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an Torah(托拉的给予)
"爱你的朋友像爱你自己一样"(利未记19:18)
Rabbi Akiva说,”这是Torah(托拉)中的一个伟大的法则(总和/集体)。” ( 《Beresheet Rabbah》,第 24 章)。
1)对我们的先知们所说的这句话需要解释。Klal(集体/法则)这一单词代表所有细节的集合,也就是当将它们聚集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上述的那一集体(法则)。因此,当他说“爱你的朋友像爱你自己一样”这一戒律(Mitzva)是Torah(托拉)中一个伟大的Klal(法则/集体)时,我们必须明白Torah(托拉)中的其它612个诫命(Mitzvot),连同对它们所有的那些解读,在一起,都不多不少,正好是安插并包含在”爱朋友就像爱你自己一样”这个单一的诫命(Mitzva)中的所有的细节之总和。
这看起来很让人困惑,因为你可以说这一诫命(Mitzva)是有关人与人之间的戒律,但你怎么能说这一单一的诫命(Mitzva)也包含了人与上帝之间的所有那些Mitzvot(戒律)呢?因为人与上帝之间的戒律是所有律法的本质以及律法的绝大部分呀?
2)而如果我们仍然可以应变并找到某种方式来调和这些说法的话,那么,出现在我们面前的第二个说法,就更加明显地让人困惑了,它说的是一个皈依犹太教的人来到Rabbi希勒尔(Hillel)面前(Shabbat 31)并对他说:“请在我单脚站在一条腿上时,教我整个Torah(托拉)是什么?”Rabbi希勒尔回答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任何你讨厌的事情,不要做到你的朋友身上)”(对“爱你的朋友像爱你自己一样”的解释),而其余的都是对它的注解,去学习吧。
在这里,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明确的律法,也就是说在612个诫命(Mitzvot)里面和写在Torah(托拉)中的所有内容都没有比“爱你的朋友像爱你自己一样”这一单一的律法更值得让人去遵从,更优先的了,这是因为它们的唯一目的只是在对这一单一的诫命(Mitzva)做出解释,并让我们保持正确地“爱别人”这一诫命(Mitzva),因为他特别地说道——“其余的都是对它的注解,去学习吧。”这意味着Torah(托拉)的其余部分都是对这一个单一诫命(Mitzva)的解读,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它们的话,”爱你的朋友像爱你自己一样”这一诫命(Mitzva)就无法被完成。
3)在我们深入到这一问题的核心之前,我们必须检验那一诫命(Mitzva),因为我们被命令:“爱你的朋友像爱你自己一样"。而“像你自己一样”这句话告诉我们,“爱你的朋友的程度要达到爱你自己的同样的程度,并且一点都不能少"。换句话说,你必须不断地并时刻关注地去满足在以色列这个民族中的每个其他人的需要,并且不能少于你总是关注想要时刻关注并满足你自己的需要的程度。
这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即使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也没有多少人能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那么,你怎么能告诉他们要为满足整个民族的愿望而工作呢?而我们又不能认为Torah(托拉)在夸大其词,因为它警告我们对它(Torah)的话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表明这些文字和律法是以绝对的精确度被给予到我们的。
4)如果这对你还不够的话,那么,我会告诉你的是,对爱你的同伴这一诫命(Mitzva)的简单解释是更严厉的,因为我们必须将我们的朋友的需要放在我们自己的需要之前。就像我们的先知们(kidushin P 20)对这一经文“因为他与你在一起是要幸福的”(申命记15:16)用一个希伯来奴隶的例子做的解释那样,对于那个希伯来奴隶,是这样说的:“当他只有一个枕头时,如果他自己躺在枕头上,而不给自己的奴隶的话,他就没有在遵守“因为他与你在一起要是幸福的"这一戒律,因为他自己躺在枕头上,而他的奴隶,却睡在地上。而如果他没有睡在枕头上面,也没有将枕头给他的奴隶的话,那它就是索多玛的法则(Sodomite rule)"。这样看来,违背他的意愿,他也必须将那个枕头让给他的奴隶,而这个主人他自己却要躺在地上。
在我们的关于爱我们的朋友的程度的经文中也发现了同样的法则,在这里,这篇文章将满足朋友的需求与满足自己的需求的程度进行了比较,例如“因为他与你在其一起是幸福的”这个例子中的那个希伯来奴隶表达的那样。
因此,在这里,如果他只有一把椅子,而他的朋友没有的话,律法是这样规定的,如果他坐在椅子上面,而不给他的朋友去坐的话,他就在违背,“爱你的朋友像爱你自己一样"这一诫命(Mitzva),因为他没有履行满足他的朋友的需要像他践行他自己的需要那样。
而如果他自己不坐在上面,但他也没有给他的朋友去坐的话,这就是和索多玛的法则(Sodomite rule)一样是邪恶的。因此,他必须让他的朋友坐在椅子上面,而他自己则要坐在地上或站着。显然,这是有关一个人所有需要(缺乏)的正是他的朋友所缺乏的律法。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诫命(Mitzva)有没有任何实际可行性。
5)首先,我们必须明白为什么Torah(托拉)(律法)特别是给予到以色列这个民族的,而不是同等地给予到世界各民族的。那么,在这里,上帝禁止,是不是包含了某种民族主义的色彩在其中呢?当然,只有一个疯狂的人会这么认为。事实上,我们的先知们已经检验过这个问题,而这就是他们对此所做出的解答(Avoda Zarah 2):“上帝将它(指Torah)给到了每个民族和每个人,但他们都不接受它。”
但他们发现令人困惑的问题又是什么呢,那么,为什么,我们被称为“上帝拣选的人”,因为在经文中是这样写的:“耶和华你们的上帝拣选了你们”(申命记 7:6),难道这是因为没有其他民族想要它吗?此外,在这一问题当中,还存在着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难道会是创造者拿着祂的这些律法与那些野蛮的人进行过谈判吗?这样的事情从来没有听说过,而且它也是完全无法让人接受的。
6)但当我们完全理解给予我们的Torah(托拉)和Mitzvot(诫命)的本质,以及他们的预期的目的,达到我们的先知们教导我们的伟大的创造摆在我们眼前的目的的程度时,那么,我们就会明白这一切。因为第一个概念是:不存在没有目的的行为这一规则,而这对于人类来讲,除了人类物种的最低水平或婴儿之外,无一例外。因此,可以肯定的是,对于其崇高性超越我们的想象之所及的创造者来说,祂根本不会操作任何没有目的的行为——不论是大的或小的行为。
我们的先知们告诉我们,如果不是为了遵从Torah(托拉)和Mitzvot(诫命)这一目的的话,这个世界就不会被创造出来,意思是说,就像我们的先知们所解释的那样,创造者从祂创造了祂的创造物的那一刻开始,创造的目的就是为了将祂的神圣揭示给祂的创造物。这是因为对祂的神圣的启示是作为不断增长的快乐的丰富的源泉,直到它达到创造的理想的程度为止的方式到达创造物这里的。
而通过这个过程,那些卑微低下的创造物就会带着对创造者的真正的认知崛起并成为一辆对他衷心的战车(结构),直到他们达到他们的最终要到达的完美的程度为止:“没有人用眼睛看见了除祢之外的其他上帝”(以赛亚64:3)。而正是由于那一完美的伟大和崇高,即使Torah(托拉)和那些伟大的预言家们,也抑制着他们自己没有在这里说出哪怕是一个单一的夸张的词语,就像我们的先知们说的那样(Berachot 34),“所有的先知们作出的预言都只是为了弥赛亚的日子,但对于下一个世界,没有人用眼睛看见除祢之外的其他上帝"。
这一完美,在Torah(托拉)和预言家的语言,以及在我们的先知们的话那里,被浓缩成一个简单的单词——粘附(Dvekut)。但是,由于大众对这个词广泛使用的情形,它已经几乎失去了它所包含的所有内涵。但是,如果你停留在这个单词上沉思哪怕是一瞬间的话,你就会被它所表达的那一奇妙的状态压得喘不过气来,那时,你会想象出一幅创造者的崇高和创造物的卑微的画面。然后,你就可以明白一个与其他人的粘附(Dvekut)的状态的价值有多么崇高,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我们会用这一个简单的词来描绘整个创造的目的原因了。
这样看来,整个创造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这些卑微低下的创造物,能够通过对Torah(托拉)和Mitzvot(诫命)的从事和遵守,不断发展并向上攀升,直到他们获得了与他们的创造者的粘附(Dvekut)在一起的状态的奖赏为止。
7)但是,在这里,卡巴拉学家们在此问道,为什么我们不是以这种崇高的粘附状态作为开始被创造出来呢?创造者祂要我们承担起不得不通过在Torah(托拉)和Mitzvot(诫命)中的劳作的这一重负的原因是什么呢?他们回答说:“一个吃了不属于他自己的东西的人,害怕看见他自己的脸。”这意味着当一个吃了他的朋友的东西并享受他的朋友的劳动果实的人,害怕看见他自己的脸,因为通过这样做,他会感觉到他就会越来越丢脸,越羞耻,直到他失去了他作为人的存在的形式为止。而因为,从创造者,祂的完美当中不会延展出任何缺陷,祂就给予了我们通过我们自己在Torah(托拉)和Mitzvot(诫命)当中的这些工作,以便赢得我们自己崇高的尊严的地位的空间。
这些话理解起来是最深奥的,而我已经在我的著作《对生命之树的Panim Me'irot Umasbirot(闪耀迷人的脸面)注释》的第一节,和《十个Sefirot的研究》这一著作的内在反思的第一部分当中,对它们做出了详细的解释。在这里,我将对它们做一下简要地解释,以便它们可以被所有人理解。
8)这个事情,就像一个富人,将一个穷人从市场里带回家,每天给他金银财宝和所有他渴望得到的东西。每过一天,他都给他比前一天更多的礼物。最后,这个有钱人问道:“请你告诉我,你的愿望都实现了吗?”他(这个穷人)回答说:“不是我所有的愿望都已经实现了,如果我得到的这些财产和珍贵的东西都是出自我自己的劳动之所得该有多好啊,通过我自己的工作而来,而现在它们都是通过你的施舍到了我这里的,我不愿意再接受你的慈善施舍了。”这时,这个富人对他说:“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一个任何出生的人能够满足你的这一愿望。”
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因为,一方面,随着富人给他的礼物越来越多,他经历了越来越大的快乐,但另一方面,他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去忍受从富人那里接受到过度的好意带来的那种羞耻感。这是因为这里存在一种自然法则,当一个人感觉到他的接受是出于别人的怜悯和同情的施舍的时候,这个接受者会感到羞耻并且无法忍受。
从这里延伸出第二个法则,也就是永远不会有任何人能够满足他的朋友的所有需求,因为最终他也无法给予他这一本性和那一让他感觉心安理得地拥有财产的形式,因为只有拥有这种本性和形式时,那一理想的完美状态才会达成。
但是,这种羞耻感只与创造物有关,而对于创造者而言,这完全是不可能的,并且不可接受的。而正是出于这一原因,祂已经为我们准备了在Torah(托拉) 和Mitzvot(诫命)当中的劳作,以便我们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我们的崇高性,因为那时来自于祂那里的所有喜悦和快乐,意思是包括在与祂粘附(Dvekut)在一起的那一状态中的所有一切,将通过我们自己的努力和劳动来到我们这里,并成为我们自己拥有的东西。那时,我们才会感觉到我们自己是所有者,因为没有这个的话,就不会有那种完整和完美的感觉。
9)确实,我们需要检验这一自然法则的来源和核心是什么,到底是谁将这种羞耻感和无法忍受的缺陷根植于我们内在的,使得我们在接受来自别人的慈善施舍时会感觉到这种让我们无法忍受的羞耻感的。这可以从科学家们了解到的一个自然规律来理解,也就是每个分枝都带着与其根源相同的品质,也就是分枝同样也向往,追求和渴望那些存在于其根源当中的行为和品质,并获得根源的行为带来的好处。相反,所有那些在其根源上不存在的行为和品质,它的分枝也会无法忍受它们,并从它们身上移除出去,避免给它们带来伤害。这是一条存在于每个根(原因)和其分枝(结果)之间的颠覆不破的自然规律。
这就在我们面前打开了一扇去了解我们这个世界里所有的快乐和痛苦的来源的大门。因为创造者是祂的创造物的根源,而我们,作为其创造物,将所有存在于祂(创造者)身上的一切,和从祂身上直接扩展到我们这里的东西,感觉为使我们愉快和令人高兴的东西,因为我们的本性是接近我们的根源的。而那些不在祂身上的一切,或者不是直接从祂身上延展到我们身上的那些东西,并且与创造者本身矛盾的那些东西,就会违背我们的本性并让我们难以忍受它们。因此,我们喜欢休息,不喜欢过度的移动,也就是如果不是为了获得休息的状态的话,我们就不会做出任何一个单一的移动。之所以是这样,是因为我们的根(创造者)是静止不动的,是处在完全的休息状态的,并且无论如何没有任何运动存在于祂(创造者)身上。因此,它违背我们的本性,对我们来讲,我们就会对它感觉厌恶。
同样的道理,我们爱智慧、力量、财富等等,因为所有这一切都存在于作为我们的根源的创造者的身上。因此,我们憎恨这些品质的对立面,比如愚蠢、软弱、贫穷等等,因为它们根本不存在于作为我们的根源的创造者的身上。因此,这让我们感觉它们是可恨和可恶的,并且让我们感觉到无法忍受的痛苦。
(我们爱给予,不是因为我们爱给予,而是因为我们爱比别人优秀!这里的给予是接受的方式,所以它不是真正的给予!一切都由隐藏在行动背后的意图来判断! )
10)这就是当我们从别人那里通过慈善施舍的方式接受某种免费的东西时,会给我们带来耻辱感和无法忍受的痛苦等这些不好的感觉的东西(根源/原因),因为在创造者那里,不存在这种接受别人的恩惠和施舍这样的事情,因为从谁那里祂可以接受呢?而因为这些元素在我们的根源当中不存在,我们就会觉得它们令我们讨厌和憎恶。而另一方面,在我们每一次给予他人时,我们会感到快乐和喜悦,就是因为这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根——也就是创造者当中,因为创造者的品质就是给予——给予所有祂的创造物。
11)现在,我们就已经找到了一种来研究检验创造的目的——就是以它的真实的样子粘附于祂的方法。通过我们在Torah(托拉)和Mitzvot(诫命)的这一工作确保会来到我们身上的那种崇高的粘附(Dvekut)的状态,不多不少就是作为创造物的这些分枝与它们的根源,也就是创造者之间的形式等同。所有的温柔、快乐和崇高在这里成为一种从创造者那里的自然的延伸,正如我们上面所说的那样.
A.快乐只是创造物与他的创造者之间的形式等同。当我们在每个行为上获得与我们的根,也就是和创造者获得形式等同时,我们就会感觉快乐,因为创造者是快乐的根源。
B.反过来,作为这一概念的必然的延伸,我们所遭遇到的那些不在我们的根源当中存在的一切,就会使我们变得难以忍受,恶心,或对我们来讲是相当痛苦难以忍受的。这样,我们很自然地发现,我们的全部希望仅仅取决于我们与我们的根源(创造者)之间的形式等同的程度。.
12)下面这些就是我们的先知们所说的话(Beresheet Rabba 44),当他们被问道,“为什么创造者会在意牲畜屠宰是在喉咙那里还是在脖子后面呢?”毕竟,Miztvot(诫命)只是被给予用来洁净人们的本性的,而这种洁净意味着对浑浊的身体(身体在卡巴拉指我们的利己主义本性,译者注)的洁净,这就是在Torah(托拉)和所有的Miztvot(诫命)的遵从中存在的目的。
“从一头野驴驹子当中将诞生一个人”(约伯记 (Job 11:12)),因为当一个人从创造的怀抱里诞生出来时,他的本性是彻底的肮脏和卑微的,意思是许多爱自己的印刻在他的一举一动当中,他所作的一切仅仅围绕着他自己的利己主义利益旋转,没有一点给予别人的痕迹。
因此,一个人从根本上处在与其根源最远的距离上,在另一端诞生的,因为,
其根源是绝对的给予,没有一丁点的接受,
而新生儿却处在一种完全的自我的接受,没有丝毫的给予的相反的状态。因此,他的状态被视为是人类世界中的卑微和污秽的最低点。
而随着他不断长大,根据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影响,他不断接受到来自他的环境中的“给予他人”的那一份额的影响,而这取决于环境的价值观对他的影响与其自身相应的发展的程度。
然后,他出于爱自己的目的,开始从事Torah(托拉)和Mitzvot(诫命)的工作,为了获得在这个世界的,也为了获得在另一个世界的奖励,而这叫做 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因为一个人还无法习惯于其它任何工作的方式。
而随着一个人的成长,他被告知如何以Lishma(为了她的缘故)的方式从事Torah(托拉)和Mitzvot(诫命),也就是仅仅将满足他的创造者作为其工作的目的。就像Rambam说的那样,“妇女和儿童[1] 们不应该被告诉这种以Lishma(为了她的缘故)的方式从事Torah(托拉)和Mitzvot(诫命)的工作,因为她们无法忍受它。但当她们成长并获得足够的知识和智慧后,才可以教导她们要以Lishma(为了她,在这里'她'是指整个的Shechina(神性),译者注)的方式去工作。”这就是我们的先贤所说的,“从Lo Lishma(不是为了她的缘故),一个人来到Lishma(为了她的缘故)”的意思。这就是为了给创造者带去满足,而没有丝毫的为了自我的爱的东西。
通过Torah(托拉)的给予者(指创造者)的这种以Lishma(为了她的缘故)的方式对Torah和Mitzvot(诫命)的从事当中包含的那一解药对我们的本性的净化,就像我们的先知们所写(Kidushin 30B)的那样,创造者说,“我创造了邪恶的倾向,我也为它准备了Torah(托拉)作为改正它的调料。”这样,创造物在以上所说的那一崇高的程度上发展和前进,直到他失去所有那些残余在他身上的自我的爱的本性,并且在他身上所有的Mitzvot(诫命/善行)上升,直到他的所有行为的唯一的目的都是为了给予为止,就这样即使是维系他的生存的必需,他都导引到给予的方向上,这样他就能去给予。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圣人说,“这些Mitzvot(诫命)是只是给予人们用于洁净他们自己的。”的原因。
13)在Torah(托拉)中包含两部分的诫命(Mitzvot):1)人与上帝之间的诫命(Mitzvot),2)人与人之间的诫命(Mitzvot)。它们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同样一件事情——将创造物带向其最终的目的——也就是和创造者的粘附(Dvekut)的”一”的状态。
此外,即使在它们实际的操作表现方面,它们也确实是一样的,因为当一个人执行Lishma(为了她的缘故)的行为,不掺杂任何自我的爱在其中,也就是没有任何为了自己寻找任何好处的时候,一个人就感觉不到他是在爱自己的朋友,还是在爱他的创造者之间的差别。
这是因为对任何创造物来讲,这都是一种自然的法则,也就是任何在一个人的身体(指接受的愿望)外面的事物都被认为是不真实的、空洞的。任何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所做出的爱他人的行动,都带着一种反射之光(Reflected Light)在其中,也就是他总是期盼着某种奖励会最终返回到他自己身上,为了他自己的利益,服务于他。因此,这样的一种行为不能被认为是“爱他人”,因为爱和给予只能以它的最终的目的来判断。这种隐藏着自我接受的目的的给予,就好像是租金最终被收回来一样,而类似带有租金回报的这样的给予不能被看作是真正的给予。
然而,要想使任何一种行为都变成是对他人的爱,在其中没有参杂任何反射之光(为了爱自己)的火花,也不希望任何一种自我满足的回报,对我们的利己主义本性而言,却是完全不可能的。在《光辉之书》的Tikkuney(改正篇)中,有关世界的其他民族是这样写的:“他们所行的每一个荣耀的事情,他们都是为了自己而行”。
这意味着他们所做的一切,无论是对朋友还是对他们的上帝所做的任何善行,并不是出于他们对别人的爱,而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爱的缘故。这是因为它是完全不自然的,是与其本性相对立的。因此,只有那些遵守Torah(托拉)和Mitzvot(诫命)的人们,才能获得并拥有这种合格的品质,因为通过带着为了给其创造者带去满足的目的,对Torah(托拉)和Mitzvot(诫命)的从事的工作,他们逐渐从其被创造的自然的天性中脱离出来,并因此获得第二天性,也就是获得了上面提到的那种对别人的爱的品质。
这就是为什么《光辉之书》的圣贤们将对他人的爱这一品质从世界各民族拥有的品质中排除出去的原因,因为在他们当中根本不具备这一品质,因为他们所做的所谓的给予是“他们所行的每一荣耀,都是做给他们自己的”,因为他们没有参与到以Lishma(为了她的缘故)的方式对Torah(托拉)和Mitzvot(诫命)的遵从这一工作中来,并且他们事奉他们的诸偶像神的唯一原因是为了在这个世界和在下一个世界获得回报和救赎。因此,他们对他们的神的崇拜也是出于对他们自己的爱,而他们根本不会执行任何超出他们自己的身体(也就是利己主义本性)的界限哪怕是一根头发丝的高度的事情,因为如果他们能够那么做的话,他们就能将他们自己提升到他们自己的基本的本性之上一点点。
14)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对那些以Lishma(为了她的缘故)方式遵守Torah(托拉)和Mitzvot(诫命)的人来讲,在Torah(托拉)的这两部分之间没有差异,即使在实际的操作层面也没有区别。这是因为在一个人完成它之前,他被迫着将任何给予的行为——要么给予到另一个人,要么给予到创造者——感觉为一种毫无头绪的空虚。但是通过巨大的努力,一个人慢慢上升,并获得第二本性,并在那时达成那一最终的目标,也就是与创造者的粘附(Dvekut)。
因为情况就是这样的,认为Torah(托拉)当中,从事与他的朋友的关系的人与人之间的那一部分诫命,更加能够将一个人带到那个预期的理想的目标是合情合理的。这是因为在人与上帝之间的Mitzvot(诫命)当中的工作是固定的,具体的,而且不是苛刻的,一个人很容易使之变成习惯,而一切都只是出于习惯的话,就不再是有效的。但是,在诫命(Mitzvot)当中那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那一部分诫命,却是不断变化和不规则的,并要求他尽其所能围绕着它而努力。因此,它们改正(洁净)一个人的效果是更确保的,它们能够使一个人更加接近目标。
15)现在,我们可以理解希勒尔(Hillel Hanasi)对那个犹太教皈依者讲的话的含义是什么了,也就是Torah(托拉)的本质是“爱你的朋友像爱你自己一样”,而剩下的那612个诫命(Mitzvot)只不过是对这一单一的戒律的解释。甚至人与上帝之间的那些Mitzvot(诫命,也被认为不过是从Torah(托拉)和Mitzvot(诫命)当中产生出来的那一单一的诫命(Mitzva)的一个资格和它的最终目标,就像我们的圣贤们说的那样,“Torah(托拉)和Mitzvot(诫命)只是被给予用来洁净以色列的”(item 12)。这就是对身体(指利己主义的接受的愿望)的洁净,直到它达到定义为“对他人的爱”的第二天性为止,也就是说:“爱你的朋友像爱自己一样"这一单一的诫命(Mitzva)是Torah(托拉)的最终目的,在那之后一个人就会立刻达成与祂(创造者)的粘附(Dvekut)。
但不知道为什么它没有被定义在下面这段话里面:“你要用所有你的心,所有你的灵魂和你所有的力量,爱耶和华你的上帝。”(申命记 6:5)。这是因为,事实上,对于一个仍然处在创造物的利己主义的接受的本性当中的人来讲,在对上帝的爱和对他的同胞的爱之间没有什么区别。
这是因为任何不在他自己身体(也就是接受的愿望)当中的事物对他来讲都是不真实的。而因为那个皈依者要求希勒尔(Hillel Hanasi)向他解释学习Torah(托拉)的理想的结果应该是什么,这样他不用走很长的弯路,就能更快接近那一目标,就像他说的,“在我用一条腿站着时,教我整个Torah(托拉)是什么”,因此,他为他所做的定义就是爱他的朋友,因为它离那一最终的目标最近,达成那一目标的速度也最快(item 14),因为它的要求是很高的,并且不会因此走错路。
Rav: on oneleg:意思是在一條規則上。
16)在上面的话当中,我们能找到一种方法去理解上面的有关"爱你的朋友像爱你自己一样"这一诫命(Mitzva)的概念(item 3和4)的内涵,以及为什么Torah(托拉)在迫使我们去做我们的本性阻止我们不能够做的事情的。
事实上,要知道,为什么Torah(托拉)没有给予到我们那些神圣的先父们——亚伯拉罕,艾萨克和雅各伯——也一直到他们从埃及走出来,当他们变成了由六十万个二十岁以上的男人组成的一个民族的时候之前,没有给予以色列。在那时,这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被问到,他是否同意遵从那一崇高的工作,而当这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全身心地同意它,并说“我们会做,我们会听”时,Torah(托拉)才被给予他们,因为只有在那时,它才可能被他们整个民族完整地保持,而在这之前那一不可能的事情,在现在已经成为了可能。
这是因为,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六十万个同胞都放弃了为了满足他们自己的需要的工作,而他们除了担心并时刻确保他的朋友们的需求不会缺乏任何一件东西而不再担心自己的时侯,而且,他们是带着一种强大的爱,用自己全部的心和灵魂,在“爱你的朋友像爱你自己一样"完整的程度上遵守这一戒律的时候,那么,毫无疑问的是,这个民族就没有任何人再需要去担心自己个人的福祉。
正因为如此,他变得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生存的必要,可以很容易地保持“爱你的朋友像爱你自己一样”这一诫命(Mitzva),符合了在item3和4中给出的所有那些条件。毕竟,当有六十万个忠诚的朋友站在那里,时刻关心并准备着,以确保他没有任何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毕竟,在那时,为什么他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担忧呢?
因此,一旦这个民族的所有成员都一致同意这么去做的时候,Torah(托拉)就立即给予了他们,因为他们现在能够保持它了。但是在他们还在繁衍成为整个民族之前,也就是在他们的先父们的时期,虽然他们是这个土地上独特的人们,但是他们还没有获得这一理想的遵守Torah(托拉)的资格的形式。这是因为,对于一小部分人来讲,甚至想要在“爱你的朋友像爱你自己一样”这一人与人之间的诫命(Mitzva)上,达到我们已经在上面item3和4中解释的那个程度上开始从事它都是不可能的。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那时没有被给予Torah(托拉)的原因。
17)从以上的所有解释,我们可以理解我们的圣贤们说过的最令人费解的那句话:“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相互负有责任。”的含义是什么,这似乎是完全不合理的,因为可能的情况是,如果有人犯了罪,或是正在犯使他的创造者不高兴的某种罪,而你和他并不认识的话,创造者怎么会在你身上讨还他犯罪而欠的债的呢?这看起来完全是不可能的吗?因为经文中对此是这样写的:“父亲不得为了孩子而被处死…每个人都要因自己的罪而被处死”(申命记 24:16),那么,怎么能说你要对一个完全陌生,你不认识,而且你根本不知道他来自哪里的人所犯的罪而负责任呢?
而如果你觉得这还不够的话,那么,看一看(Masechet Kidushin,P40b)是怎么写的吧:“拉比西蒙的儿子拉比Elizar,说:“既然整个世界是由其大多数被判决的,而个人是由其大多数判决的,如果他完成一个诫命(Mitzva),他是快乐的,因为他已经将全世界判向了天平的美德那一边。而如果他犯了罪,灾祸将临到他,因为他已经将他自己和全世界判向了天平的罪恶的那一边,因为经文是这样说的,“一个罪人会破坏很多良善”。”
因而,拉比希蒙的儿子拉比Elizar,已经使得我要对整个世界负责,因为他认为在世界上的所有人之间都互相负有责任,每个人都会用他自己的行为给整个世界带来美德或罪恶。而这就更加令人费解了。
但是,根据上面所说的,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明白他们所说的话的意思;我们已经证明Torah(托拉)当中的613个诫命(Mitzvot)中的每一个诫命(Mitzva)都是围绕着“爱你的朋友像爱你自己一样”这一单一的诫命(Mitzva)而运转的,而我们发现这种状态只能在整个民族的每一个成员都同意它的时候才可能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