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 精神性被稱為永不消亡之物
我於1948年聽到的
精神性被稱為永不消亡之物。因此,以某種形式呈現的接受的願望,即為了接受而存在的願望,被稱為“物質性”,因為它將從這種形式中消亡,並獲得為了給予而存在的形式。
在精神中,某個地方的存在被稱為“現實之地”,因為任何來到那裡的人,也就是到達那個地方的人,都會看到與他人相同的形式。相反,想像虛構的事物不被視為真實的地方,因為它是想像虛構的,因此每個人都會以不同的方式想像它。
當我們說“托拉有七十張面孔”時,這意味著有七十個程度。在每個程度上,托拉根據所在程度被解釋。然而,“世界”的本質才是現實,這意味著任何到達那個世界中七十個程度中的任何一個程度的人,都會獲得與所有其他進入該程度的人相同的形態。
由此延伸出我們的聖賢們對《托拉》經文的解釋的言論。他們說,“亞伯拉罕對以撒如此說”,以及我們聖賢的其他類似言論也是如此。他們會說,他們所說的話,正是經文中所解釋的內容。
於是就產生了這樣的問題:他們怎麼會知道這一點,他們會對其他人說什麼?
但正如上文所述,因為那些達成亞伯拉罕(或無論他是誰)所處程度的人,他們看到並知道,就像亞伯拉罕知道和看到的一樣。
因此,他們知道亞伯拉罕會說什麼。同樣,在我們聖賢解釋《托拉》經文的所有言論中也是如此。這一切都是因為他們也達成了那個程度,而精神中的每個程度都是一個現實,每個人都將其視為現實,就像所有來到英國倫敦城的人一樣,每個人都會看到這座城市的一切和說的這座城市裡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