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卡巴拉大會 , 2025 年 10 月- 共同祈禱
第五課 - 十人共同祈禱
- 拉巴什,第 15 篇文章 (1986),“大眾祈禱”
我們可以理解大眾祈禱的重要性,正如經文所寫:“我居住在我的人民之中。”《光輝之書》說:“人不應脫離人民,因為創造者的慈悲始終惠及全體人民。” 這意味著,如果有人祈求創造者給予他給予的容器,正如我們的聖賢所說:“祂慈悲,你也慈悲”,那麼他應該為整個集體祈禱。因為這樣一來,他的目的顯然是讓創造者給予他純粹的給予容器,正如經文所寫:“創造者的慈悲始終惠及全體人民。” 眾所周知,上天不會給予半件之物。這意味著,當豐富從上而下給予時,它是為了整個集體。
2. 光輝之書,VaYechi [雅各生前],《聚集起來,我好告訴你》,第514-516頁
世間一切祈禱,大眾的祈禱,都是祈禱。但單獨的祈禱,除非帶著強大的力量,否則無法進入神聖的國王面前。這是因為,在祈禱進入並被加冕之前,創造者會注視它,觀察它,並觀察那人的罪過和美德;而對於大眾的祈禱,祂不會這樣做,因為其中許多祈禱並非出於正義,它們都進入了創造者面前,祂卻不會注意到它們的罪孽。
3. 拉巴什,第15篇文章(1986),“大眾的祈禱”
“我居住在我的人民之中”,這意味著我為整個集體祈禱,因為我希望達到一種程度,在那裡我不再關心自己,只為創造者感到滿足。因此,創造者是否因我而快樂,或是否能從他人那裡獲得同樣的快樂,對我來說都無關緊要。
換句話說,他請求創造者給予我們這樣一種理解,即“完全為了創造者”意味著什麼。這意味著他將確信自己沒有欺騙自己,認為自己想要給予創造者,或許他實際上只想到自己的愛自己,這意味著他將感受到喜悅和快樂。
因此,他為集體祈禱。
4. RABASH,第15篇文章(1986),“大眾的祈禱”
如果集體中只有少數人能夠達到與創造者粘附的目標,而這比創造者自身接近創造者而獲得的回報更能給創造者帶來滿足感,那麼他就會將自己排除在外。相反,他希望創造者能夠幫助他們,因為這比創造者自身的工作更能帶來滿足感。
5. RABASH,第17篇文章(1984),第二部分,“集會議程”
在集會開始時,我們應該讚美朋友們,讚美每一位朋友的重要性。一個人越能體會到團隊的偉大,就越能欣賞團隊。
“然後祈禱”意味著每個人都應該審視自己,看看自己為團隊付出了多少努力。然後,當他意識到自己無力為團隊做任何事情時,就有空間向創造者祈禱,祈求他幫助自己,賦予他力量和愛他人的渴望。
6. 佈雷斯萊夫的納赫曼拉比,利庫泰·哈拉喬特
祈禱的殿被稱為“集會之所”,因為所有靈魂都聚集於此,通過祈禱,祈禱被視為靈魂。因此,祈禱主要在集會之所和公開場合進行,因為靈魂的提升及其完整性主要在於所有靈魂融合為一,因為那時他們才能昇華至聖潔,因為聖潔即是一體。因此,被視為靈魂的祈禱,主要取決於靈魂的合一。因此,在祈禱之前,必須謹記“愛人如己”的誡命,因為除非通過和平,與所有以色列靈魂合一,否則不可能說出祈禱詞。因此,祈禱主要在公開場合進行,而非單獨進行,這樣一個人就不會感到孤立,因為這與聖潔背道而馳。相反,我們必須團結聖潔的會眾,成為一體。這項祈禱是公開的,尤其是在集會場所,因為在那裡,靈魂聚集併合一。這才是祈禱的圓滿。
7. RABASH,文章7(1986),“大眾祈禱的重要性”
當一個人淨化身心,祈求創造者讓他更親近祂,賦予他給予的容器,讓他獲得粘附(Dvekut)祂的獎賞時,所有將要顯現的上層恩賜都將是為了給予而顯現。換句話說,他祈求上層給予他力量,使他能夠始終處於神聖(Kedusha),也就是粘附(Dvekut)之中。
然後,他的祈禱便會成為一頂王冠,即國王(創造者)的王冠,從那時起,國王(創造者)的重要性便得到了認可。這就是《光輝之書》所說的,祈禱“成為王冠,戴在永生的義人頭上,即耶索德(Yesod),他將一切救贖給予努克瓦(Nukva),並從努克瓦(Nukva)給予全體民眾。”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通過祈禱,上層的豐富被給予下層,此時喜悅和愉悅便得以顯現。這被稱為“王冠”,國王(創造者)的王冠,國王(創造者)的重要性。
8. 巴哈蘇拉姆,第25封信
《光輝之書》也談到了這一點,說一個人如果得到懺悔的回報,神性(Shechina)就會出現在他面前,就像一位心地善良的母親,他已經多日未見兒子,為了見面,他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經歷了各種磨難,為此,他們都身處險境。但最終,他們獲得了渴望的自由,並得到了見面的回報。然後,母親撲到他身上,親吻他,安慰他,整天整夜輕聲細語地和他說話。她向他講述了她對兒子的渴望,以及她一路走來的艱辛,她一直陪伴著他,神性從未動搖,而是與他一起在各個地方受苦,但他卻視而不見。
《光輝之書》中有這樣的話:“她對他說:‘我們在這裡睡過;我們在這裡遭受強盜襲擊,又被救了出來;我們在這裡躲在一個深坑裡’等等。哪個傻瓜不明白這些令人欣慰的故事中迸發出的偉大的愛、愉悅和喜悅呢?”
9. 巴哈蘇拉姆,《聖賢的果實》,“祈禱的回應”
事實上,創造者聆聽每一張嘴的祈禱,除了那些祈求可憎或有害之事的人,因為他愚蠢,不分善惡,而創造者,就像一位仁慈的父親,不理會他,也不聽從他。相反,創造者一點一點地教導他智慧和道德,直到他能夠分辨善惡,然後他就會知道如何向創造者祈求美好之物,然後他的每一個願望都會得到回應,毫無例外,按照至善者只做善事的願望行善。
10. RABASH,第40篇文章(1989),“‘每天在你眼中,它們都會像新的一樣’在工作中是什麼意思?”
自創世以來,直到世界末日,沒有一個祈禱是相同的,也沒有人是相同的,一個人改正了另一個人沒有改正的事情……每天,每一個祈禱都會迸發出新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