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封信
1957年9月14日,猶太新年前夜。
致朋友們,願他們永遠活著。
在當我在想像中的物質之地靠近你們之後,讓我們希望拉近心的距離,因為我們已經很久沒有通信了,物質的行為帶來了團結,正如《Rosh Hashanah祈禱文》[希伯來新年除夕禮拜]中所說:"他們都將成為一個單一的社會"。在那種狀態下,將更容易 “全心全靈地遵行禰的旨意"。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如果不是一個社會的話,但很難全心全靈地工作。相反,一部分人的心仍然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創造者的利益。《Midrash Tanchuma》中對此說:”’你們,今天站在這裡’,正如白晝有時亮,有時暗,你也是如此。當你黑暗的時候,世界的光也會為你照耀,正如經文所說:'耶和華必為你作永生的光'。什麼時候呢?當你們都是一個單一的社會的時候,就像經文說的,'你們每一個人今天都活著'。
通常,如果有人拿一堆樹枝,他能不能一下子折斷它們呢?但如果一次拿一根的話,連嬰兒都能折斷它。同樣的,你會發現以色列人要到他們都成為一個單一的社會的時候,才會被救贖,就像經文說的:’耶和華說,到了那時候,以色列的子孫要來,他們和猶大的子孫一起。這樣,當他們聯合起來的時候,他們就接受了神性的面孔。"
我提出米德拉士(Midrash)的話,是為了讓你們不要以為一個團隊的問題,就是愛朋友,與哈西德有關。而是我們聖人們的教導,他們看到了為了接受神性的面孔,將心團結成一個團隊是多麼必要。
雖然總有一位朋友站出來大喊:”合掌為一!"並總是將疏忽歸咎于朋友們,但我還是不能將他排除在疏忽的朋友中,這應該足以讓人理解。
主要是希望在新的一年裡,Shin-Tav-Het-Yod["願你們活著",但也是希伯來曆中以字母計算的一年(1949-50年)],創造者會給我們永生,正如經文所寫:"因為上帝已指定我另一個種子代替亞伯 "等,"願你們活著 “應驗成真。
Rosh Hashanah[猶太新年]的意義是一個新的開始,當一個人開始建立一個新的結構的時候。就像我們的聖人說的那樣:”一個人應該永遠認為自己是一半是罪的,一半是義的。如果他做了一個Mitzvot(戒律)的話,他是幸福的,因為他已經將自己和整個世界判給了天平的美德的一方。如果他犯了一個罪過的話,他就有禍了,因為他已經將自己和整個世界判到了天平的罪過的一邊。"
我們應該明白,什麼意味著一個人應該永遠將自己判決為一半一半呢。
1)如果他行了一次Mitzvot(誡命)的話,將自己判到了天平的美德的一邊,怎麼能說他又是一半一半呢?畢竟,他已經判過,已經有多數的美德。反過來說,如果他犯了一個罪過的話,以後怎麼能說他是一半一半呢?
2)知道自己滿身罪過,怎麼能說他是一半一半呢?同時,又不得不承認:”我們有罪,我們背叛了禰",並且"為了那罪"。
事情是我們的聖人們在讓我們明白工作的順序是什麼。這裡沒有上面的法庭和審判的問題。只有當一個人來到上面的法庭面前,他的罪過和美德才會被審判。
相反,在這裡,我們的聖人是在教導我們,一個人總是應該開始工作,選擇好的,厭惡壞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選擇恰恰是在某種一半一半的事情上才是中肯的,因為那時他有選擇的權威。但當一方已經擁有多數時,他就不能再做決定了,因為一個人是跟著多數走的,那麼談選擇就無關緊要了。
這就帶來一個問題:"他怎麼能自欺欺人,說自己是一半一半,但事實上他知道自己罪孽深重。" 但是,我們應該知道,一個人所給予的選擇的事情是永久的,是永遠存在的,如 “一個比朋友偉大的人,他的傾向性比他更大"。按照這個規則,如果一個人的罪過很多的話,那麼他的傾向就很小,這個傾向不比善的傾向性大,而恰恰是一半一半,所以他就能決定。
而由於罪過是通過邪惡的傾向來的,而Mitzvot(誡命)[善行/戒律]是通過善的傾向來的,正如RASHI所解釋的那樣:"禰通過善的傾向創造了義人;禰通過邪惡的傾向創造了邪惡者。"因此,我們的聖人說:"一個人應該永遠認為自己是一半罪人一半義人。" 換句話說,關於選擇,它總是,如果罪過是從……來的話,那麼邪惡的傾向就會減少。因此,他是一半一半。
同樣的,如果他行了一個Mitzvot(誡命),並且已經判到了天平的美德的一邊,他就會及時得到很大的邪惡的傾向,正如經文中所說:”一個比朋友偉大的人,他的邪惡的傾向比他更大"。因此,現在他有了一半一半,所以他將能判向天平的美德的一邊。
因此,在Rosh Hashanah[猶太新年],一個人重新開始自己的工作。另外,十個悔改日的日子被稱為 “赦罪和贖罪的日子",所以一個人將有各種機會再次加入到創造者的工作中,即使他已經離工作如此遙遠。
而工作的本質就是祈禱,因為只有祈禱才能走出大眾的領域,進入單一者的領域。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祈禱的時候,大與小是平等的。而且,一個人如果感覺到自己的卑微的話,一個人就能從心底發出更真誠的祈禱,因為他知道自己的情況,也就是自己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將自己從困境中解救出來。那麼,他就可以說,其實,那些被創造出來的人,有特殊的天賦和精妙的品質,自己可以做一些事情,而那些沒有特殊天賦和良好品質的人,則需要上天的憐憫。因此,只有這個人可以發出誠懇的祈禱。
然而,一個人應該注意不要逃避戰場,上帝禁止,因為這是邪惡的傾向的行為,在一個人可以提供一個真實的祈禱的地方,它給他帶來絕望的火花,並為他提供證據,結論和推論,說他的祈禱將是無用的。最後,一個人變得無法相信 “因為禰聽每張嘴的祈禱"。我們的聖人說:"創造者渴望義人的祈禱"。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祈禱是神性的靈感的主要工具,因為它被認為是為窮人的祈禱。
而祈禱甚至適用於最偉大的人。沒有它的話,一個人就不能在工作中達成 "站立 "的狀態。這就是 "因為窮人永遠不會從土地上停止 “的含義。我們應該明白創造者為什麼這樣應許我們--也就是必須永遠有窮人。如果在以色列沒有這樣的事的話,豈不更好嗎?
然而,在上面的解釋中,"貧窮 “的意思是指祈禱的地方,因為如果沒有缺乏的地方的話,那麼,就沒有祈禱的地方。因此,一旦得到了偉大的賞賜的話,就沒有祈禱的地方了嗎?在這方面,創造者應許我們說:”貧窮的人永遠不會停止。"意思是說,永遠有一個地方可以找到需要的地方,使一個人可以上升到更高的程度。
這就是 "貧窮適合以色列人,就像為白馬的紅帶一樣 “的意思。這意思是說,即使他已經是一個完全的偉大的猶太人,但是,貧窮仍然是適合的,因為它是一個缺乏的地方,這樣他就能獻上他的祈禱。
這就是在《革瑪拉(Gemara)》(Berachot 9b)中提出的問題。"拉比艾拉對烏拉說:'當你上去的時候,當著大家的面,將我的問候送給我的兄弟,拉比貝羅納,因為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並在Mitzvot[戒律/善行]中感到高興。有一次,他成功地將救贖與祈禱結合在一起,他的嘴唇一整天都沒有離開過微笑。"' 換句話說,他成為一個偉大的人,就是當他已經處於救贖的狀態的時候,從所有的缺乏中被救贖出來,沒有什麼可做的了的時候。
在那種狀態下,他有工作找到自己身上的一些毛病(缺乏),好為它祈禱。而當他 "將救贖與祈禱結合起來 “時,他就立刻找到了祈禱的地方,而他有了無盡的喜樂,正如經文所寫的那樣:"因為窮人永遠不會停止從地裡出現"。
由此可見,最重要的是祈禱。要在祈禱上堅強,要相信:”禰聽每個口中的祈禱"。
願我們被銘刻在生命之冊上。
你的朋友,巴魯赫-沙洛姆-哈勒維-阿斯拉格。
巴哈蘇拉姆(Baal HaSulam)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