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封信
1958年5月6日,Omer计数第31天,曼彻斯特。
致学生们,愿他们长寿。
我收到了一封来自…的电报,说我们赢了。让我们希望,我们也能赢得与邪恶的倾向的战争--在那里,我们也会成功,实现为创造者带来满足的目标。
现在是我们开始像强大的强者一样,向着我们神圣的目标前进的时候了。众所周知,通往目标的铺路是爱朋友,由爱朋友转为爱创造者。而在爱的问题上,则是通过 "为自己购买一个朋友"。换句话说,通过行动,买到了朋友的心。即使他看到朋友心如止水,也无可厚非。如果他觉得自己在工作中适合做他的朋友的话,那么他必须通过行动来购买他。
每一份礼物(当他知道朋友会喜欢时,无论是在言语上、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可以确定为礼物。但是,每一份礼物都必须是公开的,让他的朋友知道,而就思想而言,一个人不知道他的朋友正在想着他什么。因此,话语也是需要的,也就是说,他应该告诉他,自己在想他,关心他。而这,也应该是关于他的朋友喜欢的,也就是说,他的朋友喜欢什么。一个不喜欢吃甜食,而喜欢吃咸菜的人,就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请朋友吃咸菜,而要专门根据朋友的喜好请朋友吃甜食,因为这是他朋友喜欢的。由此,我们应该明白,有些东西对一个人来说可能不重要,但对另一个人来说却比什么都重要),他给朋友的东西就像一颗子弹,在石头上划出一个空洞。虽然第一颗子弹只是划伤了石头,但当第二颗子弹打在同一个地方时,已经打出了一个缺口,而第三颗子弹则打出了一个洞。
而通过他反复射出的子弹,这个洞就变成了朋友石心中的一个空洞,所有的礼物都聚集在这里。而每一件礼物都会成为爱的火花,直到所有爱的火花都积聚在铁石之心的空洞里,成为一团火焰。
火花和火焰的区别在于,凡是有爱的地方,就会有公开的披露,也就是说向所有的人披露,爱之火在他身上燃烧。而爱之火烧掉了一个人在路上遇到的所有罪过。
而你是否应该问:"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对朋友有一颗石头之心,那该怎么办?" 请原谅我写道:"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有一颗石头之心。"我的意思是,除了那些觉得并知道自己的朋友会爱他们,会给他们送礼物(不一定是行动上的,但至少是只对他说好话和特别关注)的朋友,他们没有异议。我指的只是那些觉得自己在爱朋友方面心很冷的人,或者是那些本来有一颗麻木的心,但朋友的冷淡也影响到了他们,他们的心已经冰封不动了。
对此的建议非常简单。火的本质是通过石头之间互相摩擦,就会起火。这是一个伟大的规则,因为 "从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一个人来到Lishma(为了她的缘故)"。"尤其是当行为是Lishma(为了她的缘故),意思是行动是给朋友送礼(给予),而目的是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接受)时,更是如此。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一个人只将礼物送给一个我们认识并承认是我们所爱的人。由此可见,礼物的目的就像感谢朋友给他的爱一样。但是,如果一个人将礼物送给一个陌生人,也就是说他不觉得他的朋友和他的心很亲近的话,那么他就没有什么可感激的。由此可见,目的是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意思是......应该的意图。
表面上,可以说这叫做 "慈悲",因为他看到朋友没有人跟他说话,跟他打招呼的时候,他就会怜悯他的朋友,所以他才会这样对他。事实上,有一个祈祷--创造者会帮助他,让他感受到朋友的爱,让朋友亲近他的心。这样,通过行为,他也得到了目的的回报。
但是,虽然在做的时候,送礼者打算给朋友的礼物只是作为慈善(即使他是为朋友付出时间,因为对一个人来说,时间有时比他的金钱更重要,正如经文说:"一个人关心他缺钱,但不关心他缺时间"。然而,关于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因为有的人一小时赚一斤,有多有少。而同样的,他们的精神力--一小时赚多少精神的力量等等),那么,一个人就是在为自己作证,他的目的不是为了爱朋友,也就是说,通过行动,他们之间的爱会增加。
而只有当他们两人都是为了礼物而不是为了给予时,通过心的磨合,即使是最强的心,也会各自从心墙中带出温暖,而温暖会点燃爱的火花,直到形成爱的衣服。然后,他们两人将被覆盖在一张爱的毯子之下,也就是说,一种爱将包围和笼罩他们两人,因为众所周知,Dvekut[粘附]将两人合二为一。
而当一个人开始感受到朋友的爱时,喜悦和快乐就会立即在他身上开始觉醒,因为规则是新奇的东西让人感觉快乐。朋友对他的爱对他来说是一件新鲜事,因为他一直都知道,只有他自己才会关心自己的安危。但当他发现朋友关心他的那一刻,就在他内心唤起了无比的喜悦,他再也顾不上自己了,因为一个人只有在感到快乐的地方才能劳作。而他既然开始在关心朋友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自然就不能再顾及自己。
我们看到,在自然界中,在渴望变得无法忍受之前,都会有爱。而如果你想问:"怎么可能通过爱,一个人会产生取消自己的存在的愿望呢?"答案只有一个。"爱腐坏了那条线。" 换句话说,它是非理性的,被认为是腐坏了那条线。
只有这样,当有了这样的爱,每一个人都行走在一个全然美好的世界里,觉得创造者保佑了自己的那份爱。那么,"被祝福者人粘附祝福者",他就会得到与祂永远同在的Devkut(粘附)的回报。
并且通过爱,一个人愿意取消自己的整个现实。众所周知,作为一个整体,一个人分为两部分:现实和现实的存在。现实是指一个人感到自己是一种缺乏,是一种接受快乐的愿望。而现实的存在,就是他所接受的愉悦和快感,通过这种愉悦和快感来滋养身体,并能坚持下去。否则,他就要毁灭自己,从世界上消失。这就是,"上帝所创造的是去做 "的意思,"上帝所创造的 "指的是现实,"做"指的是现实的存在。
现实的存在分为三个部分。
1)必然性,没有必然性,现实就会被取消。换句话说,他每天至少要吃一块面包和一杯水,要在板凳上睡上几个小时,衣不蔽体,甚至不能在家里睡,要在外面、街上或田野里睡。在下雨的时候,为了避免湿冷,他应该到一些山洞里面去睡觉。他的衣服,也可以是破布,这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因为他只想要现实的存在,而不是别的。
2)做一个普通的、重要的小资阶层--有一个家和家具、家用电器、受人尊敬的衣服等等。
3)有一种愿望,希望像那些拥有许多房屋和仆人、精美的家具和精美的用具的富人一样。虽然他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他的眼睛和心却向往着它,他唯一的希望就是过上奢侈的生活,他的辛苦和劳作只为达成富裕阶层的水平。
而在上述这三种甄别中,还有第四种甄别。如果他已经赚够了今天的钱,那么他就不会再关心明天的事情。相反,他将每一天都看成是他生命中所有的岁月,就像七十岁一样。而人的本性是照顾他七十年的生命存在期间的必需品,而不是照顾他死亡之后的时间的事情,所以他将每一天都看成是他的一生,他认为自己的寿命不会超过这一时间。
如果第二天他又复活了,就好像他转世了一样,必须修补他在第一次化身时败坏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他向别人借了钱,他就已经欠下了债。所以明天--下辈子,他就还他,这也算是一种美德。在下一世,他主要是将他给别人造成的或者别人给他造成的债务都补上。而后天算是第三次转化,以此类推。
而现在我们要解释上述的事情,通过爱,一个人愿意做出让步。有时,当一个人对创造者有爱的时候,他愿意放弃第三种甄别,也就是奢侈的生活,因为他想奉献时间和精力给创造者一些礼物,用这些礼物来购买创造者的爱(如上面提到的关于朋友的爱)。换句话说,虽然他仍然没有爱创造者,但对他来说,它作为环绕之光,照耀着他,也就是获得创造者的爱是值得的。
有时一个人觉得,为了购买到创造者的爱,必要时他也愿意让步第二种甄别,也就是重要的资产阶级的生活,只过必要的生活。
有时,一个人感到创造者之爱的伟大,以至于如果需要,他甚至会同意放弃第一部分--生命的基本需要--尽管这样一来,如果他不给身体以所需的营养,他自己的存在就会被取消。
有时一个人愿意放弃自己的存在;他想献出自己的身体,以便通过它,创造者的名字在大众中得到圣化,如果他有机会实施的话。就像巴哈苏拉姆(Baal HaSulam)说的那样:"一个人应该遵循拉比-阿基瓦(Rabbi Akiva)的品质,他说:'我的一生,我都在后悔这节经文,“'用你所有的灵魂‘。我什么时候才能遵守它呢?"表达的内容。
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先贤的话了:"'你要全心全灵......爱',用你的两种倾向。而且,'全心'的意思是'即使祂夺去你的灵魂'。'尽你的力量'的意思是'用你所有的财产'。" 上面我们说过,爱的第一个程度是现实的存在,意思是以财产和财物来滋养身体,是指放弃上述三种甄别的现实存在。第二个程度是,"全心全灵",意思是放弃自己的存在。
而我们可以通过善良的倾向,也就是通过强制力来保持,当一个人让身体明白,对创造者的喜悦和奉献比对自己的喜悦和奉献更有喜悦和快乐时。然而,如果没有喜悦和快乐的话,一个人就不能做任何事情。当一个人折磨自己时,我们必须说,作为回报,他接受了某种快乐,或者说他在行为过程中感受到或希望感受到快乐,因为痛苦能使一个人洁净,所以之后他将得到一种美妙的快乐作为回报,以报答痛苦。换句话说,要么他将在今世接受快乐,要么他将在相信来世接受快乐的情况下接受快乐。换句话说,要么他以内在之光的形式接受快乐,要么以环绕之光--也就是来自未来的形式接受快乐。
但是,不应该认为没有快乐就可以做任何事情。其实,(应该知道)给予中有很多甄别,意思是在给予中。"为了给予而给予 "意味着从给予创造者中接受快乐。"为了接受而给予 "的意思是,他给予创造者,并由此将接受其他的东西,不管它是什么--这个世界、下一个世界、或达成高的程度。
然而,一个人应该为了给予而给予,意思是从对创造者的奉献中获得奇妙的快乐,因为这对那些得到回报的人来说确实是这样。一个人应该从心底里恳求创造者给他这种因为创造者的伟大而爱祂的感觉。
如果他仍然没有得到这样的奖赏的话,他就应该相信并蛊惑自己的身体,认为这是一种美妙的享受,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因为创造者的伟大和崇高而爱祂。但是,一个人应该知道一点:没有快乐,一个人就不能将任何事情做得最大最完整的程度。
让我们回到上面所说的,"'全心全灵',用你的两种倾向",意思是说,一个人爱创造者应该是完整的;也就是说,邪恶的倾向,也会同意给予创造者。
由于安息日的临近,我将会很简短。我想,......将能得到我从他那里收到的两封信的答复,我真的很喜欢。我很惊讶,习惯给我写信的......已经很久没有收到他的信了。请告诉我,他是否安好,是否健康。另外,非常感谢......的信,我时常收到他的信,也感谢......的电报。我想.....没有我的地址。
你的朋友
巴鲁赫・沙洛姆 (RABASH)
巴哈・苏拉姆(阶梯)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