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你已經勞動了,但沒有找到,不要相信
我聽說的
勞動的必要性是必然要求。既然創造者給予人類禮物,祂就希望人類能在當下感受到這份恩惠。否則,那個人便如同一個傻瓜,正如先賢所言:“何謂傻瓜?即失去所賜之物者。”因為他未能認識到此事的重要性,故不重視守護當下得到的恩賜。
這是一個原則:如果一個人對某物沒有需求,他就不會感覺它重要。需求與痛苦的程度成正比,如果需求得不到滿足,痛苦就越大;需求得到滿足時,快樂、愉悅和喜悅也就越大。這就像一個人被給予各種美酒,但如果他不口渴,他就品嘗不到任何味道,正如經文所說:"如同冷水澆在疲憊的靈魂上。”
因此,當主人準備美味佳餚以取悦他的客人時,有一種習俗:當我們準備肉類、魚類和各種美味佳餚時,我們會特別準備苦味和辛辣的食物,如芥末、辣椒、酸味和鹹味的開胃食物。所有這些都是為了喚起對食物的饑餓的痛苦的感覺,因為當心品嘗到辛辣和苦苦澀的味道時,它會喚起饑餓和缺乏感,而這些需要通過美味佳餚的餐食來滿足。
沒有人會問:"為什麼需要喚起饑餓感?畢竟,主人只需準備滿足需求的美味佳餚,而非準備喚起需求的事物?” 顯而易見的答案是:因為主人希望人們享受美味佳餚,他們對食物的需求越強烈,享受美味佳餚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如果他提供許多美味佳餚,仍無法幫助人們享受餐食,原因如上所述:沒有缺乏,就無法獲得滿足。
因此,要獲得創造者的光,也必須先有對光的需求。而這種需求的來源是勞動:一個人在創造者最隱藏的時刻,越是努力追求創造者的話,他就越是需要創造者,以便創造者開啟他的雙眼,讓他沿著創造者的道路前行。當一個人擁有這種Kli(容器)的缺乏時,當創造者從上方給予他一些幫助時,他就會知道如何保持這份禮物。這樣看來,勞動被視為“Achoraim”(後面)。當他獲得“Achoraim”(後面)時,便有了獲得“Panim”(前面)的空間。
關於這一點, 經文說道:“愚者不渴望智慧。”這意味著他沒有去努力獲取智慧的強烈需求。因此,他沒有“Achoraim”(後面),他自然無法被賦予“Panim”(前面)的甄別的獎勵。
這就是“痛苦與報酬相稱”的含義。即,被稱為“勞動”的痛苦塑造了Kli(容器),從而使一個人能夠獲得相應程度的獎勵。意思是,根據一個人因為沒有獲得他渴望的東西的悔恨的程度,在那個相同的程度上,一個人可以在後來會被獎勵以喜悅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