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卡巴拉大會, 2025年10月 - 共同祈禱
第六課 - 完整的祈禱
- RABASH,第9篇文章 (1984),“人應當永遠賣掉房屋的梁木”
我們必須相信,創造者給予我們的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好,儘管我們仍然必須祈禱,祈求創造者能解除我們的這些煩惱。然而,我們必須明白,祈禱和祈禱的應允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我們做我們必須做的事,那麼創造者就會為我們做有益的事,就像上面的寓言一樣。關於這一點,經文說:“耶和華必隨己意而行。”
2. RABASH,第10篇文章 (1988),“去神學院工作的人有哪四個品質?”
祈禱得到回應的時刻,即人獲得進入國王宮殿的許可,以便國王使人更接近祂,並得到與創造者粘附(Dvekut)的獎勵,正是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迷失,無能為力時。此時,他才會發出真正的祈禱,因為他意識到自己只是邪惡的。也就是說,他沒有掌握Kedusha(神聖)。
因此,當一個人陷入這樣的低下的狀態時,他不應該驚慌失措,逃避戰場。相反,這是進行真心祈禱的時候。
3. 拉巴什,第65封信
一旦他決定徹底取消自己,他就會請求創造者幫助他實現它。這意味著,儘管他在思想和願望中意識到身體不同意他在創造者面前放棄所有願望,而不是為了自己,他仍然應該向創造者祈禱,幫助他放棄所有願望,不為自己留下任何願望。這被稱為“完整的祈禱”,意味著他祈求創造者給予他完整的願望,不對自己有任何妥協,並祈求創造者幫助他始終保持正義。
4. 巴哈蘇拉姆,Shamati(我聽到的),第50篇文章,“兩種狀態”
有時,當一個人對創造者的工作產生某種渴望和覺醒,而他認為這是偶然發生的,他應該知道,在這裡,他也做出了在聆聽之前的努力。他祈求上天的幫助,使他能夠有意識地完成某件事,這被稱為“升起MAN(祈禱)”。
然而,他早已忘記了這一點,也不認為這是在做什麼,因為他的祈禱沒有立即得到回應,因此他只能說:“禰垂聽每張嘴的祈禱。” 儘管如此,一個人應該相信,上天的旨意是,祈禱的回應可能在他祈禱幾天甚至幾個月後才會到來。
一個人不應該認為他現在獲得這種覺醒是偶然的。
5. RABASH,第12篇文章(1986年),“一個人應該為哪些主要的缺乏祈禱?”
一個人必須向創造者祈禱的真正缺乏應該是Kli(心)。這遵循了“沒有Kli(容器),就沒有光”的原則。當他為自己所缺乏的真正缺乏祈禱時,創造者會給予他一個新的Kli(容器),正如經文所記:“我要從你們的身體中除掉鐵石之心,賜給你們一顆肉心。”
6. RABASH,第25篇文章(1991年),“懺悔者應得幸福意味著什麼?”
當一個人處於喜悅狀態,滿足於自己的份額,無需獲得更高的學位時,祈禱便得到回應。相反,在他所處的狀態下,他感到滿足,並感受到創造者的祝福。此時,“被祝福者粘附祝福者”,此時正是他可以獲得Dvekut(粘附)的獎勵的時候,因為他已經從左線獲得了Kelim(容器)。
然後,當他可以說自己滿足於自己的份額時,儘管他有所欠缺,甚至感到遠離創造者的缺乏和痛苦,這才被認為是他“對自己的命運感到滿意”。唯有當他有所缺乏時,我們才能說他“知足常樂”,而當他無所缺時,則不被視為“知足常樂”,因為“知足常樂”意味著他滿足於現狀;如果他無所缺乏,則不被視為“知足常樂”,因為他不需要比現有更多的東西。
7. 巴哈蘇拉姆,Shamati(我聽到的),第五篇文章:“利什瑪(Lishma)是來自上層的覺醒,為什麼我們需要來自下層的覺醒?”
一個人必須知道,在努力達到利什瑪(Lishma)的過程中,他要承擔起完全給予的責任,這意味著他只給予而不接受任何東西。只有這樣,他才能開始意識到,他的器官並不認同這種觀點。
由此,他才能清晰地意識到,他別無選擇,只能向創造者傾訴衷腸,尋求祂的幫助,這樣他的身體才會無條件地服從創造者,因為他明白,他無法說服自己的身體完全放棄自己。事實證明,正是當一個人意識到他的身體不可能獨自為創造者工作時,他的祈禱才能發自內心,他的祈禱才會被接受。
8. 巴哈蘇拉姆,第52封信
“他們說話時,我聆聽”,意思是創造者聆聽的程度,恰恰取決於祈禱時流露出的渴望程度。當一個人感到過度的渴望時,他應該知道創造者正在認真傾聽他。
顯然,當他意識到這一點時,他會更加傾訴衷腸,因為沒有什麼比世界之王關注他更大的榮幸了。這與我們的聖賢所說的“創造者渴望義人的祈禱”頗為相似,因為創造者渴望人親近他,這喚醒了人內心對創造者的強大力量和渴望,正如“人心相通,如同水面相交”。
由此可見,祈禱的言行和聆聽祈禱相輔相成,直到它們積累到極致,他便會獲得一切。
9. RABASH,第17篇文章,第二部分,(1984),“大會的議程”
在愛朋友方面,我們也應該這樣做:在自我省察並遵循已知的祈禱建議之後,我們應該認為我們的祈禱已蒙應允,並與朋友們一同歡欣,仿佛所有的朋友都是一個整體。正如身體希望所有器官都能享受一樣,我們也希望所有的朋友都能享受快樂。
因此,在所有的盤算之後,就到了歡樂和愛朋友的時刻。那時,每個人都應該感到快樂,仿佛剛剛達成了一筆非常划算的交易,能讓他賺到很多錢似的。按照慣例,在這個時候,他會請朋友們喝酒。
同樣,在這裡,每個人都需要他的朋友們喝酒、吃蛋糕等等。因為他現在很快樂,所以他也希望他的朋友們也感到快樂。因此,集會的解散應該在喜悅和興高采烈的氛圍中進行。
10. 巴哈蘇拉姆,第57封信
在人世間,沒有比對自己的力量感到絕望更幸福的狀態了。也就是說,他已經竭盡全力,做了所有他能想像到的事情,卻依然無能為力。正是在那時,他才有資格全心全意地祈求上帝的幫助,因為他確信自己的努力不會對他有任何幫助。
只要他還感到自己還有力量,他的祈禱就不會完整,因為邪惡的傾向會先沖上來告訴他:“你必須先盡你所能,然後你才能配得上創造者。”
關於這一點,有句諺語說:“耶和華在高處,卑微的人也必看見。” 因為,一旦一個人在各種工作中辛勤勞作,並感到幻滅,他就會真正變得卑微,因為他知道自己是所有人中最低微的,因為他的身體結構中沒有任何好的東西。那時,他的祈禱就完整了,他就會得到上帝慷慨之手的應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