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bbalah Library
Continue Reading ->

60 封信函


導言
巴哈蘇拉姆在這封信中回答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在他的文章《托拉的給予》(Matan Torah)發表後提出的,他在文章中詳細闡述了 “愛人如己 這條誡命是托拉的全部,它意味著一個人對朋友利益的關心應不亞於對自己利益的關心。問題的發送者根本不認識巴哈蘇拉姆,只是看到了他的文章。巴哈蘇拉姆抄寫了問題,並在下面寫下了自己的回復。從書寫方式來看,他似乎打算在今後的出版物中發表這篇文章。
問題
……我並不反對,恰恰相反,我希望全國二十萬人將只看到他們的利益……需求,確實如此……如果......托拉的本質只是關注人,而不是其他的話,為什麼所有《托拉》、《塔木德》的作者、拉比權威們幾乎都不談論這個問題呢?難道他們都放棄了主要問題,只處理邊緣問題嗎?在我看來,你在這方面所說的一切完全違背了以色列的傳統宗教,也違背了我們之間的常規。在我看來,這種所需的力量是一種新的構造,是你自己頭腦中發明的一種新方法。當然,我只是在表達我的觀點。
簽名:
M.L. Petah Tikva

回復
看來你對我的話研究不夠。我所寫的只是,從接受託拉之初就有一個先決條件,但在此之後,從製造金牛犢開始,這個包裝就被拆散了,因為發生了戰爭,利未的子孫們因創造者的話殺死了三千人,然後是對摩西和亞倫的不滿,還有間諜。自然,所有這些都沒有增加愛和團結
後來,到了[以色列]這塊土地之後,這裡仍然不安靜。因此,要求任何人維護這條首要的誡命都是無關緊要的。然而,為了不讓托拉被以色列人遺忘,他們開始遵守其他的誡命,儘管他們已經放棄了托拉的主要內容,因為他們別無選擇。也許這就是我們的先賢們在問及第二聖殿被毀滅時的意思,他們說那裡沒有偶像崇拜,他們也精通托拉,為什麼會被毀滅呢?他們說這是因為毫無根據的仇恨。也許這意味著,這是因為他們無法參與托拉的核心建設,即 “愛人如己(《利未記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