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在精神工作中,什麼是習慣變成第二天性?
我在1943年聽到的
透過使一個人逐漸習慣於某件事情,那件事情對那個人而言就變成了第二天性。因此,沒有任何東西會阻止一個人無法去感覺它的現實的。這意味著雖然一個人在現在還沒有對某個事物的感覺,他仍然可以透過習慣於那件事而去到對它的感覺上。
我們必須知道,就感覺而言,在創造者和創造物這兩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差異。因為對創造物而言,存在著感覺者和被感覺到的東西,達成者和被達成的東西。這意味著我們擁有某個與某種現實連結起來的感覺者。
然而,一個沒有感覺者的現實只是創造者祂本身。在祂當中,我們無論如何"沒有任何思想和感知",而這不是一個人的情形,他的整個存在,只有透過對現實的感覺,才存在。即使現實的有效性被評估是否為有效的,也只是相對於一個感覺那一現實的人。
換句話說,感覺者所品嚐到的東西,就是對他而言看作是真理(實)的東西。如果一個人在現實中品嚐到了一種苦澀的滋味的話,那就意味著他在他所處的處境中感到不好,並且因為那個狀態而遭受痛苦,那個人在精神工作中被看作是邪惡者。這是因為祂在譴責創造者,因為創造者是被稱作"仁慈的",因為祂只給予世界以良善。然而,就那個人的感覺而言,那個人感覺到他從創造者那裡接受到了相反的東西,意思他所處的狀態是不好的。
因此,我們應該了解我們的先知們寫的是什麼(Berachot 61),"世界,要么是為完全的邪惡者,要么是為完全的正義者,才被創造出來。"它意味著:要么一個人在世界中品嚐和感覺好的味道,在那時一個人證明創造者的正義性,並說上帝只給世界帶來良善;要么如果一個人在世界中感覺和品嚐到苦澀的味道的話,那麼,那時一個人就是邪惡者。這樣說是因為一個人在譴責創造者。
這樣看來,一切事情都是根據一個人的感覺來衡量的。然而,所有這些感覺與創造者本身沒有任何關係,就像它在"統一的詩篇"中寫的那樣,"就像她一樣,你也將永遠是那樣,但在你當中的短缺和盈餘卻不是那樣。 "因此,所有的世界和所有的變化只是相對於接受者而言,就像一個人達成它們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