文写道:’常怀恐惧/敬畏的人是幸福的’。因此,一个人应该唤起另一方,也就是对严厉的审判的恐惧/敬畏。由此可见,恐惧附着在两边,善和爱的一边,和严酷的审判的一边。”
在这里,我们也应该做类似的解释,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承担起天国的负担,无论他是否对从事托拉和戒律感觉良好,也就是说,无论他是否处于上升的状态,在这个时候,它被称为 “善的一面"(指他感到高兴的状态),或者从严厉的审判的一面(指他感到不好)。一个人应该相信创造者,相信祂以一种善的方式观察,做善行。也就是说,一个人感觉不好的状态也是为了他好。因此,在下降的过程中,他仍然应该将恐惧/敬畏的事情放在自己身上。
为此,一个人在下降的过程中要小心,要想一想是谁给了他下降的机会。如果他相信是创造者给了他下降的话,那么他就已经接近创造者了,根据著名的那一规则,"人的思想在哪里,就在哪里"。因此,当他认为创造者给了他下降的时候,他就已经与创造者有了联系。
如果他相信这一点的话,这种信念,当他想到创造者时,这种联系可以使他脱离下降的状态。但如果一个人想到自己,认为自己处于下降的状态,那么,他就和他的身体一起处于下降的状态,因为他依附于下降的人,没有想到创造者,不再与创造者有任何联系。
然而,我们必须了解创造者为什么给他下降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寓言来理解这一点。有两个学生来向一个工匠学习一门手艺。对一个学生来说,老师没有注意他是否做得好。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他整天都在评论他的错误。那个学生去对他的父亲说:”为什么老师整天对我大喊大叫,说我不知道如何工作,而对另一个工作比我差的人,他却什么也不说呢?一定是他的父亲付给他更多的钱,这就是为什么他从不批评他的原因。因此,我要求我的父亲也付给他比其他学生更多的钱,然后,老师就不会说我的缺点了,就像他不批评其他学生一样。"
他的父亲去找老师,说:"你为什么不怜悯我的儿子呢?是不是因为我的钱没有别人多,所以你要报复我儿子呢?" 于是老师对他说:”不,你要知道,在所有的学生中,我只喜欢你的儿子,因为我看到他很有天赋,可以成为世界上的明星。这就是为什么我对他做出如此努力的原因,因为这值得我付出,因为我的工作不会白费。至于其他学生,我对他们的教育是更普通的,因为他们不像你儿子那样有天赋。这就是为什么我在每个细节上批评他的原因。
"因此,当你认为我想让你的儿子失败,因为你付给我的钱很少,所以我对你很生气时,你就错了。要知道,如果我不想因为免费教你儿子而让你难堪,相信我,我会免费教他,因为我喜欢他,我在他身上付出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从这里的得到的教训是,创造者给那些想为创造者的缘故走在给予的道路上的人的所有下降,具体到他们身上,就是创造者会注意他们如何工作。每当一个人试图做善行的时候,创造者都会向他指出缺点--也就是他是如何沉浸在爱自己的本性中,不能为创造者的缘故而工作。由此可见,创造者向他展示的那些批评,即他的行为是不恰当的,是因为创造者看到他试图为创造者的缘故而工作,称为 “善行",所以,创造者向他展示,这些行为并不完全正确,就像寓言中所说的那样。
相反,那些以普通人的方式工作的人,创造者并没有向他们表示批评,表示他们的行为不符合规定,因为他们仍然不适合做个人的工作。由此可见,当普通人工作时,他们的缺点没有被揭示出来,那是因为它没有意义。
因此,当创造者总是给他下降,让他知道他是邪恶的时候,一个人不应该抱怨。这并不是因为他比其他人差。相反,他得到了个人的待遇,称为 "特殊待遇",因为只有他适合进入神圣的工作。因此,一个人不应该说,现在他看到自己没有得到照顾,尽管他向创造者祈祷祂帮助他。相反,他必须相信,他已经得到了特殊的待遇,因为他配得上这项给予的工作。
因此,在他真正对它有需要之前,他不能从创造者那里得到被称为 "给予的愿望 "的好处。也就是说,当他看到自己是邪恶的,他向创造者呼喊:"从阴间拯救我的灵魂,因为我看到我完全彻底地迷失了"。
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解释经文所写的:"世上没有一个义人只会行善,而不会犯罪"。我们应该解释,"世上没有一个义人 “的意思是,除非他先犯罪,否则就不可能成为义人,创造者也不可能帮助他。换句话说,首先他必须来到罪的状态,意思是看到,正如《光辉之书》中写的那样,一旦他做了善行,恶行就会战胜他。然后,他呼喊创造者帮助他,那时,他得到创造者的帮助,创造者将他从恶人的手中解救出来,他就成了义人。换句话说,创造者给了他第二种天性,叫做 "给予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