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上帝的愛和對人的愛
「『愛你的朋友就像愛你自己』,拉比·阿基瓦(Rabbi Akiva)說,這是Torah中的一條偉大的法則」(Beresheet Rabba 24)。
集體與個人
上面的這段話儘管是最著名和被引用最多的猶太諺語之一,但仍無法為所有人提供所有的解釋。 這是因為單字Klal [法則/或集合]表示與上述集體(合)相關的細節之和,其中每個細節在其中包含了構成集體的一個組成部分,所有細節合成在一起創造出這一集合(體)。 如果我們說「Torah中的單一偉大的法則」的話,那麼,它則意味著所有經文和612個Miztvot(誡命)都是與「愛朋友像愛自己一樣」這一經文有關的細節的總和。 很難理解的是,這樣的陳述是如何包含了Torah中所有Miztvot的總和的。至多,它可以成為關於Torah中,有關人與人之間的Miztvot的內容的Klal(總和)。 但是,它如何能夠將Torah的絕大部分涉及的人與創造者之間的關係那一部分內容,也包括在「愛朋友就像愛自己一樣」這一誡命的工作中的呢?
你討厭的事,不要做到你的朋友身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如果我們能夠以某種方式調和上述所說的內容的話,那麼老希勒爾的話讓我們想起來,他回答的是當一個外邦人來到他那裡,請求他皈依他,正如《格瑪拉( Gemara)》中所描繪的那樣:「請在我單腳站立時,教我整個Torah是什麼。」他(希勒爾)回答他說:「你討厭的事,不要做在你的朋友身上(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像愛你自己一樣。 [1]
[1] 註:單腳站立,意味著Torah的單一的原則是什麼。
現在,按照希勒爾(Hillel) 的話(希勒爾是塔納伊姆(Tannaim)[指公元世紀初時的聖賢們,並且律法只能透過他們來解釋)的老師,對我們絕對清楚的是,神聖的Torah的主要目的就是使我們達成那一崇高的程度,以至於我們可以遵從「愛你的朋友就像愛你自己一樣」這一法則,因為他明確地說:「剩下的就是對它的註釋,去繼續學習吧。
令人驚訝的是,這樣的陳述在Torah的大多數涉及到人與創造者之間的內容的問題中都是正確的,當每個初學者顯然都知道這就是Torah的核心,而不是對“愛你的朋友就像愛你自己一樣。
愛你的朋友就像愛你自己一樣
當他說「愛你的朋友就像愛你自己一樣」時,我們也應該研究並理解這節經文的含義是什麼。 它的字面意思是愛你的朋友,就像愛自己一樣。 但是,我們看到人們根本無法做到那樣。 即使它說:「愛你的朋友就像你的朋友愛你一樣多」的話,仍然沒有多少人能完全遵從它,更不要說它是可以接受的了。
但是愛我的朋友就像愛我自己一樣,卻似乎是不可能的。 即使世界上除了我一個人之外,沒有任何其他人的時候,它仍然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當世界上人滿為患時,那就根本不可能了。 而且更甚的是,如果一個人愛每個人就像一個人愛自己一樣多的話,那麼,他就沒有時間留給自己了,因為可以肯定的是,一個人在滿足自己的需要時絕不會疏忽,而是肯定充滿熱情地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因為一個人愛他自己。
在涉及集體的需求時的情況則不是這樣:他沒有任何充分的理由能夠激發他為他們工作的願望。 即使他有這樣一個願望的話,他是否能夠按照「愛你的朋友就像愛你自己一樣」的字面意思去遵從這句話的要求呢? 他的力量能持續嗎? 如果不是的話,Torah如何能夠責成我們做一些無法實現的事情呢?
我們不應該認為這句話是在誇大其詞,因為我們被警告並堅持對Torah「你既不能增加也不能減少它」。 所有的解讀者都同意以字面意思解釋Torah文本。 而且,他們說,即使在一個人自己自己缺乏的地方,他也必須滿足他的朋友的需求。 即使那時,他也必須滿足他的朋友的需求,即使讓自己保持缺乏。
托斯福特(Tosfot)解釋了 Kidushin 20所說:“一個購買了一個希伯來奴隸的人,就好像他自己購買了一個主人似的。” 的內容的含義。托斯福特(Tosfot)在這裡以耶路撒冷[塔木德]的名義解釋說:「如果他只有一個枕頭的話, 如果他自己躺在上面的話,他就沒有遵從,「因為他與你在一起要幸福。 」這一經文的要求;而如果他不躺在枕頭上面,也沒有將枕頭給到自己的奴隸的話,那就是雞奸的法則。 事實證明,他必須違背他的意願將枕頭給到他的僕人。因此,他為自己購買了一個主人。
單一的Miztva[誡命]
這引發了幾個問題:根據上述所說,就Torah的要求而言,我們所有人都有罪過。 此外,我們甚至沒有遵守Torah的主要部分,因為我們遵守的是其細節而不是那一實際的法則。 上面寫著:「當你遵從創造者的旨意時,貧窮就在別人那裡而不在你之內。」因為當每個人都按照創造者的旨意去做並且愛自己的朋友時,怎麼會有貧窮呢?
耶路撒冷[塔木德]提出的希伯來奴隸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經文的意思是,即使陌生人不是希伯來人,他也必須像愛他自己一樣愛他。 而且,如何解釋陌生人的法則與希伯來人的法則是一樣的,因為“一項法律和一項法令應同時適用於你和與你同住的陌生人。” Ger [proselyte / 皈依者]這個字也意為“正在皈依的外邦人”,意思是一個還沒有接受Torah,只是從偶像崇拜那裡離開的人。 關於這樣一個人,經文這樣寫道:“你可以把它交給你大門內的那個陌生人。”
這就是塔娜(Tanna)所說的一個“Miztva(誡命)”的意思,“操作一個單一的Miztva(誡命),就可以將自己和整個世界判向天平的美德的一側。” 很難理解整個世界與此有什麼關係。 我們不應該強加一個解釋,那就是當一個人是一半不值得,一半值得的時候,整個世界也是一半不值得,一半值得的,因為如果我們這樣說的話,我們就失去了整個的重點。
而且,全世界到處都充斥著外邦人和暴君,那麼他怎麼能看到他們是一半不值得,一半值得的呢? 他可以看到關於自己的事情,他是一半值得,一半不值得的,但無法看到整個世界也是這樣。 此外,經文中至少應註明「整個以色列」。那麼,Tanna為什麼在這裡添加了整個世界呢?難道我們是世界各民族的保證人嗎,需要將他們添加到我們的善行的帳戶中嗎?
我們必須理解的是,我們的賢哲們只談到了使世界和Torah達成預期的目標的Torah的實際部分。 因此,當他們說一個單一的Mitzva時,他們當然是指的是一個實用的Mitzva。 就像希勒爾(Hillel)所說的那樣,意思是「愛朋友像愛自己一樣。」 僅憑這個單一的Miztva(誡命),一個人就可以達成其真正的目標,那就是與創造者的Dvekut。 因此,你會發現,有了這一單一的Mitzva,你就可以遵從並達成整個目標和實現整個目的。
現在,關於人與創造者之間的Mitzvot(誡命)沒有任何問題,因為其中的實用的部分具有那一淨化身體的相同的目的,其實一點是要像愛自己一樣愛你的朋友,在那之後,立即出現的就是與創造者的黏附(Devkut)。
這裡存在著一個整體和個體的問題。 我們是從個體到達整體的,因為整體導致最終目標的實現。 因此,只要我們開始並且在達成目標之前不保持中立的話,那麼,無論從哪一邊開始,從個體方面還是從整體方面就不會有任何區別。
並黏附到祂
這裡仍然有餘地要問的是:「如果Torah和整個創造的全部目的只是為了將低下的人類提升到值得那個美好的崇高的地位,並粘附於祂的話,那麼,祂就應該以那個崇高的地位作為開始來創造我們,而不是用創造的勞動,以及Torah和Miztvot來麻煩我們。
我們可以用聖人的話來解釋這一點:「一個吃了不是他自己的東西的人會害怕看他的臉。」這意味著任何以別人的勞動為食的人都害怕(羞愧)看見自己的形式,因為他的形式是非人的形式。
因為在祂(創造者)的完整性中沒有任何缺乏,所以祂已經為我們準備了這項工作,這樣我們就可以享受自己的勞動的成果。這就是為什麼祂以這種基本形式創造了創造物(我們)的原因。 Torah和Mitzvot的工作可以使我們擺脫創造物的卑鄙低下性,並透過他們自己實現了自己的崇高的地位。 這樣,我們就不會感到那種喜悅和愉悅來自於祂慷慨的手施捨給我們的禮物,而是作為這種愉悅的主人享受它們。
但是,我們仍然必須了解那一接受到免費禮物之後的卑鄙低下感是什麼。
自然科學家知道每個分支的性質都接近其根的性質的。 分支愛其根源上的所有東西,想要它們,垂涎它們,並從它們當中受益。 相反,分支遠離不在根中的所有東西。 它不能容忍它們並受到它們的傷害。
因為我們的根是創造者,祂沒有任何接受,只有給予,所以我們每一次從別人那裡接受時都會感到悲傷和墮落。
現在我們了解了黏附在祂的目的是什麼了。 黏附(Dvekut)的崇高性僅取決於分支與其根的形式等同。 另一方面,低下性(羞恥感)的全部問題僅僅在於其與根在其形式上的距離。 換句話說,每個被改正為給予他人的方式存在的人都會上升,並有能力粘附於祂,並且每個以接受和愛自己的方式的人都將被降低,並遠離創造者。
作為補救措施的解藥,Torah和Miztvot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 一開始,我們將是Lo Lishma [不是為了她的緣故]遵從它,這意味著為了獲得回報。 在教育的Katnut[微小]時期就是這種情況。 當一個人成長時,一個人被教導要遵從Torah和Mitzvot Lishma(為了她的緣故),意思是要帶給創造者滿足,而不是為了自我的愛。
現在我們可以理解聖賢問過的話:“創造者為什麼要介意是在喉嚨處宰殺還是在頸後部宰殺呢? 畢竟,“戒律”被給予只是為了通過它們洗淨人們。”
但是我們仍然不知道這種淨化意味著什麼。透過上述所述,我們了解到“人誕生就在一隻野驢”,完全沉浸在自我接受和愛自己的污穢和卑鄙當中,而沒有任何對同胞的愛和給予。 在這種狀態下,一個人是離「根」最遠的。
當一個人在Torah中成長並受教育時,Torah和誡命被定義為僅是為了帶給創造者滿足,而根本不是為了自我的愛,一個透過Lishma地從事Torah的解藥達成了給予同胞的程度的人,妥拉的給予者知道:正如聖賢們所言那樣:“我創造了邪惡的傾向; 我為它創造了Torah作為調味料。”
透過這種方式,創造物在上述的崇高性的程度上攀登發展,直到一個人失去任何自我的愛和自我接受的形式,一個人的所有屬性都是為了給予而給予或為了給予而接受為止。我們的賢哲對此說:「Mitzvot(誡命)被給予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淨化人們,」然後,一個人在「並粘附於祂」的字面含義的程度上粘附到祂的根。
Torah的兩個部分:人與創造者之間的部分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部分
即使我們看到Torah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人與創造者之間的Miztvot(誡命),第二部分是人與人之間的Miztvot(誡命),它們實際上都是一回事。 這意味著他們的實踐和他們的理想目標是相同的:Lishma(為了她的緣故)。
這就使得無論是為自己的朋友還是為創造者的工作都沒有區別,因為它在出生時就刻在創造物身上,任何來自他人的東西似乎都是空虛和不真實的。
因此,正如納赫曼尼德斯所說的那樣,我們被迫從Lo Lishma(不是為了她的緣故)開始,我們的賢哲們說:'即使是Lo Lishma(不是為了她的緣故),也應該始終在Torah中從事,因為他從Lo Lishma(不是為了她的緣故)會來到Lishma(為了她的緣故)。 ’因此,當教導年輕人,婦女和未受過教育的人時,他們被教導為了擺脫恐懼而工作並因此獲得獎賞。 直到他們累積知識並獲得智慧之前,他們會一點一點地被告知這個秘密,並習慣於輕鬆地適應這項工作,直到他們認識祂並出於愛而侍奉祂。 」
……因此,當一個人完成了對他人的愛的工作並到達給予他人的最終之點時,一個人也會完成了對創造者的愛並給予到創造者。那時,兩者之間不再有區別,因為在人的身體之外的任何事物,即在一個人利益之外的事物,都受到同等的判決——不論是給予朋友還是給創造者帶去滿足。
這就是希勒爾·哈納西(Hillel Hanasi)的假設,「愛朋友就像愛你一樣」是實踐上的最終目標,因為它是對人類最清晰的天性和形式。
我們不應該對行動誤解,因為這些行動是擺在他眼前的。 他知道,如果他將朋友的需求放在自己的需求之前的話,那麼他就是給予他人。 因此,他沒有將目標定義為“你們要盡心,盡性,盡力愛主耶和華你們的上帝”,因為他們確實是同一件事,因為他也應該全心全意,全力以赴,全力以赴愛他的朋友,因為這就是「像愛自己一樣」一詞所表達的意思。 因為他當然會全心全意地愛自己,就愛創造者而言,他可能會欺騙自己,但就愛他的朋友而言,這一事情總是在他眼前展開的。
為什麼Torah沒有給以色列的先父們呢?
由此,我們澄清了前三個問題。 但是仍然存在一個問題,如何遵從它呢,因為它似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你們應該知道的是,這就是為什麼Torah沒有給予到先父們,而是給予給到他們的子孫的孩子們的原因,當它是一個由20歲及以上的60萬個男人組成的完整的民族的時候。
他們在那時被問及每個人是否願意承擔這些崇高的工作和目標,並且每個人都說「我們會做,我們會聽」之後,事情就變得可能了,因為毫無疑問的是,如果60萬個男人沒有其他工作的從事,僅僅時刻保持警惕,看到沒有任何不滿足的朋友,他們甚至用全心全意的真愛去這樣做的話,這就絕對是毫無疑問的。因為,全民族的任何人都不必再去擔心自己的生計,因為他將有60萬個愛心和忠誠的人們在照料他,因此沒有任何一個需求不會不得到滿足。
這就回答了為什麼Torah沒有給予到先祖們的原因,因為在由一個很少人構成的群體中,Torah無法被遵從。 如上所述,在那種情況下,不可能開始利甚瑪Lishma的工作,這就是為什麼Torah沒有給他們的原因。
以色列全民互相負有責任
鑑於上述情況,我們的聖賢說:「以色列全民對彼此負責。」 此外,拉比·西蒙(Rabbi Shimon)的兒子拉比·埃拉扎(Rabbi Elazar)補充說:「世界是由其多數人判決的。
因此,我們也對世界所有民族負有責任。 我想知道的是; 這似乎不可思議的,因為一個人怎麼能為一個他不認識的人的罪負責呢? 因為經文說:“父親不應該為孩子而死,子女也不應該為父親而死。 每個人都會因自己的罪而被處死。”
現在我們可以完全簡單地理解這些話的含義,因為它已經解釋說,除非整個民族都參加,否則完全不可能遵守Torah和Miztvot。 因此,每個人都對自己的朋友負有責任。 這意味著托拉的遵從者會因那些魯莽無知者而留在他們的污穢中,因為如果沒有他們的幫助的話,他們就無法完成對他人的給予和對他人的愛。 因此,如果該民族中的某些人犯罪的話,那麼他們就會使該民族的其他人遭受苦難。
這就是Midrash中所寫的經文的意思:「以色列,其中一個人犯了罪過的話,所有人都會感覺到。」拉比西蒙對此表示:「這就像坐在同一船上的兩個人的情況。其中一人拿了一把鑽,並開始在他的下方鑽洞。他回答說,「你為什麼在乎?這關你什麼事呢? 我不是在我自己下面鑽洞嗎?他回答說,「傻瓜,水會漲上來將整艘船淹沒,我們都會被淹死。 「如上所述,由於那些魯莽無知的人們沉浸在自我的愛中,他們的行為形成了一道鐵柵欄,阻止了那些Torah遵從者從一開始就正確遵從Torah和Miztvot。
現在,我們將澄清拉比·西蒙(Rabbi Shimon)的兒子拉比·埃拉扎(Rabbi Elazar)的話,他說:「由於世界是由多數人決定的,個人是由多數決定的,如果一個人表現出一個Miztva(誡命)的話,他就是幸福的,因為他將自己和整個世界都判向了天平的美德的一側。判向天平的罪惡的一邊,而對此災禍會臨到他,他會感到痛苦,正如經文所說的那樣,「一個罪人會毀滅很多善良。 」
我們看到,拉比·西蒙(Rabbi Shimon)的兒子拉比·埃拉扎(Rabbi Elazar)進一步闡釋了Arvut [共同責任]的問題,因為他說:「世界是由其多數人被判決的。 」 這是因為他認為,僅僅一個民族接受妥拉和Miztvot(誡命)還不夠。 他是透過觀察我們面前的現實而得出這種觀點的,因為我們看到那一結束之點還沒有到達,或者他是從他的老師那裡得到的這些觀點。
經文也支持他,因為它向我們保證,在救贖之時,“全地將充滿主耶和華的知識”,以及“萬國萬民將流向祂”,以及更多其他經文。 這就是他將Arvut(相互擔保)設定為整個世界的前提條件的原因,以告訴人們,如果不是透過全世界所有人的幫助的話,一個人就無法透過遵從Torah和Mitzvot來達成期望的目標。
因此,一個人執行的每一個Miztva(誡命)都會影響整個世界。 就像一個人在天平上稱重豆子一樣,然而他放在天平上的每個豆子都會影響那一理想的最終目標。 同樣,一個人在全地充滿耶和華的知識之前所執行的每個Mitzva都會發展世界使世界發展到它決定的程度。
經文說:「一個罪人毀了許多善良,」因為他犯下的罪過,減少了天平上美德一側的重量,好像那個人拿回了他放在天平上美德一側的豆子一樣。 這樣,他使世界倒退了。
為什麼Torah被賜給以色列呢?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在世界上所有民族沒有參與的情況下會將Torah給予以色列民族呢? 事實是,創造的目的適用於整個人類,沒有任何一個人被排除在外。 但是,由於創造物的本性的卑鄙低下性及其對人的控制的力量,人們不可能理解,確定並同意超越到它上面。 他們沒有表現出放棄自我的愛並實現形式等同的願望,正如德高望重的賢哲們所說的那樣,與祂的屬性粘附(Devkut):“因為祂是仁慈的,所以你也要是仁慈的。”
因此,由於他們的祖先們的美德,以色列成功了,經過400多年的發展,他們變得合格,並且判處他們自己去到了天平的美德的一側。 全民族的每一個人和所有人都同意去愛他的同胞。
作為七十個大的民族中的一個小而單一的民族,當對應每個以色列人都有一百個或更多的外邦人時,當他們承擔起愛自己的同胞的責任時,Torah就專門給予到了以色列,賦予這個民族資格。
但是,由此以色列民族將成為一個連結的「通道」。 這意味著,在某種程度上,以色列透過遵守Torah來淨化自己,因此他們將自己的力量轉移給了其他民族。 當其他民族也將自己判向天平的美德的一側時,彌賽亞將被揭示。彌賽亞的角色不僅是要使以色列有資格與祂一同達成黏附(Devkut)的最終目標,而且要向世界各民族所有人傳授創造者的道路,就像經文寫道的那樣:「萬國萬民都要歸於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