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使他更接近祂的願望
我於1944年2月5日聽到關於《葉特羅》1的講義
關於“使他更接近祂的願望”這句經文,我們的先賢解釋道:“怎麼會這樣?因為他被逼迫,直到他說’我願意’。”我們還必須理解我們祈禱的“願有這樣一個願望”的含義是什麼,因為小牛想吃奶,母牛更想餵養它,那麼,我們為何需要祈禱“願在上方有這樣的願望”呢?
眾所周知,為了要從上而下延伸豐富,一個人必須先有一個由下而上的覺醒。我們必須理解為何需要先有一個由下而上的覺醒。因此,我們祈禱“願上面有這樣一個願望”。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從上而下喚醒這樣一種願望,以傳遞給下面。
僅僅我們有願望是不夠的,給予者方面也必須有善意的給予的願望。儘管在上方存在著善待創造物的普遍的願望,但祂仍等待我們的願望來喚醒祂的願望。
換言之,若我們無法喚醒祂的願望,這表明接受者這一方的願望尚不完整。因此,正是通過祈禱“願在上方有這樣一個願望”,我們的願望才成為真正的願望,成為承載豐富的合適的“容器”(Kli)。
同時,我們必須承認,我們所做的一切,無論是善是惡,一切都源自上方(這就是個人的天道 的含義),也就是創造者做了一切。然而,同時,我們必須為惡行感到遺憾,儘管它也源自上方。
理智(頭腦)主張我們不應懊悔,而應為審判辯護,也就是認為惡行降臨於我們是為了我們的利益。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我們必須懊悔,因為祂不讓我們行善,這無疑是懲罰的結果,意味著我們不配侍奉創造者(國王)。
如果一切都被天道引導,我們如何能說自己不配因為根本不存在來子下面的行為呢?為此,我們被賦予了使我們遠離創造者工作的邪惡的思想和願望,使我們不配侍奉祂。為此,我們為此祈禱,祈求這成為我們得以改正的地方,使我們配得上並有能力接受創造者的工作。
現在,我們可以明白為什麼會有關於某些苦難的祈禱的原因了。這種苦難必定是作為懲罰而來的,而懲罰必定是改正,因為有這樣一個規則:懲罰就是改正。因此,我們為何要祈求創造者取消我們的改正呢?正如我們的聖賢所言,關於經文“你的兄弟在你眼中卑微”的解釋,也就是你的兄弟遭受了苦難。我們必須明白,祈禱比懲罰更能改正一個人。因此,當祈禱取代懲罰出現時,苦難便得以解除,祈禱則取代其位置以更好地改正身体。
這就是我們的先賢所說的“被獎勵了——通過托拉;沒有被獎勵——通過苦難”的含義。我們必須知道,托拉的道路比苦難的道路更成功,帶來更多的益處。這是因為Kelim(容器)將適合接受更高之光,它們更寬廣,能夠產生與祂的Dvekut(粘附)。
這就是“他被逼迫直到他說‘我願意’”的含義。這意味著創造者說:“我渴望來自下面者的行動。”
祈禱的含義正如我們的聖賢所說:“創造者渴望義人們的祈禱”,因為通過祈禱,Kelim(容器)得以被創造者所接受,以便祂後來給予豐富,因為有合適的Kli(容器)來接受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