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風暴在他周圍肆虐
我在1948年4月18日尼散月9日聽說
我們的聖賢談到“風暴在他周圍肆虐(希伯來原文:他的周圍長滿了毛髮)”這節經文時說,創造者對待義人如同頭髮絲般細緻。他問道:如果他們總體上是義人,為什麼他們應該受到嚴厲的懲罰呢?
我們的聖賢談到“風暴在他周圍肆虐”這節經文時說,創造者對待義人如同頭髮絲般細緻。他問道:如果他們總體上是義人,為什麼他們應該受到嚴厲的懲罰呢?
關鍵在於,我們所說的世界中的所有邊界,都是從接受者的角度來看,也就是說,較低的層面在某種程度上限制和約束自己,因此保持在較低的層面,因為在更高的層面,他們同意較低層面所做的一切。因此,豐富在這種程度上延伸到較低的層面。因此,通過他們的思想、言語和行為,較低的層面使豐富從較高的層面以這種方式降下。
事實上,我們所說的世界邊界都是從接受者的角度出發的,這意味著下層較低者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己,因此處於下層;而上層人則贊同下層較低者所做的一切。因此,豐富之物也延伸到了下層。因此,下層較低者通過他們的思想、言語和行動,以這種方式將豐富之物從上層降下。
事實證明,如果下層較低者將微小的行為或言語視為重大行為,例如,將短暫地停止與創造者的“Dvekut”(粘附)視為違反《托拉》中最嚴重的禁令,那麼上層更高者就會同意下層較低者的意見,並認為他真的違反了嚴重的禁令。因此,義人說創造者對他一絲不苟,正如下層較低者所說,上層更高者也同意。
當下麵較低者不將微小禁令視為嚴重禁令時,上層也不將他所違背的微小事物視為重大禁令。因此,此人被視為小人物,即他的Mitzvot(誡命)被視為微小,他的過犯也被視為微小。它們被視為具有同等分量,他總體上被視為小人物。
然而,若有人視微小的事情為重大,並認為創造者對此一絲不苟,則此人被視為大人物,其過錯與誡命皆被視為重大。
一個人犯下罪孽時會感到痛苦的程度,與履行誡命時感到快樂的程度對應。關於這一點,有一則寓言:一個人犯下了一樁駭人聽聞的罪行,違背了國王的旨意,被判處二十年徒刑。監獄位於國境之外某個荒涼的地方。判決立即執行,他被送往世界盡頭的荒涼之地。
在那裡,他找到了其他被國王判刑的人,他們和他一樣在那裡,但他患上了健忘症,忘記了自己有妻子、兒女,還有朋友和熟人。然後,他便認為整個世界不過是他眼中的那片遙遠之地和那裡的人們,他就是這樣誕生於此的。除此之外,他一無所知。
原來,他的真理源於他的感覺,源於他此刻的感受,他根本不考慮真正的現實,只基於他的知識和感受。
在那裡,他們和他一起學習法律和法典,以便他知道這次不會再犯法,並防範法律中規定的所有罪行,並知道如何改正自己的行為,以免他們能將他驅逐出境。當他研讀國王的法律典籍時,他發現,例如,任何違反此種罪行的人,都會被流放到遠離塵世的懲戒(改正)之地。他對這種嚴厲的懲罰感到印象深刻,並對他們施加如此嚴厲的懲罰感到憤恨。
但他永遠不會想到,他自己就是那些破壞國家法律的人之一,而他們已經依法審判了他,並執行了他的判決。由於他染上了健忘症,他永遠無法感受到自己的真實存在。
這就是“風暴在他周圍肆虐(希伯來原文:他周圍戒備森嚴)”的含義:一個人必須反思自己的每一步,認識到他自己已經違反了國王的誡命,而他們已經將他驅逐出境。
如今,通過諸多善行,他的記憶開始恢復,他開始感受到自己離塵世安居之地有多遠。
他開始悔改,直到被帶離塵世,回歸安居之地,這種感覺正是通過一個人的善行而產生的。他開始感到自己已經遠離了自己的起源和根源,直到他獲得創造者賜予的“粘附(Dvekut)的獎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