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3 封信
1965 年 12 月 14 日
關於你提出的 "什麼是願望之點上的裝飾 “這個問題,我想澄清一下,你說你很難理解這個問題。
要理解 "裝飾 "的含義,我們首先要明白 "裝飾 “指的是什麼,也就是他感到困惑的東西是什麼和他想要解釋的東西是什麼。
我們知道,世界上只有兩種存在: 創造者和創造物。這意味著創造者希望給創造物帶來快樂,正如經文所說:"祂希望對祂的創造物行善"。出於這一甄別,第一個出現的世界被稱為 "Ein Sof[無止境/無限]的世界”,這意味著,既然創造者渴望行善,祂就 "從無到有 “創造了創造物的存在,這種存在就是接受創造者想要給予的快樂的願望。
當然,這種願望的大小恰恰是適合接受所有光的大小,否則,也就是說,如果Kli(容器)比光小的話,創造物就不會完整地出現,當然,創造者創造了一些完整的東西,也就是說,祂創造了一種來接受祂分配給創造物的特定的光的願望。
根據這一願望,光延伸並完全充滿了它。這被視為充滿整個現實世界的上層更高之光,這也就是它為什麼被稱為 "Ein Sof(無限)”的原因,因為接受的願望並沒有給光畫上句號和句點,而是擴展到了接受的容器當中。也就是說,如果這種甄別沒有發生了的話,世界上就不會有感受到神性的空間。即使當亞當沉浸在只為了自己接受快樂的願望中時,他仍然感受到了神性。只有當對只為了自己而接受的願望的 “限制"(Tzimtzum)發生時,一個沉浸在接受的願望中的人才會感覺不到神性,而一個人的工作的開端就是相信世界上有神性存在。之所以如此,完全是因為那一 “限制"產生的隱藏作用。
我們瞭解到,在Ein Sof (無限)的世界裡,”它在祂的願望中出現……他限制了自己"。他的解釋是,這意味著願望的上升,因為接受的願望與給予的願望相反,這就是為什麼他選擇了更多的Dvekut[粘附]的原因。Dvekut[粘附]的意思是形式上的等同,也就是他希望與給予者相似,所以他限制了自己。這就意味著,在Ein Sof(無限)中,"Kli(容器)"與 "給予者 "之間似乎存在著形式對立,以至於 "給予者 “不得不改正這種對立,而為了改正這種對立,"Kli(容器)"設置了限制(Tzimtzum)。
他介紹了《拉比-埃利澤之書》(Pirkey de Rabbi Eliezer),書中寫道,在世界被創造之前,"祂和祂的名字是一"。這意味著被稱為 "祂 "的光和 "祂的名字 "之間沒有區別,"祂的名字 “就是Kli(容器),意為接受的願望。他解釋說,Kli(容器)被稱為 "祂的名字 "是因為Shmo[祂的名字] 在Gematria中是Ratzon[願望]。但根據這種解釋,這就令人費解了,因為如果Kli和光之間沒有對立性的話,為什麼還需要進行改正,使之等同,以至於他為此進行了Tzimtzum(限制)呢?這就是為什麼他解釋說這種改正不是因為缺乏,也就是他覺得存在對立,而是為了裝飾。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寓言故事來理解裝飾和缺乏之間的區別。一個小鎮的拉比召開了一次會議,他讓鎮上所有有錢有勢的人到會堂集合,因為他想告訴他們一些事情。拉比站在臺上,聲情並茂地佈道,講述了慈善的偉大和重要性。之後,他告訴他們,有一個好人,一個聰明的弟子,剛剛從國外來到這裡,他有孩子,一家八口人,他們連一頓飯的糧食都沒有,也沒有住的地方,一家人現在住在會堂的女賓區,所以他希望每個人都能捐出比他能捐出的更多的錢,因為這真的是一個生死攸關的問題,因為他們沒有住的地方。拉比為此痛哭流涕。
自然,以色列人都是仁慈的,每個人都捐出了更多的錢,他為那個家庭募集到了數千英鎊,因為每個人都感受到了缺乏,因此每個人都參與到了彌補那一缺乏的行動中。
第二年,拉比再一次召集了鎮上的權貴,又給他們做了一次情真意切的佈道,他痛哭流涕,感歎不已,讓人心碎。他讓他們知道仁慈的善行/誡命的好處—通過仁慈,我們將走出流放,得到徹底的救贖。
在佈道之後,他告訴他們,他的妻子參加了一個從美國來的富翁的婚禮,她在婚禮上看到富翁的妻子穿了一件價值 3000 英鎊的昂貴皮草,還戴了一枚價值 3000 英鎊的鑽石戒指,所以她現在要求富翁用 6000 英鎊給她買這些珠寶。拉比痛哭流涕,請求他們可憐可憐他,把這筆錢給他。如果不是看到去年他們給了那個窮人 6000 英鎊,讓他一家能夠過上好日子的話,他是不會向他們要這筆錢的,一定是因為他們有一顆仁慈的心,所以他才向他們要這筆錢給他的妻子買珠寶,所以他哭著大喊:”猶太人,啊,仁慈的猶太人!”
自然,拉比哭得越厲害,他們就越嘲笑他,並說:”你的妻子想要裝飾自己,難道我們應該為她感到難過嗎?這裡還有什麼仁慈可言呢?窮人有需要,這就是所謂的'缺乏'。我們都感受到了這種缺乏,所以我們每個人都不得不去彌補它"。
從這一寓言故事中,我們可以理解缺乏和裝飾之間的區別了:缺乏是指他忍饑挨餓,窮困潦倒的時候;在那時,你才可以談得上仁慈。但是,當你有一個富裕的家,卻沒有珠寶,而珠寶是一代人中只有少數人才擁有的飾品時,你就不能說是缺乏,因為他們沒有珠寶也能生活。
在這裡的情況也是如此。光充滿了整個接受的願望,直到沒有一個地方是空的,沒有豐富,就像經文寫的,更高之光充滿了整個現實,沒有空缺。這就是所謂的 "祂和祂的名字是一",因為光和 "Kli(容器)"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因為如果沒有 “Kli(容器)"的話,光就無法擴展,因為如果沒有接受的願望的話,對祂的創造物行善的願望就無法實現。因此,光和 “Kli(容器)"之間沒有區別,因為就目標而言,兩者同等重要。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為什麼會有’限制(Tzimmizum)’?答案是,限制(Tzimtzum)是為了裝飾。這意味著,為了改善給予的禮物,需要裝飾。雖然現在他有了豐富,因為光充滿了整個Kli(容器),但仍有可能讓它變得更好的地方,這意味著豐富的接受將不會被視為接受,而是給予,通過讓它接受為了給予,這種接受將被視為實際的給予。
這就是為什麼限制(Tzimtzum) 被視為自由選擇的原因,也就是說,他可以選擇不做限制(Tzimtzum),因為誰強迫他了?畢竟,他是被給予的,也是被接受的,如果他願意的話,他可以保持這種狀態,並獲得豐富。然而,他選擇了做限制(Tzimtzum),也就是只為了給予才接受,因為這樣他就與 創造者平等了。
只有在限制(Tzimtzum) 之後,它才會變成一種缺乏,因為按照規則,上層更高的願望會成為下層較低接受者的強制性法律。因此,下面接受者不再有選擇,也就是說,即使他想接受,也接受不到。由此可見,在限制(Tzimtzum)之後,"接受 "的願望被視為一種缺乏,因為你再也無法從它那裡接受到任何東西,它被視為黑暗。只有當我們開始為了給予而做事時,我們才開始在形式上趨於平衡,開始走出 “限制"的統治。然後,我們開始感受到神性,以至於我們可以為了給予而工作。
如果你在這方面還有其他問題的話,請把你覺得困惑的地方寫給我,我會盡力解釋。但最主要的是,我們應該希望創造者把更高者的道理賜給我們,讓我們能夠理解並學會聆聽,學會並教導自己,去遵守、去做、去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