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abbalah Library
Continue Reading ->
Kabbalah Library Home / Bnei Baruch / 國際大會 / 國際卡巴拉大會, 2025年10月- 共同祈禱 / 世界卡巴拉大會, 2025年10月- 共同祈禱 - 第三課 - 發自內心的祈禱的條件

世界卡巴拉大會, 202510- 共同祈禱 -

第三課 - 發自內心的祈禱的條件


  1. 巴哈蘇拉姆(Baal HaSulam),Shamati(我聽到的),第209篇文章,祈禱的三個條件”

祈禱的三個條件:

1. 相信祂能拯救他。儘管他的處境是同輩人中最糟糕的,但“耶和華的手會不會太短,無法拯救他?”如果不是,那麼“地主也無法拯救他的容器”。

2. 他別無選擇,因為他已經竭盡所能,卻仍未找到治癒自己困境的良方。

3. 如果祂不幫助他的話,他死了比活著還好。祈禱的意思是“在心中的迷失”。一個人越迷失,他的祈禱的程度就越強烈。顯然,一個缺乏奢華生活的人,並不像被判處死刑,只差行刑,卻已被鐵鍊捆綁,站在那裡祈求饒命的人。他絕不會休息、睡覺,甚至片刻也不會停止為饒命而祈禱。


第一個條件:對創造者的信念和信賴

2. RABASH,第6篇文章 (1984),愛朋友 - 2

我們也必須運用信念,堅信自己能夠達到目標,而不是中途絕望而逃避。相反,我們應該相信,即使是像我這樣卑微無知的人,創造者也能幫助他。這意味著創造者會帶我靠近祂,讓我能夠與祂緊密粘附。


3. Baal HaSulam,第34封信

我們不斷地向創造者祈求,不知疲倦,永無止境,即使他沒有回應我們,我們也絲毫不會動搖。我們相信祂垂聽我們的祈禱,但祂會等待我們擁有Kelim[容器]的時候,接受信實的賞賜,那時我們將立刻得到對每一個祈禱的回應,因為“耶和華的手必不會短”,上帝禁止。


4. 巴哈蘇拉姆,第24封信

你已經知道,祈禱和信念是相輔相成的。我們必須完全相信,創造者垂聽每一張嘴的祈禱,尤其是關於神性的祈禱。有了這份信念,我們便獲得信心,然後他的祈禱便得以圓滿,帶著得救的信心,他也終日充滿信心和喜樂,仿佛已經獲得救贖一般。


5. RABASH,第17篇文章(1986年),《大会的議程-2》

我們首先要讚美創造者,因為當一個人向他人祈求時,自然會有兩個條件:

1. 他擁有我所祈求的東西,例如財富、權力和富足的名聲。

2. 他擁有一顆善良的心,即渴望為他人行善。

你可以向這樣的人祈求恩惠。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說:“一個人應該始終讚美創造者,然後祈禱。” 這意味著,當一個人相信創造者的偉大,相信祂能給予創造物各種快樂,並且祂希望行善之後,那麼可以說他是在向創造者祈禱,創造者一定會幫助他,因為祂希望行善。這樣,創造者就能滿足他的願望。如此一來,祈禱就可以充滿信心,相信創造者會應允。


第二個條件:唯有創造者才能幫助

6. RABASH,第16篇文章(1984),關於給予”

當他開始在工作中達到給予的程度時,他發現自己距離它還很遠,他根本不渴望任何他有能力去實現給予的思想、言語或行為。然後,他不知道該如何獲得給予的力量。他每次付出努力,都發現這一切都離他很遠。最終,他意識到自己永遠不可能達到這個目標。

那時,他意識到唯有創造者才能幫助他,也只有那時,他才明白,他必須遵守托拉和誡命才能獲得回報。而他勞動的回報,就是創造者賦予他給予的力量。這是他所期盼的獎賞,因為他渴望與創造者達成粘附(Dvekut),即形式等同,意為給予。


7. 巴哈蘇拉姆(Baal HaSulam),Shamati(我聽到的),第一篇文章:除祂之外,沒有其他”

經文寫道:“除祂之外,沒有其他。” 這意味著世上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對抗他。而一個人所看到的,世上有些事物否定更高的主權,是因為這本身就是祂的旨意。

這被視為一種改正,被稱為“左線拒絕,右線拉近”,意思是左線所拒絕的被視為一種改正。這意味著世上有些事物,一開始就旨在將一個人引離正道,並因此將u個人從神聖性(Kedusha)中拒之門外。

這些拒絕的益處在於,通過這些拒絕,一個人會獲得對創造者説明的完全需要和渴望,因為他明白,否則自己就會迷失。


8. 巴哈蘇拉姆,Shamati(我聽到的),第五篇文章:利什瑪(Lishma)是來自上天的覺醒,為什麼我們需要來自下面的覺醒?”

祈禱必須是發自內心的完整的祈禱。這意味著一個人百分之百地知道,除了創造者本身,世上無人能幫助他。

然而,一個人如何才能知道,除了創造者本身,無人能幫助他呢?一個人只有在竭盡自己所能卻無濟於事時,才能獲得這種認知。因此,一個人必須竭盡所能,才能“為了創造者”。然後,他才能發自內心地祈禱,在那時,創造者才會聽到他的祈禱。


第三個條件:對我來說,死亡勝過活著

9. 拉巴什,第9號書信

一個習慣於工作,渴望看到真理以便在其中行走的人,他的願望僅僅是改正自己的行為,那麼,根據他對真理的渴望,他就會從上層看到他的真實的程度——也就是他離利什瑪(Lishma)的工作有多遠。因此,他不得不處於卑微之中,因為他比所有同時代的人都更能看出自己身上的邪惡,因為全世界都看不到真理,也就是他們如何被置於邪惡的統治之下的,如何尚未開始為創造者工作。但他確實看到自己無法為創造者做任何事情,因此感到自己與創造者是分離的。

他感覺自己仿佛已經死了,因為他與生命之生命(源頭)分離。因為他品嘗到了死亡的滋味,他處於極度卑微之中,因為沒有人比死人更低賤。那時,他會高呼:“我死了比活著好”,因為他至少不會玷污托拉和誡命,也就是說,他不會為了個人利益而利用神聖,因為那樣他會覺得自己是在利用神聖的事物來滿足自己世俗的需求。


10. RABASH,文章5(1989),世界是由慷慨創造的,這是什麼意思?”

有時,痛苦會發展到這樣的一種程度:以至於如果我無法滿足自己的缺乏的話,我們就會說:“我寧願死也不願活”。但這是因為他因缺乏而遭受的痛苦。自然,當他的需求得到滿足時,也就是他所說的“我寧願死也不願活”時,他會感到多麼快樂!

當談到工作時,一個人必須達成(感覺)與創造者之間 Dvekut(依附)的缺乏的程度,以至於他會說:如果我不能與創造者達成 Dvekut(粘附),這種缺乏會給我帶來極大的折磨,以至於我會說’我寧願死也不願活。”這被稱為真正的願望(祈禱)”,這種願望(祈禱)值得滿足。