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土地在各個層面帶來的利益
我在Tevet 1942年聽到的
眾所周知的是,除了通過它的對立面之外,沒有任何東西會以它的真實的形式顯現,"如同光明只有通過黑暗才能凸顯出來"那樣。意思是一切事物都指向它的對立面,而透過某個事物的對立面,它的對立面的存在才可能被感知到。
因此,如果與某個事物平行的對立面缺失的話,那麼,想要在完整的清晰中達成某件事物是不可能的。例如:想要評估並說某件東西是好的是不可能的,如果它的那一指向壞的事物的對立面是缺失的話。這對苦和甜,愛與恨,飢和飽,渴和止渴,黏附和分離,都是同樣的情況。事實證明,在獲得對分離的仇恨之前是不可能去到對黏附的愛的狀態的。
為了獲得對分離的仇恨的那一程度的獎勵,你必須先知道什麼是分離,意思他與什麼東西分離開了,只有那時一個人也許可以說,他想要去改正那一分離。換句話說,一個人應該檢驗他是與什麼以及與誰發生了分離。在那之後,他才可能嘗試去修復它,並使他自己與那一和他分離開的東西重新連接起來。例如,如果一個人明白他將受益於與他的重新連接的話,那麼,他可以假設並知道他如果繼續停留在這種分離狀態的話,他會失去什麼。
收益和損失是根據快樂和痛苦來衡量的。一個人遠離那些導致一個人痛苦的東西,並仇恨它。遠離它的距離取決於導致他痛苦的程度,因為擺脫痛苦是人的本性。因此,一個取決於另一個,意思是根據痛苦的程度,一個人努力並做出各種各樣的行動,以便遠離它。換句話說,正是痛苦導致了對那一導致痛苦產生的事情的仇恨,並且在這個同樣的程度上,一個人遠離它。
這樣看來,為了知道要獲得那一叫做"形式等同"的粘附,一個人必須做什麼,一個人應該知道什麼是"形式等同。通過那個他會知道什麼是形式的差異和分離。
從卡巴拉著作和它們的那些作者那裡,我們知道上帝是仁慈的。意思是,祂像下面的創造物顯現的天道是仁慈的;而這是我們必須相信的東西。
因此,當一個人檢驗這個世界的行為方式,並開始審視自己或他人時,他發現的情況卻與創造者是仁慈者的這一名字是很不相稱,也就是他們如何在創造者的天道( Providence)下遭受痛苦而不是經歷快樂的時候,就很難讓他說創造者的天道(Providence)是仁慈的,並賦予豐富的。
但是,我們必須知道,在那種狀態下,當他們不能說創造者只賦予好的東西的時候,他們就被看作是邪惡者,因為他們經歷的痛苦使得他們去譴責他們的創造者。只有當他們看到創造者賦予他們快樂時,他們才能維護創造者的行為的正當性。它就正如我們的先知們所說的那樣:"誰是正義的人?那些維護創造者的行為的正義性的人"。意思是那個說創造者在以正義的方式引領世界的人。
因此,當一個人遭受苦難時,一個人就會遠離創造者,因為他自然地變得仇視祂,因為祂帶給了他折磨和痛苦。因此,在一個人應該愛創造者的地方,他現在去到了與其相反的地方,因為他已經來到了恨創造者的狀態。
因此,一個人應該做什麼才能來到愛創造者的狀態呢?為此目的,我們被賦予了在妥拉(Torah)和誡命(Mitzvot)中的從事的解藥,因為在其中的光改正我們。在那裡存在著光,它會讓一個人感覺到那一分離的狀態的嚴重性。並且慢慢地,隨著一個人有意去獲得妥拉(Torah)之光時,對分離的仇恨就會在他內在被製造出來。他開始感覺到那一導致他和他的靈魂分開並遠離創造者的原因是什麼。
因此,一個人必須相信祂的天道是仁慈的,但是因為一個人沉浸在愛自己當中,它就會在他內在造成形式的差異,因為存在著一個叫做為了去給予的改正,稱為"形式等同"。只有以這樣的方式,我們才能接受喜悅和快樂。而那一無能為力去接受到創造者想要給予的喜悅和快樂的狀態,在這個接受者當中喚起了他對分離的仇恨,而那時一個人可以甄別在形式等同中存在的巨大利益,這樣一個人就會開始渴望與創造者的黏附。 結果,每一個形式都指向它的對立的另一個形式。
因此,所有那些在其中一個人感覺到他已經到了分離的狀態的下降,都是一個在某種事物和它的對立面之間作出甄別的機會。換句話說,一個人應該從下降中,學習上升所帶來的利益是什麼。否則,一個人將無法去欣賞從上面而來的這種將他帶到與創造者靠近的方式以及他被給予的上升的重要性。這樣,他將無法獲得那些他可以獲得的重要性,就像當一個人被給予食物時,卻沒有對食物的飢餓感的情況那樣。
這樣看來,這些下降,也就是那些分離的時候,導致了在上升中存在的粘附的重要性的產生,而這些上升使他討厭導致他分離的下降。換句話說,他無法評估這些下降有多麼糟糕,當一個人在誹謗天道(Providence),甚至無法感覺他誹謗的對像是誰的時候,要知道他必須為這樣的罪懺悔。這就被稱作"對創造者的誹謗"。
因此,這樣看來,正是當一個人同時有著這兩種形式時,一個人才可以甄別一個事物和其對立面之間的距離,"就像光明只有在黑暗當中才能凸顯出來那樣。"只有那時,一個人才能評估並尊重黏附這一事物,透過它,在創造的思想,也就是"祂想為祂的創造物做好事"的思想中存在的那些喜悅和快樂才可以被獲得,呈現在我們的眼睛前面的一切事物都不過是創造者希望我們透過這種方式達成我們這樣去做的方式的東西,因為它們是透過它們達成那一完整的目標的方式。
然而,想要達成與創造者的黏附並不是那麼簡單的。它需要竭盡全力付出巨大的努力來獲得喜悅和快樂的感覺和感知。在那之前,我們必須證明天道(Providence)的正義性,超越理智地相信創造者是以至善的方式對待祂的創造物的,並說,"他們有眼睛,但是看不見。"
我們的聖哲們說,"Habakkuk來了,並將它們歸於一。"就像經文寫的那樣:"義人應該透過他的信念活著。"意思是一個人不需要使自己糾纏於細節,而是應該將他的整個工作集中在一個單一的點上,一個規則上面,它就是對創造者的信念上面。這就是他應該祈求的東西,意思是祈禱創造者將幫助他能夠以信念超越理智的形式前進。在信念中存在著力量:透過它,一個人去到分離的仇恨的狀態。這被認為是信念間接地使得他仇恨那一分離。
我們看到,在信念,看見和知道(faith, seeing, and knowing)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某種可以被看見和被知道的東西,如果頭腦自然地使他認為,做這件事是值得,很好的,並且一旦決定那樣做是必要的話,這個決定對於他決定的那件事情而言就足夠了。換句話說,他在他已經決定的那一形式中來執行這件事。這是因為頭腦在每一個單獨的行動中都伴隨著他,以便不讓他破壞他的頭腦已經告訴他的東西,並讓他百分之一百地明白,一直去到頭腦將他帶到他已經達成那個決定的那一程度。
然而,信念是一個關於潛在的同意的事情。換句話說,他戰勝理智並說,它的確是值得這樣去做,因為信念使得超越理智去工作成為必然。因此,信念超越理智,只有當他相信時,才在這行動期間是有用的。只有那時,他才願意在工作上超越理智地去付出努力。 相反,當他離開信念哪怕是一刻的時候,意思是即使當信念減弱一瞬間的時候,他立刻終止了托拉(Torah)和工作。即使不久前他使自己承擔起了信念超越理智的負擔也幫助不到他。
然而,當他在他的頭腦中,認為這對他來講是一件壞事,也就是它是某種給他的生命帶來風險的事情的時候,他則不需要任何重複的解釋並推理為什麼它是一件危險的事。相反,因為他曾經完全在他的腦海裡認識到他應該實踐這些事情,他的頭腦告訴了他哪些是不好的,哪些是好的,他現在跟從那一決定。
我們看到,在頭腦認為必要的東西和只是信念認為必要的東西之間存在的區別是什麼,以及是什麼使得,當某件事情是基於信念的時候,我們必須時刻記得這一信念的形式是什麼,否則的話,他便會從他的程度跌落下來,陷入到邪惡的狀態當中。這些狀態甚至可能在一天當中就會發生;一個人可能會在一天之內從他的程度跌落很多次,因為,在一天當中信念超越理智一刻都不停止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們必須知道對信念的遺忘的原因源於這樣一個事實,即信念超越理智和頭腦是與身體的所有願望相對立的。因為身體的這些願望來自於根植印刻在我們內在的那一被稱作"接受的願望"的本性,無論是在頭腦裡還是在心裡,這一本性都控制著我們,因此,身體總是被我們的本性拉動著前進。只有當黏附到信念上時,它才擁有使他自己走出身體的願望的控制和超越理智的能力,意思是對抗身體的理智去行動。
因此,在一個人獲得那一被稱為"粘附"的給予的容器之前,信念不能在他身上建立起一個永久的基礎。當信念不為他照耀時,他看到他是處在一個不可能再低的狀態中,而這都是因為形式差異,也就是為了自己去接受的願望造成的。這一分離導致了他經歷的所有磨難和痛苦,摧毀了他在工作中付出的努力所建造的所有的建築物。
他看到,在他失去信念的那一刻,他就處在了一個比當他開始踏上這一給予的工作的道路時的狀態還要糟糕的狀態中。因此,一個人獲得了對分離的仇恨,因為他立即開始感覺到在他自己當中,以及在整個世界中經歷的這些痛苦。這使得他很難維護他的上帝對祂的創造物的天道的正義性,也就是將祂看作是仁慈的,因此,那時他感覺整個世界在他面前都變得黑暗起來,他沒有能夠從中獲得任何快樂的東西。
因此,當一個人每一次開始去改正這一對上帝的誹謗的缺陷時,他就獲得了對那一分離的仇恨。而透過這一他在分離當中感覺到的仇恨,他去到了對黏附的愛當中。換句話說,根據他在分離過程中所遭受的痛苦的程度,在那同樣的程度上,他越來越渴望接近與創造者的黏附。同樣,根據他將黑暗看作是壞的狀態的程度,在同樣的程度上,他來到了感覺粘附是一件好的事情的狀態。在那時,當他獲得了某種粘附的時候,他就知道瞭如何去珍惜它,並且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知道瞭如何去珍惜它。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世界上存在的所有痛苦都不過是為了這些真正的折磨(對分離的無法忍受)的一種準備而已。這些折磨是一個人必須達成的折磨,否則他將無法達成任何精神的東西,因為沒有容器就沒有光。這些折磨,這些真正的折磨,被稱為"對天道(Providence)的譴責和誹謗。這就是一個人祈禱的東西——不要去誹謗天道(Providence),而這些就是創造者接受的折磨。這就是"創造者聽見每張嘴巴發出的祈禱"這一說法的含義。
創造者之所以會回應這些折磨的原因,是因為在那時,一個人不再為了自己的接受的容器去祈求上帝的幫助,因為我們可以說,如果創造者賦予了所有他渴望的一切的話,由於這樣他所獲得的形式的差異,就可能使他更遠離創造者。而是,正好與此相反:一個人為了信念去祈求,請求創造者給予他戰勝他的接受的願望的力量,並獲得形式等同的獎勵,因為他看到,在沒有永久的信念,意思是當當信念沒有為他照耀時,會導致他開始產生對上帝的天道的懷疑的想法。
這反過來,當他譴責他的創造者的時候,就會將他帶到一個被稱作"邪惡者"的狀態。這樣看來,他感覺到的所有痛苦都是因為他誹謗天道(Providence)的結果。這樣看來,傷害他的東西就是在他應該讚美創造者,並說"被祝福的是祂在祂的榮耀中創造了我們"的時候,意思是創造物應該尊敬創造者的時候,他看到的卻是這個世界的運作方式與祂的榮耀是不相符的情況,因為每個人都在抱怨和需求的是,首先創造者以仁慈領導世界的天道應該是開放的。因為它是沒有公開的,他們就說,這一天道(Providence)沒有在榮耀祂,而這使他痛苦。
因此,透過一個人遭受的這一折磨,他被迫著去誹謗上帝的天道。因此,當他要求創造者給予他信念的力量並被賦予仁慈的獎勵時,它就不會是因為他想去接受好的感覺,以便取悅他自己而那樣祈求。相反,它是因為這樣他就不會去誹謗;而誹謗就是造成他痛苦的東西。為了他自己,他想要超越理智地相信創造者在以仁慈的天道領導著世界,而他希望他的信念在他的感覺中安定下來,就好像它就在理智之內似的。
因此,當他實踐妥拉(Torah)和誡命(Mitzvot)時,他不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想去擴展上帝之光,而是因為他無法忍受不能夠維護祂的天道的正義性,也就是創造者在以仁慈領導世界的緣故。而使他感到痛苦的是他褻瀆了上帝是仁慈的那一名字,因為他的身體聲稱的和上帝的仁慈的天道正好相反。
這就是透過處於一個分離的狀態的時候,造成他痛苦的所有東西,也就是他無法維護祂對世界的天道的正義性。這被認為是對那一分離的狀態的憎恨。而當他感覺到這一痛苦時,創造者就聽到了他的祈禱,並將他帶到祂身邊,而他就獲得了與創造者粘附的獎勵。這是因為他因為分離讓他感覺到的那一痛苦使得他獲得了與創造者粘附的獎勵;而那時經文是這樣說的,"就像光明的程度只有在黑暗的程度中突顯出來。
這就是"一個土地在每個方面的收益"的含義。地(land)是創造物(接受的願望);每個方面意思是透過收益,意思是當我們看到了分離的狀態和黏附的狀態之間的差異時,透過那個,我們被賦予了在每一個(所有)狀態與創造者的黏附的獎勵,因為創造者被稱作"所有事物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