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bbalah Library
Continue Reading ->

40封信

195856日,Omer計數第31天,曼徹斯特。

致学生們,願他們長壽。

我收到了一封來自的電報,說我們贏了。讓我們希望,我們也能贏得與邪惡的傾向的戰爭--在那裡,我們也會成功,實現為創造者帶來滿足的目標。

現在是我們開始像強大的強者一樣,向著我們神聖的目標前進的時候了。眾所周知,通往目標的鋪路是愛朋友,由愛朋友轉為愛創造者。而在愛的問題上,則是通過 "為自己購買一個朋友"。換句話說,通過行動,買到了朋友的心。即使他看到朋友心如止水,也無可厚非。如果他覺得自己在工作中適合做他的朋友的話,那麼他必須通過行動來購買他。

每一份禮物(當他知道朋友會喜歡時,無論是在言語上、思想上,還是在行動上,都可以確定為禮物。但是,每一份禮物都必須是公開的,讓他的朋友知道,而就思想而言,一個人不知道他的朋友正在想著他什麼。因此,話語也是需要的,也就是說,他應該告訴他,自己在想他,關心他。而這,也應該是關於他的朋友喜歡的,也就是說,他的朋友喜歡什麼。一個不喜歡吃甜食,而喜歡吃鹹菜的人,就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請朋友吃鹹菜,而要專門根據朋友的喜好請朋友吃甜食,因為這是他朋友喜歡的。由此,我們應該明白,有些東西對一個人來說可能不重要,但對另一個人來說卻比什麼都重要),他給朋友的東西就像一顆子彈,在石頭上劃出一個空洞。雖然第一顆子彈只是劃傷了石頭,但當第二顆子彈打在同一個地方時,已經打出了一個缺口,而第三顆子彈則打出了一個洞。

而通過他反復射出的子彈,這個洞就變成了朋友石心中的一個空洞,所有的禮物都聚集在這裡。而每一件禮物都會成為愛的火花,直到所有愛的火花都積聚在鐵石之心的空洞裡,成為一團火焰。

火花和火焰的區別在於,凡是有愛的地方,就會有公開的披露,也就是說向所有的人披露,愛之火在他身上燃燒。而愛之火燒掉了一個人在路上遇到的所有罪過。

而你是否應該問:"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對朋友有一顆石頭之心,那該怎麼辦?" 請原諒我寫道:"每一個人都覺得自己有一顆石頭之心。"我的意思是,除了那些覺得並知道自己的朋友會愛他們,會給他們送禮物(不一定是行動上的,但至少是只對他說好話和特別關注)的朋友,他們沒有異議。我指的只是那些覺得自己在愛朋友方面心很冷的人,或者是那些本來有一顆麻木的心,但朋友的冷淡也影響到了他們,他們的心已經冰封不動了。

對此的建議非常簡單。火的本質是通過石頭之間互相摩擦,就會起火。這是一個偉大的規則,因為 "Lo Lishma(不是為了她的緣故)一個人來到Lishma(為了她的緣故)""尤其是當行為是Lishma(為了她的緣故),意思是行動是給朋友送禮(給予),而目的是Lo Lishma(不是為了她的緣故,接受)時,更是如此。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一個人只將禮物送給一個我們認識並承認是我們所愛的人。由此可見,禮物的目的就像感謝朋友給他的愛一樣。但是,如果一個人將禮物送給一個陌生人,也就是說他不覺得他的朋友和他的心很親近的話,那麼他就沒有什麼可感激的。由此可見,目的是Lo Lishma(不是為了她的緣故),意思是......應該的意圖。

表面上,可以說這叫做 "慈悲",因為他看到朋友沒有人跟他說話,跟他打招呼的時候,他就會憐憫他的朋友,所以他才會這樣對他。事實上,有一個祈禱--創造者會幫助他,讓他感受到朋友的愛,讓朋友親近他的心。這樣,通過行為,他也得到了目的的回報。

但是,雖然在做的時候,送禮者打算給朋友的禮物只是作為慈善(即使他是為朋友付出時間,因為對一個人來說,時間有時比他的金錢更重要,正如經文說:"一個人關心他缺錢,但不關心他缺時間"。然而,關於時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因為有的人一小時賺一斤,有多有少。而同樣的,他們的精神力--一小時賺多少精神的力量等等),那麼,一個人就是在為自己作證,他的目的不是為了愛朋友,也就是說,通過行動,他們之間的愛會增加。

而只有當他們兩人都是為了禮物而不是為了給予時,通過心的磨合,即使是最強的心,也會各自從心牆中帶出溫暖,而溫暖會點燃愛的火花,直到形成愛的衣服。然後,他們兩人將被覆蓋在一張愛的毯子之下,也就是說,一種愛將包圍和籠罩他們兩人,因為眾所周知,Dvekut[粘附]將兩人合二為一。

而當一個人開始感受到朋友的愛時,喜悅和快樂就會立即在他身上開始覺醒,因為規則是新奇的東西讓人感覺快樂。朋友對他的愛對他來說是一件新鮮事,因為他一直都知道,只有他自己才會關心自己的安危。但當他發現朋友關心他的那一刻,就在他內心喚起了無比的喜悅,他再也顧不上自己了,因為一個人只有在感到快樂的地方才能勞作。而他既然開始在關心朋友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自然就不能再顧及自己。

我們看到,在自然界中,在渴望變得無法忍受之前,都會有愛。而如果你想問:"怎麼可能通過愛,一個人會產生取消自己的存在的願望呢?"答案只有一個。"愛腐壞了那條線。" 換句話說,它是非理性的,被認為是腐壞了那條線。

只有這樣,當有了這樣的愛,每一個人都行走在一個全然美好的世界裡,覺得創造者保佑了自己的那份愛。那麼,"被祝福者人粘附祝福者",他就會得到與祂永遠同在的Devkut(粘附)的回報。

並且通過愛,一個人願意取消自己的整個現實。眾所周知,作為一個整體,一個人分為兩部分:現實和現實的存在。現實是指一個人感到自己是一種缺乏,是一種接受快樂的願望。而現實的存在,就是他所接受的愉悅和快感,通過這種愉悅和快感來滋養身體,並能堅持下去。否則,他就要毀滅自己,從世界上消失。這就是,"上帝所創造的是去做 "的意思,"上帝所創造的 "指的是現實,""指的是現實的存在。

現實的存在分為三個部分。

1)必然性,沒有必然性,現實就會被取消。換句話說,他每天至少要吃一塊麵包和一杯水,要在板凳上睡上幾個小時,衣不蔽體,甚至不能在家裡睡,要在外面、街上或田野裡睡。在下雨的時候,為了避免濕冷,他應該到一些山洞裡面去睡覺。他的衣服,也可以是破布,這對他來說已經足夠了,因為他只想要現實的存在,而不是別的。

2)做一個普通的、重要的小資階層--有一個家和傢俱、家用電器、受人尊敬的衣服等等。

3)有一種願望,希望像那些擁有許多房屋和僕人、精美的傢俱和精美的用具的富人一樣。雖然他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但他的眼睛和心卻嚮往著它,他唯一的希望就是過上奢侈的生活,他的辛苦和勞作只為達成富裕階層的水準。

而在上述這三種甄別中,還有第四種甄別。如果他已經賺夠了今天的錢,那麼他就不會再關心明天的事情。相反,他將每一天都看成是他生命中所有的歲月,就像七十歲一樣。而人的本性是照顧他七十年的生命存在期間的必需品,而不是照顧他死亡之後的時間的事情,所以他將每一天都看成是他的一生,他認為自己的壽命不會超過這一時間。

如果第二天他又復活了,就好像他轉世了一樣,必須修補他在第一次化身時敗壞的東西。也就是說,如果他向別人借了錢,他就已經欠下了債。所以明天--下輩子,他就還他,這也算是一種美德。在下一世,他主要是將他給別人造成的或者別人給他造成的債務都補上。而後天算是第三次轉化,以此類推。

而現在我們要解釋上述的事情,通過愛,一個人願意做出讓步。有時,當一個人對創造者有愛的時候,他願意放棄第三種甄別,也就是奢侈的生活,因為他想奉獻時間和精力給創造者一些禮物,用這些禮物來購買創造者的愛(如上面提到的關於朋友的愛)。換句話說,雖然他仍然沒有愛創造者,但對他來說,它作為環繞之光,照耀著他,也就是獲得創造者的愛是值得的。

有時一個人覺得,為了購買到創造者的愛,必要時他也願意讓步第二種甄別,也就是重要的資產階級的生活,只過必要的生活。

有時,一個人感到創造者之愛的偉大,以至於如果需要,他甚至會同意放棄第一部分--生命的基本需要--儘管這樣一來,如果他不給身體以所需的營養,他自己的存在就會被取消。

有時一個人願意放棄自己的存在;他想獻出自己的身體,以便通過它,創造者的名字在大眾中得到聖化,如果他有機會實施的話。就像巴哈蘇拉姆(Baal HaSulam)說的那樣:"一個人應該遵循拉比-阿基瓦(Rabbi Akiva)的品質,他說:'我的一生,我都在後悔這節經文,'用你所有的靈魂。我什麼時候才能遵守它呢?"表達的內容。

現在我們可以理解先賢的話了:"'你要全心全靈......',用你的兩種傾向。而且,'全心'的意思是'即使祂奪去你的靈魂''盡你的力量'的意思是'用你所有的財產'" 上面我們說過,愛的第一個程度是現實的存在,意思是以財產和財物來滋養身體,是指放棄上述三種甄別的現實存在。第二個程度是,"全心全靈",意思是放棄自己的存在。

而我們可以通過善良的傾向,也就是通過強制力來保持,當一個人讓身體明白,對創造者的喜悅和奉獻比對自己的喜悅和奉獻更有喜悅和快樂時。然而,如果沒有喜悅和快樂的話,一個人就不能做任何事情。當一個人折磨自己時,我們必須說,作為回報,他接受了某種快樂,或者說他在行為過程中感受到或希望感受到快樂,因為痛苦能使一個人潔淨,所以之後他將得到一種美妙的快樂作為回報,以報答痛苦。換句話說,要麼他將在今世接受快樂,要麼他將在相信來世接受快樂的情況下接受快樂。換句話說,要麼他以內在之光的形式接受快樂,要麼以環繞之光--也就是來自未來的形式接受快樂。

但是,不應該認為沒有快樂就可以做任何事情。其實,(應該知道)給予中有很多甄別,意思是在給予中。"為了給予而給予 "意味著從給予創造者中接受快樂。"為了接受而給予 "的意思是,他給予創造者,並由此將接受其他的東西,不管它是什麼--這個世界、下一個世界、或達成高的程度。

然而,一個人應該為了給予而給予,意思是從對創造者的奉獻中獲得奇妙的快樂,因為這對那些得到回報的人來說確實是這樣。一個人應該從心底裡懇求創造者給他這種因為創造者的偉大而愛祂的感覺。

如果他仍然沒有得到這樣的獎賞的話,他就應該相信並蠱惑自己的身體,認為這是一種美妙的享受,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並且因為創造者的偉大和崇高而愛祂。但是,一個人應該知道一點:沒有快樂,一個人就不能將任何事情做得最大最完整的程度。

讓我們回到上面所說的,"'全心全靈',用你的兩種傾向",意思是說,一個人愛創造者應該是完整的;也就是說,邪惡的傾向,也會同意給予創造者。

由於安息日的臨近,我將會很簡短。我想,......將能得到我從他那裡收到的兩封信的答覆,我真的很喜歡。我很驚訝,習慣給我寫信的......已經很久沒有收到他的信了。請告訴我,他是否安好,是否健康。另外,非常感謝......的信,我時常收到他的信,也感謝......的電報。我想.....沒有我的地址。

你的朋友

巴魯赫・沙洛姆 RABASH

巴哈・蘇拉姆(階梯)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