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 十八祈禱
我在Kislev 15 Shabbat(安息日) 聽到的
在 Shmone Esrei(十八)祈禱中,"因為禰(創造者)帶著慈悲,聽到了禰的民—以色列的每一口中發出的祈禱。"這似乎令人費解:首先我們說,"因為禰聽到了每張嘴裡發出的祈禱",意思是對不值得的人的口中發出的祈禱—創造者仍然也聽到了。經文寫道,"每一個嘴",意思是甚至是一個不值得的人。在後來,它說:"禰的人民,以色列,帶著慈悲",意思是特別是一個在仁慈中發出的祈禱。否則,它就不會被聽到。
問題是我們必須知道在上帝的工作中存在的一切沉重感都是由於在每一步上存在的對立性。例如,存在這樣一個規則,即人必須謙卑。但如果我們只按照這一規則行動的話,雖然我們的先知們說,"要非常,非常謙虛",但這仍然並不意味著它應該是一個法則。這是因為,就像眾所周知的那樣,一個人應該去對抗整個世界,而不是在彌漫在世界上比比皆是的觀點面前讓自己被取消,就像經文寫的那樣,"他的心在耶和華(HaVaYaH)的道路上被提升。"因此,這一規則不是一條我們可以稱之為完整的法則。
而如果我們走到另一端,也就是驕傲那裡的話,它同樣也是錯誤的,因為"所有驕傲的人",創造者說,"他和我不能住在同一住所。"而我們也可以在痛苦的事物上看到對立性。也就是說,如果創造者將痛苦送給了某個人,而我們卻應該相信,創造者是仁慈的話,那麼,他所發送的痛苦必然是符合那個人的利益的。因此,為什麼我們要祈禱,讓創造者將痛苦從我們身上移開呢?
而關於痛苦的問題,我們應該知道的是,痛苦只是為了改正我們,也就是為了使得我們有資格去接受創造者的光才來到我們身上的。痛苦的作用只是為了淨化身體,就像我們的先知們說的那樣,"就像鹽甜化肉一樣,痛苦淨化身體。"在祈禱的事情上,他們將它製造成了改正,這樣改正將取代痛苦。因此,祈禱,同樣也淨化身體。
然而,一個祈禱被叫做"托拉(Torah)的道路。"這就是為什麼祈禱在甜化身體方面比痛苦更有效的原因。因此,為痛苦去祈禱是一個誡命(Mitzva),因為從這裡獲得的額外的收益對個體和整體而言都是有益的。
因為這一點,這種對立性導致了一個人在上帝的工作中感覺沉重和工作的停歇,因此一個人不能繼續工作,並且感覺糟糕。在他看來,他不配去承擔天國的負擔,"就像一頭牛擔起它的軛,就像一頭驢負起它的負荷一樣"。因此,在那時,他被稱為"不渴望的"。
然而,一個人的唯一的目的就是去延展,那一被稱為Malchut的信念,意思是將神性( Shechina(神性))從塵埃中提升上來(意思是創造者統治而不是ego)。一個人的目的是在這個世界榮耀祂的名字,意思是祂的偉大性,這樣,神聖的神性(Holy Shechina)將不會以貧瘠和貧窮的形式顯現。因此,創造者聽到了"每一個嘴中發出的祈禱",即使是一個感覺他仍然遠離上帝的工作,一個不值得的人的祈禱。
這就是"因為禰(創造者)聽到了每一個嘴中發出的祈禱"的含義,什麼時候祂聽到了每一個嘴的祈禱呢?當以色列人民帶著慈悲去祈禱時,意思是簡單的仁慈。當一個人祈禱從塵土中將神性提升出來,去接受信念的時候。
它就類似於一個三天內沒有吃過任何東西的人。那時,當他向另一個人乞討給點吃的東西給他的時候,他不會要求任何奢侈品或多餘的東西;他只是要求某種能夠使他的靈魂復活的東西。
同樣,在上帝的工作中,當一個人發現自己懸掛在天與地之間的時候,他就不會向創造者祈求任何多餘的東西,而只是祈求信念之光,也就是祈求創造者會打開他的眼睛,這樣他就能獲得信念的甄別。這就是所謂的"從塵埃中將神性提升出來。"而這是從"每一張嘴中"那裡接受到的祈禱,也就是,在一個人所處的任何狀態中,如果一個人祈求用信念復活一個人的靈魂的話,這一祈禱就會得到回答。
而這就被稱作"帶著慈悲"去祈禱,當一個人的祈禱只是從上面被憐憫,這樣他就可以維持他的生命活力時。而這就是寫在Zohar中的:"一個為窮人的祈禱立即被接受"的含義。也就是說,當它是為了神聖的神性(Holy Shechina)的時候,它馬上就會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