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當尋求禰的人尋求禰的面容時,尋求他們
我在Slichot 1,從那可敬的,我的父親,我的主人,我的老師那裡聽到的
“當尋求禰的人尋求禰的面容時,尋求他們,從禰居所的天上回應他們,不要對他們的懇求充耳不聞”(為新年第一天所作的Slichot 祈禱)。也就是說……創造世界的目的是善待祂的創造物。但要完成改正,必須在慈悲中對審判的品質甜化。
審判被視為 Gadlut(偉大/成年)。但為了避免由此導致形式的差異,必須有一種妥協的甄別:審判說她本可以得到更多,但她仍然面臨著形式差異的危險。然而,當審判與仁慈的品質融合時,她就不會接受Gadlut的光,從而能夠獲得形式等同。而這種改正是通過將接受的容器轉化為給予的容器來實現的。
因此,當一個人尋求創造者時,他仍然執著於接受,而接受的人被認為是缺乏的,並且因此是被詛咒的,而被詛咒的人不會粘附受祝福者。但一個為了給予而接受的人被稱為“受祝福者”,因為他本身不缺乏任何東西,也不需要任何東西。因此,唯一的困難在於一個人是否處於受祝福的狀態,因為只有憑藉托拉和誡命(Mitzvot)的美德,接受的容器才能轉化為給予的容器。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祈禱:“尋求禰的尋求者。”
有兩種類型的尋求者:一種人只尋求禰的面容,只尋求給予。因此,當他們尋求獲得救贖時,那只是為了禰的面容。他對此說道:“當他們尋求禰的面容時。”那些尋求禰的面容的人,“從禰居所的天上應允他們”,這意味著禰居所的天堂將會顯現,因為他們不再有污點,因為他們已經從接受中被潔淨。“他們的懇求呼喊”,意味著他們所有的祈禱和懇求仍然是為了他們自己,也就是他們渴望接近創造者,這意味著他們仍然沒有從接受的品質中被潔淨出來。
這是因為創造者的工作有兩種甄別:有些人渴望創造者在世上顯現,渴望每個人都知道世上有神性。在這種狀態下,他們並非處於祈禱的中心,而僅僅是他渴望。在這種狀態下,不能說他具有接受的特質,因為他並非祈禱接近創造者,而只是渴望天堂的榮耀在世上顯現。
有些人祈禱接近創造者,這樣他就處於祈禱的中心。那麼你可以稱之為為了自己接受,因為他渴望接受豐盛,以便更接近創造者。這被稱為“懇求”,也被稱為“呼喊”。那些仍處於懇求狀態,即為了更親近的人,可以呼喊,對他們,經文說“對他們不要掩耳不聽”。
這是因為只有那些缺乏的人才會哭求。但對其他人來說,這不是哭求,而只是一種需求,就像“代我問候”。因此,對於面孔而言,那僅僅是一個需求。
“從禰居所的天堂”指的是Eynaim(眼睛),智慧之光,他們將接受豐富的本質,因為他們的Kelim(容器)已經處於接受為了給予的狀態。但那些仍處於懇求狀態的人,“不要掩耳不聽”。Ear(耳朵)指的是Bina;他們需要繼續積聚力量,才能在憐憫之光的照耀下獲得給予的品質的恩賜。
-----------------------------------
27.The actual phrasing in Hebrew is "demand my regards to…
"希伯來文的實際措辭是 "向......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