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 關於托拉的給予 – 1
我在1948年五旬節(Shavuot)前夕的一次用餐中聽到
在西奈山賜予托拉這件事,並不意味著托拉被給予了一次就停止了。相反,精神本身並不存在缺失,因為精神是永恆的、永無止境的。但是,由於從給予者的角度來看,我們不適合接受託拉,所以我們說,終止是由更高的給予者來完成的。
然而,當時在西奈山腳下,全以色列都準備好了接受託拉,正如經上所記:“在那裡,以色列人在西奈山前紮營,就像’一個人一顆心’那樣。” 那時,以色列民眾已經做好了準備;他們只有一個意圖,那就是一心一意地接受託拉。
然而,從給予者的角度來看,一切並無改變——他始終在給予,正如以巴力·舍姆·托夫(Baal Shem Tov)的名義所寫,人們每天都必須在西奈山聆聽十誡。
托拉(Torah)被稱為“生命的仙丹”和“死亡的毒藥”。我們必須理解,關於同一主題,如何能有如此截然相反的說法。
我們必須明白,我們無法達成任何現實本身。相反,我們只能根據自己的感覺來達成一切。而現實本身,對我們來說毫無意義。因此,我們無法達成托拉(Torah)本身;我們達成的只是我們的感覺。因此,我們所有的印象都只追隨我們的感覺。
因此,當一個人學習托拉(Torah),而托拉(Torah)使他遠離愛創造者時,托拉(Torah)無疑被視為“死亡的毒藥”。相反,如果他學習的托拉(Torah)使他更接近愛創造者的話,托拉(Torah)無疑被視為“生命的仙丹”。
但托拉(Torah)本身,托拉(Torah)本身的存在,若不考慮那些必須獲得它的下面接受者,就被認為是“沒有容器的光”,在那裡根本無法獲得任何達成。因此,當我們談論托拉(Torah)時,指的是一個人從托拉(Torah)中獲得的感覺,只有這些感覺才能決定創造物的現實。
當一個人為自己工作時,這被稱為Lo Lishma(不是為了她的緣故)。但從Lo Lishma(為了她的緣故)我們來到Lishma(不是為了她的緣故)。因此,如果一個人尚未獲得托拉(Torah)的獎賞,他希望在來年獲得托拉(Torah)的獎賞。但當一個人獲得了完整的Lishma(為了她的緣故)的時候,他在這個世界上就無事可做了,因為他已經將一切都改正到完整的Lishma(不是為了她的緣故)之中。
因此,每年都有一個接受託拉(Torah)的時間,因為那時已經為來自下面接受者的覺醒做好了準備。這是因為,這是托拉的給予之光在下面接受者顯現的覺醒。因此,更高者也正喚醒下面接受者,賦予他們力量,使他們能夠完成接受託拉的必要步驟,就像他們當時準備好了接受託拉時一樣。
因此,如果一個人走在一條洛利什瑪(Lo Lishma)帶給他利什瑪(Lishma)的道路上的話,那麼他就是在走向真理之路。他應該希望最終獲得利什瑪(Lishma),接受託拉的回報。
然而,一個人必須謹慎,始終將目標放在眼前,否則他就會走上反方向的道路,因為身體的根源在於為了自己去接受。因此,它總是被引向它的根源,也就是接受的目標,這與被稱為“生命之樹”的托拉截然相反。這就是為什麼身體將托拉視為“死亡的毒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