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卡巴拉大會 , 2025年10月 一共同祈禱 -
第四課 - 超越理智的祈禱
- RABASH,第12篇文章 (1991),“這些蠟燭是神聖的”
最重要的是祈禱。也就是說,一個人必須祈求創造者幫助他超越理智,這意味著他應該帶著喜悅去工作,仿佛他已經獲得了Kedusha(神聖)的理智的獎勵,並感受到那時的喜悅。同樣,他應該祈求創造者賦予他這種力量,使他能夠超越身體的理智。
換句話說,儘管身體不同意為了給予而進行這項工作,但他祈求創造者讓他能夠帶著喜悅去工作,就像他正在侍奉一個偉大君王一樣。他不祈求創造者展現創造者的偉大,然後他就會欣然工作。相反,他希望創造者給予他超越理智的喜悅,使之對一個人而言如同擁有理智一般重要。
2. 拉巴什,第13篇文章(1985),“我救贖的堅固磐石”
如果一個人想以讚美開始,但他的心卻封閉,他感到自己充滿缺點,無法開口歌唱和讚美,該怎麼辦?建議他超越理智,說一切都“遮蓋了Hassadim(憐憫)”。換句話說,他應該說一切都是Hesed(恩典/憐憫),但這一切都被遮蔽了,因為他還沒有資格接受創造者為其創造物所預備的喜悅和快樂。
在他確立了對創造者的讚美之後——這意味著他超越理智地相信一切都是美好和仁慈的——他應該祈禱創造者修復改正他的心,使之成為“我的祈禱之家”,這意味著創造者的憐憫將在那裡顯現。這被稱為“啟示的Hassadim(憐憫)”。
3. RABASH,第25篇文章(1987),工作中的“頭腦沉重”是什麼意思?
我們應該解讀“除非頭腦沉重,否則不會祈禱”。換句話說,我們的聖賢建議我們應該如何祈禱。他們告訴我們,“只有頭腦沉重時才祈禱”。這意味著一個人應該在祈禱之前先看到自己需要什麼,並為此祈求創造者滿足他的缺乏。
因此,一個人應該首先審視自己,看看自己是否能夠承擔起超越理智的信念,即所謂的“頭腦沉重”,只有在那時,他才會祈求創造者在他心中建立信念。因為如果信念超越理智的話,那麼他就擁有了一切,正如經文所說,渺小的人在偉大的人面前會被取消。
4. RABASH,第638篇文章,“人的傾向”
問題在於,信念被稱為超越理智,即超越自然本性,因為一切在理智之內的事物都被稱為“在自然和理智之內”,因為一個人能夠理解的事情,除非他懶惰,否則他都能做到。但超越理智,他無法做到。因此,任何超越自然的事物都被視為奇跡。
所有奇跡都歸於創造者,這意味著它們被視為來自上層的覺醒,而非來自下層的覺醒,因為下層的人無法做到超越自然的事情。但為了使奇跡降臨於自己,一個人應該祈禱奇跡降臨於自己。
5. RABASH,文章5(1990),“在人(亞當)被造之前,土地沒有結果實意味著什麼?”
我們必須相信“禰垂聽每張嘴的祈禱”,正如我們在祈禱中所說,“因為禰垂聽每張嘴的祈禱。” 因此,創造者也應該聽到你的祈禱。而且,如果他沒有垂聽每張嘴的祈禱,那你為什麼還需要祈禱呢?
那麼,當一個人達到這種狀態時,他可以說他超越了理智。也就是說,儘管理智非常重要,他看到身體在用理智說話,但一個人應該說我們必須超越理智。也就是說,我們也看到了矛盾之處,例如他多次祈禱卻沒有得到回應。但是,當他戰勝並超越理智時,這就被稱為“超越理智的信念”。
6. RABASH,第23篇文章(1989),“如果他吞下苦菜,就出不來了,這算什麼?”
當他認識到創造者可以説明他,並且明白真正的建議只有祈禱時,身體就會出現,讓他明白“你看,你已經祈禱了多少次,卻沒有得到上天的回應。因此,為什麼還要祈求創造者幫助你呢?你看,你沒有得到上天的任何幫助。”在那時,他就無法祈禱了。在那時,我們需要再次憑藉信念戰勝困難,相信創造者確實會聽到每個人的祈禱,無論這個人是否精通、品質優良,都無關緊要。相反,他必須戰勝困難,超越理智地相信,儘管他的理智告訴他,既然他已經祈禱了很多次,卻仍然沒有得到上天的回應,他怎麼能再次祈禱呢?這也需要戰勝困難,這意味著要努力超越理智,祈求創造者幫助他戰勝自己的觀點並祈禱。
7. RABASH,第236篇文章,“全地充滿祂的榮耀”
如果一個人專注于嘗試在超越理智的信念中行走,他就能以此來提升信念,並使其得以確立,從而獲得創造者的面容的啟示,正如《光輝之書》所述,神性(Shechina)對拉比西蒙·巴·約海(Shimon Bar Yochai)說:“沒有地方可以躲避你。”這意味著,在他感受到的所有隱藏中,他都相信創造者的光就在這裡。這使他具備了這種資格,直到他獲得祂面容的光的啟示。
這就是信念的尺度,如果一個人在這方面堅定自己,並祈求創造者啟示自己,它就能將一個人從一切卑微和隱秘中拉出來。
8. RABASH,第6篇文章(1989),“在工作中,什麼是超越理智?”
“超越理智的信念”這句話的意思是,即使我們的理智無法理解事實,並且有各種證據表明事實並非我們所願,我們也必須相信。這被稱為“超越理智的信念”,意思是我們說他相信,就好像我們在理智之內看到了一樣。這在經文中被稱為“超越理智的信念”。
換句話說,一個人要承擔這樣的責任需要付出很多努力;這是違背理智的。這意味著,即使我們的身體不同意,我們仍然會接受,就好像這是在理智之內一樣。這樣的信念需要創造者的説明。因此,為了獲得這樣的信念,我們需要祈禱創造者給予我們力量,使我們與創造者相似,就好像我們在理智之內獲得了這樣的力量一樣。
換句話說,我們不應該祈求創造者幫助他理解一切理智的事情。相反,我們應該祈求創造者給予我們力量,使我們能夠將超越理智的信念視為理智。
9. RABASH,第266篇文章,“凡安於其酒中之人”
一個相信創造者垂聽祈禱的人,即使他每天祈禱,卻未曾親眼看到創造者垂聽祈禱,他仍然相信創造者垂聽祈禱。但當他得到創造者回應他所有祈求的獎賞時,他便不再需要相信創造者垂聽祈禱,因為他親眼看到創造者正在給予他所求。
因此,他必須相信的地方被稱為“秘密”,而啟示的地方被稱為“ 托拉之酒”。即使在能夠獲得創造者垂聽祈禱的啟示的地方,一個人也必須堅定自己的信念。
10. RABASH,第28篇文章(1987),“在工作中’不可加添,不可減少’是什麼?”
他必須超越理智地相信,並想像自己已經獲得了對創造者的信念,這種信念在他的感官中得以體現,他看到並感受到創造者作為行善的善者領導著整個世界。儘管當他用理智審視時,他看到的是相反的,但他仍然應該超越理智地行動,並且應該在他看來,他已經能夠通過感官感受到事實確實如此,創造者作為行善的善者領導著世界。
他由此獲得了目標的重要性,並從中獲得生命,即接近創造者的喜悅。然後,一個人可以說創造者是善的,只行善的,並感到自己有力量告訴創造者:“禰從萬民中揀選了我們,禰愛我們,想要我們”,因為他有理由感謝創造者。他感受到精神的重要性,也就建立了對創造者的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