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承繼
(摘自巴哈蘇拉姆的手稿)
- 以色列不會返回他們的土地,直到他們全部成為一個整體。
我們的聖賢說:“以色列不會被救贖,直到他們全部成為一個整體(捆)。”
- 我們必須理解,以色列的團結(合一)與救贖之間有什麼聯繫。
- 讓我們首先思考“我憑什麼可知……”,“因為你的子孫將成為寄居者……”,“然後他們將帶著巨大的財富出來。” 這如何回答了亞伯拉罕的問題呢?
- 我們應該理解整個創造的意義,人類為何要承受如此多的苦難?這一切究竟是為了什麼?難道創造者不能在沒有這些苦難的情況下,就讓祂的創造物享受快樂嗎?
- 書籍中記載,靈魂無法直接接受創造者為其創造的美好獎賞,除非它們擁有一個合適的 Kli(容器) 來承載這一切。而唯一能獲得這個 Kli(容器)的方法,就是通過努力和勞苦,在與 邪惡的傾向(Yetzer Hara) 的鬥爭中遵守 誡命(Mitzvot),並經歷各種阻礙和苦難。正是通過研習 托拉(Torah) 和履行誡命的磨難與勞苦,人才能夠為自己的靈魂打造一個合適的容器,使其能夠配得上接受創造者所創造的一切終極喜悅和美好。
- 現在我們可以理解 《先賢訓言》(Pirkei Avot) 中 本·嘿嘿(Ben He He) 的話:“苦難與獎賞成正比。” 這句話的意思是,獎賞是以苦難的程度來衡量的。但這令人困惑:一個人的痛苦為何與其獎賞相關?
- 根據上述內容,我們可以深刻理解,世界上所有的痛苦和勞苦,都是為了打造能夠承受美好獎賞的 Kli(容器)。而唯一能打造這個容器的方法,就是在 托拉 與 誡命 中付出努力。因此,投入的勞苦越多,打造的 Kli 就越大,相應地,所能承受的獎賞就越大。
- 現在我們可以理解創造者對 亞伯拉罕(Avraham) 的回答:“我憑什麼可知……?” 亞伯拉罕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他在 聖潔的靈魂(Ruach HaKodesh) 中看到了以色列後裔所要承受的極大獎賞——那就是承繼 聖地(Eretz HaKodesh)。因為履行誡命完全取決於這片土地。因此,亞伯拉罕驚訝地問:“我憑什麼可知我必承受這片土地?” 也就是說,我如何知道以色列的子孫將能夠承受如此巨大的獎賞,如此驚人的豐富?他們從何處獲得如此龐大的 Kelim(容器),以承載這奇妙的一切?
創造者回答他說:“你的子孫將在異國為寄居者,並且他們將被奴役、受苦四百年。” 因為在埃及,他們將經歷極大的勞苦,在 托拉 與 誡命 的實踐中奮鬥。這時,亞伯拉罕明白了——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他們才會獲得巨大的 Kelim(容器),使他們能夠承受如此龐大的獎賞。因此,這個回答是完全令人滿意的。
- 從我們上述的內容可以推論出,承繼聖地需要大量的準備,因為 托拉 和 誡命 的 神秘力量(Segula) 完全取決於這一點。正是通過這種方式,人們才能獲得創造者在創造以色列所有靈魂之前所設想的所有豐富與祝福。這也是為什麼 亞伯拉罕 感到困惑,並不理解他們將從何處獲取如此龐大的容器,以至於能夠配得上 聖地的神聖性。最終,創造者告訴他,在埃及的流亡之中,通過他們在 托拉 和 誡命 中的勞苦奮鬥,他們將獲得這些偉大的容器,並將配得上 聖地。
- 但這仍然令人困惑:對於那些投入研習 托拉 的人而言,這個解釋是合理的。但對於那些從事世俗事務、不參與 托拉 學習的人呢?他們如何獲得這些 Kelim(容器)呢?
-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前面提到的教導中,即:“以色列不會被救贖,直到他們全部成為一個整體。” 這是因為整個 以色列 實際上是 一個身體,其中每一個器官都有其獨特的作用。例如,頭部 負責思考和推理;手 則負責勞動,為頭部提供食物。然而,頭部本身並不需要勞動,因為手已經足夠承擔這個職責。同樣地,手也不需要思考如何去勞動,因為頭部已經承擔了這個功能。同理,手也不需要思考如何去執行工作,因為頭部已經完全滿足其需要。
- 因此,如果 以色列 能夠成為 “一個整體”,就像一個身體一樣運作——工人(即象徵“手”的人)為 學習托拉的人(即象徵“頭部”的人)提供支援,那麼,學習 托拉 與從事 誡命 的人所經歷的勞苦就會成為整個以色列民族的共同容器,使所有 以色列人 都能從中受益。這就是為何解經者解釋道:“以色列不會被救贖,直到他們全部成為一個整體(捆)。” 也就是說,當整個民族作為一個整體團結(合一)時,救贖才會降臨。
正如 《以賽亞書》(Isaiah) 所言:
“救贖者將來到錫安……”(U’va LeTzion Go’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