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工作中的 "我不为了报酬,所以你也不为了报酬"?
Rabash 第 21 篇文章,1990 年
在《光辉之书》中写道:”'他们要为我拿过来一个捐献'。'他们应为我拿过来一个捐献'表明,一个人如果想在 Mitzva(戒律/善行)和创造者身上努力,就不能徒劳无益地努力。相反,一个人应该根据自己的力量适当地付出,就像经文写的那样,'每个人都要按照耶和华你的上帝赐给你的福分,量力而行。'如果你说:'但经文说:'你们来买吃,不花钱来买酒和奶,'意思是免费的,因为酒和奶是指托拉。'他回答说:'但只要努力学习托拉,任何人都能如愿以偿。对创造者的努力,对祂的了解,任何有愿望的人都会得到他的奖赏,而不需要任何报酬。但是,在创造者那里的付出,是一种行为,绝不能不为了报酬地、徒劳地付出,因为他根本不会得到这种行为的回报,在这种行为上延伸出 Kedusha[神圣]的精神,而是要付出全部的代价"。关于 "不为了报酬 "的问题,《哈吉加》(Masechet Hagigah)第 7 页也有如下论述:"我是不为了报酬,你们也是不为了报酬的"。
我们应该理解以下内容:
1)什么是托拉中的努力?
2)什么是在创造者中努力,去认识祂?
3)什么在创造者的努力,可以代表一个行动?
4) "不为了报酬付出或付出代价 "是什么意思?我们应该为谁付出代价?我们看到,工作的人应该得到报酬,这意味着一个工作的人应该付出代价。谁听说过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到有人不计报酬地工作,但工作并向为之工作的人支付报酬?我们在哪里看到过这样的事情呢?
首先,什么是 "付出努力"?就是说,我们看到,通常一个人想要得到一件很难得到的东西,就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付出很大的代价才能得到。但对于丰富的东西,就谈不上努力了。相反,任何想要那东西的人都可以得到它,或者为他想要的东西付出代价,但你不能说他付出了努力。
例如,一个人不会说:"今天我花了很大力气给孩子们买了面包和牛奶。但有时,在战争期间,商店里没有面包和牛奶,而他却费了很大的劲才买到,而其他人却没有那么顺利地买到,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说是费了很大的劲。
但是,关于托拉和戒律(戒律/善行),我们怎么能说是努力呢?也就是说,我们怎么能说遵守律法和戒律是如此困难,以至于需要付出努力呢?毕竟,经文是这样说的:"因为我今日所吩咐你们的这些诫命,对你们并不为难,也不在远处,也不在天上,也不在海外,因为这事离你们很近"。因此,我们应该明白什么是在托拉和戒律中的努力。
众所周知,创造的目的是为了善待祂的创造物。因此,祂创造了那些渴望接受喜悦和快乐的创造物。这就是创造者为创造物创造的 Kli [容器],他们将在这个 Kli(容器) 中接受喜悦和快乐。这个 Kli (容器)被视为来自创造者;因此,这个 Kli (容器)在创造物中是完整的。当创造物想要使用这个 "Kli(容器) "时,他们根本不需要做任何工作就能获得这个 "Kli(容器)",因为创造者创造了这个 “Kli(容器)",所以,这个 "Kli(容器) "是完全完整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创造物觉得自己能从某件事情中接受快乐,他们就会立即使用这个 "Kli(容器)",即 "为了自己接受的愿望",意思是为自己的利益。不需要唤醒一个人想要获得快乐,而是只要快乐包含在某种事物中,这种快乐就会吸引人,他就会为了获得快乐而追逐这种快乐。这就意味着,那件事物所蕴含的快乐越多,它就越能唤醒一个人的渴望,直到他竭尽全力去获得那一快乐,它才会让他坐下来。
但在后来,当做了 Tzimtzum[限制]的改正时,也就是所谓的 "他的工作的整体性",意思是当他们从创造者那里接受喜悦和快乐时,为了让他们不感到羞耻,做了一个改正,叫做 "隐藏"。也就是说,人在获得给予的容器之前,看不到即将显露的喜悦和快乐,而喜悦和快乐会让他觉醒,接受美好。
这是为了留出选择的余地。在工作中,选择是为了能够遵守托拉和戒律,而不是为了得到奖赏,因为当快乐在履行戒律时显现时,一个人不能说他遵守托拉和戒律是因为他想取悦创造者,也就是说,为了他自己,他会放弃他正在品尝的快乐,而是因为创造者想让创造物享受快乐,因此只有出于这个原因,他才会接受快乐。
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一个人生来就有为了自己接受的本性。因此,他怎么能说是为了他自己而放弃快乐呢?一个人怎么能放弃在托拉和戒律中找到的巨大快乐呢?
正因为如此,被称为 "微小的光 “的火花被放置在Klipot(壳)中,这样所有的创造物在得到给予它们的容器之前,都要以这些火花为食。由于这只是很微弱的光,一个人就开始做 "以小的快乐换大的快乐 "的工作,也就是说,放弃那些只有微弱光的小的快乐,就能得到更大的快乐的回报。
这就像商业--我们在哪里获得更多,我们就在哪里进行交易。在工作中也是如此,只有当一个人习惯了放弃快乐,尽管这些快乐与托拉和戒律中的快乐相比微不足道时,才会认为他已经习惯了工作,才有选择的余地。
然而,相应地,我们应该明白,如果一个人从事托拉和戒律是为了获得工作的回报的话,那么为什么遵守托拉和戒律会被视为是一种努力呢?毕竟,这也是肉体上的行为:放弃小的快乐以获得大的快乐。答案是,在肉体上,一个人因工作而接受的快乐是在这个世界上显现的。因此,这不能被视为一种努力。但是,在托拉和戒律中,他必须相信自己在来世会得到奖赏,由于这取决于信念,所以已经有了劳动,因为他必须相信,而肉体无法相信,因为从本性上讲,它需要看到和知道。但是,当我们必须相信时,就已经有了上升和下降。
由此可见,一个人在托拉和戒律方面的努力是一种甄别。但还有另一种甄别,那就是在创造者身上努力,去认识祂。我们应该努力遵守这两点,以获得劳动的回报。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在今世和来世都会得到回报。这正如《光辉之书》(”《光辉之书》一书的导言",第 190 项)中所写的:”恐惧有三种解释。有的人害怕创造者,这样他的儿子就不会死,有的人害怕身体上的惩罚,有的人害怕钱财上的惩罚。由此可见,他对创造者的恐惧并不是恐惧的根源,因为他自己的利益才是恐惧的根源,恐惧只是根源的结果。还有一种人害怕创造者,因为他害怕那个世界的惩罚和地狱的惩罚。这两种恐惧并不是恐惧/敬畏的本质。最重要的敬畏是,一个人敬畏自己的主人,因为祂是伟大的、主宰一切的。
但 "认识祂 "的主要含义是,认识祂以一种 "善只行善 "的天道指引下领导世界,而我们必须努力在这方面认识祂。我们应该把 "认识祂 "理解为,当一个人向创造者祈祷或感谢创造者时,他应该知道自己在向那个名字祈祷,或他正在感谢那个名字。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向创造者祈祷,希望生病的人好起来的时候,他应该知道自己是在向 "病人的医治者 "这个名字祈祷。在那时,不能说他是在向 "被俘者的救赎者 "等名字祈祷。或者,当他感谢创造者将他从囚禁中解救出来时,他应该感谢 "被俘者的救赎者 "这个名字,而不能说他在感谢 "给裸露者穿上衣服 "这个名字。他说,无论是在托拉和戒律中的努力,还是在创造者身上的努力,都是为了去认识祂,在这些方面,一个人只要付出努力,就可以得到回报,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不需要任何金钱。
相反,在创造者身上付出的行动(是)会得到完全的回报。我们应该理解 "在行动中站立 "的含义是什么。经文写道:"上帝所创造的是要做"。这意味着创造者创造世界的目的是为了做事。也就是说,在创造者创造的世界上,人必须有所作为。这就是所谓的 "六个工作日",也就是工作的时间,也就是所谓的 "行动"。
我们同样可以在《光辉之书》中找到这样的话("《光辉之书》一书的导言",第 67 项):”’要对锡安(Zion)说:’你是我的子民。’不要念’你是我的子民[Ami]’,要念'你与我在一起[Imi]',念'Imi(以米)'的时候在 Ayin(字母)里加一个’希里克(Hirik)’,意思是与我同在。我用我的言语创造了天和地,正如经文所说:'天是因耶和华的话而造的',你们也是如此"。他们还说(《阿伏特》第 1 章):”最重要的不是学习,而是行动",还说:"学习托拉是伟大的,因为它能导致行动产生。"(《Kidusim》第 40 章)。
我们应该理解他们所说的最重要的是什么行为。我们应该从工作的角度来解释,完整性主要是为了让创造物达成创造世界的目的,即祂希望对祂的创造物行善,也就是让下面的创造物从祂那里接受喜悦和快乐。为了让创造物接受喜悦和快乐,祂在创造物心中创造了渴望,即对接受喜悦和快乐的渴望。
如前所述,这种渴望来自创造者。然而,后来经过改正,这个 "Kli(容器) "变成了半个 "Kli(容器)"。换句话说,在改正之后,为了不产生羞耻感,在这个称为 "为了自己接受的愿望" 的Kli(容器) 上加了一个 Tzimtzum (限制)和隐藏。因此,这个被称为 "为了自己接受的愿望 "的 Kli(容器) 只被视为半个 Kli(容器),也就是说,只要我们不能使 "为了自己接受的愿望 "为了给予而工作,我们就不能使用这个 Kli(容器)。但是,当我们把给予的愿望放置在这个 Kli(容器) 上面时,这个 Kli(容器) 就能接受丰富的给予。
因此,创造者创造了前一半 Kli(容器),称为 "接受的愿望"。另一半,即 "给予 "的意图,只与创造物有关--也就是将 "Masach"(屏幕)放在 "接受 "的愿望上,由此产生另一半。当这两半都存在时,它们就变成了一个完整的 "Kli(容器)",适合接受喜悦和快乐。
因此,人的工作就是创造 Kli(容器) 的后一半。这就是所谓的 "行动",也是 "上帝所创造的要去做 "的含义。"行动 "指的是前半部分,即一个人不需要做的为了自己接受的愿望。但后半部分,也就是为了给予的意图,与创造物有关,这里就需要工作,因为这是违反自然本性的。因此,为了达成它,这里需要做很多工作。这就是所谓的 "行动",意思是一个人必须做的,而不是创造者做的,因为我们把创造者给予的东西归于创造者。也就是说,每一次给予,也就是给予,都与创造者有关,但 "Kli(容器) "的后半部分,也就是下面接受者想要给予的东西,则属于下面的接受者。
现在,我们可以解释我们所问的问题了:什么是在创造者中的努力,它代表着一种行动?我们说的是哪种行为?我们应该这样解释:当一个人在创造者那里付出行动时,也就是在创造者那里给予时,这种行为属于下面者的行为,即一个人必须付出努力才能获得这种被称为 "给予的愿望 "的 Kli(容器)。
就像在肉体物质世界中,一个人需要学习制作工具卖给别人的手艺,而制作工具是一门职业,也就是说,这门手艺不是一下子就能学会的,也不是一个月就能学会的。同样,在这里的工作中,一个人必须学会制作给予的容器的手艺。一个人不可能想拥有这些Kelim(容器)就去做。相反,这是一门必须经过长期学习才能掌握的手艺,直到他拥有这样的 Kelim(容器),也就是为了给予遵守托拉和戒律的能力。
我们的先贤说:"创造者说:'我创造了邪恶的倾向;我创造了托拉作为调料'"(Kidushin 30)。这意味着创造者创造了接受的愿望,这被认为是 "Kli(容器) "的第一部分,即对快乐的渴望。"我创造了托拉作为调料",它将邪恶的倾向调和成善良的倾向,使接受的愿望为了给予发挥作用。
因此,这意味着创造者也给予了 "Kli(容器) "的第二部分。根据我们的圣贤们对 “对锡安(Zion)说:’你是我的子民'"这节经文的解释,"不要说'我的子民[Ami]',而是'与我在一起[Imi]',意思是与我合作"。这意味着创造物也会做。我们应该解释 Kli(容器) 的后半部分,即这并不全是由创造者完成的,这里也有人类的工作参与其中。
然而,我们应该对 "Kli(容器) "的后半部分进行解释,我们把它归功于人,因为在这个被称为 "给予的愿望 "的 "Kli(容器) "中,我们也发现了光和 "Kli(容器) "的问题。因此,"Kli(容器) "中的 "Kli(容器) "属于人,也就是说,创造者给予的被称为 "光",而人给予的被称为 "Kli(容器)",因为 "Kli(容器) "被称为 "缺乏",而光被称为 "对缺乏的填充"。
既然创造者是给予者,而丰富被称为 "光",我们就把光归于创造者,而被称为 "缺乏 "的 "Kli(容器) "则属于创造物,因为这是它们的全部根源--只是缺乏,而创造者填充缺乏。
因此,在谈到给予的容器时,如上所述,这个 Kli(容器) 也划分为两部分。1) 缺乏,即一个人必须感觉到自己缺乏给予祂的容器。也就是说,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并相信一个人应该粘附创造者,就像经文写的那样,"并粘附于祂,在这里,Dvekut[粘附]被称为 "形式等同"。他感到痛苦的是,他与创造者的 Dvekut(粘附) 相去甚远,他看到自己没有办法摆脱接受的愿望的支配。这就是所谓的 "缺乏",这与人有关,意味着一个人必须感受到这种缺乏。这被视为一种行为,意味着在给予的容器中工作。
Kli(容器)的光,即在Kli(容器)中的光,也就是缺乏,将成为被穿着的填充物,也就是他能够给予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 "Kli(容器)的光",是创造者给予的。由此,我们可以解释我们所问的 "我们的圣人说:'我创造了托拉作为调料'",意思是创造者也给予了被称为 "给予的愿望 "的 Kli(容器),而不是人。因此,为什么 Kli(容器) 被称为 "行动",它与人的行动工作有关呢?
答案是,当被称为 "缺乏 "的 Kli (容器)因无法为创造者做任何事情而感到痛苦时,我们将其归因于创造物。也就是说,缺乏属于创造物,而填补缺乏则属于创造者。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说 "我创造了邪恶的倾向;我创造了托拉作为调味料 "的原因,意思是光是邪恶的倾向的调味品。换句话说,创造者赋予了一个人想要为创造者做一切事情的力量。
但 "Kli(容器) "的缺乏,是一个人必须在他的身体里感受到的。这意味着一个人必须尽其所能,才能实现与创造者的 Dvekut(粘附),而制造e这种缺乏被称为 "缺乏",这被视为我们所问的 "什么是在创造者那里以行为的形式所做的努力",意思是一个人在创造者那里所做的努力,以取悦创造者,即给祂带去满足感。这种愿望被称为 "行为",意思是 "使得缺乏成为可能"。在那时,他就能给创造者带来满足,而这就是在 Kli (容器)中的光。
现在我们来解释一下我们提出的问题:"奖励"是什么意思?"不为了报酬 "是什么意思?从表面上看,应该是相反的。也就是说,对创造者的努力应该是不为任何奖励,而对托拉和戒律的努力,以及对创造者的努力,对祂的了解,应该是为了得到奖赏。也就是说,努力的人会得到回报。然而,这意味着付出行动的人要付出代价!
这很难理解,原因有二: 1)我们在哪里看到过 "谁劳动谁付费 "的说法呢?有些人是无偿工作的,他们是志愿者。我们确实看到这种情况。但要付钱才能工作?我们没有看到这种情况。2) 问题是,我们必须向谁支付这笔费用呢?我们应该说是给创造者的,但怎么能说创造者得到了报酬,即所谓的 "利润 "呢?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不认为创造者会受益的话,那么他的努力,即所谓的 "行动",他所做的这一行为就不会给那个人带来任何结果,这怎么能说得通呢?
不过,我们应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解释: Lo Lishma[不为她的缘故]的意思是,一个人从事托拉和戒律是为了获得回报。当然,一个人为了获得报酬而工作,他总是着眼于自己的付出和听从地主的命令会得到什么,而根本不会考虑地主会从他的工作中得到什么。有时,当工人认为地主也应该获利时,并不是因为他关心地主的利益,而是因为工人知道,如果这门生意不能给地主带来利润的话,这门生意就会倒闭,他就没有工作了。除此以外,他根本不会考虑地主的利益。
也就是说,工人不需要考虑创造者是否应该获利,除非不为报酬,意思是他对创造者获利不感兴趣。这就是所谓的 "不劳而获"。但是,一个想要在行动中工作的人,也就是一个制造 Kli,让创造者感到满足的人,那就明确是为了回报,也就是说,创造者会喜欢他的工作。换句话说,一个人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利益,而是创造者的利益。这就是禁止 "不为报酬工作 "的含义,即没有利益。换句话说,一个人聚焦他的所有行为的意图都应以创造者的利益为目标。这被视为行动中的工作应是为了获得一个回报,意思是这将回报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