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工作中的 “选择性的战争"-2?
Rabash 第 44 篇文章,1990 年
拉希(Rashi)对 "如果你向你的敌人开战 “这节经文的解释是,这节经文说的是选择性的战争。我们应该理解 "如果你向你的敌人开战 "在选择性的战争中的含义。什么是工作中的 "选择性的战争",什么是 "非选择性的战争"?
众所周知,存在有 248 条要去做的戒律,365 条不能去做的戒律。这就是所谓的 613 条 Mitzvot(戒律/善行)。这些戒律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就会被视为 "僭越"。经文说,"不可增加,不可减少"。这项义务与行为有关,也就是说,就行为而言,一个人必须做或不做被禁止的事。
而意图则不然。因此,为了给予去工作,这场战争是选择性的。换句话说,不能说这项工作与每个人都有关,而是与那些有内在驱动力的人有关,他们觉得以他们那种方式遵守诫命与创造者的Dvekut(粘附)无关。他们看到的不是一个人没有在其中实现对创造者的爱,而是他们所做的一切,除了自己的利益之外,没有其他意图。也就是这项被称为 "为了给予 "的工作属于他们。
但是,普通大众却没有给予这个东西。这就是为什么给予的工作被称为 "选择性的战争",而不是强制性的原因。这正如迈蒙尼德在 Hilchot Teshuva(悔改的律法) 一书的结尾所说的那样: "因此,在教导幼儿、妇女和未受过教育的人时,只教他们出于恐惧和为了得到奖赏而工作。在他们获得知识和许多智慧之前,要一点一点地向他们传授这一秘密"。
这意味着,被称为 "为了给予 "的利什玛[为了她]的工作不属于普通大众,而是属于那些获得了很多知识的人。因此,这意味着 "给予 "的工作是专门为那些获得很多知识的人准备的。这就是为什么给予的工作被称为 "选择性的战争",而不是 "必选的战争"的原因,因为这不是对普通大众的要求,而是对那些 "获得了知识并掌握了很多智慧的人 “的要求。然后,再一点一点地向他们传授这个秘密"。
我们还应该补充一点,那就是 "选择性的战争",因为与创造者之间的 "Dvekut(粘附) "就是取消自己的权威。从本质上讲,人生来就只觉得自己有权威,觉得自己是地主,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为了让他知道创造者的权威,知道祂是世界的领袖,一个人必须相信这一点,相信创造者是世界之王。
一个人必须相信,也就是这种隐藏,即一个人感觉不到世界上有一个国王,是创造者做的,这就是所谓的 "Tzimtzum[限制]的改正"。然而,一个人必须相信并付出巨大努力,直到他的器官感觉到创造者是世界的领袖为止。而且不仅仅是领导者!相反,一个人必须相信,祂的天道指引是好的只做好的方式。一个人必须竭尽全力才能做到这一点,这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一个人应该努力使自己有取消自己的权威的愿望和渴望,就像我们的圣贤们在谈到 "如果一个人死在帐篷里 "这句经文时所说的那样,因为托拉只存在于将他自己判决死亡的人身上。这意味着,他想取消自己,也就是说,他必须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只有一个权威--也就是创造者的权威。换句话说,一个人做任何事都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只是为了创造者的利益。这就是所谓的 "单一的权威",也是所谓的 "选择性的战争"。换句话说,他是在与自我作斗争,以获得这种单一的权威,这就是工作中的 "选择性的战争"。
2)一个人为了获得这种单一的权威而付出了种种努力,被视为一个人获得了第二天性,他以前只有为自己的利益而接受的愿望,现在他想取消这种权威,获得一种新的权威:给予创造者的愿望。这就是 Dvekut(粘附) 的含义。换句话说,创造者是给予者,所以一个人想要给予创造者。
然而,一个人无法获得这种力量,只有创造者才能给予。创造者之前给了他接受的愿望的力量,让他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接受,创造者可以给他不同的力量,即创造者的单一的权威。这被视为创造者赋予了他第二天性,即赋予创造者的愿望。
由此可见,当一个人出生时,他只有一个权威,那就是他自己的权威。之后,当他以天国为己任,遵守托拉和戒律时,他就有了两个权威。换句话说,他的工作是为了得到奖赏,正如迈蒙尼德所说:"在教导小孩、妇女和未受过教育的人们时,工作是为了得到奖赏"。
之后,他开始了选择性的战争中的工作,即取消自己的权威,也就是所谓的 "自我的利益",并渴望创造者赋予他单一的权威,也就是创造者的权威。这被视为一个人必须获得的第二天性,即 "给予的愿望",有为创造者带来满足的愿望。
这就是 "如果你与你的敌人开战 “这句话的含义,意思是在选择性的战争中。征服"为自己接受的愿望"这一敌人,即取消这一权威是不可能的。相反,经文向我们承诺:"耶和华你的上帝将他交在你手里"。换句话说,创造者会给你这种力量,这种被称为 "单一的权威 "的权威。换句话说,创造者会赋予你第二天性。
为了让一个人准备好请求这种权威,需要有发自内心的祈祷。换句话说,一个人应该感受到他是多么需要这种被称为 "给予的愿望 "的力量。为此,我们得到了 613 项以 Eitin [阿拉姆语:忠告]为形式的诫命,称为 "613 项忠告"。通过这些建议,一个人就会发现自己的缺乏,感受到自己有多么需要给予的愿望,因为这是阻碍他完成目标的所有因素。
此外,在这方面,也就是关于他没有感受到真正的缺乏,没有真正需要给予的事实,一个人也应该为此祈祷,祈求创造者给予他这一缺乏,而不是没有缺乏来获得给予的愿望。
事实上,当一个人对创造者充满信心,相信祂是伟大的君王时,他就必须 "像火炬前的蜡烛一样 "取消。那时,不存在选择的问题,因为他自然而然地取消自己。但是,当一个人开始为给予而工作时,外来的想法就会出现,从而削弱他的信念。由此可见,一个人不能为了给予而工作,是因为缺乏信念。
正如《诗篇》第 42 篇所写的:"我的眼泪昼夜作我的食粮,他们却终日对我说:'你的上帝在哪里?换句话说,法老的思想来到他那里,法老说:"耶和华是谁,我竟听从祂的声音呢?" 由此可见,在这个时候,一个人应该同时为两件事祈祷: 1)相信创造者不会向他隐藏自己,就像经文所写的:"不要向我掩面";2)让他更接近,意思是给他给予的愿望的力量。通过这种愿望,一个人更接近创造者,也就是所谓的 "形式等同"。
当一个人想要为了给予而工作时,他就会产生异样的想法的原因是只要一个人为自己工作,身体就不会那么抵触他,因为他向身体承诺,身体会得到巨大的回报,也就是遵守托拉和诫命是值得的,因为回报会让劳动变得更加甜蜜,就像体力劳动和工作一样。因此,身体不会对自己在托拉和戒律方面的工作提出任何疑问,一个人也会生活在平静之中。他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足,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奖赏每天都在增加。正因如此,他的生活才会平静,他的生命才会感到安宁。如果他还能遵守 "斥责你的邻居 "这一戒律的话,他当然会感到高兴。
但是,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身体说:"到现在为止,我一直在为你的幸福而努力,也就是说,我所做的一切,无论是肉体上的事情,还是托拉和戒律上的事情,都是为了让你幸福。也就是说,我所关心的一切都只是为了一个人自己的愿望,也就是所谓的'爱自己'或'利己主义的愿望'。
"但现在,也就是说从今以后,我不想再为身体的利益而工作,而只为创造者的利益而工作"。在那时,身体开始反抗,他为什么要抛弃身体呢。它竭尽所能,给他带来来自世界各地的问题,意思是法老的争论,他问:"谁是耶和华,我应该顺从祂的声音呢?"邪恶者的争论,他问:"这工作对你来说是什么?" 这些想法给一个人的工作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以至于一个人的下降和上升常常使他看到这是没有尽头的,因此他想逃避这场战争。
而一个人只能告诉自己的身体,他想在真正的敬畏中工作,这在《光辉之书》中被称为 "因为祂是伟大的统治者",意思是对他来说,他正在侍奉一位伟大的国王是一种莫大的荣幸,他想为他的创造者带去满足,这将是他唯一关心的事情,他不想再为自己担心了。
现在我们可以明白(申命记 26:16)中所写的:”今日耶和华你的上帝吩咐你行这些托拉和诫命,你要全心全意遵守遵行”。拉希(Rashi)将 "这一天 "解释为 "每一天,它们在你们眼中都将是新的,就像在这一天吩咐你们一样"。我们应该明白它给我们增加了什么,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努力使每一天都像在那一天接受的命令一样,从而获得什么。问题是,在工作中,摆在我们面前的有两个甄别: 1)为了接受奖赏;2)不是为了接受奖赏,而是因为创造者的伟大。
那些为了接受奖赏而工作的人不需要 "每天都像新的一样"。相反,当一个人相信他的工作会得到奖赏时,他就有了工作的动力,因为奖赏会促使他遵守托拉和诫命。因此,他是否相信托拉许诺给我们的奖赏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也不需要每天更新必修的功课,因为这又能给他带来什么呢?
相反,那些因为 "祂是伟大的、主宰一切的",也就是因为创造者的伟大而想要工作的人,因为这个原因,需要 "就像在那一天你被命令一样",因为当一个人从事托拉和诫命以获得奖赏时,他每天都应该甄别自己对创造者的伟大有多少认同,为了创造者,为祂服务是值得付出的。
正如《光辉之书》中写道的那样:"她的丈夫在门口被人认识",也就是"每个人都根据他心中的假设"。这意味着,在给予的工作中,存在着上升和下降的问题。因此,"没有一天是相同的",因为有时他认为他有一个伟大的国王,有时则相反。因此,每一次都应该是 "新的","就像在那一天吩咐你的一样"。
换句话说,努力的力量取决于他当时侍奉的是哪位国王,是伟大的王还是小的王。换句话说,如果昨天他认为他是伟大的王,而今天他不这么认为的话,那么他就不会像昨天那样努力,而是根据他今天的信念来努力。这就是为什么这节经文告诉我们:"这一天耶和华你的上帝吩咐你"。也就是说,一个人必须知道,他每一天对上帝的信念的程度都不同。
因此,如果一个人在下降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个小的国王,也不必惊慌。这意味着,一个人的信念是渺小的,不能使他战胜自己的身体。相反,他屈服于自己的身体,并考虑离开战场。
但一个人必须相信,他所接受的这种下降,他没有能力自己战胜,而是要相信创造者会帮助他,把他从一个人的这种卑微中解救出来,他以后会对创造者有更大的信念,然后他一定会有能力工作,因为每一天都是新的,这意味着新的信念。这就是为什么他说:"好像今天吩咐你们一样"。因此,一切都取决于他当天的信念的程度,一个人工作可以努力到什么程度。
我们应该知道,当一个人开始为给予而工作时,如果身体反对,身体就会使他下降到最卑微的地步。也就是说,接受的愿望战胜了他,使他陷入肮脏的愿望之中。有时,他会产生从未想过的想法和愿望。这些想法和愿望就像不速之客一样向他袭来,让他大吃一惊,然后说:"今天怎么和往常不一样?是谁让我产生了这些想法和愿望呢?是不是因为我认为人只需要为创造者工作,这些想法才让我变得如此低下呢?他问道:"但众所周知,诫命会诱发诫命,那么为什么获得给予的愿望会让一个人产生这样的想法作为回报呢?还有,在这种状态下,一个人又能做什么呢?"
然而,一个人必须知道,正如巴哈苏拉姆(Baal HaSulam)所说(《Shamati我听到的》,第 1 篇文章,”除祂之外,别无其他”),创造者向一个人发送这些想法,是为了让他无法忍受这种卑微,从而使他从心底里向创造者祈祷,让他有力量能够接近创造者,而不是那些导致与创造者分离和疏远的想法。在那时,一个人必须向创造者祈祷和呼喊:"不要把我们从祢面前丢弃,也不要把祢的圣洁的精神从我们身上夺走。"而是创造者会给他第二天性,也就是给予的愿望,意思是只有给予创造者满足的愿望,而不关心自己的利益。这样,在那时,"接受的愿望 "带给他的所有这些想法和愿望就会自然而然地远离祂。
换句话说,既然一个人应该相信,接受的愿望带给他的所有这些想法都是上天派给他的,因为他想走在给予的道路上,而在此期间,他却在工作中无所事事,因为他祈求创造者让他更接近祂,与创造者的 Dvekut(粘附),也就是形式等同,当一个人在工作中明显无所事事时,他就会被派来这些外来的想法,而一个人是不可能同意受这种控制的。这反过来又推动一个人必须战胜他所处的状态。
因此,从这个坏的状态可以看出,当一个人感到自己处于一种从未想象过的卑微状态时,他不应该因此而惊慌失措,逃避战场。相反,他应该相信,创造者现在正在照顾他,祂正在通过 Achoraim(后面/背面)的状态拉近与祂的距离。
这正如在《圣人的果实》一书(第 1 卷,第 139 页)中所写的那样:"关于'我的爱人就像一只羚羊一样'这句经文,我们的圣人说:'就像羚羊奔跑时回头看一样,当创造者离开以色列时,祂也会将祂的脸转回来。'然后,他的脸又回到了 Achoraim(后面/背面)的状态,意思是渴望和渴慕再次 粘附以色列。这让以色列人也渴望和渴慕 粘附创造者,而渴望和渴慕的尺度其实就是(创造者的)脸本身”。
我们应该这样理解,他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处于卑微的状态时,被认为创造者已经远离了他,并且他对工作没有渴望和渴求,这被认为是创造者给了一个人一种对精神的生活索然无味的形式。此外,一个人想要逃避,完全忘记工作。这被视为创造者向他展示了祂的 Achoraim(后面/背面)。
创造者的 "Panim(前面)"是他想为自己的创造物造福的愿望,而 "Achoraim(后面/背面) “则完全相反。那么,创造者为什么要给人看 祂的Achoraim(后面/背面)呢?这是有目的的,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一个人可以得到创造者的(Dvekut(粘附)),因为他不能一直处于卑微的状态。由此可见,在"Achoraim(后面/背面) "中蕴含着 "Panim(前面) "的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