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
一篇基於經驗的和科學的關於上帝的工作的必要性的研究
“豺狼必與綿羊同住,獵豹會與小孩同臥。小獅子將與牛犢,並肥畜同群。而一個小孩將要引領它們。並且那一天必將到來,上帝必將第二次伸出他的手救回屬於他的人中那些所殘留下來的, 就是在亞述,埃及,巴忒羅,古實,以攔,示拿,哈馬,並眾海島所剩下的。”(《以賽亞》11)
Rabbi Shimon Ben Halafta 說道“上帝沒有找到一個比和平更好的容器來盛裝為以色列準備的祝福,正如經文所說,“上帝賜予了他的子民以力量;上帝用和平來祝福他的子民。”(Masechet Okatzin的末尾。
在綜合前面幾篇文章中對上帝的工作的總體形式的描述之後,也就是其本質就是對他人的愛, 在實踐上表現為“給予他人“,意思是對他人的愛表現為將良善給予他人,對他人的愛應該表現為對他人的給予,這是最能深刻地闡釋愛的內涵的方式,請確保我們不會忘記這一目的。
現在,既然我們已經確切地知道了上帝的工作的方式,對我們來講,剩下的就是這一工作是否是僅僅通過信念(Faith)就可以了,也就是不需要其他任何科學的,經驗的基礎,還是對此我們還需要一個科學的基礎。這就是我想在這篇著作中所闡述的問題。但是,首先,我必須對這一話題本身充分地予以闡述,也就是到底是誰在接受我們的工作。
但是我並不是形而上學式哲學的喜愛者,因為我討厭那種基於理論假設之上的研究,而且,眾所周知的是,大部分與我同時代的人都同意我的這一看法,因為我們對這種不穩固的基礎再熟悉不過了,它就像是一座建築物,一旦它的地基搖擺晃動,整個建築物就會隨之坍塌。
因此,我在這里僅僅通過對經驗主義推論的批判,從那種沒有人會反對的簡單認知開始,通過分析法來證明(即將構成一個問題的不同因素拆分開來),直到確定了那個最重要的主題為止。而這樣它才能被綜合地檢驗(也就是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聯繫和統一,就像推理以及那些“大致如此 的方法”那樣),從實用的角度,上帝的工作是如何通過簡單的認知被確認和再次確認的。
天道中存在的矛盾
每一位檢驗在我們面前所展現的現實的有理智的人,都會在任何事物之內發現兩個完全對立面在其中存在著。當對整個創造,對它的現實和運行方式進行檢驗時,不論是在有關現實的形成方面, 還是在總體上對其存在的確保上面,都會發現在其中存在著顯而易見的,被證實的偉大的智慧和技巧的導引。
讓我們以我們人類的製作過程為例:人類對其後代的愛和快樂是其首要原因,對它的職責的完全履行是完全確保的。當從父親的頭腦中那一最重要的一滴種子(精子)被衍生出來之後,天道非常智慧地為其提供了一個安全的地方,在那里使其能夠獲得生命。天道也為其精准地提供了它所需的每日食物,也為它在其母親的子宮里準備好了一個神奇的基礎,以確保它不會受到來自任何外來因素的可能傷害。
對它的每一次需要的照料就像一個不會忘記其職責的訓練有素的保姆,直到它已經獲得進入到我們這個世界需要的力量為止。那時,天道賜予它剛好可以衝破環繞著它的那些牆的足夠的力量, 並且就像是一個訓練有素的全副武裝的勇士,它衝破一個缺口進入到這個世界。
在這之後,天道也同樣沒有拋棄它。就像一位充滿慈愛的母親,它帶給它如此充滿關愛並且能完全信任的忠誠的人,叫做“母親”和“父親”,去支撐它渡過它那些虛弱的日子,直到它長大到能獨 立維持它自己為止。就像人類一樣,所有的動物、植物還有其他存在物也是同樣,都被智慧地、慈愛地照顧著,以保證它們自己的存在和它們的後代的延續。
然而那些從那之後對其生存的準備和持續的角度上去檢驗現實的人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時卻發現其中存在著巨大的紊亂和混亂,就好像在其中沒有任何領導和指引存在一樣。每一個人都在做著他自己認為合理正確的事,將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別人的毀滅之上,邪惡盛行,而正義卻被無情地踐踏。
在每個有理智的和受過教育的人面前呈現的這一對立已經困擾人類幾千年,甚至在遠古代就困惑著人類。並且在這個世界上充斥著很多種來解釋這兩種鮮明的矛盾現象為什麼存在的教義和方法。
第一種方法:自然
這是一種古老的方法,由於人們沒有找到一個能拉近這兩個顯而易見的矛盾對立面之間的距離的途徑和出路,他們就開始假設創造了所有這一切的,細心照看著它的創造的一切不會被取消的創造者,是既沒有頭腦也是沒有感覺的。
因此,儘管他用神奇的智慧照看著現實的存在,但他自己本身卻是毫無理性的,並且沒有感覺地做了這一切。如果在他那里有任何的理性和感覺存在的話,他就肯定不會毫無憐憫和慈悲地置他的創造物在現實的維繫中遭受的痛苦煎熬于不顧。正是出於這一推論,他們才將他稱為“自然”,意思是他是一個沒有思想沒有感情的統領者。也出於同樣的那個推論,他們相信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去遷怒,去祈禱,或者去證明其本身的合理性的。
第二種方法:兩種權威
其他人則看起來更聰明,他們發現很難接受這種自然的管理的假設,因為他們看到,這種對現實的監管,對它的存在的確保,比任何人類所能企及的的智慧頂峰還要高深莫測的多。他們無法同意那個統領著所有一切創造和維繫其存在的力量是沒有頭腦的,因為它如何能夠創造出其本身沒有擁有的東西呢?就像一個人如何能將知識傳授給他的朋友,如果他自己是一個傻瓜的話?
你怎麼能說那個在我們面前展現著這麼神奇的創造的力量,他自己意識不到自己在做什麼,並說他偶然地創造了這一切呢?很顯然,偶然是無法有安排任何有的秩序創造行為,孕育出智慧,更別提維繫它的永恆的存在了。
結果,他們由此得出第二種假設,那就是在這里存在有兩個權威:一個權威創造並維繫著良善, 而另一個權威則衍生並維繫著邪惡。他們對這一理論進行了詳盡地闡述和完善,並在這一過程中輔佐以論據和證明。
第三種方法:多神論
這種方法誕生自前面那種兩個權威的方法。這是因為他們已經將每個總體的行為根據它自己分析出來,也就是將它們劃分為力量,財富,統治,美麗,饑荒,死亡和紊亂等等概念。他們為每一個劃分出的概念上加上了一個管理者(神),並將這一系統按照他們自己的喜好隨意擴展開來。
第五種方法:放棄了他的創造
最近,隨著人類不斷發展進和知識的積累,他們發現創造的所有部分之間存在的緊密的聯繫, 他們認識到這種多神的概念是完全不可行的。因而,那個在創造中存在的對立的問題重新浮現出來。
這導致他們提出一種新的假設:這個現實的統領者確實是很明智並富有愛心的,然而,正是由於他的崇高超越了我們人類的想像力之所及。我們的這個世界,在“他”的眼里無足輕重,被認為是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子。對“他”來說,不值得他為我們這些微不足道的人類操心,而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如此混亂,並且每個人都在做著他們自己眼中認為正確的事情的原因。
伴隨著這些方法,存在著各種表述神的統一性的各種宗教方法。但是這里並不是檢驗它們的地方,因為在這里我只想檢視導致那些在不同的時間和地方佔據統治地位的錯誤的方法和令人困惑的假設產生的源頭是什麼。
我們發現,以上提及的所有方法都源自在我們這個世界可以探測到的,兩種類型的天道之間的矛盾和對立,而所有這些方法的目的僅僅是試圖“修補”這一對立產生的巨大的“裂縫”。
然而,陽光之下無新事。不僅那個非常大的裂縫沒有被修補好,而且,就在我們自己眼前,它變得越來越大並且擴展成一個令人恐懼的鴻溝,而我們卻看不到任何從這一鴻溝中走出來的道路, 甚至連走出來的希望都看不到。而我在檢視人類從古至今幾千年以來嘗試的這些方法都完全無濟於事的同時,我在想我們是否完全沒有這種從那個創造者的角度一直苦苦尋覓修補那個巨大裂痕的方法的必要,而應該轉向接受對這一巨大裂痕的修復和改正完全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謹慎地遵守自然規律的必要性
我們都可以清楚地看見,人類必須過一種社會性的生活,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他人的幫助,人類便無法存在和維繫下去。因此,想像一下,一個隱居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的人,因為沒有能力滿足自己的需要而過著一種孤獨淒涼的生活的情形吧。這樣的人無權抱怨天道或自己的命運不濟。如果那個人確實這樣做,即抱怨並詛咒他自己的悲慘命運的話,那他除了在顯示他自己的愚蠢之外, 沒有別的!
這是因為,當天道(上帝)已經為他在社會中準備了一個舒適、滿意的地方生活的時候,他就沒有理由拒絕上帝的安排而隱居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由於他違背了上帝創造的本性,這樣一個人就不值得我們的同情。而因為他已經給予按照天道(上帝)的安排去生存的選擇,他就不應該得到同情。這一判決是全人類都同意並不存在任何爭議的。
而我在此能夠增加並將它建立在宗教(宗教在這里,巴哈蘇拉姆指的是唯一的真正的宗教:卡巴拉,譯者注)的基礎上,並給予它這樣一種形式:因為天道源自創造者本身,毫無疑問在他的所有創造行為之中都有著一個目的,因為沒有目的的行為是不存在的,我們發現,任何一個違背了上帝根植在我們內在的自然規律中的任何一條規律的人,都在敗壞那個有目的的目標。
因為這個目的毫無疑問是建立在所有的自然規律的基礎之上的,無一例外,就像一個聰明的工人為了實現目標絕不會增加或者減少哪怕是一絲豪的達成目標所需的行動一樣,他哪怕只是違背了其中的一條規律並破壞了創造者設立的有目的的目標的話,他就會因此受到自然的懲罰。因此,我們,作為上帝創造的創造物也必須不能同情他,因為他褻瀆了自然規律並玷污了創造者的旨意。而這,我相信,就是這一懲罰的形式。
而我相信,任何人來反對我為這一懲罰賦予的形式都不會是一個好的想法。因為用來闡明這一懲罰的語言是一。因為在這里,不論我們說這個監管者(創造者)是沒有思想,沒有目的的‘自然’,還是將這個監管者說成是智慧的、神奇的、有意識的以及他的所作所為都是有目的的,這兩者之間又有什麼區別呢?
在最後,我們都會承認並同意,我們都不得不遵守上帝的戒律,也就是自然的規律。而且我們都承認一個違反上帝的戒律即自然規律的人都應該受到自然的懲罰,並且不該得到任何人的同情。這樣說來,這一懲罰的本質對每個人來講都是一樣的,而在這里唯一存在的區別就在於內在的動機是什麼:他們堅持這個動機是出於必要,而我則認為它是有目的的。
為了避免以後在自然和上帝(監督者)之間使用兩種稱呼,正如我所說的那樣,在這兩者之間, 也就是從對自然規律的遵從這個角度來講,並沒有任何區別,所以,對我們最好的,就是在中間匯合,並接受卡巴拉學家們所說的HaTeVa(自然)與Elokim (上帝) 是同一回事,因為在希伯來語中它們的數字值是相同的——都是86。這樣,我們就可以稱上帝的戒律為“自然的規律”,反之亦然, 因為它們本是同一的一件事,而我們對此已經沒有繼續說明的必要。
現在對我們來說至關重要的是去仔細檢驗自然的戒律,弄清它對我們有怎樣的要求,以免遭受它對我們的無情的懲罰。我們在之前已經說過,自然在迫使人類過一種社會性的生活,而且這很簡單。但是我們需要從這個方面,即社會生活的方面來仔細分析自然要求我們遵守的戒律到底是什麼。
在總體的檢驗中,我們發現在社會里只有兩條戒律需要遵守,它們就是“接受”和“給予”。這意 味著社會的每個成員必須,根據其天性,從社會中接受他所需的東西,同時也必須通過自己的付出為社會的共同繁榮奉獻其相應的力量。如果一個人違背了這兩條戒律中的任何一條,他就會受到無情的懲罰。
我們沒有必要過多地檢驗“接受”這條戒律,因為違反它得到的懲罰即刻就會被執行,以防止任何疏漏。但是對於另一條戒律,即給予社會,不但其懲罰不是立即見效的,而且是通過間接的方式體現的。因此,正是這條戒律沒有得到人們合理的遵守。
因此,人類一直以來就在滔滔不絕的動亂、衝突和饑荒中煎熬著,而且它們的結果至今還沒結束。而奇妙的是,自然就像一位敏銳的疏而不漏的法官,它根據我們的發展來懲罰著我們。因為我們可以看到,根據人類發展的程度,圍繞著人類為了生計和生存所遭受的痛苦折磨的嚴厲程度也在同步成倍增長著。
這樣,你就有了一個科學的、經驗的基礎,即上帝(天道)要求我們盡全力並完完全全按照他的要求遵守給予他人這一戒律,以致於沒有一個人會付出得比上帝要求我們為社會的安康和發展的要求所付出的要少。而只要我們不努力按上帝的要求去完整地執行這一戒律,自然就永遠不會停止對我們的懲罰並實施它的報復。
而除了我們今天所遭受的各種打擊之外,我們還必須小心未來那把已經出鞘的利劍正在等待著懲罰我們。因此,我們必須總結過往的經驗、教訓並得出相應的正確的結論——即自然最終會打敗我們,而我們將不得不按照它所要求的那樣攜手共同遵守它的戒律。
通過經驗得到的上帝的工作的證據
即使這樣,想對我的觀點進行批判的人仍然會問,“雖然你已經證明了給予他人的必要性,那 為什麼這一切都必須是為了創造者而做的證據又在哪里呢?”
確實,掙扎的人類歷史本身就在一而再再而三地警示著我們,並為我們準備了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足夠讓我們作出全面的評定並得出不容置疑的結論:我們都知道,一個如此強大的國家比如俄國,它擁有幾億的人口,不僅其領土面積超過整個歐洲,而且其擁有的原材料數量也位居世界第一,而它也已經一致贊成過一種集體的生活,並實際上在所有制形式上完全廢除了私有制,在那里他們每個人唯一所需關心的是整個社會的繁榮富強,他們仿佛已經獲得了全心全意奉獻他人的美德, 已經達到了人類的頭腦所能想像的理想程度。
然而,去看一看他們這樣去做的結局是什麼吧:他們不但沒有因此上升並超越那些資本主義國 家,反而他們已經墮落到前所未有的深淵。現在,他們不但沒能比資本主義國家提供更多對工人的生活的保障;而且,他們甚至他們自己的日常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的需要都不能保障。的確,這樣的結果令人費解,因為從這個國家擁有的天然財富和它眾多的人口來看,沒有人會想到會是這樣的結果。
然而,這個國家已經犯了一個創造者絕對不會寬恕的錯誤:也就是所有這些他們開始施行的這種給予他人的寶貴、崇高的工作——需要的是為了創造者,而不是為了人自己(或社會)。而正是因為他們的工作不是為了創造者的緣故,從自然的角度來看,他們就連存在的權利都沒有。
試著想像一下,如果在俄國的每個人都迫切希望遵守創造者的戒律,達到下面這句話所表達的那種程度:“你應該全心、全意、全力地愛耶和華,你們的上帝。”,並且他們每個人都能以相同的程度毫不猶豫地去滿足他人的需求和期望,就像去滿足在其自己本性中根植的利己主義欲望一樣, 正如在“像愛自己一樣愛你的朋友。”這句話所表達的那樣的程度的話,結果會是什麼。
如果創造者本身是每個工人在他們為了社會的福祉工作時的目標,也就是工人們會期望這一為社會付出的工作可以給他們帶來與那個所有良善和真理以及各種快樂的源泉的創造者的粘附這一獎勵的話,那麼,毫無疑問,在幾年之內,他們的財富一定會比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加起來還要多。這是因為這樣去做的話,他們能夠在他們的肥沃土地上利用各種原料,而且一定會給所有其它國家樹立一個榜樣;而且他們會被認為有上帝在祝福保佑著他們。
然而,如果所有給予他人的工作僅僅只是基於社會的利益之上時,那它就是建立在一個搖搖欲墜的基礎之上的,因為有誰和什麼能使一個人竭盡全力為集體的利益而付出呢?在一種乾癟的,無生命力的違背人的利己主義本性的原則之下,一個人永遠無法獲得給予他人這一行動的動力和燃料, 即使那些高度發展的人也不例外,更別提那些還沒有開化的人們了。因此,我們面臨一個問題: “農民或工人們在哪里可以找到他們給予社會的工作的動力呢?
因為他的報酬不會根據他的付出的努力增加或減少,而在他前面又沒有任何目標或獎勵作為激勵。研究人的自然本性的研究者們都清楚地知道:沒有動力,沒有自我利益在前面吸引,一個人哪怕連最小的動作都不會去做的。
比如說,當一個人之所以會把他的手從椅子上移到桌子上,是因為這樣做一個人會認為通過將他的手放在桌子上這一行動他會感覺更加舒服。如果他不是這樣認為的話,那他就會把他的手在他的餘生當中都會放在椅子上根本不會動一下;而一個人付出的努力越大,他想得到的就更多,需要的動機就更大。
而如果你說將工人們置於監督者的監督之下,以不工作或者懈怠就沒有工資來懲罰那些偷懶的人可以作為一種解決方案的話,那我要問的是:“請告訴我,那些監督者的工作的動力又來自哪里 呢?”因為站在一個地方監視其它人的工作本身也是非常辛苦的,也許比工人的工作本身都辛苦! 因此,這與不給機器提供燃料就想啟動它難道不是同一個道理嗎。
因此,他們已經被其自然的本性註定了將會毀滅,因為自然的法則註定會懲罰他們,因為他們沒有調整自己去適應它的戒律——即以為了創造者而工作的形式作為來施行給予他人的行動的動 機,通過它實現創造的目的,也就是與創造者粘合(Devkut)。這在 “托拉的給予”(第六條)里已經解釋過,這種粘合(Devkut)會給工人帶來越來越多的快樂並獲得令人滿意的豐富,而這會使得他們對認知上帝的真實性存在的渴望會持續增強,直到他們達到 “沒有人不會看見上帝在他身旁” 這句話所表達的那種程度。
而你可以想像一下,如果工人和農民們在為了社會的福祉工作時,他們能夠一直感覺到這一創造的目標的話,那麼他們就絕對不需要任何人來監督他們的工作,因為他們自己已經擁有了足夠的給予的動力去付出巨大的努力,足夠將社會發展成一個最快樂的社會。
然而想要以這樣一種方式明白這個道理的確需要巨大的耐心以及具有說服力的證據,但每個人都可以看見從那倔強頑固和毫不妥協的自然的角度來看,沒有它的話,他們就連存在的權利都沒有, 而這就是我在這里想要證明的。
因此,我已經從經驗推理的角度——也就是從已經清晰地呈現在我們眼前的真實的歷史——清楚地證明了:人類除了自覺遵守上帝的戒律(自然的法則):即為了使創造者滿意的目的而奉獻他人之外,完全沒有別的路可走,就像在以下這兩句箴言中表達的那樣。
第一句箴言就是:“像愛自己一樣愛你的朋友”,這是工作本身應該具有的品質。意思是為了社會的發展而給予他人的努力大小絕對要達到根植在一個人人的本性當中的利己的滿足他自己的需求所付出的努力一樣。而且更甚的是,他應該將他人的需求置於他自己的需求之上,就像在“托拉的 給予”(第四條)一文中里所說的那樣。
而第二句箴言則是:“你應該全心、全靈、全力地愛耶和華,你們的上帝。”這是每個人在為了滿足他的朋友的需求而勞作時必須擺在他的眼前的目標。意思是說,他盡心盡力地辛勤勞動只是為了取悅創造者,也就是這是上帝的旨意,而他們在奉獻他人或社會時,只不過是在執行上帝(自然) 的這一旨意而已。
而如果你們願意去聽從,你們就會獲得地上結出的果實的滋養,因為這樣貧窮和苦難將會從地球上消失;而每個人和所有人的幸福將會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超越我們的想像的高度。但是,如果你依然不願意像我說的那樣,盡最大的努力去遵守創造者為他的創造物(我們)訂立的契約,那自然和它的自然法則,則必定已經站在那里等待著報復你。這就像我已經證明的那樣,自然絕對不會在這一點上讓步,直到它擊敗我們,接受它的權威,遵從他為我們設立的所有戒律為止。
至此我已經就有關全人類中的所有人都必須全心全意全力地遵守創造者的戒律的絕對必要性這一點,向你們充分展示了一個基於批判性的、有實踐結果為依據的切合實際的科學研究結果。
對Mishnah中“一切都在儲蓄當中,而一座堡壘遍佈在所有的生命之上” “Everything Is in Deposit, and a Fortress Spreads Over All of Life”這一段話的含義的澄清。
既然我們已經學習了以上所闡述的內容,我們就可以理解在Masechet Avot(第三章,第十六條)里一段不易理解的話。 “他(拉比Akiva)說,‘一切都在儲蓄當中,而一座堡壘遍佈在所有的生命之上’。那個商店正在營業,店主同意賒帳銷售;而記帳簿是翻開著的,有一雙手在上面登著帳。任何一個想借東西的人都可以來借,而收帳者會定期地,一天又一天地,在欠帳者知道或者不知道的情況下催還欠下的債款。他們都有著他們可以依靠的東西,且這個判決是真實的,而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那場盛宴所做的準備。”
這句話像寓言故事一樣一直保持深奧難懂,沒有絲毫對其真實含義的暗示,不是沒有理由的, 它告訴我們這里有著非常深奧的含義需要我們去發掘;事實上,我們目前已掌握的知識已經可以很好地闡明它了。
(靈魂)形式轉化的(車輪)方式
首先,讓我說明一下我們的聖哲們在有關這個世界的人類一代又一代進化演變方面的觀點:雖然我們看見我們的身體一代一代地在改變(生與死),但這僅僅是發生在身體上的變化而已。但作為身體本我的本質的靈魂,並不會因此消失,或者被取代,而是從一個身體轉移到另一個身體,從一代人轉到另一代人身上。存在於大洪水時代的那些靈魂,也同樣在存在于古巴比倫時代,存在於在埃及的流放期間,也存在於出埃及的時候,等等,一直到我們這個時代,而且將直到世界的最後的改正。
因此,在我們的這個世界里,沒有任何新的靈魂像身體那樣被更新著,而只是一個特定數量的靈魂,在其形式轉化的車輪上發生著持續不斷的轉化,因為它們每一次都會穿著到一個新的身體當中並且在新的一代人當中。
因此,對於靈魂而言,從在其創造之初被創造出來直到其改正的結束之時,達到它本來應該具有的形式的世世代代之前,其實都可以看作是跨越幾千年的生命延伸的同一代靈魂。而與此同時, 每個靈魂在其發展的過程中都改變了它的身體幾千次這個事實完全與此沒有任何關聯,因為作為身體的本我的本質,叫做“靈魂”的東西,並不會因為身體的這些變化而遭受任何改變。
而在這里,一種叫做“靈魂轉世的秘密”的偉大智慧有充分的證據能證明這一點。但現在這里不是解釋它的時候,因為它是如此重要的一個話題,所以值得向那些未受過教育的人們指出的是,靈魂轉世發生在可見的現實中的所有事物身上,而且每個事物,都以它自己特有的方式,永恆地存在著。
雖然我們的感官告訴我們世間萬物皆是轉瞬即逝的,但這只是我們看見它是如此而已。事實上, 這里只有靈魂轉世存在——萬物都不是靜止不變的,並且其變化須臾不會停止,而是一直在形式轉變的車輪上不斷經歷著新的形式的轉化,在此轉化過程中不會失去它的本質中的任何東西,正如自然科學家們已經證明的那樣。
而現在是我們闡明 “一切都在儲蓄當中” 這一句話的時候了。我們已經拿它和某個借錢給他的朋友是為了能和他共用所獲的利潤的人作比較。為了確保他投資的錢不會有損失,他將它以抵押品給予他的朋友,這樣他就不會存在任何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這同樣適用於這個世界的創造以及它的存在這一情形,創造者已經為人類準備好了要去從事的一切並最終通過這一安排實現與上帝達到粘合這一創造的崇高目標,正如在“托拉的給予”(第六條)里解釋的那樣。因此,一個人必須驚奇於, 是誰在迫使人類來從事他(上帝)的工作,直到他們最終到達這一崇高的目標呢?
拉比Akiva告訴我們,“一切都在儲蓄當中”。這意味著上帝在其創造中早已安排了所有一切並且已經給予了人類,他並不是隨意沒有規則地給予他們的,而是用擔保物的方式保證了他自己的利益的安全性。而你想知道他被給予了什麼樣的擔保物嗎?
對此他是這樣回答的:“而一座堡壘遍佈在所有的生命之上”。這意味著創造者聰明地設計了一座奇妙的堡壘並且籠罩在全人類之上,這樣就沒有人能夠從中逃脫。所有的生命存在都必須處在那個堡壘之中,並且必須接受他的工作,直到他們達成他們的崇高目標為止。這就是創造者用來保證自己的利益的擔保物,來保證他的創造行為不會受到任何損壞。
然後,他詳細地解釋道,“那個商店正在營業。”意思是這個世界對我們來說就像一個正在營業卻看不到店主的商店,任何一個人經過這個商店,都可以接受到他所想要的東西,他想拿多少就拿多少,而且看起來還不需要付現款。但是,拉比Akiva警告我們說,店主只是在賒帳銷售而已。換一句話說,雖然你看不見店主在商店內,但是你應該知道這家店是有店主的,而店主之所以沒有要求你立即付款,僅僅是因為他是在以一種賒帳付款的方式銷售給你。
而你也許會問,“他怎麼知道我消費了多少呢?”對此他是這樣回答的,“那本記帳簿是打開的, 而一雙手在上面登記著。”意思是說有一本總帳本,在里面記載著每一個人的每一次行為,一次也不會漏記。而創造者已經根植在人類內在的圍繞著發展的規律的目的,則推動著我們一直向前發展。
這意味著人類狀態中存在的那些腐敗行為正是導致好的狀態產生的東西。而每一個好的狀態只不過是在先於它出現的那些不好的狀態所結出的果實。事實上,這些好與壞的價值判斷並不是指一個狀態本身,而是與總體的創造的目標相關的:每一個將人類拉近實現那個總體目標的狀態就被認為是一種好的狀態,而使人類偏離那個總體目標的狀態則被認為是一種不好的狀態。
“自然發展的規律”正是依據這一唯一的標準建立起來的——在一個狀態中出現的腐敗與邪惡被認為是下一個好的狀態產生的原因和誘發者,這樣一種狀態只會持續剛好足夠的時間以便其中的邪惡增長到人們再也無法忍受的程度為止。那時,人們必須團結起來一起來抵抗它,摧毀它,然後為了那一代人的改正重新組織出一個好的狀態。
而這個新的狀態也同樣剛好存在足夠長的時間以便讓其中的邪惡的火花得以成熟,直到它成長到人們再也無法忍受它為止,到那時它必須被摧毀,而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好的狀態將在其上被建立起來。就這樣,這些狀態一個接一個地出現,一個程度接著一個程度地變得完善,直到它們達到一個在其中沒有任何邪惡火花存在其中的完全改正的狀態為止。
而你會發現導致那些好的狀態從中發展出來的所有的種子正好是那些腐敗的行為本身,意思是說在從那個時代的邪惡者的手中暴露出來的所有邪惡通過結合並積聚到一個很大的程度,直到它們變得如此沉重,以致於人們再也無法忍受它為止。那時,他們就會站起來摧毀它,並創造一個更好的狀態。因此你會看到,每一種邪惡都變成了推動那種好的狀態產生的驅動的力量,正是通過這種腐敗狀態,一個好的狀態在其上被發展出來。
這就是拉比Akiva所說的:“一本帳簿是打開著的,而一雙手在上面登記著。”一個時代身處其中的任何狀態就像是一本帳簿,而所有那些作惡的人就像是那些登記帳簿的手,因為每一種邪惡都被深深印刻在那本帳簿里面,直到它們累積到人們再也無法忍受的地步。那時,人們就會起來摧毀那種邪惡的狀態,然後將它重新組建為一個更令人滿意的狀態。因此,每一個以及所有行為都會被計算並登記在那個帳簿中,意思是登記在那一狀態里。
而他說,“所有願意借貸的人都可以進來並借貸。”這意思是說他認為這個世界並不是一個沒有店主的正在營業的商店,而是有那麼一個無形的店主存在著,也就是有一個店主站在他的商店里面, 並要求每一個客戶為他們從這個店里拿走的每一件商品付出相應的價錢,也就是在通過那個商店得到滋養的同時,他要為他(上帝)的工作付出相應的勞動,以一種確保會將他帶向創造的目標的方式,因為這正是他(上帝)想要的。
這樣的一個人被認為是一個想要借貸的人。因此,即使在他開始伸手從這個世界,也就是從那個商店里索取的時候,他並不是不用付款,而是以一種借貸賒帳的方式購買貨物,將來是要以一定的代價償還的。用其他的話來講,在他依靠這個商店存活的那段時間里,他會承擔起那個達到他(上
帝)的目標所需的工作,以一種他承諾將會以實現那個理想的目標的方式來還清他的借貸。因此, 他被看作是一個願意借貸的人,也就是他承諾自己會償還那個貸款。
拉比Akiva在這里描繪了兩種類型的人:第一種人就是那種“開放式商店”的那一類型,也就是將這個世界看成是一個沒有店主的商店開著的人。他這樣描述他們,“一本帳簿是打開著的,一雙手 在上面登記著。”意思是,雖然他們看不見店里有這樣一個帳戶,他們的所作所為卻毫無遺漏地全 都被記載在這個帳本里,正如前面所說的那樣。這是通過那一與人類的意願相背離但卻根植在創造中的發展的規律來完成的,在那里惡人的所有惡行本身必然會誘發好的行為的產生,正如我們在前面已經闡明的那樣。
而第二種類型的人被稱為“那些想要借貸的人。”這一類型的人會將店主考慮進來,當他們從這個商店拿走某樣東西的時候,他們只是把它當作是一種借貸賒帳行為。他們承諾會償付給店主相應的價錢,也就是借助它來達到上帝的目標。拉比Akiva是這樣描述他們的,“所有那些願意借貸的人都可以來借貸。”
而如果你問,“在他們的目標來自發展的規律的第一種類型的人,與他們的目標來自自我願意 去從事他(上帝)的工作的第二種類型的人之間有什麼區別呢?難道從達成最終目標的角度來看, 他們有什麼不同嗎?
就這個問題,他繼續闡釋道,“而那些催款者會定期地回來,一天又一天,在一個人知道(有 意識)或者不知道(無意識)的情況下,向一個人索還他的債務。”因此,事實上,這兩種類型的 人每天都在償還其所欠債務的一部分。
而正如那些為了使人類從事他(上帝)的工作而浮現出來的力量被認為是那些忠實的催款者, 他們每天都會去催還欠款,直到欠債全部被追回為止那樣,那些根植在發展的規律中的巨大的力量也同樣被認為是忠實的催款者,他們每天都會去催收一筆欠債直到債務全部收回為止。這就是 “而催款者會定期地,每天都來向一個人收款。”這句話所表達的深刻含義。
然而,在這兩種類型的人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區別和距離,也就是“有意識地和無意識地”之間的區別。對於第一種類型的人,他們的債務是由那些來自發展規律的催款者被收回的,他們在是在無意識地償還著他們的債務,但是這種來自發展規律的催收就像風暴一樣來到他們身上,通過發展的無情的風暴,從他們身後來鞭打著他們,強迫著他們向前進。
因此,他們的債務是在違背他們的意願並且伴隨著那些從後面強迫他們前進的邪惡的力量的顯化而來的巨大的痛苦的情況下,被強迫收回的。而對於第二種類型的人,也就是那些有意識地實現那個目標的人、他們則是通過不斷重複那些能夠加速對邪惡的認知的發展的行動,而自願按期償還其欠債的。通過這樣的工作方式,他們獲得了雙重的收益。
第一個收益是,那些出自上帝的工作的力量,在他們面前是以一種牽引力,一種類似磁性吸引力的方式出現的。他們追求它是出於他們自己的自由意志,並帶著愛的精神。不用說,他們不會像第一種類型的人那樣遭受任何形式的苦難。
第二個收益是,他們加速了那個理想的目標的實現,因為他們是每個時代里的那些正義的人(義人)和預言家們(prophets),就像在《卡巴拉智慧的本質》一文中“這一智慧是圍繞著什麼展開 的?”那一章中所解釋的那樣。
‘一切都在儲蓄當中,而一座堡壘遍佈在所有的生命之上’。那個商店是開著的,而店主以賒帳的方式銷售著它的商品;那本記帳簿是翻開著的,有一雙手在上面登著帳。任何一個想借東西的人都可以來借,而收帳者會定期地,一天又一天地,在欠帳者知道或者不知道的情況下催收欠下的債款。他們都有著他們可以依靠的東西,且那個判決是真實的,而所有一切都在為那場盛宴做好了準備。”
這樣你就可以明白,在那些有意識地償還債務和無意識地償還債務的人之間確實存在著很大的區別,這就像在快樂和愉快的光明與痛苦和折磨的黑暗之間存在的那種優越性的區別。而他又進一步闡明道:“他們有可以依靠的基礎,且這個審判(judgment)是真實的。” (“They have what torely on, and the judgment is true.”),用其他的話來講,他能保證所有那些有意識地並自願償還借款的人“他們有著他們可以依靠的東西”,也就是說在他(上帝)的工作中存在著巨大的力量會將他們引領到那個崇高的目標。而且將他們自己臣服於上帝的重負之下是很值得的。
而對於那些無意識地償還債務的人,他是這樣說的,“那一判決是真實的。”就好像,一個人必須被迫著去探究,為什麼天道(上帝)會允許那些讓人類在其中無情地被煎熬著的腐敗和極度的痛苦出現在這個世界中?
他之所以說這一“判決是真實的”,是因為“一切都為那場盛宴做好了準備”,為的是達到那個真 正的目標。當所有那些伴隨著時間不斷降臨在我們身上的巨大的苦難,看起來就像是那個主人在不辭辛苦地為他那些被邀請的客人們準備著一場偉大的盛宴一樣,那種崇高的快樂註定要伴隨著上帝在其創造中揭示他的創造的目標而出現那樣。而他把那場最終必將被揭示出來的已經設定的目標比作一場那些出席的客人們將會獲得巨大快樂的盛宴。這就是為什麼他會說,“那個判決是真實的, 而所有一切都為那場盛宴做好了準備。”
正如你在會在Beresheet Rabb第六章中找到的有關人的創造的對話:天使們問創造者,“人究竟是什麼東西,讓你這樣在乎他?而人的子孫們又是怎樣的,讓你如此關照他?你為什麼需要這些麻煩?”
而創造者則回答他們說:“那Tzona和Alafim為什麼要被創造出來?”有一則寓言講到,一位擁有一樓寶藏的國王,卻沒有賓客。一個國王在這樣一座裝滿寶藏的寶塔里會有什麼樣的快樂呢?他們對上帝說道:“世界的主人,我們的上帝,你的名字在所有的地上是多麼地偉大啊。難道這還不會 使你快樂。”
解釋:那些看到所有痛苦和折磨註定將會降臨在人類身上的天使們想知道,“為什麼你需要這 些麻煩?”而創造者是這樣回答它們的,他確實擁有一座滿載寶藏的高樓,但是只有人類被邀請到 那里做客。當然,天使們在那座高樓中存在的快樂,和在等待它的客人的到來過程中將會降臨在人類身上的痛苦和困難之間進行了比較。
而當它們看到為了享受那正在等著他們的未來的幸福而經受痛苦折磨是值得的時候,他們就同意了對人類的創造,就如拉比Akiva所說的那樣,“那個判決是真實的,而所有一切都是在為那場盛宴做好了準備。”從創造一開始,所有人都在最後那場盛宴中被預定了席位,而創造者的思想(計 劃)使他們必須來參加這場盛宴,無論是有意識地或是無意識地。
現在每個人都明白了預言家在(Isaiah 11)中對和平的預言中隱含的真理:“狼將會和羔羊同住,獵豹會和小孩同眠”。而且他推理道:“全地都將充滿對上帝的知識,就像水充滿海洋那樣。”(以賽亞 11:9)
因此,預言家將全世界的和平以整個世界都充滿上帝的知識作為條件,正如我們在上面所闡明的,那在人與人之間為了利己利益而產生的殘酷的阻力,以及遭致的苦難,連同因而導致的國際關係的惡化,所有這一切都將不會因為任何人的策略或計謀而從這個世界中銷聲匿跡,不管它們看起來有多麼高明。
我們會親眼看到這一可憐的疾病將會轉化為多麼可怕的、無法忍受的苦難的,而人類,要麼已經將它自己置於極右的地方,如同納粹德國那樣;要麼已經將自己置於極左的地方,就像蘇維埃俄國那樣。但是人類不僅沒有因此而解除自己的困境,反而使疾病與痛苦極度惡化,正如我們所知道的那樣,痛苦的呻吟已經傳到天上。
因此,他們除了被迫接受上帝要他們對他(上帝)的知道這一使命之外,沒有任何其他選擇, 意思是他們將會滿足上帝的意願和目的而行動,因為他(上帝)在創造開始之前就為他們安排了這一切。而當他們這樣做的時候,那將會很容易看到,按照上帝的工作的要求去行動,所有的嫉妒與仇恨都會從人類世界完全消失,正如我在前面所說的那樣。這是因為那時全人類所有成員都會團結成一體一心,並充滿著對上帝的知識。因此,世界和平與對上帝的知道是同一件事情。
緊接著,預言家說道,“並且那一天必將到來,上帝必將第二次伸出他的手救回屬於他的人中 那些所剩餘的,就是在亞述,埃及,巴忒羅,古實,以攔,示拿,哈馬,並眾海島所剩下的。並且將離散的猶太人從世界的各個角落聚集起來。”(以賽亞書第11章)
因此,我們明白了,在離散的猶太人重新聚集之前,世界和平就會先到來。
現在你可以明白我們的聖哲們在Masechet Okatzi的結尾處所說的那樣:“除了和平之外,創造者沒有找到可以盛裝為以色列準備的祝福的其他任何容器。”就像它說的:“上帝將會賜予他的子民以力量,上帝會用和平來祝福他的子民”(《詩篇》29:11)。看起來,一個人會對 “一個可以盛裝為以色列準備的祝福的容器” 這一比喻產生好奇。而且,一個人如何能從這些話里得出那一結論呢?
但是,這些話所蘊含的意義在他們面前變得清晰,就像以賽亞預言書中所說的世界的和平將先於離散的猶太人的重聚那樣。這就是為什麼這里寫道“上帝將會賜予他的子民以力量”的原因,也就是在將來,當創造者賜予了他的子民以力量,意思是永恆的復活,那時“上帝就以和平祝福他的子 民”。這意思是說,他首先會用整個世界的和平祝福他的子民——以色列,然後他會“再次伸出雙手來重新恢復那些他餘下的子民”。
我們的聖哲們是這樣闡釋這些話的含義的:因此,在整個世界的和平的祝福發生在那個力量, 也就是救贖之前,因為“創造者除了和平之外沒有找到可以盛裝為以色列準備的祝福的其他任何容 器。”。因此,只要在人類世界各民族中還存在著愛自己以及利己主義,以色列,也同樣,無法在 純潔中,帶著給予的品質,侍奉創造者,就如在《Arvut相互擔保》這篇著作里的以下這句話所闡 明的,“而你們將成為我的佈道者之王國” , “And you shall be to me a kingdom of priests,”。而我們從過往的經驗也可知道這一點,因為回到這片土地既不會持久維繫對其的擁有,也無法接受到上帝對我們的先父們誓言要給予我們的那一祝福。
而這就是他們為什麼說:“上帝沒有找到可以盛裝為以色列準備的祝福的其他任何容器。”,意思是至今為止,以色列還沒有擁有一隻可以盛裝其先父們的祝福的容器。因此,我們可以永久擁有這片土地的誓言還沒有得到實現,因為世界的和平是那個唯一可以使我們獲得先父們的祝福的容器, 就像以賽亞的預言所說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