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 你已经劳动了,但没有找到,不要相信
我听说的
劳动的必要性是必然要求。既然创造者给予人类礼物,祂就希望人类能在当下感受到这份恩惠。否则,那个人便如同一个傻瓜,正如先贤所言:“何谓傻瓜?即失去所赐之物者。”因为他未能认识到此事的重要性,故不重视守护当下得到的恩赐。
这是一个原则:如果一个人对某物没有需求,他就不会感觉它重要。需求与痛苦的程度成正比,如果需求得不到满足,痛苦就越大;需求得到满足时,快乐、愉悦和喜悦也就越大。这就像一个人被给予各种美酒,但如果他不口渴,他就品尝不到任何味道,正如经文所说:"如同冷水浇在疲惫的灵魂上。”
因此,当主人准备美味佳肴以取悦他的客人时,有一种习俗:当我们准备肉类、鱼类和各种美味佳肴时,我们会特别准备苦味和辛辣的食物,如芥末、辣椒、酸味和咸味的开胃食物。所有这些都是为了唤起对食物的饥饿的痛苦的感觉,因为当心品尝到辛辣和苦苦涩的味道时,它会唤起饥饿和缺乏感,而这些需要通过美味佳肴的餐食来满足。
没有人会问:"为什么需要唤起饥饿感?毕竟,主人只需准备满足需求的美味佳肴,而非准备唤起需求的事物?” 显而易见的答案是:因为主人希望人们享受美味佳肴,他们对食物的需求越强烈,享受美味佳肴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如果他提供许多美味佳肴,仍无法帮助人们享受餐食,原因如上所述:没有缺乏,就无法获得满足。
因此,要获得创造者的光,也必须先有对光的需求。而这种需求的来源是劳动:一个人在创造者最隐藏的时刻,越是努力追求创造者的话,他就越是需要创造者,以便创造者开启他的双眼,让他沿着创造者的道路前行。当一个人拥有这种Kli(容器)的缺乏时,当创造者从上方给予他一些帮助时,他就会知道如何保持这份礼物。这样看来,劳动被视为“Achoraim”(后面)。当他获得“Achoraim”(后面)时,便有了获得“Panim”(前面)的空间。
关于这一点, 经文说道:“愚者不渴望智慧。”这意味着他没有去努力获取智慧的强烈需求。因此,他没有“Achoraim”(后面),他自然无法被赋予“Panim”(前面)的甄别的奖励。
这就是“痛苦与报酬相称”的含义。即,被称为“劳动”的痛苦塑造了Kli(容器),从而使一个人能够获得相应程度的奖励。意思是,根据一个人因为没有获得他渴望的东西的悔恨的程度,在那个相同的程度上,一个人可以在后来会被奖励以喜悦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