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工作的目的 – 1
我於舍瓦特16日,即1941年2月13日所聽到的
眾所周知,服侍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使創造者感到滿足。然而,必須明白“給予”的含義,因為這個詞被所有人使用,而習慣會磨滅味道。因此,我們必須徹底澄清“給予”一詞的含義。
問題在於,接受的願望也包含在下面較低者的給予的願望中(但接受的願望可以通過改正來使用),否則給予者與接受者之間就不會有聯繫。這是因為,一個人給予而另一個人毫無回報,卻仍存在合作關係,這是不可能的。
只有當雙方彼此相愛時,他們之間才會有聯繫和友誼。但若一方展現愛意而另一方毫無回應,這種愛是虛假的,無權存在。我們的聖賢關於《以賽亞書》51章的經文“對錫安說:‘你們是我的子民’”解釋道,不要說“Ami”(我的子民),而要說“Imi”(與我同在),1“成為我的夥伴”(《光輝之書·創世紀》第5頁),意指創造物與創造者處於夥伴關係。
由此可知,當下面較低者欲給予創造者時,下面較低者也應從創造者那裡接受。這稱為夥伴關係,即下面較低者給予,更高者也給予。
然而,接受的願望應渴望粘附於祂,接受祂的豐富、養育與善意;而這正是創造的目的,即對造物行善。
然而,由於在Nekudim世界發生的容器的破碎,接受的願望落入了Klipot(殼)的領域,從而在Kli(容器)中形成了兩種甄別。1) 它與分離的愉悅建立了聯繫,脫離Klipot(殼)的權柄的工作被稱為“淨化工作”。2) 由於破碎而產生的第二個甄別是與精神愉悅的分離。
換言之,一個人變得遠離精神世界,對精神世界毫無渴望。對此的改正稱為“Kedusha(神聖)”,其工作順序是渴望祂的崇高。在此狀態下,創造者通過這些容器向他閃耀。然而,我們必須知道,一個人擁有“純淨的容器”(Kelim)的程度,也就是“憎惡邪惡”的程度,就是他能在“Kedusha(神聖)”中工作的程度,正如經文所記:“你們愛耶和華的,當憎惡邪惡。”
由此可知,存在有兩種甄別:1) 純淨,2) Kedusha(神聖)。Kedusha(神聖)被稱為Kli(容器),即去接受祂的恩典的準備,通過行善來恩待祂的創造物的方式。然而,這個Kli(容器)歸屬於下面接受者,意味著它需要我們來修復。換言之,我們必須渴望善,這意味著要廣泛地在祂的崇高與他自身的卑微上從事工作。
然而,本應出現在“Kedusha(神聖)”的“Kli(容器)”中的豐富,掌握在創造者手中;祂是給予下面接受者豐富的那一位。在那時,下面接受者無法以任何方式參與其中,這被稱為“隱秘的事情屬於耶和華,我們的上帝”。
創造的思想,即“善待祂的創造物”,源於“Ein Sof”(無限)。因此,我們祈禱給予Ein Sof(無限),即創造者與創造物之間的連接。這就是阿裡(ARi)著作中所寫的意思,我們必須祈禱給予Ein Sof(無限)。
這是因為Atzmuto(祂的自我)與創造物沒有任何連接,因為連接的起點在Ein Sof(無限),祂的名字,即創造的根源開始於那裡。這就是《耶路撒冷塔木德》中所寫的意思,即祈禱者在那一“名字”中祈禱,意味著那裡有祂的名字,而祂的名字與Ein Sof(無限)在傳說的語言中被稱為“一座充滿豐富的塔”。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向那個名字祈禱,以接受為我們預備的恩惠的原因。
這就是為什麼Keter被稱為“祂善待創造物的願望”,而給予創造物的利益本身被稱為Hochma(智慧),即豐富本身。這就是為什麼Keter被稱為Ein Sof(無限)和“發散者”。然而,Hochma還不能被稱為“發散物”,因為在Hochma中尚無Kli(容器)存在,它被視為沒有Kli(容器)的光。
因為這一原因,Hochma,也被甄別為發散者,因為沒有容器,對光就不會有達成,而Keter和Hochma之間的本質區別在於,在那裡,發散物的根源是更加顯露的。
- 這兩個詞在希伯來語中由相同的字母組成,當沒有標點符號時,如在聖經中,它們看起來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