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限制的問題
我在1943年6月4日,即西萬月1日,安息日前夕聽到的。
限制的問題在於一個人將自己限制在所處的狀態裡,不渴望Gadlut(偉大/成年)。相反,一個人希望永遠保持現狀,這被稱為永恆的Dvekut(粘附)。無論一個人擁有多少Gadlut(偉大/成年),即使他擁有最微小的Katnut(渺小/嬰兒期),如果這對他永遠閃耀的話,就被視為獲得了永恆的Dvekut(粘附)。
然而,渴望更多Gadlut(偉大/成年)者,被視為奢侈。這就是“任何悲傷都是多餘的”之意,即悲傷之所以降臨於人,因其追求奢侈。這正是以色列人領受托拉時,摩西帶領他們來到西奈山腳下的含義,正如經文所記:"他們站在山腳下。”
(山[希伯來語:Har]意為思想[希伯來語:Hirhurim])。摩西帶領他們到達了思想、理解和理智的盡頭,也就是最低的程度。唯有當他們同意處於這種狀態,在其中行走而不動搖或偏離,並保持這種狀態,仿佛他們已經擁有最大的Gadlut(偉大/成年),並且為此感到快樂,這就是“以喜樂侍奉耶和華”的含義。因為在Gadlut(偉大/成年)期間,不能說他給他們工作以使他們喜樂,因為在Gadlut(偉大/成年)期間,喜樂是自然而然產生的。相反,喜悅的工作是在Katnut(渺小/嬰兒期)時期給予他們的,這樣即使他們感受到Katnut(渺小/嬰兒期),仍能擁有喜悅。而這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這被稱為“主要程度”,被甄別為Katnut(渺小/嬰兒期)。這種甄別必須是永久的,而Gadlut(偉大/成年)只是附加的。此外,一個人應渴望主要程度,而非附加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